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七十年代以来,我省接连发生含三氯乙醛(酸)的磷肥污染农田,毒害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的事件,作物受其毒害后,细胞和核分裂紊乱,形成病态组织,造成绝收和减产。为了迅速鉴定作物发生病态的原因,以便及时防治,现将磷肥和土壤中三氯乙醛(酸)的分析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朱琳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6):187-189
[目的]为准确监测农灌水中三氯乙醛含量,解决四氯化碳禁用后显色剂的提纯问题,同时提高实际分析的便利程度,对分光光度法测定三氯乙醛的部分环节进行改进.[方法]用硅酸镁吸附剂替代四氯化碳对吡唑啉酮显色剂进行提纯,改用丙酮体系中的三氯乙醛标准溶液成品替代手工配制水系三氯乙醛标准溶液.[结果]新制或用硅酸镁提纯久置显色剂可得到较低的空白值和较好的显色能力,改用丙酮溶剂中的三氯乙醛标准溶液成品可提高分析的便利程度.[结论]经验证,校准曲线、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等指标与HJ/T 50—1999相当,可满足农灌水监测及评价需求并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3.
含三氯乙醛和三氯乙酸的磷肥,在70年代曾毒死过几十万亩小麦,成为我国农业环保中的一个重大问题。1986年9月,农牧渔业部正式规定,磷肥中三氯乙醛和三氯乙酸最高允许含量为200ppm。为了防止直接用废酸生产的磷肥造成危害,我们研究了加热处理方法。 首先用3级纯水合三氯乙醛配制成每毫升含0.1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省接连发生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大面积受含有三氯乙醛的磷肥和工业废水污染危害的事故。仅1982年不完全统计,全省约有二十余万亩小麦造成绝收和减产。三氯乙醛是植物生长紊乱剂,能破坏植物细胞原生质的极性结构和分化作用,使细胞和核分裂紊乱,形成病态组织,阻碍正常生长发育。目前国内外对三氯乙醛的回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省农田使用含有三氯乙醛(酸)的废酸制成的磷肥,仅郑州、新蔡、登封等县,受害面积近30万亩,轻者减产,重者绝收,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外省也有同样事件。1983年2月,农牧渔业部组织了部分受害省市,进行磷肥中三氯乙  相似文献   

6.
<正> 按农牧渔业部要求,我省选择了潮土和砂姜黑土两个土类,在新蔡、郑州和开封三处,用田间微区进行试验,筛选出适宜处理,用正规田间小区试验和生产示范,研究了磷肥中三氯乙醛(酸)对小麦的安全与致害浓度及其在土壤中的消失动态。1983—1985年,共作了20个田间试验和两处生产示范,现将  相似文献   

7.
柑桔园中胜红蓟对三氯杀螨醇的富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福建省南平、福州、宁德等地13个柑桔园土壤、柑桔果实及覆盖植物胜红蓟三氯杀螨醇的含量。土壤中三氯杀螨醇检出率为100%,残留量为0.0020~0.895mg·kg-1;柑桔果实检出率为61.54%,桔皮中平均残留量为0.191mg·kg-1,果肉为0.0857mg·kg-1。柑桔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量低于欧盟宽皮柑橘中农药最高残留限量标准2mg·kg-1。与土壤、柑桔果实残留量相比,柑桔园中胜红蓟地上组织与根中三氯杀螨醇含量均较高,平均值分别为2.415、1.530mg·kg-1。以土壤中三氯杀螨醇的浓度为标准,计算胜红蓟、柑桔果实的富集指数,胜红蓟对三氯杀螨醇的富集力明显高于柑桔果实,不同地区柑桔果实BCF平均值为3.705,而胜红蓟地上组织及根的BCF平均值分别为191.931和106.567。结果表明:胜红蓟对三氯杀螨醇具有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相色谱ECD检测蔬菜中三氯杀螨醇,使用自制提取器提取组分超声提取,离心分层。实验测得三氯杀螨醇0.5μg的加标回收率在65%~70%,2.0μg的加标回收率在73%~8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9%、3.7%,方法检出限8.6μg/kg。该方法简捷、快速、实用,完全可以应用到蔬菜中三氯杀螨醇检测的实际工作中。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相色谱ECD检测蔬菜中三氯杀螨醇,使用自制提取器提取组分超声提取,离心分层。实验测得三氯杀螨醇0.5μg的加标回收率在65%~70%,2.0μg的加标回收率在73%~81%,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9%、3.7%,方法检出限8.6μg/kg。该方法简捷、快速、实用,完全可以应用到蔬菜中三氯杀螨醇检测的实际工作中。  相似文献   

10.
胡兰  陈波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6,(10):2403-2405
建立了程序升温-艾斯卡半熔-离子色谱法测定理植物样品中氯溴含量的方法,研究了植物样品中氯溴的色谱分析条件.氯、溴检出限分别为10×10-6,0.13×10-6,测定范围分别为0.3~20.0 mg/L,4.0~120.0 μg/L.该法适合于植物样品中氯溴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解法、传统乙醇提取法、改良乙醇提取法,对绣球(Hydrangea macrophyllaser)的芽和茎段样品进行可溶性糖萃取,利用HPLC对葡萄糖、蔗糖、果糖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3种提取方法中,以乙醇和水为媒介的提取方法间存在较大差异;相同植株样品、相同提取方法下茎段可溶性糖测定结果高于芽体;在整个试验中改良乙醇提取法具有最稳定的测定值.综合考虑,改良乙醇提取法是利用HPLC进行绣球植物可溶性糖测定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一种沉积物中的三氯酚和五氯酚的分析方法,并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沉积物中三氯酚和五氯酚经正己烷-丙酮混合溶剂(1+1)提取,Florisil柱净化,并用气相色谱法(带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方法检出限2,4,6-三氯酚和五氯酚分别为0.011,0.006μg/kg,精密度分别为4.85%和4.38%,加标回收率为91.2%~98.6%,均符合国家标准方法的要求。对永济市涑水河表层沉积物样品的测定发现,表层沉积物中2,4,6-三氯酚和五氯酚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8,22.8μg/kg,中位数分别为6.32,18.1μg/kg,变化范围分别为0~73.2,5.74~56.4μg/kg。  相似文献   

13.
乙醇用作残留活性氯消除剂是基于乙醇能与次氯酸根和游离氯气发生氧化还原作用,并生成具有还原能力的三氯乙醛消毒剂,经桑叶叶面试验表明,乙醇用于消除残留活性氯的效果优于活性氯中和剂硫代硫酸钠。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生物统计方法研究了15种蔬菜氯、硫、氟元素的含量,这些植物叶片中三种元素含量的算术平均值分别为:14.2569mg/g,3.9901mg/g和12.5366ug/g。该结论可作为地区性大气污染植物监测评价和预测参照值  相似文献   

15.
<正> 植物 DNA 的提取是植物 DNA 分子生物学常用的技术手段,其提取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分子测定的结果。本人在北京农业大学进修期间,参照 CTAB 法多次提取植物DNA,其快速简便值得从事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者借鉴。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茶园土壤中三氯杀螨醇残留及胜红蓟杂草对其富集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福建省武夷山、福州、宁德等地6个茶园土壤及覆盖植物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中的三氯杀螨醇含量,结果表明:在所研究茶园土壤中,WYSXC3点三氯杀螨醇残留最高,为0.277mg&#183;kg^-1外,其余均低于0.010mg&#183;kg^-1;而胜红蓟所有样品都检出了三氯杀螨醇残留,地上组织和根中的平均残留量分别为2.831mg&#183;kg^-1、0.753mg&#183;kg^-1。以5个点土壤中三氯杀螨醇浓度为参照,胜红蓟茎叶与根BCFs平均值分别为236.359、65.284。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胜红蓟根、茎叶对三氯杀螨醇的富集,结果表明,施药量为500mg&#183;kg^-1时,土壤和胜红蓟茎叶中三氯杀螨醇的残留量均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分别由10d时的3.301mg&#183;kg^-1和2.965mg&#183;kg^-1降到30d时的1.313mg&#183;kg^-1和1.477mg&#183;kg^-1;而胜红蓟根中三氯杀螨醇残留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由10d时的4.541mg&#183;kg^-1增加到30d时的12.734mg&#183;kg^-1。研究结果表明,胜红蓟对三氯杀螨醇具有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白酒中三氯蔗糖的含量,对整个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对不确定度各个分量进行了评估和合成,得出合成标准不确定度、扩展不确定度及测定结果的置信区间。  相似文献   

18.
土壤中五氯酚的测定及其生物降解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探索了土壤中五氯酚的测定方法。在藏红T分光光度法的基础上 ,用蒸馏法直接提取土壤中的五氯酚进行测定 ,效果较好 ,克服了常用的超声提取及萃取方法测定结果不稳定的弊端。当土壤中五氯酚浓度为 5 0~ 1 0 0mg/kg时 ,采用上述方法测定回收率为 85 .5 0 %~95 .38% ,灵敏度为 0 .0 1mg/kg。此外在利用黄孢原毛平革菌对灭菌土壤中五氯酚的降解试验中 ,应用上述方法成功地进行了土壤中五氯酚的测定。当土壤中五氯酚污染水平为 5 0~2 0 0mg/kg时 ,黄孢原毛平革菌对五氯酚具有较强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9.
溶剂提取、水蒸气蒸馏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和顶空分析方法目前常用于植物萜类物质的提取;气相色谱-质谱是萜类化合物分析的最常用手段;近年来植物萜类测定技术正朝着高效、高灵敏度、高精确度、高通量和在线实时的方向发展;新发展的技术明显提高了分析水平,简化了操作流程,极大促进了植物萜类化合物的测定;但新技术仍有不足,尚需不断完善发展,技术应用上既要有所选择,又要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20.
侧柏和国槐叶片中铅的化学形态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铅在植物体内的迁移转化规律,采用盆栽试验,结合细胞组分分离和化学形态提取技术,研究了不同外源铅浓度处理下(CK 0 mg·kg-1,A 300 mg·kg-1,B 500 mg·kg-1,C 1000 mg·kg-1,D 2000 mg· kg-1)侧柏和国槐不同器官的铅含量及其在两种植物叶片细胞中的分布和化学结合形态.结果表明:在铅胁迫下,侧柏和国槐的生物量均发生显著变化;两种植物体内的铅随着外源铅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且主要分布在根部.侧柏和国槐叶片亚细胞中铅的含量分布及结合形态存在差异.细胞壁是铅在侧柏和国槐叶片细胞内的主要分布位点,其次是细胞核部分和叶绿体线粒体部分,可溶性部分最少,随着外源铅浓度的增加,细胞核部分的分配增加,可溶性部分减少,但侧柏叶片中细胞壁部分所占比例大于国槐叶片中细胞壁部分的百分率.两种植物叶片内均以NaC1提取态、HAc提取态和HC1提取态铅为主导形态,水和乙醇两种提取态铅的分配很少;随着外源铅浓度的增加,侧柏叶片中NaC1提取态铅先增加后减少,国槐叶片中NaC1提取态铅所占百分率不断增加.侧柏对铅的耐受能力强于国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