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渔药多以拌料或直接投入水体的方式给药,药物经动物排泄最终进入土壤和表层水体中,造成药物在表层水体等环境中残留,药物在环境中残留将诱导环境细菌产生耐药性,而且耐药性可能通过食物链、环境或动物和人直接接触进行传递。为了解恩诺沙星在池塘水体中残留对水生细菌的影响,采用琼脂稀释法对水生细菌进行了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恩诺沙星诱导水生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最低浓度选择为8μg/mL。  相似文献   

2.
渔药多以拌料或直接投入水体的方式给药,渔药经动物排泄出体外最终也将进入土壤和表层水体中,从而造成药物在表层水体等生态环境中残留。在生态环境中的药物残留诱导环境细菌产生耐药性,而且耐药性可能通过食物链、环境或者动物和人的直接接触进行传递。为了进一步了解诺氟沙星在池塘水体中的残留对水生细菌的影响,本试验采用琼脂稀释法对水生细菌进行了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诺氟沙星诱导水生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最低选择浓度为8μg/mL。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是一种来源于自然或人为的环境污染物,具有毒性、不可降解性和生物累积性,进入水生环境后会造成水体重金属质量浓度超标,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病变和死亡,通过食物链给人类带来潜在健康风险,一直以来是渔业养殖健康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文章基于当前鱼类主要养殖模式[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循环水养殖系统(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s, RAS)],综述了不同国家、不同鱼类养殖模式下重金属在养殖水体和养殖鱼体中的分布规律,以及重金属在养殖鱼体内不同组织器官的分布规律与含量变化特征,以期为不同鱼类养殖模式的选择及鱼类养殖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有机污染物对水体生态环境、水产动物及其他生物的污染是目前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其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水体环境中广泛分布的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能使生物体突变、致畸、致癌等.文中重点综述PAHs对水体生态环境和水产动物的影响,修复以及如何对鱼体进行修复和投喂,旨在更好更深入地研究之,服务于搞好水体环境决策和管理,控制PAHs污染,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建设蓝色水生食物科技体系,生产卫生安全的高质量渔业产品和其他水生食物.  相似文献   

5.
<正>微孔管道增氧技术是采用鼓风机通过铺设在池塘底部的微孔充气管等设施对池塘水体进行充气增氧,以满足池塘养殖动物对水体溶解氧的需求的增氧方法。微孔增氧为底部增氧,整个水体有效溶解氧充足,提高了水体各层空间养殖对象的活动能力,增加食欲,缩短养殖周期,为增加水体生物负载创造了条件。由于该增氧法能改善和稳定水质环境,减少应激和其他疾病的产生,提高了成活率,增加食欲与生长速度。一微孔管道增氧系统的构成  相似文献   

6.
农业环境是指客观物质世界中与农业生物发生相互关系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通常指农作物、森林、畜禽、鱼类和其他经济水生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土壤、水体、空气和阳光等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研究池塘和稻田养殖环境下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选择3口克氏原螯虾养殖池塘,3块水稻-克氏原螯虾综合种养田块,在池塘和稻田中陆续放养4~5 g/只克氏原螯虾(250~300 kg/hm^(2))。采集池塘和稻田内克氏原螯虾(25~32 g/只)、表层底泥和底层水样品,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池塘和稻田两种养殖模式下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结构的差异。试验期90 d。结果表明,与池塘养殖相比,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有降低趋势。稻田水体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池塘水体(P<0.05)。与池塘养殖相比,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肠道内Planktothrix等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而Uncultured Chthoniobacterales等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与底泥和水体微生物显著正相关(P<0.05),且与底泥微生物相关性更强。研究表明,池塘和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差异显著,其肠道微生物结构受养殖环境的正向调控,且受底泥微生物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8.
养殖业保险是以有生命的陆生动物或水生生物为保险标的,保险人在被保险人支付约定的保险费后,对保险标的因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疾病所造成的损失,对被保险人进行经济补偿的一种保险业务。按照保险标的和业务管理需要分大牲畜保险、小牲畜保险、家禽保险、水产养殖保险和特种养殖保险五大类。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保温大棚池塘罗非鱼养殖废水排放问题,本研究采用了"罗非鱼养殖池塘+高效生物过滤槽+大型智能投饲增氧系统+叶轮式增氧机+臭氧射流式增氧机+大跨度柔性保温大棚"工艺技术模式进行试验。结果显示,开展保温大棚池塘罗非鱼循环水养殖试验,生物处理槽水体总氮、总磷、氨氮、COD平均降解率分别为14.58%、27.32%、48.97%、51.01%,获得罗非鱼平均产量7 603.5 kg/667 m~2、平均产值9.541万元/667 m~2、平均利润2.180 8万元/667 m~2,投入产出比1∶1.29,投资收益率29.45%。由此得出结论:集成池塘循环水、保温越冬大棚、智能投饲、增氧消毒、生物过滤槽处理等养殖设施,实现养殖池塘水体循环净化处理,涵盖养殖水体高效增氧和杀菌消毒功能,养殖密度和安全生产得以保证,养殖生产投饲管理实现自动化,进一步优化了养殖对象的摄食环境,形成了现有池塘基础的综合集成科学养殖技术模式;池塘配置生物过滤槽因地制宜,设计简单、投入省、占地少、易操作,水体总氮、总磷、氨氮、COD降解效果明显,形成养殖废水处理循环养殖利用,符合当前渔业养殖环境可持续利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正>1水质对于养鱼的重要性俗话说:"养鱼先养水",鱼、虾、蟹等水生生物终生生活于水中,池塘水体不仅作为养鱼的场所,同时也是培育鱼类天然饵料的场所,鱼的养殖密度、饲料的投喂量,水质变化是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三个重要因素,这种关系决定了养殖池塘水质控制的复杂性和难度。水质对养殖品种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水质的指标主要有:p H值、溶解氧、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另外,藻类在水质中也起着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水源水源是池塘养鱼的基础,池塘养鱼要求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并且经常注入新水以保证水量和调节水质。2温度水温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生存有较大影响,鱼类和水生生物对水温也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对适应温度有最高和最低的限度,超过限度就会导  相似文献   

12.
池塘养殖鱼类除遭受各种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侵害而引起种种疾病外,还会因水体中的各种生物性和非生物性因素的不良影响.而使养殖鱼类生病或死亡。由于长时间的滥用药物和养殖水体的使用、保护不当,导致池塘养殖水体的严重恶化.再加上运输方式、使用器具不当等原因.增加了养殖鱼类非寄生性鱼病的爆发。非寄生性鱼病主要包括感冒、窒息、气泡病、饥饿及营养不良、水生生物引起的中毒等。各种致病因子单独致病,或多个致病因子协同致病,给水产动物的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正鸭鱼混养技术是一种综合养鱼的好模式。一方面,鸭子可以取食病鱼、水生昆虫的幼虫等有害生物,消除对鱼类生长的不利影响,同时,鸭粪落入水中,小部分以有机腐屑的形式直接被鱼所食,大部分经游离分解,被水体吸收,促进了浮游生物生长,增加鱼类的天然食料,从而提高了肥水鱼产量。另外,鸭群在水面来回游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中溶氧密度,改善了水体环境;鱼鸭混养解决了鸭粪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1池塘选择、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生物絮团形成原理的基础上,设对照塘1口、试验塘3口,采用现场试验的方法,3口试验塘于7月中旬添加中国水科院黑龙江所研制的"生物絮团"水质调控剂(主要成分为玉米淀粉,葡萄糖等单糖类物质)对福瑞鲤主养池塘鱼种阶段生长性能及池塘理化因子的影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外源性碳源池塘均能显著促进水体生物絮团的形成,促进池塘中鲢鳙和鲤鱼的生长。试验池塘产量较对照塘产量提高3.93%;主养品种福瑞鲤产量提高2.62%;添加外源性碳源池塘均能明显降低主养品种饵料系数,试验塘饵料系数较对照塘饵料系数降低7.95%;与对照塘相比,添加外源性碳源试验塘较对照塘均能显著降低池塘水体有害物质NH_4~+-N和NO_2~--N含量。  相似文献   

15.
<正>蟾蜍,也叫蛤蟆,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刺,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蟾蜍蝌蚪是蟾蜍的水生幼体,蝌蚪饲养是人工增殖和养殖蟾蜍的关键技术环节之一。有关环境因子对蟾蜍生长发育和生理机能的影响主要包括食物、重金属离子、温度等生态因子[1-6],pH值与水体生物生产力、水质改良及水生生物生长发育均有密切关系,是水环境中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极为重要的参数,对水质有重要影响,从而间接地影响水生动物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有益微生物对水产养殖环境的修复与综合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树友 《饲料广角》2004,(15):43-44
鱼虾等水产动物生存生长必须依赖于水体环境。近年来,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精养、半精养等养殖模式的发展,集约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但我国水产养殖生产基本上还是静水、不排污,以投饵为主的养殖模式,残饵、粪便、水生动植物尸体等富营养因子共存于一个水体,加之水源的污染和池塘自  相似文献   

17.
饲料添加剂残留进入生态环境,对环境土壤、土壤生物、水体、水生生物及动植物均造成不良影响,可造成对环境的直接危害;其本身由于环境影响发生转移、转化或在植物、动物体内富集,在食物链中传递,输入人或动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对环境产生间接危害.为了降低饲料添加剂的生态危害,应用新型饲料添加剂替代常用的饲料添加剂是一条积极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兽药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兽药对陆生和水生生态环境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兽药对陆生植物、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与原生生物等陆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浮游类生物与微生物、鱼虾与水体甲壳动物等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生态毒理效应。  相似文献   

19.
做好水质的调控和管理,一方面要了解养殖水体中所发生的生物、化学、物理过程,充分了解水体中物质产生迁移、转化的规律以及水质指标的常规检测方法;另一方面,水质调控与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水质控制是确保各种鱼类正常发育生长的关键,因此池塘内必须保持良好的水质。  相似文献   

20.
鱼、虾、蟹混养可充分利用池塘的水体空间和饵料生物,提高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其主要特点是,无需专设防逃墙,通过强化管理来防止河蟹逃逸,增加虾蟹的产量,提高水体产出率。我站在该养殖模式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养殖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