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马麝(Moschus chrysogoster)属麝科、麝属。是麝属动物中体形较大的一种,国内主要分布于西部高原山地,如青海、甘肃、新疆、西藏等地,青藏高原是其分布中心。在宁夏,马麝仅分布于贺兰山(含西坡内蒙古自治区),这是马麝在我国分布的最北缘。马麝是珍贵的药用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2.
2014—2016年春季,在贺兰山马麝活动比较频繁的12条沟段对马麝的生境选择进行研究。共记录马麝春季利用样方164个,对照样方77个。利用拟合优度卡方检验及Bonferroni不等式对非数值型生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马麝偏爱选择位于阴坡的、以青海云杉为优势树种的针叶林带活动。Mann-whitey U检验表明麝春季对于13种数值型生境因子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偏好选择海拔高度高、乔木密度大、乔木高度低、乔木距离近、灌木高度高、灌木距离远、水源距离远、裸岩距离远、隐蔽级高的生境类型。此外,利用逐步判别分析得出影响马麝春季生境选择的生境因子按贡献值大小排序为海拔高度、灌木距离、坡度、裸岩距离、灌木高度、隐蔽级、水源距离、乔木距离、乔木密度以及乔木高度,利用这10种生境因子对利用样方与对照样方区分的正确率为91.9%。马麝生性胆小、机警,在贺兰山的种群数量小,对生境的要求较高,应当加大保护力度,减少人为干扰,保护好马麝的适宜性生境。  相似文献   

3.
马麝(Moschus sifanicus)属青藏高原特有动物。其雄麝所分泌的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香料。多年来,虽然在马麝的人工驯养及繁殖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功,也实现了可持续的活体取麝香,但仍存在驯养生产力低下等问题。目前,对于马麝的研究已经取得一些进展,如孟秀祥等[1]比较了圈养马麝夏秋活动格局,分析了其行为多样性;蒋应文[2]观察了驯养马麝的繁殖与行为,这些都对马麝的驯养有很大的帮助。但目前还缺少关于马麝行为的确切描述和定义,因此,马麝行为谱的构建,对研究怎样提高马麝的存活率及分泌麝香状况有很大帮助。1研究地点及动物此次研究…  相似文献   

4.
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属偶蹄目、麝科、麝属。在所有麝属动物中体型最大;两性均无角,雄性上犬齿发达或獠牙状,露出唇外;全身灰褐色(夏毛沙黄褐色);最突出特点是吻部较长,有一张似马的“长脸”,其外部特征明显区别于其它麝种。马麝还是珍贵的药用动物,2002年10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马麝升级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5.
掌握自然保护区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的分布、种群大小及与生境适宜性的关系是对濒危马麝开展可持续就地保护的前提和基础。2021年7月1日—8月25日,采用样线法和粪堆计数法对兴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麝种群进行调查,分析马麝的分布和种群大小与保护区夏季生境适宜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分布有马麝922~1 480头,主要分布在适宜生境内,平均种群密度为(4.00±0.93)头/km2;随夏季生境适宜性的增加,马麝的种群密度也呈上升趋势,高适宜区生境种群密度可达(18.01±1.36)头/km2。兴隆山保护区可通过生境保育提升其非适宜区的生境质量,扩大马麝的分布范围,促进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6.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马麝主要可食野生植物的营养成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麝是繁衍于我国高原的鹿科麝属动物,雄麝分泌的麝香是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化妆品的定香剂,已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由于兴隆山自然保护区对马麝及其生存环境采取了比较有效的保护措施,使栖居在本区的马麝形成了我国当前种群与密度最大的群体.为了进一步保护和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于1990年在该保护区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人工驯养马麝场,目前存栏马麝已近200头,还在继续扩大. 通过多年的马麝救护和人工驯养,对其食性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人工饲养马麝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使马麝的救护与人工驯养更趋合理与科学,1998年春(5月)、秋(10月)两季采集了马麝主要野生植物的可食部分,测定了其常规营养成分及钙、磷含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与制样于1998年5月和10月分别采集当地马麝主要饲用植物的食用部分(叶或茎、花),称鲜样重后,迅速于室内铺成薄层阴干,再称重.将阴干样粉碎、过40目筛,制备成分析样品.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粪便分析对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食肉兽的食性及与马麝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粪便直径分析表明,该地区食肉兽主要为狐和豹猫.粪便内含物分析结果表明,啮齿类和鸟类出现的频率分别为81.6%~88.4%和21.1%~38.6%,马麝成体在4~5月很高(17.6%),幼麝在出生期高达21.1%.分析认为兴隆山食肉兽对马麝的捕食主要在马麝的幼仔期.  相似文献   

8.
麝俗称香獐、麝鹿、獐子等,是偶蹄目、麝科、麝属动物的总称.有林麝、马麝、原麝、喜马拉亚麝和黑麝等5种,主要分布于四川、陕西、青海、西藏、湖北、贵州、黑龙江、吉林等省区.养殖业涉及的种类主要是林麝、马麝和原麝3种.   ……  相似文献   

9.
麝香是由鹿科动物马麝和林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分泌物干燥而成,为我国特产的名贵药材和世界四大名香之一。介绍了马麝和林麝的动物形态特征以及麝香的采集加工方法、商品质量与鉴别方法及产销情况,并展望了麝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据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调查的情况表明,1999年哈拉乌沟一带在10公里的调查线内发现了83只岩羊,多数是4至5只一群,而2001年在同一地点范围内调查时竟发现了120只岩羊,一般都是10只以上的群体,最大的一群达到31只。据有关部门的初步统计,目前贺兰山西坡地区岩羊数量大约有2万只左右,而两年前这里的岩羊不足1.9万只。而且岩羊活动的范围向浅山地区扩展了大约2公里以上,显示出退牧还林以后,生态环境的改善,使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有了很大变化。〔贺兰山珍稀野生动物岩羊数量增加$新华社!记者@石圭平  相似文献   

11.
麝的标记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物的标记可用于同种个体间传递信息,具有识别、警报、显示领域、吸引异性等功能。麝是一种独居性的小型鹿类动物。通常以粪尿、腓腺、尾腺和香腺进行标记。 粪尿标记 麝的尿液和粪粒中都含有外激素,有标记作用。雌雄麝都有较为固定的排粪场所。每次排粪后用前肢扒土或枯叶掩埋粪便,其生物学意义在于,掩盖粪堆可延长粪堆信息激素的作用时间。在野外,对一成年马麝观察发现,在其活动的道路上有固定的粪便堆,一共6堆。但在饲养条件下,我们对雌麝群进行观察,看到有几只雌麝共用同一粪堆排粪的现象。同时,还发现,雌麝群中优势个体在…  相似文献   

12.
麝又名獐子 ,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麝香近年来一直被列为紧缺动物药材之一。人工养麝 ,既保护了野生动物资源 ,又为社会创造了财富。1 麝的特征习性我国麝有 3种 :马麝、原麝和林麝。马麝个体较大 ,但不产麝香。人工养麝 ,以林麝为主。年体重一般在 4~ 9公斤 ,体长约 70~ 80厘米。成年雄麝有一对上犬齿露出口外 ,腹下生殖器开口处有一香腺囊 ,用以分泌和贮存麝香。成年雌麝犬齿不露出口 ,无香腺囊。麝的饲养场地要求通风干燥 ,环境安静。一般以每 8平方米养 1只麝为宜 ,围栏砖墙要 2米以上。麝的觅食、排泄和反刍等活动较有规律。排泄后…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的麝类养殖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麝,俗称香獐、麝鹿、獐子等,是偶蹄目(Artiodactyla)、麝科(Moschidae)、麝属(Moschus)动物的总称。中国是麝类野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林麝(M. berezovskii)、马麝(M.chrysongaster)、原麝(M.moschiferus)、喜马拉亚麝(M.chrysogaster)和黑麝(M.fuscus)等5种,主要分布于四川、陕西、青海、西藏、湖北、贵州、黑龙江、吉林等省区。养殖业涉及的种类主要是林麝、马麝和原麝3种。  相似文献   

14.
贺兰山马鹿用其保护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兰山林区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本文仅就贺兰山马鹿的分布、某些生物学特性及其保护利用等问题进行探讨。一、贺兰山马鹿的分布贺兰山仍保持森林、森林草原的自然景观,马鹿分布区在许多方面与森林分布相一致。目前马鹿分布区同历史情况相比较有一定的变化。由干工矿企业的发展、煤炭的开采,住宅区的建立和延伸,使动物的栖息条件不断恶化。特别是五十年代,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一些人进山滥捕乱猎及其它生产活动,促使马鹿分布区逐渐缩小。自治区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十分重视,  相似文献   

15.
兴隆山马麝喜食10种植物秋季营养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兴隆山自然保护区有马麝喜食植物30多种,其中资源丰富而成为野生马麝主要饲料来源的有10种.总体上,各种植物的产量、营养成分和抗营养物质的含量均呈季节性变化.春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易消化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随着生长期推移,一些有价值的营养物质含量下降,纤维性物质的含量有所提高;至冬春,野生动物只能依赖植物的落叶生存.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干旱与半干旱区域山地生态系统植被生物量与土壤分形特征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垂直分异规律,探究植被生物量与分形特征和土壤水分的相关关系,选取贺兰山不同海拔典型植被带作为研究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植被生物量、土壤分形特征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垂直分异特征及三者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草本植被生物量与灌木植被生物量沿海拔未呈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灌木植被生物量在浅山灌丛(QSGC)样地具有最大值,草本植被生物量在亚高山灌丛(YGSGC)样地具有最大值,植被条件较好,植被生产力较高。2)贺兰山土壤颗粒以粉粒和极细砂粒为主,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质地变细。3)土壤水分含量随海拔增高显著增加,但在青海云杉(QHYS)样地土壤水分含量略低。4)相关分析表明,年降水量以及土壤黏粒含量是影响植被生物量的主要因子。总体上,贺兰山植被生物量、土壤分形特征以及土壤水分含量受多个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和影响,呈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本研究对于揭示贺兰山植被生物量空间变化机制及促进贺兰山退化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为促进贺兰山山地生态系统植被与土壤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放牧与野生动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任继周 《草业科学》2003,20(11):61-62
光明日报2003年6月9日的网页上,有这样一个标题:《贺兰山的岩羊多得使人愁》,是该报记者庄电一的一则通讯,令人关注。  相似文献   

18.
任继周 《草业科学》2003,20(11):61-62
光明日报2003年6月9日的网页上,有这样一个标题:《贺兰山的岩羊多得使人愁》,是该报记者庄电一的一则通讯,令人关注。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某马麝试验场先后发现 2例雄性马麝发生膀胱与尿道结石。动物生前腹下明显肿胀,肿胀区大小约10 cm ×10 cm ,局部皮肤充血发红并有出血与脱毛。发病后约1~2 d 死亡。剖检时,腹部肿胀部皮下明显出血、水肿。阴茎至睾丸附近除水肿、严重出血外,阴茎中、后段附近结缔组织出血、坏死,呈黑褐色,同时阴茎变粗,肿胀,尿道中充满混浊的尿液,其中含有细粒状物。膀胱出口的周围组织淤血、水肿,膀胱中充满混浊的尿液,其中含有细粒状物,粘膜大面积出血,并散在许多小溃 疡。膀胱出口被坚硬的大量结石阻塞,结石大小不一,多为小米粒大,但位于尿道中的结石一般较为细小。镜检,膀胱粘膜呈出血坏死性炎症变化,粘膜上皮坏死、脱落,固有膜与粘膜下层充血、出血与中性粒细胞浸润。结石阻塞部的尿道也呈出血坏死性炎症改变,其中充塞块粒状盐类和脱落坏死的上皮细胞碎片。肾脏充血、出血,肾小管上皮变性、坏死,间质有中性粒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20.
麝的保护与饲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麝俗称“香獐”,属偶蹄目鹿科反刍动物。产于中国20多个省区、苏联远东沿海、朝鲜半岛、越南北部、尼泊尔、印度和不丹等地。中国的麝有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马麝(M.sifanicus)和原麝(M.m-oschifereus)三种,其中以林麝分布最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