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1995—2015年上海市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范丽娟  田广星 《水土保持通报》2018,38(1):287-292,298
[目的]揭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景观生态变化的时空规律,为当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5期遥感影像数据,借助GIS技术与Fragstats等软件,分析1995—2015年上海市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1995—2015年上海市耕地、草地以及水域呈减少趋势,林地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城乡、工矿和居民用地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耕地的动态度明显,而草地的土地利用动态程度最弱,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在2000—2005年多发生剧变,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年际波动规律;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发生在耕地和城乡、工矿和居民用地、耕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以耕地的转出和城乡、工矿和居民用地的转入为主要特征;上海市景观格局在时间上表现为斑块数目不断增多,景观破碎度呈现越来越高的主要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景观多样性指数从中部高、四周低的趋势逐渐转化为中西部、北部部分高的趋势。[结论]城市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提升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度,保护并且增加生态服务功能性用地。  相似文献   

2.
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987年、2000年、2014年的Landsat影像数据为基础,借助ENVI,ArcGIS,Fragstats等软件,提取了土地利用信息,计算了景观指数,定量分析了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 近30年来,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突出表现为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化,耕地面积减少1 069.15 k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 573.26 km2。2000—2014年,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461%,是1987—2000年的4倍。(2) 景观结构上,耕地是流域的主导斑块,面积约占70%,30年来占景观面积的比例降低了3.85%,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建设用地日益发展为优势斑块,占景观面积的比例指数增加了6.1%。耕地与建设用地斑块在景观中的变迁,使得流域自然生态功能受到较为严重的干扰。(3) 流域总体的景观特征表现为优势斑块明显,景观比较完整,但空间异质性较高而连通性较低。近30年来景观结构由较完整的大斑块主导、演化成小斑块圈点状穿孔于大斑块的格局,景观破碎化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3.
淳安县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淳安县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本数据,采用景观生态学的空间格局指数法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角度衡量土地利用景观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研究区土地的生态效应。尝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研究,为淳安县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景观生态规划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淳安县土地利用方式以林地和水体为主;景观多样性较低,景观分布均匀而异质性较弱;景观破碎化程度和分离程度均较低,说明本区景观比较完整但复杂程度不高;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在现有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下,淳安县土地利用景观的生态效应较低,生态价值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林地、园地和水体用地区,不同地理区域间生态服务价值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获取了自1990年以来台兰河流域3期土地利用数据,在GIS空间分析模块下对台兰河流域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耕地和沙地明显增加,分别增加35 027.11 hm2和10 443.46 hm2,而草地和天然林地面积锐减,其中草地净减少59 965.95hm2,反映出流域有大面积拓荒的趋势.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增大,引发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天然植被受到破环,生物多样性减少.老绿洲土壤盐渍化面积总体呈减小趋势,新绿洲及绿洲外围局部地区土壤盐渍化呈恶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获得的遥感数据资料,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以及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分析了鄱阳湖区1985—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各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和景观指标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鄱阳湖区在1985—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是:耕地与水域的变化情况完全相反;其次是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幅度不大;(2)从整体上来看,耕地与水域之间实现转换,而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于耕地;同时,鄱阳湖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3)从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来看,鄱阳湖区的景观异质性程度在逐渐提高,土地利用向着多样化和均衡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揭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港口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规律,为当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马来西亚吉隆坡市2000,2005,2010,2015,2020年5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基于交互式数据语言(IDL),采用指数分类法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并应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吉隆坡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最后采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2025年吉隆坡市土地利用数据。[结果] 2000—2020年吉隆坡市种植园和林地大幅减少,建设用地迅速增加,港口与城市圈中部区域种植园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化、不规则化,景观类型空间连通性降低,景观异质性增强;2025年吉隆坡市建设用地和种植园面积分别为1 624.12 km2和2 216.99 km2,与往年相比,建设用地增加,种植园减少。[结论] 2025年吉隆坡市土地利用类型仍主要以种植园为主。宏观来看,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种植园的数量持续减少。未来发展规划需进一步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对种植园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该文对鄱阳湖区1990~2002年间的土地利用景观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2年鄱阳湖区面积变化的趋势是耕地减少、林地增加、草地减少、水体增加、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大幅度增加,未利用地维持不变。利用二级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对景观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利用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分维数、破碎度等景观指数对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的研究表明,1990~2002年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总体变化趋势是多样性增加、优势度减少、分数维减少、破碎度增加。最后,该文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对鄱阳湖区景观格局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进行了定量分析,认为导致景观分维数、景观破碎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导致景观多样性和优势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境内公路里程与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  相似文献   

8.
宁夏盐池县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宁夏盐池县为研究对象,以4期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景观生态学原理,在获取大量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的方法深入分析了研究区的景观格局状况。结果显示,在研究时段内盐池县土地景观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整体景观的破碎度和多样性指数在不断上升,优势度指数不断降低,均匀度指数持续增加,景观格局朝着农、林,牧多优势度的趋势良性发展。盐池县生态环境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及其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6-2005年安徽省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基础资料,采用景观生态学结构定量分析方法对该省土地利用格局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地利用多样性和均匀度呈增强趋势,优势度则呈减弱趋势.并运用NOSA的典型相关分析进行了土地利用格局演变驱动机制研究,借助GKSIM模型对土地利用格局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到2020年,安徽省耕地、园地、牧草地、水域、未利用地面积将减少,而林地、居民点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减小.该研究结果对安徽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现实意义,也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CA-Markov的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预测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为探讨哈尔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规律以及驱动机制。该文以1989年、2001年和2007年LandsatTM影像为数据源,借助于地学信息谱图理论,运用RS和GIS技术分析研究区域18a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以2007年土地利用格局为基础,利用CA-Markov模型和并引入终极状态概率,预测2025年土地利用情况和平衡状态下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以耕地为主,其面积比例均超过60%,其次是林地和居民工矿用地;稳定型图谱空间分布广泛,占研究区域总面积比例最大,"耕地→耕地→耕地"是其面积最大的变化图谱,"林地→林地→林地"次之,持续变化型所占比例最小,"未利用地→林地→耕地"是其面积最大的变化图谱;CA-Markov模型预测结果表明从2025年到土地利用终极状态期间,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居民工矿用地持续增加,耕地→居民工矿用地是其主要转化轨迹,其他地类变化量相对较小,基本上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该文为土地利用合理规划、生态恢复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利用遥感与GIS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揭示其空间变化规律,能够有效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本文以重庆山地城市区为研究范围,利用1985—2010年8期Landsat TM遥感数据,对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985—2010年重庆山地城市总体上呈现耕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建设用地、水域面积增加的趋势,且各地类变化的程度和过程有所不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变化呈现出差异性,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动态变化度一直较大,耕地和林地的很小;近26 a来,土地利用程度总体呈增大的趋势,表现出明显的时间阶段性。研究结果对区域土地管理及土地的合理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水改旱蔬菜地土壤特性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广东省博罗县为例,选取52个由水稻田改为蔬菜种植的蔬菜地土壤样品,并以每个蔬菜地附近相同土壤类型的水稻田土壤样品为对照,研究了水稻田改为蔬菜地后土壤特性的变化.结果显示,水稻田改为蔬菜地后,土壤pH值有所提高,有机质、全氮呈下降趋势;土壤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显著增加,尤其是有效磷负荷累积明显,平均达到了98.02 mg/kg,土壤有效Cu含量下降,有效B和Mo含量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平均含量均低于全国临界值,有效Mn和zn含量虽有所升高且平均值高于临界值,但仍有32.69%和26.93%的样品含量低于临界值,有效Fe的含量下降较为明显.部分蔬菜地土壤出现次生盐渍化现象,土壤盐分、硝态氮累积明显,土壤全盐与土壤硝态氮,土壤硝态氮与蔬菜硝酸盐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合理施肥和长期高强度连作是造成露天蔬菜地土壤养分失衡和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实施科学的平衡施肥制度和合理的耕作管理措施是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问题一向都是研究的重点。结合近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在环境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综述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全球气候、大气质量以及区域土壤、水文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亟需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晋中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晋中市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据资料,分析了该市土地利用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耕地、牧草地、其它农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数量减少,林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和未利用地数量增加,其它土地数量没有变化,牧草地数量变化最大。(2)各类用地单一动态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牧草地、交通运输用地、未利用土地、其它农用地、林地、居民点工矿用地、耕地、园地、水利设施用地、其它土地。(3)各类用地相对动态度区域差异性程度存在显著差别,牧草地的相对动态度区域差异性最大,耕地的相对动态度区域差异性最小。  相似文献   

15.
重庆山地都市区1985-2010年土地利用重心迁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研究土地利用重心,能揭示人类利用或改造土地在空间上的轨迹,有助于全面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机理。以重庆山地都市区为例,对25 a来各类土地利用垂直重心、坡度重心、平面空间重心及其迁移速率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全面阐述了土地利用重心的迁移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重庆都市区25 a间各地类重心分布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各地类垂直重心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不同地类的坡度重心范围有明显的差异,各地类平面重心分布和迁移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各地类重心空间迁移方向和速度差异明显,水域总体相对较稳定,其重心迁移方向与速度都不大;建设用地与耕地各重心迁移趋势较为明显;草地、林地、未利用地重心迁移波动性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利用土地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在低强度土地利用类型逐步向高强度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过程中,土地利用受地形因子的制约性越显突出。以重庆山地都市区为例,利用TM数据和DEM数据,综合研究分析1985—2010年间重庆都市区的各类用地在高程、坡度以及地形位不同地形因子中的分布变化过程。研究表明:重庆都市区各用地类型在不同地形因子等级下分异性特征显著,各地形因子等级中土地利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特征明显。近25 a来,重庆都市区高强度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在500 m高程以下的平地和400 m高程以下的低缓坡,结构相对稳定;在500~1 200 m的平地、400~600 m的低缓坡以及500 m以下的高缓坡区域内耕地、林地、建设用地、草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空间竞争态势明显,人地矛盾突出,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核心区域;重庆都市区内的陡坡、500 m以上的高缓坡以及600 m以上的低缓坡内的草地、林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将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应作为重庆都市区土地利用的重点监测对象。文章旨在为重庆都市区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青岛市1990-2011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青岛市1990,2000,2006年LandsatTM影像和2011年‘HJ-1’卫星影像,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分析了青岛市1990-2011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情况.结果表明,21 a间青岛市土地利用状况变化显著.(1)耕地、草地面积减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增加,林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则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2)青岛市土地利用程度逐年提高,说明青岛市正处于土地利用发展时期,土地利用集约度将进一步提高;(3)空间上,中部和东部地区变化显著,北部和西南部变化相对较小.土地利用变化类型转换关系复杂,主要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转化.  相似文献   

18.
1990-2015年乌苏里江流域土地覆被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1990—2015年乌苏里江流域内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区域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和差异,为该流域内人地关系研究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以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基于面向对象的遥感分类方法,提取乌苏里江流域1990年和2015年的土地覆被信息,分析乌苏里江流域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特征。[结果] 1990—2015年的26 a间,乌苏里江流域内农田、湿地面积变化较为明显。农田呈扩张趋势,面积增加6 089.69 km2,增长率18.4%。其中,5 416.7 km2农田由湿地转化而来,农田扩张主要发生在中国境内区域。湿地、林地面积分别减少了5 683.51和844.09 km2,减少率分别为56.4%和3.51%。俄罗斯境内土地覆被变化作用强度较弱,各土地覆被类型间变化率均不超过2%。[结论] 气候、地形、农业宏观政策和农业生产方式等是推动乌苏里江流域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因素;其中,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规模的扩大是该流域土地覆被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以甘州区为案例探讨了转移流视角下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空间集聚特征,以为甘州区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湿地保护与建设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甘州区自然保留地占绝对优势,耕地、林地、牧草地和水域比例较低,说明后备土地资源较为充足,具有一定发展潜力;2耕地与建设用地、牧草地之间的地类变化是该地区的主要土地利用转移地类,耕地、牧草地和自然保留地是各地类中主要的转移流;3建设用地的活跃度不断增大,2006—2011年达到3.16%,主要原因是城市用地面积扩张,来满足中心城区扩张的增长需求;4地类转移波动度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和水域之间的相互转换,波动度均达到最大值2.000 0;5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构成了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以不断增长的建设用地为内圈,以牧草地转为耕地这种转移地类为外圈的环形结构;6空间集聚表现出热点区域逐年增加,有向南扩张,沿水系展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厘清江西省土地利用转换时空特征,明晰驱动因子,可为该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和SPSS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通过土地利用单一和综合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以及土地利用重心迁移等,研究了1980—2015年江西省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并探究了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 1980—2015年江西省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168%/a,类型主要为林地和耕地,两者面积占总面积的89.85%,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大,期间共增加了2 241.01 km2,为主要变化类型。(2) 1980—2015年江西省土地利用转出和转入面积最大的分别是耕地3 190.67 km2和建设用地2 325.20 km2,而林地和草地也分别转出2 830.77 km2,885.18 km2,迁移变化总体上为居民建设用地大量扩张,耕地和林地面积均大为减少。(3)江西省土地利用重心随土地利用变化发生相应改变,其中建设用地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