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盆景是一门缩小的艺术,这是全世界公认的法则!但中国大陆正在走相反的路。”“大陆盆景的展览上隐约能感觉到一种金钱和艺术的较量。这集中反映在参展盆景的‘大尺寸’上。似乎‘商业盆景’和‘艺术盆景’俨然已经发展成为一场‘战争’……”这些话出自台湾盆景艺人李国安先生之口。  相似文献   

2.
黄明山的《出》,以其潇洒的身姿、张扬的个性和独特的风韵亮相后,盆景界各种各样的品评和争论不断出现。不少人评价甚高,颇多赞美之词;亦有提出质疑的。陈洪奎在《艺术美应植根于自然美》(见《中国花卉盆景》2004年12期)中直截了当地指出,“那个直线样的细长枝条在自然界中是不可能水平伸展的”,“它是以‘直立生长优势’原理生长而成,根本不能横生横长。作者把本来活生生的自然现象,在盆中强行‘艺术化’改造,违背了盆景创作‘师法自然’的原则”。不久,黄光伟对陈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中国花卉盆景》2005年第6期)。我认为,陈先生所阐述的一些观点还是值得商榷的。上个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审  相似文献   

3.
台湾艺人李国安先生值得敬佩,因为他敢直言:"盆景是一门缩小的艺术,这是全世界公认的法则!但中国大陆正在走相反的路。""大陆盆景的展览上隐约能感觉到一种金钱和艺术的较量,这集中反应在参展盆景的‘大尺寸’上。似乎‘商业盆景’和‘艺术盆景’俨然已经发展成为一场‘战争’……"(原文见《中国盆景赏石》2012年1月号)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盆景赏石分会、上海市容和绿化管理局主办,上海市盆景赏石协会协办,上海植物园承办的"‘东沃杯’中国盆景精品邀请展暨盆景创作比赛"于10月1~7日在上海植物园举办。  相似文献   

5.
盆景爱好者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侍养的盆景可能不一定是精品,也不是什么名贵树种,但是自己却视为掌上明珠,钟爱有加。若有朋友来参观,更是娓娓道来,可以说是一盆盆景一个故事。一旦转手或者死亡,都会恋恋不舍,十分惋惜。我们姑且把它称之为盆景审美的敝帚自珍现象。关于敝帚自珍,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魏曹丕《典论·论文》引古代谚语:‘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后用‘敝帚自珍’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还是很爱惜"。敝帚自珍现象在盆景爱好者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花卉盆景》2014,(12):F0003-F0003
为促进云南省内外花卉、盆景、赏石、根艺艺术的交流,搭建一个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打造区域性展会特色。全面提升云南花卉、盆景、赏石、根艺的创作技艺和鉴赏水平,在第16届中国昆明国际花卉展举办之际,经云南省盆景赏石协会报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国际盆景协会(BCl)中国地区委员会、世界盆景友好联盟(WBFF)中国地区委员会研究同意,决定于2015年1月15~20日举办“2015年昆明‘斗南’中国盆景精品邀请展暨云南赏石根艺展”。  相似文献   

7.
贵刊近几期相继刊出了对“舍利型”盆景不同看法的文章。这是办刊者的大度和责任。在对“舍利型”盆景的讨论中,有人顶礼膜拜,有人杜绝宣传,也有人要求做出“富有中国特色的‘舍利型’盆景”。余以为礼赞也好,鄙视也罢,这都全属个人好恶。没有必要就不同的声音动辄上纲上线,如临大敌一般。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不论“舍利型”或其他什么型迟早都会“吹入”中国盆景界中来,这是  相似文献   

8.
目前,盆景艺术界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工作者,在论及盆景创作原理时认为:盆景造型既然为艺术创作,那就应该象其它艺术作品的创作一样,应首先“立意”和“构思”,确定自己的创作意图、主题思想和内容,然后再进行选材、加工和创作。但也不否认“因材赋意”、“因材制宜”。理论上,前者称之为“主动的创作意图”,后者为“被动的创作意图”;论述中,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相似文献   

9.
盆景与书法     
将书法艺术原理溶入盆景艺术领域,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潘氏有意将书法艺术原理引入盆景造型。他作的圆柏盆景《垂云》、黑松盆景《草书》,正是用行草的意趣营造了盆景艺象。那毫无拘谨、活泼而洒脱、富有情感的动态造型带着浓浓的东方情调,让人咀嚼回味。这不仅佐证了书法艺术亦对盆景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表露了潘氏从盆景角度对书法艺术的见解。他曾给友人回信写道:“以木为笔盆为砚,任尔挥洒咫尺天。”那是主张用书画的意趣强化盆景创作。他在总结松柏类盆景造型时说:“它的变化法则乃是层出不穷,‘反反得正’,就像游鱼调头、蝙蝠在飞翔中倏忽转向,它的意趣与行  相似文献   

10.
清代画家唐岱说:“且画山,则山之峰峦、树石俱要‘得势’。……诸凡一草一木,俱有‘势’存乎其间,画者可不悉乎!”指出一草一木都应各有动态,各有动势。盆景也同样如此。树桩盆景虽是静止不动的,但如果造型“得势”,却可以如苍龙探海、似飘然欲仙,……给人苍劲有力、气势磅礴的感觉。所以,树桩盆  相似文献   

11.
严云奇先生玩盆景有点特别,在圈内与世无争,既无名之虑,又无利之忧,平淡低调温和,只图快乐舒心。不知不觉玩了近30年,正是有这种良好的心态,并一直坚持自己的玩法,他所养的几十盆各类盆景都是“过去多数人不屑一顾,现在看来却想找也难的‘陈货’”。  相似文献   

12.
仲秋的一个周末,我怀着对盆景艺术的痴情,访问了著名盆景大师傅耐翁先生。幽柔的灯光下,白发如云的傅老正在伏案疾书。原来,他要赶在今年十月在湖北举行的全国盆景学术讨论会之前,撰写论文:《盆景流派之我见》。他郑重地写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些地方对‘派’字不求甚解,个别地方并无鲜明观点和独特风格,而却以地区划界,急于创建新派,或已被称为一派者,这种无学求意义的派,必然给盆景界造成混乱。”他主张群策群力,集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某报刊发了罗昌爱同志《“根雕热”的隐忧》的文章。拜读之后,实在迷惑不解。罗昌爱同志认为根雕热“使人类宝贵的绿色王国受到了巨大的伤害”。指责根雕爱好者“把眼睛盯在未成年的幼苗小树上”,还说“根雕者之举,实实在在是‘斩草除根’,给大地留下了难以弥补的伤痕”云云。因此他提出“请根雕、盆景艺术家和业余爱好者们冷静一下,为‘根雕热’和‘盆景热’降降温吧!”在这里,我们对罗昌爱同志那种让“绿色生命焕发出内在的自然之美”的心情表示由衷支持和理解,但对他关于根雕艺术取材的无知甚为遗憾。考虑到罗同志所发表的种种议论,可能在客观上会伤害根雕爱好者的积极性,使刚刚兴起的“根雕热”冷却下去,故有必要明辨是  相似文献   

14.
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雕塑师,雕出了无数精美绝妙的奇峰怪石,象“神女峰”、“望夫石”、“金鸡岭”等等。这些风景名胜,以其对自然界人物或动物的酷肖而得名,引起了群众的莫大兴趣。许多盆景制作大师们,对于大自然的启示心领神会,他们运用自己的精湛技艺,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媲美。象形这一艺术手法在盆景高手中正被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而运用着,无论是在山水盆景或树桩盆景中,都创作出了  相似文献   

15.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中国这块悠久历史和悠久文明的土地时,一大批优秀的域外盆景(盆栽)作品,逼到了国人面前。于是乎盆景界一片哗然。或惊异,或欣喜,或自卑,或自弃,或极端,或中庸,由此引发了一场较大规模的盆景创作和理论探讨。其中的问题之一是:中国当代盆景应该用什么作参照来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我的意见是: 一,东洋盆景不是盆景创作的唯一样式。从目前所看到的资料来分析,我认为,被有些人推崇至极的日本盆景,远不如中国盆景内涵之深和外延之广。中国传统盆景和现代盆景都强调一个“景”字。由景生“境”,由“境”表情。因此,一草一木皆可入盆,一石一水即能成景。表现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全不象  相似文献   

16.
对于中国山水盆景起源这个学术问题,国内一直处于争鸣之中。归纳起来有4种说法。一说起源于晋代。《盆景》一书认为《南齐书》中曾记有‘会稽剡县刻石山,相传为名’,这可以算是盆景假山的滥觞”。另一说起源于夏朝,《岭南盆景》一书载:“盆景起源……有近4000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本人赞同陈先生在《中国花卉盆景》2004年12期所述"生命性是盆景的本质特色,艺术美又须植根于自然美之中"的观点。但陈先生利用这一观点评价黄明山《出》的一些观点,本人则不敢苟同。陈先生说:"作者把本来活生生的自然现象在盆中强行‘艺术化改造’,违背了盆景创作师法自然的原则"。我不同意这一看法。  相似文献   

18.
目前,郑州市碧沙岗公园选送微型月季盆景已经成为郑州碧沙岗公园的一个重要招牌。据公园月季盆景组组长王小军介绍,这些微型月季盆景是用微型月季中的‘法国小姐’、‘太阳姑娘’、‘金太阳’等微型品种月季为材料,采用扦插的方法繁殖,成活后经过蟠扎、修剪等盆景造型方法,使其成型,然后再移植到小花盆或小茶壶中。平时将其埋在沙床或较大的瓦盆中养护,以方便管理。  相似文献   

19.
《中国花卉盆景》从今年第七期开始,陆续刊登了《雀舌罗汉盆景快速成型技法》。不久,我们便收到许多盆景爱好者及业内人士的来信、来电以及登门咨询。大家主要询问有关雀舌罗汉(以下简称‘雀舌’)培养、繁殖和造型等方面的问题,现根据咨询者所提,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按问答形式,回馈给询问者作参考。问:南通‘雀舌’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钟爱‘雀舌’的人越来越多?答:南通是‘雀舌’的故乡,‘雀舌’的主要特点为:叶片深绿,有光泽,短小(仅20毫  相似文献   

20.
常熟是著名历史文化古城,在流派纷呈、风格迥异的盆景艺术中,常熟盆景在苏派盆景中占有一席之地。多年来,常熟盆景爱好者,对一些老树桩运用“补片”技法来造型,进行了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补片造型技艺,就是苏常派盆景中‘做片’功夫的补充。所谓“补片”,就是运用靠接的方法,根据作品当时的树态及层次需要,调动作者审美目光,选择形态较好的枝干,靠接(甚至飞接)在树桩的原来形态的缺片部位,即理想造型部位,以培育预想的完美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