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防风根际土壤中筛选得到1株对根腐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拮抗菌株MR-47,基于形态学、ITS序列分析方法对菌株MR-47进行鉴定,确定该菌株为桃色顶孢霉Acremonium persicinum(GenBank No. OK287149.1)。通过对峙培养、显微镜观察,探究了菌株MR-47对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的抑菌机理;基于盆栽试验,明确菌株MR-47的定殖能力及防病促生效果。结果表明,菌株MR-47对木贼镰刀菌抑菌率达69.26%,病原菌菌丝出现缢缩、膨大、扭曲、畸形等现象;对尖孢镰刀菌、腐皮镰刀菌等多种病原真菌表现出了良好的广谱抑菌活性;在土壤中定殖35 d内,最大定殖量为8.38×106 CFU/g,最低为5.57×106 CFU/g;MR-47对防风根腐病防效达75.05%。因此,桃色顶孢霉MR-47在防风根腐病的病害管理方面具有较好的开发价值及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防控太子参根腐病,本研究于2017年3月-2019年6月自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太子参主产区采集具有典型根腐病症状的植株和块根病样,分离纯化获得病原菌,利用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测定对其进行鉴定;同时通过测定平板抑制率和扫描电镜观察分析6种杀菌剂对太子参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太子参根腐病典型症状为苗期和生长期植株萎蔫、根部和茎基部褐变;块根表皮呈现开裂、组织褐变和干腐状。分离纯化后获得22株培养性状一致的菌株,结合菌株的形态学特征、EF-1α基因序列和特异性引物FOF1/FOR1检测,将该病原菌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其发病症状与田间表现一致,且符合科赫氏法则。经筛选6.6%嘧菌酯·1.1%咯菌腈·3.3%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和25%吡唑醚菌酯乳油对该病原菌有良好的抑制效果,稀释至2 000倍液的抑制率分别为78.52%和75.36%;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这2种杀菌剂处理组的菌丝体发育畸形、断裂、表面皱缩或消解,未见产孢细胞;而无菌水对照处理组的菌丝体生长正常,可见产孢细胞。表明筛选到的2种杀菌剂可用于防治由尖孢镰刀菌引起的太子参根腐病。  相似文献   

3.
菌株CQ是一株分离自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烟草根部的对番茄灰霉病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拮抗细菌。通过对该菌株进行形态特征观察、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确定菌株CQ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拮抗试验结果表明,菌株CQ能够显著抑制番茄灰霉菌的菌丝生长,使菌丝出现异常分枝和囊泡状畸形。1‰ CQ发酵滤液即可显著抑制番茄灰霉菌孢子的形成。室内生测结果表明,相比对照组,48 h无菌发酵滤液原液在离体叶片上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可达100%,而其10、100倍稀释滤液则使发病率分别降低28.5%和21.3%,病情指数分别降低44.01和37.86。  相似文献   

4.
 由致病性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引起的根腐病严重危害果蔬生产,但非致病性镰孢菌可作为潜在的生防菌。为筛选防治根腐病的非致病生防镰孢菌,从京津冀设施大棚采集茄科、葫芦科果蔬78份根际土样中分离2 402株真菌,筛选出对致病性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具有拮抗效果的真菌173株。利用镰孢菌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从中筛选出28株候选镰孢菌;通过镰孢菌发酵液泡根进行安全性测试,筛选出对寄主黄瓜幼苗安全无害的镰孢菌菌株4株(1418、1441、1436和1473)。进一步通过镰孢菌测序通用引物TEF1αF/TEF1αR结合菌落和分生孢子的形态学特征,1418菌株和1441菌株被鉴定为尖孢镰孢菌(F. oxysporum)、1436菌株被鉴定为茄病镰孢菌(F. solani)。盆栽测试发现,除1441菌株外,1418菌株、1436菌株和1473菌株对黄瓜根腐病的防效均在50%以上,其中1418菌株的防效为70%,与杀菌剂咪酰胺的防效相当,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本研究筛选获得的具有生防潜力的镰孢菌不仅为镰孢菌致病力分化的研究提供了实验材料,也为新型生防产品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生防真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禾谷孢囊线虫病是我国黄淮流域小麦主产区的重要病害,为寻找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的生防菌株,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河南各地小麦孢囊线虫孢囊上的寄生真菌进行分离,共获得42株分离物,并进行盆栽防治效果测定.结果显示,F03,F04,F08,F1I,F13,F15,F20,F25,F26,F33和F37等11个菌株对小麦禾谷孢囊线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平均防治效果均在50%以上.2008-2009年在河南许昌县的大田防治试验结果表明,F04,F08,F20,F26和F37等5个菌株表现出较好的防病作用,灌浆期平均防治效果均达到35%以上.通过形态学和rDNA-ITS PCR分子鉴定,这些菌株分别属于毛壳菌Chaetomium sp.、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茄匍栖霉属stemphylium sonali和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铁皮石斛根腐病病原真菌的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铁皮石斛根腐病病原真菌,于其主产地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收集铁皮石斛根腐病病株,采用平板分离方法对病原真菌进行分离,使用镰刀菌种特异性引物并结合ITS和TEF序列分析及形态学鉴定确定该镰刀菌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共分离纯获得真菌117株,其中有105株镰刀菌;经分子生物学分析及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出的镰刀菌为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mum、茄病镰刀菌F. solani、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和厚垣镰刀菌F. chlamydosporum四个种,其中层出镰刀菌在数量上具有优势地位,占总镰刀菌数的44.8%;茄病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厚垣镰刀菌分别占总镰刀菌数的21.0%、15.2%和19.0%。在致病性测定中发现层出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并不具备致病性,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性明显弱于厚垣镰刀菌,表明厚垣镰刀菌为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铁皮石斛根腐病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对小麦全蚀病菌有良好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分别从河南省商丘市及驻马店市小麦全蚀病发生田块中采集小麦根际土样,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共分离到1051株细菌,通过与全蚀病菌G1037菌株进行平板对峙筛选,最终获得9株具有明显拮抗效果且生长状况良好的菌株。16S rDNA序列比对及生理生化性状分析结果表明:菌株P155、P154、P16及P147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菌株P188和P97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菌株LY3为产酶溶杆菌Lysobacter enzymogenes,菌株S38为嗜根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rhizophila,菌株B20为洋葱伯克霍尔德Burkholderia cepacia。产抗生素相关基因的检测结果发现,菌株P147含吩嗪和硝吡咯菌素合成基因,菌株B20含硝吡咯菌素合成基因。除B20、LY3、S38和P147外,其余菌株均可产生嗜铁素。9株细菌都产蛋白酶。除P97、B20和S38外,其余菌株均可产脂肽类物质。盆栽试验结果表明,9株生防菌对小麦全蚀病都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菌株P155和P154的防治效果最好,相对防效分别为67.11%和63.82%,略高于3%的苯醚甲环唑种衣剂的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细菌具有作为小麦全蚀病生防菌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对黄芪根腐病具有强抗菌活性的生防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抑制菌丝生长速率法对分离于河西走廊盐碱土中的172株放线菌进行拮抗菌的筛选,获得优菌株DA4-4-1,根据其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并根据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对培养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菌株DA4-4-1对黄芪根腐病的2种主要致病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茄腐镰刀菌F.solani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最大分别为20.16 mm和19.33 mm,抑菌率最大分别为34.62%和32.44%。结合16S rD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将菌株DA4-4-1鉴定为链霉菌属蓝紫链霉菌Streptomyces tuirus。培养基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NH_4)_2SO_4,其优化条件为麦芽糖15 g/L、(NH_4)_2SO_4 0.5 g/L、NaCl 10 g/L、pH 7,在此条件下菌株DA4-4-1的抑菌率可达到86.72%。表明菌株DA4-4-1是1株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放线菌,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治和开发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
为获得草莓根腐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优良拮抗菌,以草莓种植基地的土壤为拮抗菌来源,通过室内测定不同菌株的抑菌活性,筛选抑菌率最高的菌株,在此基础上对所筛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并评价其抑菌谱和防效.结果表明,从土壤中分离获得39株拮抗菌,筛选出3株对尖孢镰刀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菌株.其中,菌株...  相似文献   

10.
云杉内生优势毛壳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将从云杉针叶中分离得到的10株毛壳菌Chaetomium鉴定为球毛壳C.globosum、粪生毛壳C.funicola、印度毛壳C.indicum和近缘毛壳C.subaffine。通过平板生长筛选和拮抗性复筛,筛选出2株生长势高且对9种常见林木病害病原拮抗性好的优势生防菌株,分别为粪生毛壳菌株C-45和近缘毛壳菌株C-44。为了进一步了解2株优势毛壳菌的生防潜力和作用机制,对其进行了包括营养竞争、重寄生、胞外酶及代谢产物等生防机制的研究。结果显示,菌株C-45和C-44对病原菌的抑制是多种生防机制的协同作用。根据2株优势菌株在不同生防机制上表现出的差异,菌株C-44的生防作用强于菌株C-45,具有很好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防控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辣椒炭疽病,自辣椒上分离得到内生细菌,通过平板拮抗和辣椒离体生防试验筛选对胶孢炭疽菌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株,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于室内测定其对胶孢炭疽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效及接种后辣椒内抗病活性物质含量以及防御酶活性。结果显示,从辣椒上共分离纯化获得46株细菌,其中菌株SQ-6对胶孢炭疽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为61.11%,显著高于其他45株。结合菌株SQ-6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将该菌株鉴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SQ-6菌株的50%无细胞滤液可引起胶孢炭疽菌菌丝畸形、断裂等,对其抑制率为57.87%。SQ-6菌株的10%、50%发酵液和10%、50%无细胞滤液均能显著降低由胶孢炭疽菌引起的辣椒炭疽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其中50%无细胞滤液的防效最好。SQ-6菌株能够提高辣椒内Vc、酚类和黄酮类物质含量,诱导辣椒内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丙氨酸解氨酶(p...  相似文献   

12.
小麦茎基腐病生防菌株YB-161的分离鉴定及防效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筛选防治小麦茎基腐病的高效生防菌株,采用稀释涂布法从小麦茎基腐病病土中分离细菌,以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为靶标菌,通过平板对峙培养法和室内盆栽试验筛选优良菌株并测定其田间防治效果,分析优良菌株发酵滤液对假禾谷镰孢的抑菌能力,并结合形态特征、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和gyr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种类鉴定,以及测定该菌株的抑菌谱。结果表明,10份供试土样中共分离到98株细菌,对假禾谷镰孢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超过40.00%的菌株有14株,其中菌株YB-161对假禾谷镰孢的菌丝生长抑制率最高,达63.50%。室内盆栽试验结果显示,菌株YB-161处理小麦的病情指数最低,为31.40,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为68.15%,其对小麦也表现出较好的促生作用。田间调查结果显示,菌株YB-161菌液拌种处理对小麦茎基腐病的田间防治效果高于52.35%,并对小麦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菌株YB-161的发酵滤液5倍稀释液和10倍稀释液对假禾谷镰孢的菌落抑制率分别达66.67%和44.33%,该菌株被鉴定为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此外,菌株YB-161对辣椒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pisci、烟草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等5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较好的拮抗作用。表明生防菌株YB-161对绿色防控小麦茎基腐病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潜能。  相似文献   

13.
为研发对枸杞炭疽病有良好防治效果的生防制剂,利用枸杞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acutatum对实验室已分离保存的芽胞杆菌菌株进行室内筛选,并对拮抗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试验、生物学功能测定、稳定性测定、抑菌谱测定以及室内离体防治效果试验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菌株F3A对枸杞炭疽病菌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对枸杞炭疽病菌菌丝的抑制率为62.13%;结合形态学特征、16S rDNA以及gyrA基因序列分析,将菌株F3A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菌株F3A具有溶解有机磷和无机磷的能力,在含色氨酸和不含色氨酸的金氏培养液中产吲哚乙酸量分别为5.76 mg/L和5.74 mg/L;菌株F3A产蛋白酶和葡聚糖酶的活性较高;菌株F3A连续培养20代后,对枸杞炭疽病菌的抑制率为61.21%,该菌对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esinfectum、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黄瓜枯萎病菌F.oxysporum f.sp.cucumerinum、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番茄叶霉病菌Cladosporium fulvum、茄子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黄芪根腐病菌F.solani的抑制率分别为40.71%、53.58%、32.00%、53.00%、79.27%、71.13%和66.08%;菌株F3A发酵液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治疗作用,菌株F3A发酵液1倍稀释液室内预防效果为90.32%;喷施菌株F3A发酵液1倍稀释液3 d和7 d后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78.26%和63.19%。表明菌株F3A有作为开发枸杞炭疽病生物农药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利用平板对峙法从山东寿光采集的土样中筛选出1株对番茄疫霉根腐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ZF50,抑菌率为76.26%。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以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确定菌株ZF50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株具有较广谱的抑菌能力,且在活体盆栽和田间小区条件下,将浓度为1×108 cfu·mL-1 ZF50菌悬液10 mL灌根后,对番茄疫霉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盆栽防效为55.55%,田间小区防效为43.52%;且该菌株还具有明显的促生效果和产吲哚乙酸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利用平板对峙法从山东寿光采集的土样中筛选出1株对番茄疫霉根腐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生防菌株ZF50,抑菌率为76.26%。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以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确定菌株ZF50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该菌株具有较广谱的抑菌能力,且在活体盆栽和田间小区条件下,将浓度为1×108 cfu·mL-1 ZF50菌悬液10 mL灌根后,对番茄疫霉根腐病的防治效果最好,盆栽防效为55.55%,田间小区防效为43.52%;且该菌株还具有明显的促生效果和产吲哚乙酸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青稞根腐病调查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青海省青稞根腐病发生情况及其病原菌,于2016年6—9月对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刚察县,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苗期及成株期青稞上根腐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采集19份根腐病样品,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样品进行分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青海省青稞根腐病分布广泛,发病率较高,为10%~20%;发病植株长势弱、发黄,茎基部缢缩腐烂,穗白粒瘪,茎秆发褐或黑红;19份样品中共分离纯化得到93株病原菌菌株,其中73株为燕麦镰孢Fusarium avenaceum,9株为木贼镰孢F. equiseti,11株为锐顶镰孢F. acuminatum;木贼镰孢的绝对病情指数最强,为79.43,燕麦镰孢次之,为50.90,锐顶镰孢最弱,为23.70,各病原种间及种内致病性差异显著。根据分离率及各病原菌致病性综合确定燕麦镰孢为青海省青稞根腐病的优势病原菌。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云南省蓝莓茎基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从玉溪市江川区蓝莓种苗种植基地采集具有茎基腐病典型症状的蓝莓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和致病性测定,对病原菌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并基于Act、H3、EF-1α和β-tub基因序列分析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到的病原菌纯化菌落为深棕色,菌丝白色至红褐色;大型分生孢子梗无色透明,长150~400μm,分枝末端产生2~4个瓶梗;囊泡球形或近球形,大小为15~23μm×6~15μm;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透明,直圆柱形,一端稍窄,大小为45~80μm×4~8μm。基于Act、H3、EF-1α和β-tub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BC-1、BC-2与冬青丽赤壳Calonectria ilicicola均聚在同一分支,结合形态学特征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云南省蓝莓茎基腐病病原菌鉴定为冬青丽赤壳C. ilicicola。病原菌对可溶性淀粉的利用效果最好,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为蛋白胨,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范围为4~7。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小麦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为明确山东省小麦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于2012—2014年从山东省10个地市采集小麦病株,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了185株分离物,利用形态学鉴定方法,结合基于5.8S r DNA-ITS序列或TEF-1α基因序列分析的分子鉴定方法对分离物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物中共得到135株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占分离病原菌总数的72.97%,属优势种群;50株镰孢属Fusarium菌株,其中14株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19株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和17株黄色镰孢菌Fusarium culmorum;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证实了4种病原菌对鲁麦21号具有致病性,麦根腐平脐蠕孢的致病力较强,病情指数显著高于镰孢菌属真菌。研究表明,山东小麦根腐病主要是由麦根腐平脐蠕孢和镰孢属真菌侵染引起的,麦根腐平脐蠕孢为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