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江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东、南、西三面环山,北临大江,大致上是一个以赣江、鄱阳湖为中心的大盆地。境内地形多样,江河纵横,气候温暖湿润,自然条件优越。江西,是中华大地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蚕业渊源也甚早。一九七八年在江西贵溪春秋战国时期的崖墓中发现了为数不少的纺织品和纺织工具,其中也有丝绢,表明江西地区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蚕桑生产。但是,由于各种社会的和自然的原因,使江西蚕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走了一段相当艰难缓慢迂回曲折的路程。直到唐代,江西蚕业和全国蚕业发达地区相比,还不占重要地位。《唐六典》和《元和郡县志》所列全国丝绢产地和贡赋中还未见江西的材料。宋代,随着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在劳动人民艰苦开拓下,江西蚕业出现了繁荣兴盛的新局面,达到了江西蚕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本文试图就宋代江西蚕业发展情况,作  相似文献   

2.
唐代江西粮食生产与贸易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地处长江以南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适宜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生长。随着秦汉以来江西农业开发的逐步展开,江西粮食产业不断加强,六朝隋唐时期江西已逐渐成为全国著名的稻作区、粮食供应的主要基地之一。特别是唐安史之乱以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包括江西在内的江淮成为唐朝经济命脉所在,  相似文献   

3.
袁进 《农业考古》1990,(1):173-178
六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社会经济严重破坏,民不聊生,迫使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此期南方社会则相对安定,受战乱影响较小。南迁的北方侨民与江南土著居民一道辛勤劳动,使江南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开始赶上或超过北方。这一时期江西地区的人口增长较快,丘陵荒地被大面积开垦,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社会经济出现了兴旺繁荣景象。六朝江西地区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之一,就是农业和畜牧业经济的空前大发展。大量考古材料表明,六朝时期是江西古代畜牧业经济大发展时期。家畜饲养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即已开始。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能给人们以可靠的肉食来  相似文献   

4.
北宋和南宋时期,江西地区(包括当时属于江南东路的饶州、信州和南康军)在三百多年的时间内,除小规模的叛军作乱和金兵在建炎初年的骚扰外,几乎没有遭受过大的兵燹的破坏,境内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适宜农业生产的条件,使得粮食富足,人口增加,小农家庭日渐殷实,农村集市贸易繁荣,此时江西的地方特产也名声鹊起,主要有茶叶、瓷器、纸张、水果、酱制品和金属矿产等等.  相似文献   

5.
由于江西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十分落后,从而导致农民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处于比较高的状态。然而,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发展,西方现代医学和卫生知识逐步进入中国沿海和内地。在此背景下,江西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逐步得到改善,进而对江西农村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安西地区的屯田是唐代西域屯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唐军破龟兹的公元648年或稍后,终于安西陷于吐蕃的公元801年,前后历时约一个半世纪,主要分布于库车、新和、沙雅和轮台四县境内。唐代安西地区的屯田,成效显著,产粮能满足安西驻军之需,达到了唐设屯田"供糗粮""省馈运"之目的,为国家节省了军费支出、减轻了财政负担。屯田活动的开展还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安西地区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安西的水利开发、扩大了安西农业开发面积、巩固了李唐中央朝廷在安西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7.
施由民 《农业考古》2002,(3):251-254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境内2400条河流纵横流淌;境内多山,每当春夏之交的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往往河水暴涨,造成水灾,乃至山洪暴发,而盛夏或秋冬雨量少时,则往往形成旱灾。与水旱灾害相连的是疫灾、蝗灾,此外还有霜灾、雹灾等。因此,江西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地区,江西社会经济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本文对江西古代的抗灾减灾的历史经验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江西地区在统一的中央政权下开始形成完备的郡县制地方行政体系,江西地区在此阶段正式步入以中原为中心的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轨道。在中原先进的科技文化强烈辐射下,江西的农业生产力提升迅速,生产工具、农耕技术有很大的改进,农垦面积扩大,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农业经济远较先秦时期繁荣。至东汉末期,江西与北方中原地区的经济差距日渐缩小,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日显重要。  相似文献   

9.
随着粮食生产管理与技术的提高,明清时期江西抚州地区的经济作物种植得到一定发展.但由于土地贫瘠,交通不便以及种植技术落后等原因,这一时期抚州经济作物在种植范围与水平上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明代江西地区历史文献中干旱灾害记载的整理统计,分析了该时期江西地区旱灾的时间变化特征、等级和成因。结果表明,在明代276年间,江西地区共有140个年份发生过旱灾,占比为50.7%。明代江西地区旱灾主要分为2个发生阶段:1370~1500年代旱灾偏少和1510~1630年代旱灾多发期。整个明代时期,江西地区旱灾发生次数较多,频次呈较明显增加趋势,特别是中后期为旱灾发生波动变化较明显的时期。明代江西地区干旱灾害可划分为4个等级:(1)一级轻度旱灾和二级中度旱灾,各发生109次和107次,分别占旱灾总次数的44.5%和43.7%;(2)三级大旱灾发生24次,平均每11.5年发生1次,占旱灾总次数的9.8%;(3)四级特大旱灾发生次数最少,仅有5次,约占旱灾总次数的2.0%。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明代江西地区历史文献中干旱灾害记载的整理统计,分析了该时期江西地区旱灾的时间变化特征、等级和成因。结果表明,在明代276年间,江西地区共有140个年份发生过旱灾,占比为50.7%。明代江西地区旱灾主要分为2个发生阶段:1370~1500年代旱灾偏少和1510~1630年代旱灾多发期。整个明代时期,江西地区旱灾发生次数较多,频次呈较明显增加趋势,特别是中后期为旱灾发生波动变化较明显的时期。明代江西地区干旱灾害可划分为4个等级:(1)一级轻度旱灾和二级中度旱灾,各发生109次和107次,分别占旱灾总次数的44.5%和43.7%;(2)三级大旱灾发生24次,平均每11.5年发生1次,占旱灾总次数的9.8%;(3)四级特大旱灾发生次数最少,仅有5次,约占旱灾总次数的2.0%。  相似文献   

12.
历史时期,江西地区是华南虎的主要栖息地之一。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和自然环境的变迁,人虎关系在明清时期表现得异常紧张,“虎患”问题成为地方政府头疼的灾害之一。以往学者在研究江西虎惠时,只是单方面强调人类无休止的开发活动压迫了虎的生存空间,最终导致虎患的发生。事实上,一些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也是虎患高发地。究其原因,乃为战乱、灾荒导致人口锐减、社会残破和田地荒芜,次生林在战乱、灾荒之后得到恢复并成为战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植被,为虎提供了广阔的栖身之所,从而诱发了群虎入城袭击人类的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江西部分地区果园的南丰蜜橘和椪柑由于整形修剪不到位,导致结果性能下降,果实品质劣变。根据果树的不同时期生长特点,介绍了南丰蜜橘与椪柑整形修剪技术,并比较了二者整形修剪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人口的多少对某一地区的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外来人口大规模迁入梵净山地区,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梵净山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梵净山地区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随之得到开发。但另一方面,由于梵净山地区可再生资源的有限性,外来移民的大量进入又导致在山区开发中出现了开发不当、自然环境破坏等问题,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梵净山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秦汉时期,南方农业技术的特点是“火耕水耨”,这显然是比较落后的耕作方式。汉末三国时期,出现了兼并和争衡的局势。为了富国强兵,魏、蜀、吴都在竭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东汉末年以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其中有不少知识分子和手工业者。知识分子和手工业劳动者们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带到了江南,从而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汉末三国,江西隶属于孙吴政权,是孙吴集团与魏、蜀争衡的战略要地。孙吴集团对江西异常重视,从经济到文化,都进行了大量的开发。西晋统一之后,北方经济由于三国战乱而遭破环,大量人民继续南迁。到东晋时期,东南便开始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江西的农业科技也就在这  相似文献   

16.
李锦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877-1878
明清时期,江西农村生活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黜俭崇奢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农村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性消费方面。其原因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但明清时期江西地区出现的农民弃农经商的现象无疑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江西农垦创建于1957年。当时在省委"开发山区,建设山区"的号召下,全省五万多党政机关干部、转业军人、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号召分赴人烟稀少的荒山、丘陵和湖滩地区,开始了我省最大的农业垦殖运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垦经济。五十多  相似文献   

18.
明清鄱阳湖区的圩堤围垦事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江西鄱阳湖区的社会经济,由于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早已呈现出多方面的优势,达到比江西其他地区更高的经济水平,成为江西境内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区。然而,鄱阳湖区有利于生产发展的优越条件,并不是总能够发挥作用的,一方面它受到封建制度的制约,各种人祸破坏了湖区的经济;另一方面江湖交汇的水流,虽有航运之利,却不可避免地同时存在水害。我在《宋元以前鄱阳湖地区经济发展优势的探讨》一文中曾提到,湖区的经济表现出“兴衰更替”的现象,“虽然有农民不屈不挠的辛勤劳动,小农业生产恢复很快,但是起点低,往往是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所以生产发展中的停滞缓慢,进程上的起落曲折,又是湖区经济不可克服的弱点。”湖区经济发展中的这种两面性,在明清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明清时期江西的历史史实为视角,考察了明清时期中国乡绅的产生路径,认为明清时期的乡绅主要产生于有科举功名、产生于有个人的文化学养和优良品行、产生于有善举而使众服、产生于有经济实力的大族。江西乡绅产生的路径有普遍意义,代表了中国乡绅产生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陈金凤 《古今农业》2005,3(4):61-67
唐代饮茶风俗的盛行与茶叶需求量的大增,刺激了江西地区的茶叶经济的发展,江西成为全国著名的茶叶生产和贸易中心之一.茶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江西农业经济结构,推动了江西的经济开发与社会进步,为江西经济在唐代的中部崛起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