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二化螟性诱剂和诱盆设置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通过对二化螟性诱剂水盆诱捕器及其设置高度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诱捕器的口径大小以24cm为佳,绿色水盆的诱蛾量比其他颜色的要大;在越冬代诱捕中,诱盆的高度在20cm左右效果较好;性诱剂离水面的高度对二化螟雄蛾的诱捕有一定影响,其高度在0.5~1.0cm的诱蛾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证明反-8,反-10-十二碳二烯醇醋酸(B)是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Mats.)]性信息素的组分。通过触角电位(EAG)测试,发现反-10-十二碳烯醇醋酸酯(A)、B 和反-7,顺-9-十二碳二烯醇醋酸酯(C)对该虫雄蛾触角有强烈刺激作用。大量田间诱蛾试验表明,由 A 和 B 两化合物组成的性引诱剂,对该虫雄蛾有很高的引诱活性。其中 A 和 B 按5∶2混合,剂量50μg/诱捕盆,单盆每日最多诱捕雄蛾达776头,诱捕雄蛾总数是1头活雌蛾的16.8倍。顺-10-十二碳烯醇醋酸酯(D)和反-10-十四碳烯醇醋酸酯(E)降低 AB 的引诱活性,甘油作为缓释剂,能延长诱芯的有效期,即诱蛾活性。上述结果表明,我国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不同于日本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小面积防治应用试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
二化螟性诱芯中不饱和十六醛的比例对诱捕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2006年夏季在河南信阳地区系统比较了二化螟性诱芯中Z11-/Z9-16∶Ald及Z13-18∶Ald剂量对2个世代的二化螟雄蛾诱捕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二化螟越冬代成虫诱捕试验中,2个最佳配方中Z11-/Z9-16∶Ald分别为9∶1和8∶2,而比例在7∶3~1∶9之间的诱芯则无引诱作用。如果保持诱芯中Z11-16∶Ald和Z9-16∶Ald的剂量一致且质量比控制在2∶1,则二化螟诱捕量随诱芯中所含Z13-18∶Ald剂量的增加而下降。所有诱芯在二化螟第一代引诱效果显著下降,但该时期组分为Z11-16∶Ald(2)、Z9-16∶Ald(1)、16∶Ald(0.7)和Z13-18∶Ald(0.37)的诱芯诱捕量显著优于其他配比。  相似文献   

4.
槐小卷蛾的生殖特点与性诱剂防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槐小卷蛾(Cydiatrasias)是国槐与龙爪槐的重要害虫。雌蛾与雄蛾一生都只交配1次,雌雄性比例为1:1。用性诱剂大量诱捕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目前已在北京地区普遍推广应用这种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性诱芯诱捕器对冬暖式大棚中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的诱集效果,在山东省济南市番茄大棚中通过分析不同诱捕器类型、性诱芯至粘虫板的距离、性诱芯和粘虫板与地面的夹角、诱捕器悬挂高度以及布设方位对诱集效果的影响来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不同类型诱捕器对番茄潜叶蛾的诱集效果差异显著,其中性诱芯+黑色粘板组装的平板型诱捕器的诱集效果最佳,日均诱蛾量为 93头/诱捕器;诱集效果与性诱芯至粘虫板的距离呈负相关,将性诱芯直接放在粘虫板上时的日均诱蛾量最大,达72头/板;诱集效果与性诱芯和粘虫板与地面的夹角密切相关,当垂直悬挂(夹角为90o)时诱集效果最佳,日均诱蛾量为68头/板;性诱芯诱蛾效果与悬挂高度呈负相关,放于地面(0 cm)处的诱集效果最佳,日均诱蛾量为381头/板;在东西向大棚中诱捕器的诱集效果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其中置于东端时日均诱蛾量最高,达362头/板;在南北向大棚中诱捕器的诱集效果亦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趋势,其中置于南端时日均诱蛾量最高,达311头/板。表明采用性诱芯+黑色粘板组装的平板型诱捕器在冬暖式大棚的东西两侧、靠南或北端近地面顺垄垂直悬挂,诱集和监测番茄潜叶蛾成虫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云南桔小寡鬃实蝇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经过水平和垂直地带的性诱观测与室内外调查试验,发现云南桔小寡鬃实蝇年发生4-5代。第二代为主害代,主要为害芒果、桃、番石榴等。成虫诱集高蜂期除柑桔点(高峰期为9-10月)、甜橙点(高峰期为10-12月)外,蓁各点均在6-7月间。各年高峰期早晚和诱集量不同。同年各点成虫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也有差异,主要表现为从南到北高峰期推迟。冬季除昆明外,其它各点均可诱到成虫。以高温高湿的西双版纳数量最多。同一地区随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索贵州烟田斜纹夜蛾性诱剂诱捕器适宜设置密度,采取棋盘式安放法,分别设置诱捕器间距20 m(A)、30 m(B)、40 m(C)、50 m(D)及空白对照(CK),比较不同布器密度的诱蛾量、幼虫量(或为害株率)和防治成本等差异,以确定最适布器密度。结果表明,单器诱蛾量随布器密度的加大而下降,即DCBA,其中A、B、C处理间诱蛾量无显著差异,D处理的诱蛾量极显著高于其余处理;随布器密度的加大,幼虫发生量及为害株率呈下降趋势,防治效果呈上升趋势,但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各处理防治效果为60.45%~78.97%;单位面积防治成本随布器密度的加大而增加,即ABCD,各处理防治成本在3.43~20.60元/667 m~2之间。综合评价认为,在贵州典型的山地丘陵地貌条件下,诱捕器设置间距一般以30~50 m为宜、虫量中等及以下发生区域以50 m最佳。  相似文献   

8.
9.
查清我国东部地区无苹果蠹蛾发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苹果蠹蛾[Laspeyresia pomonella(L.)]是世界检疫性害虫。英联邦农业局(CAB)受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委托,多次公布的该虫世界分布图上,一再将我国东部(尤其渤海湾沿岸)划为该虫分布区,从而严重影响我国苹果、梨的出口;同时,一些有该虫分布的国家也据此要求我国放宽对苹果进口的检疫规定,构成了对我国苹果、梨生产的严重威胁。为查清该虫在我国的分布实况,作者在1991年监测调查的基础上,于1992—1993年,在辽、鲁、冀、京、豫五省市进行了多点重复监测调查。3年来,各基点于4—10月进行该虫性诱剂诱集监测,监测面积累计达648.2ha,代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果园;于7—10月进行果园调查及剖果检查,共计44次,调查了77县(区)的176个果园,累计调查面积达5058.9ha,共抽查了15163株果树的1978419个果实。结果在上述地区连续三年未发现该虫。结合对CAB图依据文献的核查,发现其错误引用丁资料。因此,本文论证了我国东部地区无苹果蠹蛾的分布,CAB图应予更正。  相似文献   

10.
用低致死剂量(LD30)氰菊酯和氰戊菊酯胸部点滴处理棉铃虫3龄幼虫后,研究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对存活雌蛾化学通讯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杀虫剂对雌蛾的求偶行为不产生明显影响,对照组和杀虫剂处理组雌蛾的求偶高峰均为第3个暗期的8-8.5h,求偶率均可达73%-82%。氰戊菊酯处理组中雌蛾性信息素各组分滴度和总量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但溴氰菊酯处理组中雌蛾性信息素的主组分Z11-16:Ald和次要组分Z9-16:Ald、Z7-16:Ald的滴度及信息素总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两个活性组分Z11-16:Ald和Z9-16:Ald的比例与对照组雌蛾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触角电位及田间诱蛾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证明反-8,反-10-十二碳二烯醇醋酸(B)是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性信息素的组分。通过触角电位(EAG)测试,发现反-10-十二碳烯醇醋酸酯(A)、B和反-7,顺-9-十二碳二烯醇醋酸酯(C)对该虫雄蛾触角有强烈刺激作用。大量田间诱蛾试验表明,由A和B两化合物组成的性引诱剂,对该虫雄蛾有很高的引诱活性。其中A和B按5:2混合,剂量50μg/诱捕盆,单盆每日最多诱捕雄蛾达776头,诱捕雄蛾总数是1头活雌蛾的16.8倍。顺-10-十二碳烯醇醋酸酯(D)和反-10-十四碳烯醇醋酸酯(E)降低AB的引诱活性,甘油作为缓释剂,能延长诱芯的有效期,即诱蛾活性。上述结果表明,我国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不同于日本大豆食心虫性信息素。小面积防治应用试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是一种重要的季节性、远距离迁飞害虫,近些年在我国的发生有明显加重的趋势。本试验运用电生理学技术和风洞技术,测定黏虫的触角对5种植物挥发物的反应,并进一步评价了植物挥发物与黏虫性诱剂在田间联合应用对成虫的诱捕效果,为黏虫性诱剂的高效利用和虫情监测提供依据。电生理学试验结果表明,黏虫雌、雄蛾对苯乙醛、芳樟醇、Z-3-己烯基乙酸酯的反应有显著差异(P0.05)。除α-法尼烯外,黏虫雌、雄蛾对植物气味化合物的触角电位值均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风洞行为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雄蛾对苯乙醛、Z-3-己烯基乙酸酯、β-石竹烯均表现出逆风飞行行为(比例分别为50.6%、50.3%和44.9%),芳樟醇则对雄蛾具有一定的驱避作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单一植物挥发物对黏虫的吸引力较小,且各挥发物之间无显著差异;苯乙醛、β-石竹烯、Z-3-己烯基乙酸酯和性诱剂组合配方的引诱效果最佳,诱捕量是单独使用性诱剂的1.8倍(P0.05)。  相似文献   

13.
用亚致死剂量溴氰菊酯处理亚洲玉米螟雄蛾后,存活雄蛾对信息素定向行为反应受到较大的影响。雄蛾的起飞潜伏期延长,不应率增加,到达诱芯率大幅度下降。反应下降程度与剂量的相关性显著。以雄蛾的行为反应率机率值(Z)对药剂处理剂量对数(X)和处理天数(Y)进行二元回归分析,回归方程分别为:起飞:Z=6.979-6.559X 0.162Y;定向:Z=5.258-2.611X-0.039Y;逆飞:Z=4.982-2.457X-0.061Y;到达:Z=3.399-1.011X 0.168Y。  相似文献   

14.
4种不同性诱剂对玉米草地贪夜蛾诱集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准确掌握草地贪夜蛾成虫发生动态,筛选对当地种群专一性强、灵敏度高的性诱剂,对深圳百乐宝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BLB)、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NK)、江苏宁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L)、南京新安中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XAZL)4个厂家生产的草地贪夜蛾性诱剂在江苏盐城市大丰区进行田间诱捕效果试验,探讨草地贪夜蛾性诱剂的使用技术。结果表明:4种不同性诱剂诱芯对草地贪夜蛾的诱集效果存在明显差异。BLB诱芯和NL诱芯可以有效监测草地贪夜蛾成虫田间发生动态,羽化高峰期明显,且峰值日期一致,NK诱芯诱集的成虫虫峰不明显,XAZL诱芯零星诱到成虫,无明显成虫高峰;BLB诱芯监测期内日均诱蛾量、最高单次诱蛾量、总诱蛾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种诱芯,其总诱蛾量达136.75头,分别是NL诱芯、NK诱芯、XAZL诱芯的1.47倍、4.76倍、10.52倍;通过对BLB诱芯进行持续30 d和持续60 d的诱捕对比试验,发现BLB诱芯1~30 d内诱捕性能稳定,诱蛾量大,31~60 d内日均诱蛾量、最高单次诱蛾量、总诱蛾量均有所下降且达显著水平,尤其是50 d后诱捕量下降明显。结果表明:BLB诱芯的诱蛾量大,能够明显反映出草地贪夜蛾的羽化高峰期,符合测报要求,更适合本地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使用该诱芯时建议30 d更换1次。  相似文献   

15.
应用生物防治技术控制天牛危害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天牛是多种林木、果树、花卉的重要蛀干害虫,其周期性暴发往往造成林业、果树业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从天敌、纤维素酶抑制剂,植物引诱和性信息素、寄主抗虫性等四个方面对天牛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进 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苹果蠹蛾[Laspeyresia pomonella(L.)]是世界上为害苹果和梨的主要蛀果害虫,被许多国家和我国列为植物检疫对象。该虫在我国现仅分布于新疆。英联邦昆虫研究所(Common-wealth institute of entomology,C.I.E.)(1951,1976)根据陈方洁、王飞鹏(1936)及胡经甫(1938)的记述,将我国浙江(奉化)、河北、湖北、东北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北平(北京)及新疆等8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该虫分布区,从而严重影响我国苹果及梨的出口和外销。为了查清该虫在我国的分布情况,首先核对并纠正 C.I.E.制图所依据的上述两篇文章的错误,同时在张从仲等(1984—1985)在山东、辽宁等8省市大面积进行的苹果蠹蛾性诱剂监测的基础上,于1991年4—10月在山东、辽宁、河北苹果和梨主要产区及出口基地继续进行苹果蠹蛾性诱剂监测、果园调查及剖果检查,结果均未发现苹果蠹蛾成虫或幼虫。到目前为止,此虫仍局限分布于我国新疆。  相似文献   

17.
灰飞虱对杀虫剂的抗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灰飞虱是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淮地区重要的农业害虫,由于杀虫剂的广泛与大量使用,已导致其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深入研究其抗药性分子机制,可为灰飞虱抗性的快速检测和治理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文章总结了灰飞虱对毒死蜱、吡虫啉、溴氰菊酯、噻嗪酮、氟虫腈和乙虫腈等杀虫剂的抗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抗性相关解毒酶和转运蛋白基因的筛选与功能验证,以及靶标位点突变等重要研究成果,指出该研究领域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抗性基因的功能验证及调控路径、抗性新基因的鉴定及交互抗性和多重抗性机制不明确等,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认为:可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验证抗性基因功能;可将转录组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手段用于鉴定新抗性基因及抗性调控基因,以探明交互抗性和多重抗性机制;应深入至蛋白组学水平探讨抗性机制;需开发配套的高效田间施药技术,以达到杀虫剂减施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为有效监测和防治枣镰翅小卷蛾,采用性诱剂诱捕的方法,观察了枣镰翅小卷蛾成虫的发生消长动态。结果表明,枣镰翅小卷蛾在陕西延川1年发生3~4代,其中以1年发生3代为主,个别的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在3月中下旬开始羽化;有世代重叠现象;在枣树高度1.0~2.0m范围内,诱集到的成虫数量有一定差异,2.0m处分布最多,在运用性诱剂诱杀枣镰翅小卷蛾成虫时,应尽量将诱集器在枣树高度近2.0m处,以达到更好的诱捕效果;成虫活动时间主要在20:00-24:00及4:00-6:00时间段,其中在20:00-22:00及4:00-6:00时段活动更频繁、更活跃。  相似文献   

19.
水稻空间诱变育种抗稻瘟病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粤香占和青华占2个水稻品种的种子经过高空气球搭载后,选育出株型好、分蘖力强,产量提高的空间诱变高代(6代以上)品系.为了解空间诱变品系对稻瘟病的抗性变异情况,采用36个广东省稻瘟病菌不同致病型的代表菌株分别对粤香占和青华占及其空间诱变品系进行抗谱测定.研究结果表明:①空间诱变能使水稻品种产生稻瘟病抗性变异,有的诱变品系比原种抗病,有的则比原种感病.②空间诱变产生的抗病性变异比较复杂,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变异不一样.③空间诱变引起的稻瘟病抗性变异有可能是由多个抗病基因引起的.④空间诱变可以获得抗稻瘟病的特异种质.粤香占是感病品种,本研究测定的抗谱为25%,从其空间诱变品系中,获得高抗稻瘟病的2个品系YX-8和YX-9,抗谱达到94.4%.空间诱变抗病品系的穗颈瘟鉴定试验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20.
为给苹果小卷叶蛾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山西省运城市和临汾市不同苹果园中研究了性诱剂和糖醋液2种方法对苹果小卷叶蛾的监测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种方法诱集到的苹果小卷叶蛾成虫动态都呈现出一年4代的发生规律,且趋势一致。不同果园中性诱剂和糖醋液对苹果小卷叶蛾的诱集量均差异显著,性诱剂诱集总量最高是糖醋液诱集总量的5.95倍,且在不同果园中2种防治方法均能显著降低枝条受害率,而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同时,2种防治方法在大面积单植苹果园中对苹果小卷叶蛾第1代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9.10%和43.18%,对第3代幼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1.54%和46.15%,均高于其他类型苹果园,且对第3代幼虫的防治效果好于第1代幼虫。因此,性诱剂和糖醋液都可用于苹果园苹果小卷叶蛾的监测与防治,且在大面积单植苹果园内连续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