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青海省海南州同德县气象站1954~2009年雷暴资料,分析了雷暴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趋势系数、倾向率、绝对变率和MK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雷暴变化趋势和突变时间。结果表明:半个世纪以来同德地区雷暴总体呈极显著的减少趋势,每10年减少4.5天;雷暴的初日有推后的趋势,雷暴终日呈显著的提前趋势;雷暴主要发生在4~10月,占全年总雷暴发生数的99.5%。冬季无雷暴发生,夏季雷暴发生次数占全年总数的66.7%,春季次之为19.0%,秋季较小为14.3%;雷暴期呈显著的缩短趋势,年雷暴日数在1998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  相似文献   

2.
利用招远地区1981~ 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借助数理统计、线性倾向分析、气候变化趋势、保证率等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该地区雷暴气候统计特征,并探讨了30年间ENSO强度、气压及气温与雷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招远地区平均年雷暴日数为21.2 d,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呈现在波动中缓慢减少的趋势,其变率为-1.34d/10a;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多,冬季无雷暴;雷暴主要发生在5~9月,约占全年的81.6%,其中7月份雷暴日数为最多;雷暴初日80%保证率出现在4月16日左右,雷暴终日80%保证率出现在11月12日左右;招远地区雷暴日数与ENSO强度、气温、气压有很强的一致性和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贵德县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7~2009年53年贵德县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贵德地区雷暴活动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贵德地区属于中雷区,53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7.9d,年际变化幅度大,最大年为65d,而最少年仅为19d。近53年贵德地区年雷暴日数线性变化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3d/10a。全年中3~11月有雷暴出现,4~7月雷暴日数逐渐增加,8~11月逐渐减少,峰值出现在7月。全年雷暴日数大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雷暴日数的86.2%。近53年来初雷日有推迟的趋势,而终雷日的变化趋势正好与初雷相反,有提前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均为-1.086d/10a。雷暴日数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持续减少,在1990年发生了雷暴由多到少的突变。雷暴的年际变化存在8年左右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4.
胡江波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9):171-172,178
利用汉中地区11个测站1971—200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对汉中地区雷暴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和初、终期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0a来,汉中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一般在20~33d,其中西北部分布少,东、南部分布较多;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比最少年一般偏多16~38d;汉中地区年平均雷暴日数减少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为-2.3d/10a;雷暴出现的季节变化很明显,5~8月为多发时段;雷暴初日东南部早于西北部,终日东南部迟于西北部,雷暴持续期普遍在154.7~202.9d,其中东南部持续时间长,西北部短。  相似文献   

5.
利用宜州国家气象观测站1964—2013年雷暴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分析、滑动平均、累积距平等方法,分析宜州雷暴日数年际、季、月变化和初终日等特征.结果表明:宜州雷暴日数有下降趋势,下降倾向率为-2.53 d/10 a,峰值与峰谷相差54 d;雷暴日数春、冬季变化较明显,夏、秋季次之;月雷暴日数呈单峰型,雷暴集中在4—8月...  相似文献   

6.
宿州市近56年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94-14495
利用宿州国家基本气象站1953~2008年的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揭示宿州市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宿州市年雷暴日数总体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一年中,雷暴以夏季出现最多,冬季出现最少;雷暴主要在SW、W、NW方向生成,以SW方位生成最多主要在SE、E、NE方向消散,以SE方位消散最多。  相似文献   

7.
贾荣贵 《甘肃农业》2011,(10):13-14
利用玛曲县气象站1967年~2010年的雷暴资料,对玛曲县雷暴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玛曲县年雷暴天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减少趋势达8.2天/10年,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后这种下降趋势更明显。玛曲县雷暴天气发生最多的季节是夏季,出现最多的月份是7月,其次是6月、8月和5月,5月~8月的雷暴次数约占全年雷暴次数的82.2...  相似文献   

8.
近53年青海省贵南县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永喜  聂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7):168-169,178
利用青海省贵南县气象站观测的1961—2013年雷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绝对变率和M-K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雷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53年贵南县年平均雷暴日数36.96 d,不属于多雷区,雷暴主要出现在6—8月(汛期),占全年的68.80%;近53年来贵南县雷暴日数呈不显著的减少趋势,雷暴初日(终日)呈不显著的推迟(提前)趋势,平均雷暴期呈显著缩短趋势;突变分析表明,年雷暴日数在1969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  相似文献   

9.
丹东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丹东地区4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9年月雷暴日数资料,统计分析了近50年丹东地区的雷暴特征,并对产生雷暴的天气进行日、月和年的统计分析和演变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雷暴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十分明显,季节变化特征和年际变化规律都比较特殊。雷暴次数在空间分布上可分为3个区域:北部山区(宽甸县、凤城市北部),中部丘陵(凤城南部、浪头站),南部沿海(东港市);其中北部山区雷电密度最大,自南向北雷暴频数明显增多,南部沿海发生雷暴的几率比较稳定,接近平均值。  相似文献   

10.
基于泰州地区4个站点最近50a逐年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风速等气象资料,使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曼-肯德尔突变分析方法,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最近50a泰州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和特点。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泰州地区年平均气发生突变,气温变暖趋势明显,兴化、泰州、泰兴、靖江等依次从北到南增温趋势越来越高;年平均相对湿度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及90年代前期发生突变,下降趋势明显;年平均风速自20世纪70年代前期发生突变,年均风速下降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1.
呼和浩特市雷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呼和浩特地区雷暴日观测资料,经过统计分析,发现51年来呼和浩特市年雷暴日数总体上呈现出递减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31 d/10 a;清水河地区年雷暴日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55 d/10 a;和林县年雷暴日数呈现逐年递减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40 d/10 a。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雷暴日存在4.7 a左右周期的年际变化和2.3 a的短周期的变化。M-K突变检验结果显示:1984、1986年为呼和浩特市年雷暴日数的突变年;1961、1972、2008年为清水河地区年雷暴日数的突变年;1961、2005、2007年为和林县年雷暴日数的突变年。  相似文献   

12.
张焕平  张占峰  汪青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153-2156,2178
利用1981~2010年青海8个观测站0.8、1.6、3.2 m地层的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对近30年青海年、季平均地温的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青海0.8、1.6、3.2 m地层年平均地温均呈上升趋势,升幅最大值为0.62~0.69℃/10a;各层均以玛多升幅最大;近30年大部分站四季平均深层地温均呈上升趋势,夏季升幅最大,冬季最小;年、季深层地温突变时间绝大部分站点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各地层年平均升温幅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年平均气温与各深层地温均为正相关;降水与深层地温的相关性不明显;冻土深度与各深层地温均为负相关。研究结果对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农作物种植并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深入了解莱芜市雷暴发生的气候规律以及演变趋势。利用1971~2000年莱芜市观测站资料,从雷暴的初、终日及绝对变率、雷暴日的年、月分布及变化趋势,以及雷暴初、终日的候平均气温阈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随着年代的推移,初、终雷日的平均日期都更加趋于稳定,但终雷日的年际差异大;雷暴期相对稳定,年代际变化不大,总的趋势略有变短的倾向,年雷暴日数变化趋势是减少的,平均倾向率为每10年-2.5 d;雷暴的月分布基本呈单峰对称分布,7月份是雷暴的最为集中的1个月份;雷暴日与气侯平均气温的对应关系是,雷暴初日所对应的气侯平均气温为12℃,雷暴终日所对应的侯平均气温为14℃。从60年代到90年代,莱芜市平均初雷日、终雷日的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11年镇江市雷暴日监测资料,采用线性拟合、小波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雷暴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1年来镇江市年雷暴日数总体上呈现递减趋势;季节变化明显,夏季雷暴日最多、冬季最少;各县市月平均雷暴日均呈单峰型,7月雷暴日数最多;镇江市雷暴日存在6年左右周期的年际变化;镇江市雷暴日突变年为1966年。  相似文献   

15.
1960—2007年福建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福建省雷暴活动特点和气候规律。[方法]利用1960~2007年福建省67个气象站的逐日雷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福建省雷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1960~2007年福建省的雷暴日数分布呈东北—西南走向,并从沿海向内陆逐渐递增。高值区在龙岩地区,沿海岛屿最少。48年福建省雷暴日数有明显减少的趋势,中部沿海地区减少速率为3.5d/10a,内陆山区大部分为4.5d/10a,宁德北部、三明东部及南平部分地区为5.5d/10a。雷暴日趋势系数变化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特别是内陆山区比沿海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减少最多的地方是南平地区的北部,趋势系数达-0.65;而中部沿海地区减少趋势不太明显,系数仅为-0.15。雷暴日有明显的季节变化,3~9月是雷暴的多发期,8月达最高值,9月开始迅速减少,从10月开始一直到次年2月都较少雷暴发生。平均初雷日西北部地区早于东南部地区,平均终雷日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差异不大。由于福建省北部和西部地区初雷日出现早,终雷日出现晚,造成全年雷暴活动时间比沿海长,两者相差近一个月。[结论]该研究为重大工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提供科学依据,为防雷减灾提供天气气候方面的理论依据,也对进一步研究福建雷暴的形成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于尚友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108+1149-1108,1149
根据本溪市区46年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总结出了该地区雷暴天气气候规律和特征,并分析了该地区因雷暴天气灾害频发,造成农业诸多方面灾情,影响和破坏了粮食产量质量及农业基础设施;同时,提出利用雷暴天气规律和特征,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并提出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7.
根据湖南省91个地面观测站点1970 ~2012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应用年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最大连续5d降水量、湿日数等参数统计分析了近43年来湖南极端降水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年代际特征不明显,部分站点降水量随年代际呈增加(或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是近43年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时段,80年代是近43年平均年降水量最少的时段.  相似文献   

18.
通过"711"数字化雷达观测,对128个对流单体、复合体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青海海南州地区发生强对流天气系统的发源地及影响海南地区强对流天气发生和发展的天气形势,对灾害性对流天气临近预报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祁如英  赵隆香 《安徽农业科学》2013,(7):3025-3026,3028
利用青海10个站区的1990~2010年的车前草物候期和同期的气象资料,通过SPSS的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回归方法,对青海车前草物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海复杂地形地貌下形成的小气候变化是影响青海车前草物候现象迟早和生育期长短的主要环境因子,近30年青海气候变化尤其是气温显著升高、日照时数微弱减少是使得车前草物候萌动期提前、黄枯期推迟、生育期延长的主要气候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河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方法]利用1982~2000年NOAA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结合19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量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法、相关分析法以及偏相关分析法,分别从年平均和季节平均变化方面分析河北省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在年平均上,河北省植被覆盖与气温的变化关系大于植被覆盖与降水量的变化关系;在季节平均上,在研究区春、夏、秋季植被生长对气温和降水量的需求不同,春秋两季气温对植被生长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而夏季降水量则是植被生长更为重要的因子。[结论]除夏季外,河北省植被覆盖对气温变化的响应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