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氟吡磺隆防除直播稻田杂草效果及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冒宇翔  沈俊明  葛红  陈惠  丛国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030-18032
[目的]探讨氟吡磺隆对直播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观察其对水稻的安全性,确定其最佳使用剂量。[方法]以水稻品种武香粳833为试材,通过小区试验和大区示范试验调查了10%氟吡磺隆WP对水稻直播田1年生阔叶杂草和莎草科杂草等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结果]10%氟吡磺隆WP在水稻直播田使用,不仅能有效防除3~5叶期稗草,而且对7叶以上稗草也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同时能防除鸭舌草、水苋菜等阔叶杂草和异型莎草。10%氟吡磺隆WP在常规用量300~600g/hm~2对水7 500 kg时对稗草、鸭舌草和异型莎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超过90%,持效期达40d以上,且对水稻安全性高,对水稻产量无影响。[结论]氟吡磺隆对直播稻田杂草的防效或高于或相当于同类商品化除草剂,且价格低廉,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10%新得力可湿性粉剂防除稻田杂草药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10%新得力可湿性粉剂防除稻田杂草的药效。[方法]在小区设10%新得力WP 60、75、90 g/hm2,塔山牌敌扑混剂WP 1.5 kg/hm2(标准药剂对照)和空白对照5个处理,施药后15、30 d分别调查禾本科、莎草科和阔叶杂草残存活株数,施药后50d调查主要杂草的残存活株数和鲜重,计算防除效果。[结果]10%新得力可湿性粉剂1次施药,能有效控制水稻整个生育期的田间杂草,对水稻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增产效果明显,增产达10%以上。从使用的剂量来看,90 g/hm2防除杂草的效果最好,鲜重减退率达99.66%。[结论]10%新得力可湿性粉剂能够有效防除稻田杂草,根据农药安全、经济、有效的使用原则,建议在生产中采用75 g/hm2示范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推广速除、新野等除草剂。[方法]2006和2007年在江苏省江都市浦头镇对速除和新野等除草剂进行小区药效试验。[结果]施药后各药剂均未对水稻产生明显药害。42%新野1 800 ml/hm^2、50%速除1 800 ml/hm^2对直播稻田单子叶杂草及双子叶杂草均有很好的防除效果,防效均在92%以上。[结论]50%速除和42%新野可有效防除直播稻田杂草,对水稻安全性较高,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推广速除、新野等除草剂。[方法]2006和2007年在江苏省江都市浦头镇对速除和新野等除草剂进行小区药效试验。[结果]施药后各药剂均未对水稻产生明显药害。42%新野1 800 ml/hm2、50%速除1 800 ml/hm2对直播稻田单子叶杂草及双子叶杂草均有很好的防除效果,防效均在92%以上。[结论]50%速除和42%新野可有效防除直播稻田杂草,对水稻安全性较高,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85%丙草胺EW对水稻移栽田一年生杂草的防除效果、最佳使用剂量和对水稻秧苗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研究85%丙草胺EW对水稻一年生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效果和对水稻的安全性。[结果]水稻秧苗移栽至经过水整理的稻田后5~7 d施用85%丙草胺水乳剂,施药量为有效成分535.5~612.0 g/hm2(制剂用量630~720 m L/hm2),按照300 kg/hm2用量拌成毒土(沙)后均匀撒施水稻田,田间保持3~5 cm水层5~7 d,防除效果较好,且对水稻秧苗安全。[结论]85%丙草胺EW对水稻移栽田一年生禾本科杂草有良好的防除效果,可在水稻移栽田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6.
周振荣  张勇  张莹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4):119-120,123
[目的]了解11种新型水稻田除草剂在各自推荐用量下的防除效果和安全性,为除草剂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开展大田试验。[结果]11种新型除草剂药后45 d,对杂草防效达85%,且对水稻安全。[结论]11种新型除草剂对靶标杂草防除效果好,可以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豫南麦后直播稻田间杂草化除的有效技术方法,本研究对豫南地区麦后直播稻田的杂草种类、数量进行调查分析;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除草剂施用对杂草的防除效果以及对直播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豫南麦后直播稻田杂草草相复杂,优势杂草种类多;麦后直播稻田杂草的有效防除可显著提高直播稻产量。重点做好直播稻田芽前土壤封闭处理,芽后田间杂草防除要根据田间草相针对性选则除草剂。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豫南地区麦后直播稻田间杂草化除的有效技术方法,通过对豫南地区麦后直播稻田的杂草种类、数量进行调查分析,开展了不同除草剂对杂草的防除效果和对直播稻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豫南地区麦后直播稻田杂草草相复杂,优势杂草种类多;麦后直播稻田杂草的有效防除可显著提高直播稻产量。重点做好直播稻田芽前土壤封闭处理,芽后田间杂草防除要根据田间草相有针对性地选择除草剂。  相似文献   

9.
农思它(Ronstar)是安万特公司生产的除草剂产品,为研究其对河南旱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和使用技术,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我们进行了试验。1材料与方法农思它25%乳油,由安万特公司提供;丁草胺60%乳油,由江苏国营昆山化工厂生产,市售;草大帅(异·苄)可湿性粉剂,由江苏吴县市宝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25%丙草胺·硝磺草酮(稻恋)细粒剂对水稻移栽田杂草的防除效果、适宜用量,为该药剂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特进行25%丙草胺·硝磺草酮(稻恋)细粒剂防除移栽稻田杂草药效试验及水稻安全性。结果表明,25%丙草胺·硝磺草酮(稻恋)细粒剂在水稻移栽田移栽返青后药土法均匀撒施。对水稻安全,对稗草、野慈姑、日本藨草、萤蔺等杂草有显著的防除效果,是一种较好的防除水稻移栽田杂草的除草剂。  相似文献   

11.
杂草稻Oryza sativa f.spontanea是一种伴生性的稻田恶性杂草,和栽培稻Oryza sativa同属禾本科Poaceae稻属Oryza,具有生长势强、易脱粒、休眠性强、耐逆等特性;其起源主要是由栽培稻品种去驯化而成。杂草稻的发生严重影响栽培稻产量,降低稻米品质,影响稻种纯度,且难以防除。中国杂草稻发生分布不均,在广东、辽宁、宁夏、江苏、江西、黑龙江、安徽、山东、浙江等地均有发生,且发生程度不同。其发生原因主要有农机跨区作业、栽培技术改变、选择性除草剂缺乏等。目前常采用人工拔除,调整栽培方式(套播、直播转变为移栽、机插),实施水旱轮作,施用丙草胺类除草剂等方式防除,但尚未有非常有效的防控措施。此外,由于杂草稻的变异类型丰富,其遗传背景又与栽培稻相似,因此可作为栽培稻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2.
骆开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740-2743
[目的]提高水稻中直链淀粉的含量,扩大稻米的利用范围。[方法]以水稻中花11品种为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侵染水稻幼胚诱导出的愈伤组织,将淀粉分支酶基因SBE1和SBE3同时导入受体愈伤组织,经过一系列的共培养、预分化、分化、生根壮苗后,获得含有转基因的转化植株,并对转化植株进行PCR鉴定。[结果]通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侵染由水稻幼胚诱导的274粒愈伤组织,经过共培养、筛选,得到177粒抗性愈伤,然后将抗性愈伤预分化、分化得到103株分化苗,生根壮苗后获得49株转基因植株;从49株转基因植株中随机提取34株的基因组DNA,利用PCR技术从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了片段大小约为500 bp的潮霉素基因序列。[结论]初步证实转基因植株的真实性,淀粉分支酶基因SBE1+SBE3成功整合进入水稻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3.
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叶片叶绿体性状超微结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L.f.spoalanca)和栽培稻(O.sativa L.)叶片的成熟叶绿体性状基本结构相似。普通野生稻叶片叶绿体体积较小,基粒数和基粒片层数少,基质密度低,但基质片层数较多,具有较多嗜锇体颗粒。栽培籼稻叶片成熟叶绿体积累大量的淀粉,且在叶绿体旁伴随着结构发育良好的线粒体和过氧化物体。普通野生稻直立类型具有类似的特征,而匍伏类型没有。这些现象说明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演变而来,也说明栽培籼稻与一年生直立类型野生稻有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水稻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为了探索水稻最佳SSR—PCR反应体系。[方法]以水稻R117为试验材料,研究Mg^2+、dNTP、引物浓度、TaqDNA聚合酶用量以及退火温度对水稻SSR—PCR扩增结果的影响。[结果]当Mg^2+浓度2.00mmol/L,dNTP浓度O.15mmol/L,引物浓度0.30μmol/L,TaqDNA聚合酶用量2.0U,退火温度56.6℃时,PCR扩增DNA条带最亮。[结论]在20山反应体系中,上述结果为水稻最适SSR—PCR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15.
赵昕  高雅  胡英考  何奕昆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488-13489
[目的]克隆并分析水稻OsCAS基因,研究其在水稻生长中的作用。[方法]以粳稻(Ooza sativa L.ssp.japonica)品种日本晴为材料进行总RNA提取并进行RT—PCR扩增,随后鉴定OsCAS在水稻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OsCAS基因包含1164个碱基对,编码387个氨基酸。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OsCAS在水稻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叶片中表达量最高,茎中略低,根中的表达量最低。[结论]该研究可为水稻OsCAS基因在抗逆反应中的作用研究提供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丁章忠  强红  孙成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39-640,698
[目的]研究水稻生育前中期主要株型指标的动态变化,为水稻高产株型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杂交籼稻汕优63和粳稻武香粳14为材料,通过栽插密度及肥水调控等措施,培育不同产量水平的群体,分析水稻生育前中期几个株型指标的动态关系及其时产量的影响。[结果]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的叶片松散度和叶鞘载叶量对单茎蘖干重的影响要高于拔节期,并通过调节拔节期株型而间接影响单茎蘖干重。同时抽穗期叶片的光合作用对产量的影响要高于拔节期,而拔节期叶片光合量通过抽穗期的光合速率对产量有较大的间接影响.其影响程度已接近抽穗期的直接影响。[结论]水稻有效分蘖·陆界叶龄期(N-n)控制叶面积发展、促进叶鞘干物质积累与拔节期同等重要,同时提高拔节期及抽穗后叶片的光合能力对进一步提高产量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籽粒相关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为水稻高产改良提供指导。[方法]以秀水79和C堡构建的247个株系粳粳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测定了籽粒相关性状(粒长、粒宽、粒重及长宽比)的表型值,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粳稻粒长和粒重都受到3对主基因控制,二者均无多基因控制。粒宽为2对主基因控制无多基因的作用方式,粒长、粒宽和粒重主基因的遗传率均在99%以上。籽粒长宽比由多基因控制。[结论]粳稻粒长、粒重和粒宽受到主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发掘互花米草耐盐、水稻高产种质资源,创制海涂粮饲兼用耐盐水稻新种质。[方法]于2009~2011年开展海涂互花米草与水稻远缘杂交研究,采用海涂互花米草与水稻属间远缘杂交育种方法,同时采用四选一突破结合技术——海涂种植筛选、细胞学检测筛选、回交表型筛选、分子标记辅助筛选结合技术,寻找海涂粮饲兼用耐盐水稻新种质。l结果]2009~2010年实际远缘杂交成功率为1.39%。7C14、中香1号2种水稻母本与互花米草(H)父本远缘杂交材料进行RAPD分子鉴定,发现RH一1—10K205-7C14×H、RH.2.8K157-7C14×H、RH-13-9H5一中香1号×H具有与互花米草亲本相同的条带,而同时在水稻亲本中缺失的情形,表明以上远缘杂交种具有互花米草亲本遗传成分;水稻7K339母本与互花米草父本远缘杂交材料经RAPD分子鉴定,杂交种RH-5-10l〈215、RH-6-8K48、RH-12-9H9、RH-14-9H8、RH-16-9H28具有与互花米草亲本相同的条带,而同时在水稻亲本中缺失的情形,表明以上远缘杂交种具有互花米草亲本遗传成分。其余杂交种与互花米草亲本和水稻亲本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结论]育出耐盐优质饲料稻新品种,不但解决了沿海开发、盐碱地治理中急需解决的耐盐作物品种问题,而且解决了草食动物精粗饲料问题,同时对于资源利用、农业增效、粮食安全、耕地战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不同基因型水稻耐汞性及汞积累差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基因型水稻的耐汞性及汞积累差异。[方法]选取8个基因型水稻,分别为:Kasalath,IR04,日本睛,浙粳22,Azucena,广陆矮4号,IR1552和931l。用0.08mmol/L HgCl2溶液对水稻种子浸种24h、5叶期幼苗根部胁迫处理8d。[结果]汞处理种子24h后,Kasalath的发芽率降幅最大,而9311的发芽率几乎不受影响。汞胁迫下,9311幼苗根系耐性系数、根(冠)相对生物量比其他基因型水稻都高;不同基因型间的根、叶汞含量不同。[结论]8个基因型水稻中,9311的耐汞性最强,其次为IR64,Azucena耐汞性最弱;IR64是高汞积累基因型。  相似文献   

20.
水稻ISA1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结红  张明洲  刘军  王雪艳  孙传信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440-4441,4444
[目的]克隆水稻ISA1基因,分析ISA1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灌浆期胚乳中的表达情况。[方法]以粳稻品种日本晴为试验材料,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ISA1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灌浆期胚乳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水稻淀粉去分支酶1cDNA序列ORF编码811个氨基酸残基;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水稻ISA1基因与其他物种已发表的ISA1基因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在66.8%~83.0%和69.0%~83.3%,且与大麦、小麦等物种亲缘关系最近;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ISA1基因在叶、根、茎中不表达,在灌浆期12d胚乳中的表达量最大。[结论]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ISA1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