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Four hemoglobin phenotypes have been noted in the pigtailed monkey ( Macaca nemestrina). Pedigree studies suggest a simple codominant Mendelian explanation for inheritance of three of these phenotypes, including one electrophoretically identical with human type A. The fourth type occurred in only one animal in this series.  相似文献   

2.
During an infant monkey's first 28 postnatal weeks, the visual 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 develops its characteristic adult form. Contrast sensitivity is depressed relative to that of the adult for all spatial frequencies during the early postnatal weeks. Absolute sensitivity to frequencies below 5 cycles per degree approaches adult levels by 20 weeks after birth, whereas sensitivity to fine spatial detail continues to develop through 28 weeks. Th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te spatial vision is more complex than just an improvement in the ability to resolve acuity gratings.  相似文献   

3.
Delayed hypersensitivity in Macaca mulatta infected with either Schistosoma mansoni or mycobacteria was demonstrated by biopsies of skin test sites. Both dialyzable and nondialyzable leukocyte extracts from infected donors transferred delayed hypersensitivity to recipient monkeys. In two recipients, skin test conversion was associated with in vitro transformation of the recipients' lymphocytes.  相似文献   

4.
We studied the hemoglobin types of 440 individuals (306 unrelated) cytologically and by paper electrophoresis. These included 334 (252 unrelated) putative "full bloods." No abnormal types were found.  相似文献   

5.
采用原子吸收或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对分别生活于人工圈笼、猴园和野外的3组猕猴(每组10只)被毛中的6种微量元素(Cu,Fe,Mn,Zn,Pb与As)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发现,Cu和Fe的含量无差异(P>0.05),但人工饲养(猴园和笼养)猕猴被毛中Mn,Pb和As的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野外猕猴(P<0.01),而野外猕猴被毛中Zn的含量显著高于人工饲养猕猴(P<0.05)。将上述结果与已报道的川金丝猴和人类毛发相应元素的含量做比较分析,提示适当调整人工饲养猴饲料中Mn,Zn,Pb的添加量可作为改善猕猴被毛质量的尝试方法。  相似文献   

6.
恒河猴胸腺的显微与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组织学、组织化学和透射电镜技术观察表明,恒河猴胸腺外包被膜,被膜结缔组织伸入其内部形成许多小隔,将胸腺实质分成许多小叶,小叶又由皮质和髓质组成,大部分的髓质彼此相连,被膜和小叶间隔内含有较多的肥大细胞。皮质主要由幼稚T细胞和皮皮细胞构成,另有少量的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等;皮人还可见典型的血-胸腺屏障。髓质主要由成熟T细胞和上皮细胞组成,另有较多的肥大细胞和少量的巨噬细胞、交错突细胞、B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肌样细胞以及一些胸腺小体和胸腺小囊。  相似文献   

7.
恒河猴淋巴结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苏木精-伊红(H-E)、甲苯胺蓝(TB)、阿尔辛蓝-藏红(AB-S)、酸性α-醋酸萘酯酶(ANAE)、改良的Gordon-Sweets镀银法等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恒河猴淋巴结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淋巴结外包被膜,实质由皮质和髓质构成,皮质又分为淋巴小结、小结间弥散淋巴组织、副皮质区和皮质淋巴窦;髓质又分为髓索和髓质淋巴窦。其特点是:(1)被膜较厚,但不同部位的淋巴结和同一淋巴结的不同部位,其厚度有所差异;(2)不同部位的淋巴结,其皮髓质比、髓质部的致密程度不同;(3)淋巴小结除分布于皮质外,也偶见于髓质,且其大小、形状、数目等有差异;(4)个别淋巴结的髓索内见到一类特殊的细胞:单个或成群存在,多为圆形,个体大,最大者直径可达23μm,有的可见突起;核圆形,较小,多偏于一侧,核仁清晰;细胞质内可见异染性颗粒,H-E染色为黄色,AB-S为红色,TB为紫红色,镀银为黑色,笔者认为这种细胞可能是处于应激状态的肥大细胞。  相似文献   

8.
2006年8月1-17日,在华坪县永兴乡大坡山地区,根据猕猴觅食、粪便等痕迹,结合半结构式访问法调查,对该地区猕猴分布、数量、生境及与社区的相互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利用样方法调查大坡山猕猴生境内的植被组成,分析当地猕猴生境特点。结果表明:永兴乡大坡山的猕猴约有3群,每群大小为30~60只,在大坡山区域内影响猕猴活动的主要因素有放牧、居住、开垦砍伐等人为活动。根据访问调查结果,提出了对当地猕猴保护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雷梦云  刘宇  梁芝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2041-12042
[目的]研究太行山猕猴掌、跖骨的重量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与颅长(体重)的关系。[方法]运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26例(♀16,♂10)成年太行山猕猴掌、跖骨所测量的重量数据,用Linear和Power两种模型进行异速生长分析。[结果]使用Power模型的拟合程度不比Linear模型拟合程度高,而且只有雄性掌骨的拟合效果较好;掌、跖骨的重量与颅长均呈负异速生长(b〈1.0000)。[结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掌、跖骨的重量变化与颅长有密切关系;利用雄性5Mc的重量变量来推测颅长的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Diurnal variations in the average intrauterine pressure and in the average frequency of contraction were demonstrated in four nonpregnant rhesus monkeys. Uterine activity is lowest between 0400 and 0700 hours and highest between 1400 and 1700 hours. Ther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uterine activity and diurnal variation in core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1.
笼养猕猴(Macaca mulatta)夏季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7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取样法对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的17只笼养猕猴的昼间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笼养猕猴昼间行为时间分配表现为休息时间最多,其次是摄食和活动,梳理、社交、游戏及其他等行为最少。在白昼各时间段内的活动规律为:摄食的高峰期在11:00-12:00,休息的高峰期在14:00-15:00,活动的高峰期在15:00-16:00,梳理、社交、游戏及其他行为在全昼趋于平缓。笼养猕猴的性别对活动时间分配影响不大,但母猴群体的梳理行为较雄猴群体多1倍以上。年龄对活动时间分配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成年猴、幼年猴休息行为最多,青年猴摄食行为最多,幼年猴运动时间明显高于成年猴和青年猴。  相似文献   

12.
“半野生”猕猴是人为活动过度干预下的产物,不仅对猕猴种群带来了影响,而且还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人猴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合理、规范的管理可有效地保护猕猴资源,也是利用猕猴资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丙型肝炎动物模型缺乏限制了丙型肝炎的研究,如果与人类基因背景相似的猕猴能作为丙型肝炎动物模型将有重大意义。文章拟通过检测决定HCV感染物种特异性的关键基因OCLN与CD81在猕猴不同组织的表达量,并以HCV易感的人肝癌细胞系Huh 751为对照,来探究猕猴作为丙型肝炎动物模型的可能性。结果表明,OCLN与CD81在猕猴川西亚种的肝脏、脾脏、肺脏、淋巴结和脊髓中均有表达,但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在Huh 751细胞系中的表达量(P<0.01)。肝脏中的OCLN表达量略低于肺脏中的表达量,而肝脏CD81的表达量均高于其他组织。并且,OCLN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人体OCLN表达规律相符合(脾<肝<肺)。该结果提示HCV感染的宿主亲嗜性基因OCLN与CD81在猕猴中的低表达量可能导致HCV不能有效地结合组织靶细胞,因此推测,猕猴不能直接用于丙型肝炎动物造模可能与此有关。今后可通过转基因等技术增强OCLN与CD81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猕猴获得直接感染HCV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担杆岛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及猕猴食物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路线踏查法和样方取样法,调查了位于珠海市东南部的担杆岛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种类. 区内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24科400属643种,种子植物区系以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反映其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过渡性质. 与内伶仃岛、蒲苔群岛、滩浒岛的植物区系相比,担杆岛植物科、属和种的资源方面均较为丰富. 岛上猕猴采食的野生植物有172种,按采食部位可将其分为5类,其中以叶食性类型种类最多,其次为食果类型. 猕猴主要取食植物的结实期集中在6-12月. 在各植被类型中,次生林中的食物种类最为丰富,次生林是猕猴种群的重要栖息地. 建议在植被退化严重的局部地段,应用可供猕猴食用的乡土植物进行植被恢复,改善猕猴生存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5.
赵阳  孙敬梅  李幼  翟頔  赵晓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533-8534
[目的]探讨建立掌骨和跖骨的残缺标本推断掌骨和跖骨整体指标的回归方程。[方法]选用成年太行山猕猴35例(掌骨13例,跖骨22例),按测量最大长度的方法进行测量,将所得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建立了掌骨和跖骨整体指标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10个,对方程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所得的回归方程可用于利用掌骨和跖骨的残损标本对其整体主要指标的推断,为掌骨和跖骨的复原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对灵长类掌骨和跖骨的研究提供方便,为灵长类的基础研究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16.
职丽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4958-4959
对63例成年太行山猕猴的21项活体测量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头高除了与体重、肩宽、尾长、手长、大腿长、头长的相关程度较小外,与大部分变量间的相关性都达显著或极显著。  相似文献   

17.
恒河猴免疫器官中肥大细胞的组织化学与电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甲苯胺蓝,阿尔辛蓝-藏红组化染色法和透射电镜观察表明,恒河猴胸腺,淋巴结和脾脏中的肥大细胞在形态,大小,染色特性和超微结构等方面存在异质性,胸腺实质和间质中的肥大细胞均为大小不一,形态多样,淋巴结和脾脏间质中的肥大细胞也为大小不一,形态多样;但其实质中的肥大细胞多呈小圆形,这些器官中的肥大细胞,甲苯胺蓝染色均表现出异染性;但阿尔辛蓝-藏红染色绝大多数呈蓝色(阿尔辛蓝阳性),偶见呈红色(藏红阳性)或红蓝混合色的(双阳性),电镜下,细胞表面光滑或有少许突起,胞质内含较丰富的细胞器,以及均质状高电子密度和中等电子密度的分泌颗粒。  相似文献   

18.
Hemoglobin and its reaction with ligand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20.
齐小琼  王艇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8):4447-4456
植物血红蛋白(Hemoglobin)是一类由珠蛋白(Globin)和血红素(Ferroheme)组成的结合蛋白,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中.根据序列特征、表达模式及配基结合性质可将血红蛋白分为共生血红蛋白(Symbiotic hemoglobin,sHb)、非共生血红蛋白(Nonsymbiotic hemoglobin,NsHb)和截短的血红蛋白(Truncated hemoglobin,tHb)3大类,并对植物血红蛋白基因家族进行了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和进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基因重复在被子植物中产生了class 1和class 2两类血红蛋白基因.该基因重复发生在单、双子叶植物分化之前,但由于class 2类基因在单子叶植物中发生了一次基因丢失事件,致使class1类基因广泛分布于单、双子叶植物中,而class 2类基因则仅见于双子叶植物;class 2类基因的进化速率高于class 1类基因,并分别在class 2、sHbs的祖先支上检测到了正选择的发生,表明基因重复发生后,class 2、sHbs通过插曲式进化和适应性进化获得了不同的功能;在class 1和class 2的功能性分歧位点检测中获得14个Ⅰ类功能性分歧位点,但未能发现Ⅱ类功能性分歧位点,这些功能性分歧位点是由正选择作用或者放松的选择限制产生的.该研究结果可以指导后续的试验工作,来验证那些具有重要功能的氨基酸置换位点和正选择位点,从而揭示功能性分歧和适应性进化的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