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从韩国引进平菇菌株ZP1、ZP2、ZP3、ZP4、ZP5比较试验,结果表明ZP2和ZP5产量高,适合当地栽培;其中ZP2生物学效率最高,菌丝长势好,污染率低,出菇整齐,菇形紧凑,耐高温;ZP5污染率较低,出菇整齐,菇形紧凑,耐高温,但菌盖易碎,商品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2.
以玉米芯、醋糟为栽培料,对新引进的12个平菇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以玉米芯、醋糟为栽培料的平菇春栽优良品种。结果表明:"黑平8号""早秋508""科佳1号""早秋615"等4个品种发菌快,菌丝强壮,菇形菇色美,韧性好,产量高,适宜在晋南地区春季出菇,可作为当地春季主栽品种。"小白平"菇色纯白,产量高,宜搭配种植。  相似文献   

3.
农作物副产物栽培大球盖菇配方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利用农作物副产物作为主要培养料,探索适合大球盖菇最佳生长栽培料。对比分析不同栽培基质,大球盖菇产量和经济效益,筛选出适合大球盖菇生长最佳配方2(谷壳为主料),生物转化率达到64.2%。该配方大球盖菇出菇早、产量高,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4.
秀珍菇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志生 《食用菌》2007,29(1):64-65
5秀珍菇周年栽培工艺 福州地区秀珍菇栽培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自然温栽培;另一种是利用制冷设施进行周年栽培。两者的区别在于利用自然温栽培的,在夏季基本不出菇,转潮不明显,每包原基数、菌包出菇率均有较大变数;而利用制冷设施进行低温处理栽培的,能做到周年出菇,潮次明显,出菇整齐率高,能进行集约化栽培。  相似文献   

5.
采用水帘设施大棚栽培模式,对引进的5个秀珍菇菌株进行出菇对比试验的结果:5个菌株的生物学效率在80.9%~107.4%之间,其中秀珍菇2号的产量较高,为536.9g/袋,生物学效率达107.4%,子实体呈浅褐色,菌柄短而菌盖较厚,单朵重17.9 g,商品性状优良,是比较适合在水帘设施棚中栽培的高产、优质菌株。  相似文献   

6.
林佩瑛  林晖 《食用菌》2000,22(4):31-31
层架栽培香菇虽花菇率较高,占地面积较小,但管理费工、产量低、菇形差,难以进一步推广。为此,我们研究所承担了县科技局下达的“覆土袋栽花菇优质高产技术研究”的科技项目,通过三年的试验取得了成功。现将覆土袋栽花菇新模式简介如下:1选用良种 通过10个香菇菌株两年的覆土袋栽花菇品比试验,筛选出939、9015、沪农1号(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选育的段木香菇良种)三个菌株表现突出,其中939为最优菌株,该菌株中温偏低,菌丝生长极旺盛,出菇较早,菇体大,菇肉厚实,菇形圆正,产量高,花菇率也高,可作当家品种,缺点…  相似文献   

7.
《食用菌》2021,(5)
为筛选出适合福建南平及周边地区栽培的卵泡长根菇菌株,进行4株卵泡长根菇菌株菌丝培养及出菇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菌株HN-1菌丝生长速度快,袋产量最高,但菇盖厚大、柄短,市场认可度不高。菌株HG-1表现优良,菌丝生长速度快,袋产量高,菇形好,符合市场需求,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泥墙式和覆土式两种出菇方式、覆粘土和沙子、施加营养液与否对工厂化杏鲍菇二次出菇的子实体性状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立棒覆土栽培较泥墙式栽培出菇晚、菇形差,但产量高;覆粘土较覆沙土子实体品质和产量均有提高;施加营养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子实体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9.
反季节覆土袋栽香菇优质高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佩瑛  林海芳 《食用菌》2000,22(5):31-31
覆土袋栽香菇是我县首创的香菇栽培新模式,誉称 长汀模式 "。采用该模式栽培香菇,具有菇形特佳,产量极高,高温易出菇,管理极省工等突出优点,是目前较先进的香菇栽培模式。特别是反季节覆土袋栽香菇,盛产优质夏秋菇,经济效益更高。现将反季节覆土袋栽香菇优质高产技术简介如下:1 选用良种 本所选育的 南山 1号"优良香菇菌株为首选良种,该菌株具有高温型,菇大圆正,肉厚实,柄中生,产量高,盛产优质夏秋菇,适宜保鲜或干制出口。2 季节安排 菌筒制作,1 2~ 2月;覆土转色,3~ 4月;出菇管理,5~ 1 2月。3 菌筒制作 ①备…  相似文献   

10.
朱鸿  文建明 《食用菌》2007,29(5):24-25
以大球盖菇062作为谷壳栽培培养基配方的栽培菌株,通过不同配方的出菇试验表明:以谷壳为主料栽培大球盖菇能做到高产优质,其中以配方②产量最高,以配方④(纯谷壳培养基)经济效益最大。与纯稻草对照相比,均表现为大球盖菇子实体个体大、品质好,出菇后劲足,生物转化率高。  相似文献   

11.
《食用菌》2021,(3)
目的:筛选适宜在浙北地区栽培的猴头菇优良菌株,明确不同菌株的农艺性状,以满足生产需求。方法:设施化栽培7个猴头菇菌株,比较产量、子实体形态及主要营养成分等。结果:菌株h51的产量最高,为(586.4±5.16)g/袋,生物转化率达(93.08±20.82)%,低、高温季节出菇量较多,单菇质量较高,菇形好,并且粗蛋白含量高,适宜鲜销;菌株h92产量仅次于菌株h51,为(570.8±12.0)g/袋,菇形好,折干率高,适宜鲜售、干销;菌株R和U粗多糖质量分数高,分别为(69.95±1.02)mg/g和(68.23±7.18)mg/g,可用于制备猴头菇多糖。  相似文献   

12.
针对设施大棚栽培羊肚菌成本投入多、风险高、管理复杂等问题,介绍羊肚菌轻简化大田栽培技术。包括菌种的选择、营养袋的制作、地块选择、整地播种、覆膜及遮阳网、发菌管理、催菇、出菇采收、销售、收益分析。该栽培模式生态效益好,设施极为简单,成本投入少,经济效益好。该技术模式适合家庭农场,劳动力2~3人,栽培面积2 000 m2以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筛选出适宜设施化反季节栽培的优良秀珍菇菌株。方法:采取浙江省杭州市秀珍菇反季节栽培模式,以当地主栽秀珍菇TX5766菌株为对照,对引进的金秀、秀迪1号、申秀1号、秀21等10个秀珍菇菌株的子实体产量、农艺性状、子实体经济性状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秀21菌株子实体产量高,小区平均产量为16.13 kg,子实体生长整齐,大小适中,抗病性强,商品性优。结论:试验筛选秀21菌株是较适合试验地设施化反季节栽培的秀珍菇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棉子壳价格上涨,平菇价格下滑,栽培户几乎无利可图。特别是一些柄长,叶小、兜大菇形不好菇更是难以销售获利。为此本人进行墙式开袋两端直接出菇、袋两端套颈圈出菇,袋不开口打孔出菇似黑木耳,三种出菇方式比较。 结果表明:两端开口出菇,比较方便,出菇时头潮菇产量较高,但料内失水较多,头潮菇后料较干燥,以后出菇较小、总产量不高,菇兜较大;保留颈圈出菇,菇形较好,产量较开袋口稍好,但操作麻烦;采用不打开袋口,而是用直径1.scm的锥子在袋头各扎2一4个孔出菇,此法方便菇形好,产量也较高。袋栽平菇打孔出菇好@陈君!河南光山朝阳寺新区42号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栽培方式对鲍鱼菇生长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玉米秸秆和玉米芯作栽培主料,采用棚内菌袋出菇和露地覆土出菇方式栽培鲍鱼菇,研究鲍鱼菇菌丝生长、子实体性状、营养成分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配方1菌丝长势浓密、粗壮,配方2菌丝长势弱。在各栽培方式中,处理3(配方1,露地覆土出菇)鲍鱼菇子实体性状表现好,产量和生物转化率最高,分别达每30袋8.34 kg和61.78%,且氨基酸种类丰富,营养成分含量高。但露地覆土出菇方式和棚内菌袋出菇方式相比鲍鱼菇子实体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对5个不同来源的香菇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始菇期、出菇产量、子实体商品性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庆科212和868单棒产量最高;庆科212、538、808的菇形较好,菇大、菌肉结实较厚、菌柄较短、菌盖直径与菌柄长度比较大;庆科212和538菌龄较短,较适合秋冬菇栽培,且第一二潮菇占比较高,可尝试作工厂化栽培香菇菌株。  相似文献   

17.
牛粪和食用菌栽培废料进行平菇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牛粪和食用菌栽培废料为主要栽培原料进行平菇生产试验,以期实现生物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结果表明:牛粪搭配食用菌栽培废料进行平菇的栽培试验是可行的,且比较菌丝的长相、出菇的菇形、菇色、出菇时间、菇重、菇产量、出菇率等得出最佳配方为:牛粪52%+废料35%。  相似文献   

18.
以引进的8个金针菇品种为试材,综合比较了各品种的母种菌丝体生长速度、出菇性状以及产量及生物学转化率,以筛选出适合白银地区栽培的金针菇优新品种。结果表明:黄色品种"SD-2"、"苏金6号"和白色品种"玉雪22"、"金白1号",产量高、出菇整齐、柄长盖小、不易开伞,产量高,采用玉米芯为主料进行栽培的生物学转化率分别为81%、79%、61%、60%,适宜在白银地区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9.
介绍适用于利用大棚菇房设施和花生茎蔓主料栽培杏鲍菇的安全优质生产技术,内容涉及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的栽培设施、栽培季节、品种选择、培养料配制、栽培袋制作、出菇方式,以及管理、采收、病虫害防控和建立生产档案等。  相似文献   

20.
张志轩 《北方园艺》2010,(11):189-190
由于白灵菇具有独特的食用及药用价值,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日光温室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可谓产销两旺.近年来针对本地区白灵菇栽培过程中污染率高,出菇率低,出菇晚,产量低,菇型差等问题,进行了日光温室白灵菇菌袋中间环割单排墙式覆土双向出菇栽培实践,提高了出菇率,改善了产品品质,生物转化率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现就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