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优化现有的稻鱼共生结构,探寻解决稻鱼共生模式现存问题的方法,对稻鱼共生中的物质循环及生态效益进行研究。采用理化因子测定及数据分析法,测定了稻田土壤理化因子变化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分析稻鱼共生中的物质循环。使用采样测定法及生化指标对比法测定了稻鱼共生对双极水稻群体及本地鲫鱼产量的影响。最后分析稻鱼共生的生态效益,对稻鱼共生中的物质循环及生态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鱼共生模式能有效提高水稻种植区域的物质循环速率,有助于提高水稻种植的生态效益,应用优化后续的种养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经济产值。  相似文献   

2.
为充分利用冬前温光资源,降低小麦产量损失,可在水稻收割前1d撒播麦种,从而在晚播条件下,使小麦播种期比常规栽培提早5~7 d,从而实现晚播小麦优质、高产、稳产、节本、高效。现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适时套播、秸秆覆盖、镇压化控、沟系配套、肥料运筹、病虫草害防控等环节,介绍了苏南地区晚播小麦零共生稻套播优质栽培技术,以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稻虾共作模式的水稻绿色生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虾共作在湖北省多地已推广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在现有稻虾共育技术的基础上,从水稻品种选择、水稻育秧、大田共生期水稻管理、水稻收获等方面总结了适合于稻虾共作模式下的水稻绿色生产集成技术。  相似文献   

4.
介绍麦子秸秆全量还田的条件下无共生期免耕麦套稻这一新型水稻轻简栽培技术,探讨其技术可行性和操作要点,分析其与传统麦套稻、麦后直播稻相比的优势和效益,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稻田套播麦共生期效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田套播麦共生期效应的初步研究霍中洋戴其根张铭邱枫张洪程须关德庞其敬(扬州大学农学院225009)(锡山市农业局)稻田套播麦是在未成熟的水稻群体内全裸露地播上麦类种子,苗期麦稻共生是这种麦作方式与常规麦作主要分异点之一。在不同地区,由于水稻熟期和小麦...  相似文献   

6.
鳖稻共生种养模式的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平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8):1620-1621
鳖稻共生是以水田(池塘)为基础,以水稻和鳖优质安全生产为核心,充分发挥鳖稻共生的除草、除虫、驱虫、肥田等优势,实现有机、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生产。以鳖稻共生、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建设为平台,开展效益分析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鳖稻共生技术效益显著,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总结了鳖稻共生配套关键技术,以促进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稻田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近年来,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发展迅速,但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具有较大争议。为明确我国东北地区典型稻田种养模式——稻蟹共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在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开展微区试验,设置持续淹水水稻单作、晒田水稻单作和稻蟹共生3种处理,开展了不同稻田生态系统下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稻蟹共生能够降低稻田N2O排放,与持续淹水水稻单作处理和晒田水稻单作处理相比,稻蟹共生处理N2O排放量分别降低23.9%和16.7%。稻蟹共生对CH4排放的影响则取决于水稻单作的水分管理模式。相比于持续淹水水稻单作处理,稻蟹共生处理使CH4排放量降低13.5%;然而相比于晒田水稻单作处理,则使CH4排放量增加34.0%。整体而言,与持续淹水水稻单作处理相比,稻蟹共生处理降低了13.6%的增温潜势;与晒田水稻单作处理相比,却增加了32.6%的增温潜势。冗余分析表明,在稻田生态系统中,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受田面水溶解氧和pH以及土壤中NO3--N含量和pH的影响。综上,从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的角度看,与持续淹水水稻单作系统相比,稻蟹共生模式可以降低N2O和CH4等温室气体排放;而与晒田水稻单作系统相比,持续淹水的稻蟹共生模式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8.
苏北稻区由于受温光条件限制,农业科研部门对直播稻的研究很少,几乎是空白,近年来由于气候及温室效应的影响,初霜期明显推迟,加之水稻品种的可选择性增多,以及耕作制度、作物栽培技术的改善,使直播稻在苏北稻区的应用具有一定程度的可行性。为此,东海县农科所科研人员自2004年开始,对麦茬直播水稻播种方式、播期、播量、施肥、除草、水浆管理、病虫防治等技术进行了研究。直播稻的关键技术是选用中熟偏早品种、及时防病治虫、及早除草、合理肥水管理等。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实验,进行了稻鸭共育技术应用研究。结果显示:每667m2稻田放养25只鸭子,稻鸭共生期60~70d,以鸭粪肥田,基本能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追肥;除草、除虫效果显著,可以取代化学除草和减少病虫害药剂防治,促进稻田生态良性循环。水稻产量增加,效益可观,因此本地区适合稻鸭共育技术大面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率,于2022年在安徽省含山县选择了9家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虾稻鱼”连作共生模式试验,同时与周边虾稻连作模式和传统水稻种植模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虾稻鱼”连作共生模式的经济效益较虾稻连作模式和传统水稻种植模式分别提高了53 505、82 305元/hm2,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渔稻共生种养是一种将渔业养殖与水稻种植有机结合,并能够使其共生系统产出更多价值的生态化种养模式,具有绿色高效、生态节水,产出多样等优点。因此,本文综述了渔稻共生种养的概念、作用机理、主要模式、主要社会贡献、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建议与对策,以期为我国渔稻共生种养模式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莲套稻的效益评价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莲稻间套作是指在同一块水田中以莲子为主体,套种一季水稻的立体结构式种植模式。根据莲稻共生关系及制约因素,用丰产栽培技术措施改良共生关系,趋利避弊,使莲稻互利共生,从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达到增粮增收,获取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水稻套播油菜研究进展、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近年来水稻套播油菜的研究进展,包括水稻套播油菜油稻共生期、种植密度、肥料运筹、杂草防治技术、角果化学催熟技术,针对目前水稻套播油菜技术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水稻垄作稻—菇—鱼立体共生复合群体结构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和以稻治涝经验的推广,三江平原的低洼易涝地和山间谷地逐渐得以开发利用,为解决这一地区因低洼冷浆造成的低地温,设计了水稻作稻-菇-鱼立体共生复合群体结合模式,改水稻平作为垄作以增加地温,并在稻行间养平菇,垄沟里养鱼,形成立体生态模式,为水稻的高产高效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稻虾共生作为一种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的新型复合种养模式,具有较好的生产效益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于2021年在岳池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内进行稻虾共生绿色生态种养模式试验,从稻田质量要求、田间工程实施、防逃设施、清沟消毒等方面分析了稻虾共生的稻田基础技术体系;从水稻品种选择、栽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和水位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稻虾共生的水稻种植与管理技术要点;从种苗投放、水质要求、水草移植、饲料投喂、日常管理、捕捞等方面介绍了稻田养虾的技术要点;客观分析了稻虾养殖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今后稻虾养殖的规模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稻鸭共栖养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稻鸭共栖模式属生态型立体式种养殖结合模式之一,通过提供动植物之间共生的良好环境,使二者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即利用鸭子的杂食性和生活习性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刺激生长;同时,稻田生态系统为鸭子提供劳作、觅食、生活、休息、运动的场所和大量的动植物饲料。以田养鸭,以鸭促稻,使鸭和水稻共栖生长,从而实现稻鸭双丰收,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开创了水稻、水禽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稻鱼共生,顾名思义是指稻鱼在同一环境中同时生长,从而获得稻鱼双丰收.其特点是在稻田里养鱼,以稻田杂草和害虫为鱼饵,再以鱼粪为水稻肥料,形成"稻鱼共生"系统.  相似文献   

18.
稻蟹共生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稻蟹共生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稻蟹共生稻田中对水稻生长状况及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养蟹田水稻的许多经济性状及产量都优于对照稻田,综合经济效益也明显高于对照稻田。[结论]辽宁盘锦地区适合稻蟹共生技术大面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9.
稻鸭共生技术效果及其栽培养殖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技服务》2016,(6):44-45
本文着重介绍了稻鸭共生的技术效果及选择好稻田、选择好水稻及鸭品种、改造养鸭稻田、鸭的调教、适时栽插水稻和放养鸭苗、鸭入田后的饲养管理、稻鸭共生期间水稻的田间管理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0.
韩建平 《当代农业》2009,(11):36-36
稻田的杂草一般先于水稻种子萌发,与水稻共生期长,发生量大,而且伴有多次出草高峰,杂草生长旺盛,数量多,严重影响直播稻的生长发育。不同地区的直播稻田的杂草的发生情况也有差异,一般水稻播后2~7天,出现第一次出草高峰,以稗草、千金子、鳢肠为主;播后15-20天出现第二次出草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