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10 kV公用变运行过程中,经常发生三相负荷不平衡而导致中性线N相带电流,中性线带电流不但会造成线路损耗,给供电公司带来计量损失,严重情况下中性线所带电流过大会烧毁中性线,造成居民家用电器损毁事故。因此调整三相负荷,使三相电流趋于大致相同,减少中性线电流,是供电公司日常管理工作之一。传统的三相负荷调整方式是人工登杆进行调相,工作量比较大,而且必须要停电才能工作。因此笔者设计了一个调相控制电路,将3个单相开关、3个交流接触器、控制按钮等电器元件相互配合来完成开关的“三选一”功能,并集中安装1个控制箱内,将控制箱安装在墙壁上或低压电杆上,把低压电杆上的4根导线引下安装到该控制箱内,工作人员在地面上就可以调相。控制回路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2.
<正>1三相四线电能表中性线烧毁的原因(1)用电负荷不平衡,导致三相电流不平衡。(2)中性线与电能表表尾接触电阻过大,随着用电负荷的增加,中性线与表尾的接触处不断发热。(3)中性线导线截面积选择过小,负荷过大时,烧毁中性线。(4)经电流互感器接入的三相四线电能表,中性线接入电能表时采取剪断后直接接入电能表。  相似文献   

3.
1、调整三相负荷,减少电能损失 农村的低压线路多采用三相四线制,如果三相负荷不平衡就要增加导线的损失。例如:我县钱庄子乡刘李庄村三相四线制用电。测得三相电流为65安、35安、26安、中性线电流为35安。经过调整三相负荷以后三相电流均为42安中性线的电流为零。经测算: 调整前的损失:5.8KW 调整后的损失:3.9KW 每个月少损电量:1368KWh 按每千瓦时电价0.20元计算:节电金额273.60元。 2、推广使用低损耗节能变压器 近几年来,农村配变逐步更新使用SL_7、S_7节能变压器,逐步淘汰  相似文献   

4.
邱卫东 《农村电工》2005,13(4):27-27
配电系统的中性线既是负荷电流的通路。也是设备单相碰壳故障电流的通路。在运行中中性线由于热效应、机械力、接头氧化等因素影响,均可能发生断线事故。如果中性线断线,由于没有中性线导通不平衡电流,负荷中性点将产生较大位移,造成三相供电电压严重不平衡。在三相四线不平衡供电系统中,中性线断开,负荷中性点将向负荷大的相位移,负荷大的相电压降低了,负荷小的相电压则升高了,  相似文献   

5.
(1)平衡三相负荷,使中性线电流尽量减少.《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规定,Y,y0接线的配电变压器中性线电流不得大于变压器额定电流的25%,但在实际运行中应控制在20%左右.(2)加大中性线导线截面积.  相似文献   

6.
电网中的中性线,只有在三相负载完全平衡的条件下,电流才为零,但当三相负荷不对称时,中性线中是存在着电流的.在单相回路中,其中性线中的电流与相线中的电流是相等的.中性线在正常情况下的对地电压为零,这是由于中性线起着电流回路的作用,并与大地形成等电位.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正常情况下当人触摸中性线时,并没有触电的感觉.然而,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触及中性线都是安全的.比如,当中性线断线或者三相负载不平衡时,它的对地电压就足以对人构成威胁.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对中性线有高度的重视,绝不能以为是中性线,在材料选用上便降低其绝缘要求及机械性能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龚炳林 《农村电工》2004,12(12):18-18
在三相四线制线路中,若三相负载不平衡,则必须依靠中性线通过电流的方式来维持每相负载的正常工作,三相不平衡程度越大,中性线流过的电流就越大。此时,中性线截面积必须保持足够大,才能使中性点的位移最小,三相负载各自的工作状态趋于正常。若中性线截面积偏小,则对每相负载都不利,容易导致某相负载的电压过高,而另外的相负载电压偏低,  相似文献   

8.
1案例分析某条低压线路三相电阻R均为2Q,中性线电阻,为2n(线路电抗忽略不计,以每月30天计算)。若三相负荷不平衡运行,三相电流分别为60,20,10A,中性线电流瓜为46A,  相似文献   

9.
冯印富 《农村电工》2006,14(2):41-41
三相负荷不平衡线损升高的定量分析:设总的负荷电流为I,每根导线的电阻值为尺,功率因数为1,采用单相二线供电时的功率损耗为  相似文献   

10.
李若省 《农村电工》2006,14(2):36-36
如图1所示,A分支和B分支都装有零序电流互感器。假如B分支三相负载平衡,A分支三相负载不平衡,其中性线卜将有较大的工作电流I流过,工作中性线上会产生压降。如果两个分支的中性线对地绝缘电阻过低,则A分支的中性线工作电流的部分电流Ion,经过大地流向B分支回路。此时,从两台保护器上都能测出漏电电流Ion,所以两台保护器都误动作。因此,必须重视工作中性线的绝缘水平。  相似文献   

11.
在三相供电中,当三相负载均衡时,三相电流应该是对称的,在中性线上的合成电流为零。如果三相负载不均衡时,只有去掉衡值以后的电流流人中性线,其值也小于相线电流。根据这一情况,过去设计人员通常把中性线的容量减小为相线容量的一半。  相似文献   

12.
三相负荷不平衡对线损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三相四线制供电方式 ,由于用户较为分散 ,线路较长 ,如果三相负荷不平衡 ,将直接增加电能在线路的损耗 ,下面试加分析。三相四线制结线方式如图 1所示。图 1 三相四线制接线方式这时单位长度线路上的功率损耗为 :ΔP1=I2a R+ I2b R+ I2c R+ I2o× 2 R (1)式中  R——单位长度线路的电阻值 ,中性线的截面积通常只有相线的一半 ,故中性线的单位长度线路的电阻值取 2 R。当三相负荷完全平衡时 ,三相电流 Ia=Ib=Ic=Icp,中性线的电流 Io=0 ,这时单位长度线路上的功率损耗为 :ΔP=3I2cp R (2 )如果各相电流不平衡 ,则中性线中有电流…  相似文献   

13.
对集表箱用户侧的进户线安装,大部分地区为节省投资,便于安装、维护,通常的做法是每户采用单根绝缘导线作为相线,而共同使用1根中性线。多数地方采取相同截面积的中性线和相线,这样安装方便,也较美观,但却存在很大的弊端。举例:集表箱内6只电能表,集表箱用户侧为6根相线和1根中性线,单相220V供电时,相线电流等于中性线电流,  相似文献   

14.
张明泽 《农村电工》2012,(11):35-36
配电系统的中性线是三相电路的公共回线,它能保证三相负载成为三个互不影响的独立回路,不论各相负载是否平衡,各相负载均可获得对称的相电压,在供电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采取以下措施防止中性线断线。(1)合理选择中性线,满足设备要求。《低压配电设计规范》规定,在三相四线制配电系统中,中性线的允许载流量不应小于线路中最大不平衡电流,且应计入  相似文献   

15.
金秋生 《农村电工》2003,11(3):27-27
1零序电流的产生三相四线制供电网络在运行中,当三相负荷基本平衡时,其中性线没有电流通过,或只有很小的电流。但由于单相负荷的变化,引起三相负荷不平衡。当三相负荷的不平衡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势必造成三相负荷电流的不对称,中性线就会有电流通过。其电流在中性点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电流分量分流于配电变压器各相绕组中,称之为零序电流。只有当三相负荷严重不平衡时,配电变压器才产生较大零序电流。2零序电流的危害零序电流在配电变压器绕组中流动必将产生零序磁通。零序磁通在各相绕组中会感应出同方向的零序电势。该电势与…  相似文献   

16.
配电系统的中性线是三相电路的公共回线,是负荷电流的通路,也是设备单相碰壳故障电流的通路。中性线能保证三相负载成为三个互不影响的独立回路;不论各相负载是否平衡,各相负载均可承受对称的相电压。在运行中  相似文献   

17.
孔令文 《农村电工》2009,17(12):38-39
2.2 接保护中性线法 接保护中性线就是把电器的金属壳体通过连接导线与供电线路系统中的保护中性线可靠地连接起来。这种方式主要用于三相四线制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供电系统。发达国家在这种保护方式中,装设专用保护中性线,也就是采用三相五线制供电。  相似文献   

18.
在农网域网改造中,400V三相四线制配电线路的改造是极其重要的环节。由于对照明、动力等混合负荷供电,三相负荷往往很不平衡,这样必然对中性点电压产生位移,中性线上有电流流过;同时由于火线、中性线同杆架设或同时沿墙敷设,极易产生错接现象。本文将就此对400V配电线路安装及运行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三相四线制配电线路可用图1所示分析。为简化起见,设各相均为电阻性负荷,分别为RA,RB,RC(已包含导线电阻ra,rb,rc),中性线电阻为rn。则中性点电压为: 当RA= RB= Rc,即三相负荷完全相等,…  相似文献   

19.
配电变压器三相平衡与无功自动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城乡电网中,大量采用三相四线制配电方式,配电变压器Y/yn0接线。由于存在很多的单相负载、用电不同时性等原因,因此配电变压器的三相不平衡运行是不可避免的。配电变压器的不平衡运行,中性线电流的增大  相似文献   

20.
不能用三根铁管穿三相导线在载流导体的周围,存在着磁砀.在三相交流电路里,每相导线中的交流电流都要产生相应的交变磁场。当三相负荷平衡时,三相电流的向量和等于零,即Ia十Ib十Ic=0(ΣI=0)。因此,三相合成磁场也等于零,对外没有分布磁场。若将三相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