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胺增强植物抗旱性的机理,为多胺作为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在玉米抗旱过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自然干旱,用外源Spd处理抗旱性不同的2个玉米品种农大108和掖单13,检测渗透胁迫下2个品种幼苗叶片中相对含水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渗透胁迫7 d,抗旱性弱的掖单13玉米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抗旱性较强的品种农大108;外源Spd处理明显抑制在胁迫条件下掖单13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的下降,并且提高了其在胁迫条件下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结论]外源Spd处理,通过提高渗透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内蛋白质的含量,提高了玉米幼苗的抗渗透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对4个水稻和陆稻品种植株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基态渗透浓度、根系伤流液和伤流液电导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保持水层时,陆稻品种渗透物质浓度高于水稻品种;抗旱性强的水稻高于抗旱性弱的品种;控水初期,陆稻品种渗透调节物质浓度低于水稻品种,抗旱性强的水稻品种渗透物质浓度也低;在严重水分亏缺时陆稻品种渗透调节物质浓度迅速增加超过了水稻品种,但抗旱性强的水稻品种渗透物质浓度仍较低;陆稻品种伤流液和伤流液电导率明显高于水稻品种,抗旱性强的水稻品种也高于抗旱性弱的品种。由此可见,品种的抗旱性与渗透调节能力不是简单的相关关系,较为复杂,而与根系伤流和伤流电导率及保水时的初始渗透物质浓度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胺增强植物抗旱性的机理,为多胺作为外源生长调节物质在玉米抗旱过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自然干旱,用外源Spd处理抗旱性不同的2个玉米品种农大108和掖单13,检测渗透胁迫下2个品种幼苗叶片中相对含水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采用考马斯亮蓝法。[结果]渗透胁迫7d,抗旱性弱的掖单13玉米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抗旱性较强的品种农大108;外源Spd处理明显抑制掖单13在胁迫条件下其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的下降,并且提高了其在胁迫条件下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可能是因为外源Spd处理,促进其合成了一些特异蛋白,在胁迫条件下发挥其特异功能,以确保水分胁迫下各类物质代谢的适应性变化,增强自身的抗旱性。[结论]外源Spd处理,通过提高渗透胁迫下玉米幼苗叶片内蛋白质的含量,提高了玉米幼苗的抗渗透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亚精胺(Spd)对渗透胁迫下玉米品种农大108(抗旱性较强)和浚单20(抗旱性较弱)幼苗生长和有机渗透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渗透胁迫下,抗旱性弱的浚单20受伤害程度较强,但外施Spd后,不仅明显提高了其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和相对干质量增长速率,同时也促进了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上升,缓解胁迫效果明显优于农大108。这些结果表明,渗透胁迫下,外源Spd可能是通过提高有机渗透物质含量而提高抗渗透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5.
水分胁迫下甘薯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与品种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水分胁迫下甘薯叶片渗透调节物质与品种抗旱性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 ,水分胁迫下甘薯不同品种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比对照均明显增加 ,K+ 含量明显下降 ,游离脯氨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叶片中可溶性糖、总游离氨基酸和K+ 的相对值 (占对照 % )与品种抗旱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r分别为 0 937、 0 92 3和 0 836 ,P <0 0 1) ,而游离脯氨酸的相对值与品种抗旱性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r=0 2 5 8,P =0 35 3)。因此 ,除游离脯氨酸外 ,其余渗透调节指标均可用于甘薯品种抗旱性的评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胺增强植物抗旱性的机理。[方法]用亚精胺(spermidine:Spd)浸种,检测了渗透胁迫下玉米品种农大108(抗旱性较强)和掖单13(抗旱性较弱)幼苗叶片中类囊体膜上结合态多胺含量的变化。[结果]渗透胁迫7 d,抗旱性弱的掖单13玉米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和类囊体膜上非共价结合态亚精胺含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抗旱性较强的品种农大108 Spd浸种处理,不仅明显抑制掖单13在胁迫条件下其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的下降,并且明显抑制其在胁迫条件下类囊体膜上非共价结合态亚精胺含量的下降。[结论]Spd浸种,通过抑制渗透胁迫下玉米幼苗类囊体膜上非共价结合态亚精胺含量的下降,提高玉米(特别是抗旱性较弱的品种)幼苗的抗渗透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7.
亚精胺浸种对小麦幼苗抗渗透胁迫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渗透胁迫下亚精胺(spermidine,Spd)浸种后,小麦品种豫麦18号(抗旱性较强)和扬麦9号(抗旱性较弱)幼苗的相对干重增长速率(relative dry weight increase rate,RDWIR)、叶片相对含水量(leaf relative water content,LRWC)、叶片相对电解质渗漏率(leaf relative electrolyteleakage,LREL)和叶片内Spd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胁迫第7天,抗旱性弱的扬麦9号小麦幼苗的LREL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抗旱性强的豫麦18号,其叶片内Spd含量的升幅则明显小于豫麦18号;而豫麦18号幼苗的RDWIR和LRWC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扬麦9号。Spd浸种处理渗透则明显抑制在胁迫条件下扬麦9号幼苗RDWIR,LRWC的下降和LREL的增加,促进叶片内Spd含量的增加。这些结果表明,Spd浸种通过提高渗透胁迫下小麦(特别是抗旱性较弱的品种)幼苗叶片中Spd的水平,从而增强小麦幼苗的抗渗透胁迫能力,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8.
以抗旱性不同的3个水稻品种为材料,用PEG6000来模拟自然干旱,以叶片的抗衰老度,根冠比及PEG6000对幼根、胚芽鞘生长的抑制程度为生理指标进行抗旱性的鉴定.结果表明:PEG6000对旱116的幼根及胚芽鞘生长的抑制率最低,湘早籼32号最高;在渗透胁迫下根冠比:旱116>嘉早935>湘早籼32号,叶片的抗衰老度:旱116<嘉早935<湘早籼32号.3个品种的抗旱性为:旱116>嘉早935>湘早籼32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胺增强植物抗旱性的机理。[方法]用亚精胺(Spd)浸种,研究了渗透胁迫下玉米品种农大108(抗旱性较强)和掖单13(抗旱性较弱)幼苗叶片中抗氧化非酶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渗透胁迫2 d,抗旱性弱的掖单13幼苗叶片的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含量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抗旱性强的农大108,而农大108幼苗叶片中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掖单13;Spd浸种处理,明显促进渗透胁迫条件下掖单13幼苗叶片内ASA和GSH含量的升高,并且明显抑制其H2O2和MDA含量的上升。[结论]渗透胁迫下,Spd浸种促进了玉米(特别是抗旱性较弱的品种)幼苗叶片中抗氧化非酶物质ASA和GSH含量的上升,降低叶片内的活性氧水平,从而减轻活性氧对幼苗的伤害,增强玉米幼苗的抗渗透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甘草幼苗为试材,以不同浓度(0 mmol·L~(-1)、50 mmol·L~(-1)、100 mmol·L~(-1)、150 mmol·L~(-1)、200 mmol·L~(-1))NaCl溶液浇灌培养进行盐胁迫处理,分别于胁迫后15 d、30 d对甘草植株生长以及根叶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低浓度NaCl(50 mmol·L~(-1))胁迫下,甘草植株生长健壮,根系发达,并能保持正常的生理活动;一定浓度NaCl(100 mmol·L~(-1))胁迫下,甘草植物生长良好,同时根叶渗透调节物质有所升高,束缚水/自由水升高,相对含水量维持较高水平;高浓度NaCl(200 mmol·L~(-1))胁迫下,甘草根叶渗透调节物质虽有所升高,但相对含水量下降辐度较大,植株生长明显受抑,叶片黄化。综合分析认为,甘草植株对低浓度盐胁迫(50 mmol·L~(-1)NaCl)具有良好适应性,对较高浓度盐胁迫(100~200 mmol·L~(-1)NaCl)具有一定耐受性,渗透调节是其抵御盐胁迫的重要生理反应之一,且不同器官不同胁迫时间发挥渗透调节功能的物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PEG6000渗透胁迫对藜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了探讨藜的耐旱机理,为藜的人工栽培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藜幼苗长到六叶期时,浓度分别为0、5%、10%、20%的PEG6000进行渗透胁迫处理,分别处理01、、35、、7和9 d后从植株上部第3~5叶片功能叶片进行各项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在5%PEG胁迫下,藜幼苗叶片的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缓慢增加,相对含水量(RWC)下降较小,在10%、20%PEG胁迫下,可溶性蛋白质、甜菜碱含量先升后降,RWC下降幅度较大。10%PEG胁迫的第5天藜幼苗叶片RWC降到62%,叶片开始萎焉;20%PEG胁迫的第3天RWC降到61.9%,叶片开始出现萎焉现象,第7天RWC降到48.6%,叶片干黄。5%、10%2、0%PEG胁迫到第7天时藜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分别是对照的7.64、10.92、9.4倍。[结论]藜对适度的渗透胁迫具有一定的适应性,但高浓度、长时间的PEG渗透胁迫会对藜造成严重损伤。  相似文献   

12.
陆宗超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3):43-44,107
测定了0、100、200、300mmol/LNaCl浓度处理下的蕃茄幼苗生长量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随NaCl处理浓度的增加,蕃茄幼苗的FW、DW、K+含量、K+/Na+、SS含量呈现降低趋势;Na+、Pro、MDA含量、渗透势则与其呈相反趋势,随盐浓度增加而增加。盐处理对于蕃茄幼苗的生长造成了胁迫,渗透调节物质对其在盐胁迫环境下生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使蕃茄幼苗可以在盐胁迫条件下生存。  相似文献   

13.
以新西兰猕猴桃为实验材料,利用响应面法对新西兰猕猴桃渗透脱水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选择影响脱水关键因素渗透时间、渗透温度、渗透液浓度、固液比为自变量,进行四因素五水平的中心组合旋转实验设计。通过响应面进行渗透脱水条件的优化,建立响应值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得到最佳工艺:渗透时间265 min,渗透温度39.7℃,渗透浓度62.3%,固液比为1∶9.5。  相似文献   

14.
采用2个与我国常用种质亲缘关系远的新优势种质群,即选用36份新种质合成了新的相互轮回选择的新优势群体(NRRSPⅠC0、NRRSPⅡC0)及常规的6个优势群,利用渗透势评价该群体,并与我国常用玉米种质类群进行比较,明确其适应环境的能力。结果表明:Tan-Hz C5抗旱性最强,Reid C2抗旱性最弱,新优势种质群NRRSPIC0和NRRSPⅡC0抗旱性趋于中间。  相似文献   

15.
PEG6000渗透胁迫对藜幼苗叶片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乙二醇渗透胁迫的方法,研究渗透胁迫对藜幼苗叶片中几种有机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以探讨藜的耐旱机理。  相似文献   

16.
PEG渗调处理对植物种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PEG渗调处理作为促进种子萌发的一种有效技术,已用于许多植物种子的研究。介绍了PEG渗调处理对植物种子的影响,并讨论了PEG渗调处理植物种子的应用前景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盐胁迫对3种白刺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西伯利亚白刺(Nitraria sibirica Pall.)、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 Bobr)、齿叶白刺(Nitraria roborowskii Kom.)的2年生实生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其在NaCl胁迫45 d后的生长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盐胁迫明显抑制了白刺生物量的积累,唐古特白刺根冠比与盐浓度呈负相关,其它2种白刺无明显变化。盐胁迫后,3种白刺叶片中丙二醛摩尔质量浓度种间变化差异较大;唐古特白刺和西伯利亚白刺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质量分数增加显著,齿叶白刺仅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变化明显;盐处理后Na+、Cl-质量分数相比对照有不同程度增加,Ca2+质量分数明显减少,K+质量分数、钾钠比种间表现各异。运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种白刺的耐盐性由大到小依次为西伯利亚白刺、唐古特白刺、齿叶白刺。  相似文献   

18.
植物在受到渗透胁迫后会产生活性氧基团等有害物质,活性氧能够导致蛋白质、膜脂、DNA及其他细胞组分的严重损伤。因此,活性氧的清除对于维持植物正常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启动抗氧化防御系统是植物免受渗透胁迫伤害的主要防御机制之一。综述了渗透胁迫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这3种抗氧化酶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盆栽条件下,以10 a生长富2苹果为试材,设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CK)、50%~60%(轻度水分胁迫)、40%~50%(中度水分胁迫)和30%~40%(重度水分胁迫)4个处理,应用P-V技术测定叶片的水分参数指标〔饱和含水时的最大渗透势(ψπ100)、膨压为0时的渗透势(ψπ0)、膨压为0时的相对含水量(RWC0)、相对渗透含水量(ROWC0)、束缚水含量(Va)、细胞最大弹性模量(εmax)〕和渗透调节相关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含量,对不同程度土壤水分胁迫下红富士苹果的渗透调节特性和维持膨压的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降低,红富士苹果叶片的ψπ100和ψπ0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不同处理间的指标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ψπ100与ψπ0的差值(ψπ100-ψπ0)在中度水分胁迫时最大(1.302 1)但与重度水分胁迫处理差异不显著;RWC0和ROWC0呈逐渐降低趋势,但均80%且显著CK,其中,RWC0在中度水分胁迫时最低且极显著其他处理(P0.01),ROWC0在重度水分胁迫时最低但与中度水分胁迫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Va呈逐渐增大趋势,其中,重度水分胁迫与中度水分胁迫处理差异不显著(P0.05),但二者均极显著轻度水分胁迫处理(P0.01);εmax呈逐渐降低趋势,且不同胁迫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叶片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分别在中度、轻度水分胁迫时即与C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当土壤相对含水量≥30%时,红富士苹果能够通过叶片的渗透调节来适应干旱环境胁迫。  相似文献   

20.
曹欣祥  李仕辉  张国宏  宋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076-15077,15091
[目的]探讨生姜渗透脱水的最佳工艺条件,建立生姜渗透脱水的传质数学模型。[方法]以生姜为研究对象,以NaCl溶液为渗透液,在不同的渗透脱水条件下考察物料失水率、固形物增加率的变化。[结果]确定了不同条件下生姜失水率、固形物得率常数,建立了生姜渗透脱水传质模型。在一定实验范围内,生姜脱水率、固形物得率均随渗透时间、渗透液浓度及温度的增加而增加;最佳条件为:渗透液浓度20%,渗透时间1.00h,渗透温度50℃。[结论]该研究为生姜脱水工艺的改进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