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对玉米(ZeamaysL.)沈综基础群体和FC2 实施了轮回选择遗传改良 ,第一轮以半姊妹选择方案完成 ,获得了沈综(330)C1 群体 ,而后对它进行两轮全姊妹轮回选择改良 ,选择性状主要以籽粒产量为主 ,兼顾抗病性和部分植株性状 ,然后将得到的FC2、FC3 群体和C0、CK置于同一环境种植 ,根据调查和考种结果对各群体产量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群体产量获得了7.5 %的遗传增益。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穗粒重得到明显的改良。群体中优良个体频率增加 ,与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异系数下降。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 :不同群体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程度有差异 ,群体产量的提高是由于农艺性状得到了改善和性状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协调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为对玉米群体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对其进行限制性选择的株型改良以及确定合理的选择指数是群体改良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选择强度,有效群体和环境条件均一致的条件下,对玉米(Zea mayL.)沈综基础群体和(S1)C1群体实施两种方案的轮回选择,得到半同胞家系HC2群体和全同胞家系FC3群体,同时对产量组成性状,植株性状及抗病性进行表型选择,结果表明,在HC2群体中,穗长,穗粗,行粒数,穗行数,百粒重的通径系数总效应分别为:0.579,0.415,0.363,0.311,0.293,在FC3群体中,分别为0.511,0.317,0.578,0.014,0.368。与产量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有所下降。群体植株性状获得的遗传增益不尽相同,营养体的生长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3.
应用半姊妹轮回选择和全姊妹轮回选择两种方案对玉米沈综(旅)C_1群体进行改良,根据调查、考种结果对各群体产量及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案对群体的改良是有效的,半姊妹、全姊妹改良群体分别比沈综C_0群体产量提高28.7%和23.7%,达到极显著(0.01)和显著(0.05)差异水平,HC_2、FC_2两群体间产量差异没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半姊妹改良方案较全姊妹改良方案的实际遗传增益大,二者分别是11.72%和7.37%,其预期遗传增益分别为3.42%和4.27%。相关、通径分析表明,不同群体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程度有差异,其贡献大小也不尽相同,两种轮回选择方法,尤其是半姊妹轮回选择导致群体的遗传变异更趋狭窄。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半姊妹与全姊妹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沈综”群体实施了三轮次改良。结果表明,两种改良方案对“沈综”群体改良皆有显著效果,半姊妹方案取得产量每轮遗传增益为12.91%,明显大于全姊妹方案对农艺性状所取得的遗传进度也较大。三轮选择后,群体大多数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度没有下降。半姊妹方案实施过程中,更换测验种可扩大对被改良群体不同基因位点的选择压力。  相似文献   

5.
经3轮不同方法的轮回选择,使沈综C0玉米群体产量获得了平均每轮8.67%的遗传增益。3种改良方法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植株性状,以全姊妹选择最显著。S1选择或半姊妹选择有增加茎粗的作用,全姊妹选择有使植株向高发展的趋势。经1轮S1选择和半姊妹选择后,大多数植株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及植株性状的变异系数增加;经1轮全姊妹选择后,绝大多数植株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和植株性状的变异系数有所下降。穗上第1叶叶面积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在3轮群体中均为第1位,并逐轮增加,偏回归系数除在HC2绿叶数显著外,3个群体均为株高和茎粗显著。雄穗分枝数在HC2有所减少,与产量的相关性也相应加强。叶面积、茎粗和株型是沈综群体今后需要同时改良的主要植株性状。  相似文献   

6.
对玉米沈综(330)C_1群体分别完成了一轮半姊妹家系和全姊妹家系选择改良。经半姊妹家系选择改良得到的沈综(M_(17))C_2(HC_2)群体和经全姊妹家系选择改良得到的沈综(FS)C_2(FC_2)群体的产量分别比沈综C_0群体提高了12.15%和10.40%,均达到了显著水平;两种改良方法的C_2群体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FC_2群体主要产量性状比HC_2群体保持了较大的变异范围改良前后群体的变化趋势是:穗部和植株各性状基本上向着有利于产量提高的方向进展;群体内优良个体频率逐轮增加;各性状变异系数有逐轮减少的趋势。群体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对产量影响较大的性状间如行粒数与百粒重,行粒数与穗长间等的关系得到改善,各性状在改良后得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两种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群体改良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籽实产量主要目标,对沈综(长穗)C1群进行了半姊妹家系和全姊妹家系轮回选择。通过对诸群体的产量比较试验,分析和比较两种轮回选择方法对产量和其它性状的改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轮回选择的效果是显著的,选择后的全姊妹群体(FC2)小区平均产量比C0群体增产16.79%,达1%显著水平,半姊妹群体(HC2)比C0群体增产13.59%,达5%显著水平。产量实际遗传增益,FC2,HC2分别为10.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玉米群体进行合理有效的改良利用,通过改良S1选择法对12个玉米群体改良一轮后进行效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是构成产量的三因素,遗传增益最大的群体为蒙群2,其它依次为蒙群4、蒙群1等7个群体,蒙群3及3个国外引进群体遗传增益为负值;玉米群体在穗部、植株性状以及遗传变异中均存在一定的变化。试验研究得出,蒙群2、蒙群4、中综7号、蒙C群、蒙A群产量遗传增益均较大,并在其他农艺性状中改良效果显著,可直接选择优株自交进行选系,而其余7个群体遗传增益小,改良利用潜力不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玉米群体进行合理有效的改良利用,通过改良S1选择法对12个玉米群体改良一轮后进行效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是构成产量的三因素,遗传增益最大的群体为蒙群2,其它依次为蒙群4、蒙群1等7个群体,蒙群3及3个国外引进群体遗传增益为负值;玉米群体在穗部、植株性状以及遗传变异中均存在一定的变化。试验研究得出,蒙群2、蒙群4、中综7号、蒙 C群、蒙 A群产量遗传增益均较大,并在其他农艺性状中改良效果显著,可直接选择优株自交进行选系,而其余7个群体遗传增益小,改良利用潜力不大。  相似文献   

10.
用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原始群体中不育株和可育株的农艺性状进行两轮表型选择.结果表明两轮选择显著地降低改良群体的株高,而单株穗数和产量略有增加。相关农艺性状呈程度不等的正向或负向相关变异。对不育株的两轮选择降低了株高、穗长的遗传方差,而增大和维持了单株穗数、粒数和产量的遗传方差。对可育株的两轮选择降低了群体所有性状的遗传方差。  相似文献   

11.
采用过氧化物法合成[Co(2,3-tri)(cmen)Cl]ZnCl4(2,3-tri=N-(2-Aminoethyl)-1,3-propanediamine;cmen=1,2-Diaminopropane)体系的异构体混合物,通过从Dowex(H^ )柱分离得到5带配合物,将配合物用H2ZnCl4结晶,利用一维^13C及^1H NMR检测所得晶体,其中第2带、第4带是纯几何异构体。利用控制碱水解第1带异构体混合物再次用Dowex(H^ )柱分离共得到8带配合物,采用相同方法得到除第1带外的共7带H2ZnCl4晶体,测^13C NMR谱及^1H NMR谱,其中有5带纯几何异构体。因此碱水解得到5种纯几何异构体,经分析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共得到了7种纯[Co(2,3-tri)(cmen)Cl]ZnCl4配合物几何异构体。  相似文献   

12.
苏冰  许冰  赵方林  尹晶 《特产研究》2013,(1):55-56,59
建立测定颈康胶囊中人参皂苷Rg1、Rb1和三七皂苷R1含量的HPLC方法。色谱柱Alltima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水溶液,流速1.0mL/min;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03nm;人参皂苷Rg1、Rb1和三七皂苷R1的线性范围0.921~6.103μg、0.634~4.387μg和0.315~2.014μg,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 0。3种皂苷的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8.9%~100.9%之间,RSD均小于1.32%。本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以用于颈康胶囊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测定土壤中锌时去酸效果对于测定结果的影响,通过对比几种土壤中的标准物质GSS和ESS的分析测定结果,比较不同去酸程度对分析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使用同样的去酸效果下,在整个过程中不使用KClO4进行赶酸,在通过对几种土壤标准物质GSS和ESS的测试,检测结果都在标准值范围内。硝酸和氢氟酸并不是引起测定结果偏低的原因,通过试验结果证实土壤中锌测定的前处理去酸后的最终溶液体积为1.5~2.0 mL,此时能大幅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以13P2-6(S1)、川农32(S2)、川麦42(S3)三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三种不同的行距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本苗一致的情况下,三个小麦品种在行距为20cm(H3)时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5.
统计张家界市城区1981年—2015年逐月暴雨日数,分析暴雨集中期,再利用NCEP2.5°×2.5°逐6h再分析比湿(q)资料,分析850hPa上暴雨季节的比湿(q)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张家界暴雨主要出现在夏季,春季和秋季暴雨有但较少,暴雨集中期在5~9月,大暴雨(≥100mm)的降水主要集中在6~7月。不同的暴雨季节气温有所变化,故不同暴雨季节的比湿阈值也有所变化,总体来说夏季比湿阈值要比春季和秋季略偏高,春季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850hPa比湿(q)阈值为12g/kg,夏季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850hPa比湿(q)阈值为13g/kg,秋季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850hPa比湿(q)阈值为11g/kg,在同一个季节中,不同的月份比湿阈值也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6.
以硝基苯为目标反应物,对O3/H2O2体系氧化去除水中硝基苯的效果和机理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值、H2O2剂量、自由基抑制剂或促进剂对硝基苯的去除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在pH≤7时,H2O2促进臭氧化去除硝基苯的效果较为明显,当H2O2投加量从1.0 mg/L增加到4.0 mg/L时,在氧化5 min内,硝基苯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和欧亚联盟的食品添加剂法规标准比较研究准体系进行阐述,重点介绍中国和欧亚联盟的食品添加剂法规标准的监管部门、主要内容及区别,为监管部门和企业开展食品添加剂法规标准研究,促进中国-欧亚联盟食品添加剂贸易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趋势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明小麦条锈病在南充市的发生流行规律,以便及时准确搞好小麦条锈病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减少随高空气流传入川东南春季流行区以及渝、鄂、湘等邻近麦区和中国东部小麦主产区条锈病菌源量,从而,确保这些地区小麦生产与贸易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多年来,通过采用系统监测、定期调查、田间普查、试验圃小麦品种抗条锈性鉴定、田间发病麦株生理小种抽样送检、综合治理和气象资料分析等方法,首次探明了小麦条锈病菌首先传入南充市的初始菌源地地点、传播路径、传入峰次、本地流行峰次以及本地流行与传入时间、传入峰次等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小麦条锈病在南充市的发生特点是病害始见期越早,发生越重;流行特点是本地小麦条锈菌有2次传入侵染高峰期,第1次外来菌源大范围传入对病害流行起着关键作用,在田间存在1~3个流行高峰期,第1个流行高峰期发生面积对当年病害流行起着决定作用;1月下旬的累计发生面积与年发生面积呈较高正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7692。建立了各个生育时期病田率和病株率同年发生面积预测数学模型。流行趋势是近16年来,偏重至大发生频率达81.25%,偏轻发生仅占6.3%,说明条锈病正处于重发流行期。流行的内因是小麦品种抗条锈能力的降低或丧失,造成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是条锈菌新生理小种致病性强且已上升为主要小种;外因是暖冬和春季天气波动幅度大,雾、露日偏多,以及重发、常发、早发和风口河谷地区发生严重。2002年以来,通过条锈病始见期、2次外来菌源传入范围、田间3次流行高峰期发生面积与相关系数和各个生育时期病田率及病株率同年发生面积预测数学模型,结合田间监测数据和气象预报,进行长、中、短期预报,全市小麦条锈病短期预报准确率年年达到100%,中、长期预报准确率分别达到98%和95%以上,比1998年以前提高5~1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出适应陇县烟草种植的适宜密度,优化陇县烤烟品种布局并提高烟草产量与质量,通过小区对比试验,对烤烟品种秦烟99适宜栽植密度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农艺性状、抗病性、主要经济性状、原烟外观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秦烟99大田生育期延长,株高、腰叶减小,发病率增加,经济效益变差,烤烟产量与栽植密度成正相关关系。陇县烟区秦烟99的栽植密度以1.50万株/hm2较为适宜,在该栽培密度条件下,烟叶产量达1 806.0 kg/hm2,产值达到50 433.0元/hm2。  相似文献   

20.
王晓红  应兰  李增魁 《安徽农业科学》2012,(32):15719-15721
[目的]为青海省部分地区市售的羊肉、牛肉进行了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方法]样品先用mEC肉汤增菌,然后在选择性培养基TC-SMAC培养,再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大肠杆菌O157:H7rfbE、fliC和eacA抗原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3对引物,进行多重PCR鉴定,将可疑菌接种于MUG-LST,进行微量生化试验鉴定。[结果]在各1株牛、羊肉分离菌中多重PCR同时扩增出了大小为678、560和368 bp的3条特异性条带,分离菌的生化反应特性符合大肠杆菌的特征。[结论]在羊、牛肉各1份样品中检出了E.coli O157:H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