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孢囊线虫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是它寄生于根的皮层中,吸收地上植株输送给根部有机营养.使大豆根系失去吸收水和无机盐所需的能力,进而使植株根部吸收能力下降,地上部分得不到足够的水和无机盐,也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合成有机物供根、茎、叶生长所需.从而产生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大豆生长发育及秋后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正> 一、孢囊线虫病大豆孢囊线虫病又名黄萎病,俗称"火龙秧子",主要病症:植株矮化,叶片变黄,生长瘦弱,根系不发达,且附着许多黄白色小颗粒。防治方法:可用杀线虫剂进行灌根,或随田间灌溉施药,常用药剂有:1,3-二氯丙烯、1,2-二氯丙烷和二溴氯丙院等,亩用量约3公斤。二、大豆花叶病毒病主要病症:病株呈黄绿相间斑驳,叶肉呈泡状突起,叶脉坏死,植株矮化。病株茎及侧枝顶芽呈红褐色或褐色,萎缩卷曲,最后呈褐色枯死,发脆易断。防治方法:一是治虫,蚜虫是花叶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因此治虫可以起  相似文献   

3.
1大豆孢囊线虫的发生及为害 大豆孢囊线虫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在我国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为害严重,是仅次于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第二大病害。大豆孢囊线虫的二龄幼虫从根尖处侵入根部,造成根组织的代谢失调和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豆孢囊线虫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曾经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如今,中国的大豆生产量已从世界首位降到美国、巴西之后,由大豆出口国变为大豆进口国,其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大豆生产未能有效的控制大豆孢囊线虫的危害,以致中国大豆平均单产处于较低水平。大豆孢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简称SCN)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大豆孢囊线虫的二龄幼虫从根尖处侵入根部,造成根组织的代谢失调与组织损伤,受害的大豆根系短粗,植株矮小,叶片变黄,产量严重降低。SCN的特点是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宽、传播途径多,存活时间长,防治极难。SCN危害已遍及中国大豆主要生产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大豆主产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及黄淮海大豆主产区的山东、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北京等省市,每年SCN发生面积达150万hm^2以上。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在大豆孢囊线虫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SCN生理小种的研究、SCN抗性资源发掘、SCN经典遗传及分子遗传学研究及SCN抗性育种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应县小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 Ichinohe)是大豆生长过程中最具破坏力的病害之一,我国大豆孢囊线虫以4号生理小种危害最为严重.研究其抗性的遗传机理,对我国大豆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应县小黑豆是我国山西省农家品种,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表现为良好的抗性,本研究以应县小黑豆×晋豆23组合的后代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塑料钵柱法对F2和F3群体进行抗性鉴定,采用两种抗病性评价标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标准品种法评价应县小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而采用绝对孢囊数评价应县小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时,由2对隐性基因控制.显然,在晋豆23与应县小黑豆的杂交组合中,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表现为隐性遗传,由1~2对隐性基因控制.研究结果还表明,利用F3代株系进行大豆孢囊线虫抗性鉴定比对F2代单株直接进行大豆孢囊线虫抗性鉴定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大豆孢囊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徐伟钧(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哈尔滨市150086)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寒地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受害面积大,常年发生面积超过70万hm2,其中严重发生面积在20万hm2右。危害严重,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5...  相似文献   

7.
由于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危害,山西省大豆产量低而不稳.为了查清病情,由省农科院植保所和省农牧厅植保站主持,各地、市植保站参加,组成山西省大豆孢囊线虫病调查协作组,于1984—1986年先后调查了111个县、区的1681个乡、镇,共取土样2602个,基本查清了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分布,为害程度和寄主范围.此病已在全省普遍发生,多数为轻病田,少数为重病田.寄主植物多达13种,其中以豆类为主.根据调查结果已编写出《山西省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分布,为害程度和寄主范围名录》,并绘制出《山西省大豆孢囊线虫病分布图》,为科研和防治工作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是我国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黑龙江省约有1500万亩大豆受害,其中严重受害面积200余万亩(减产30%以上)。近年由于大豆经济价值高,农民不断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迎茬面积逐年增加(可高达20~30%),致使大豆孢囊线虫病区扩大,危害日趋严重。大豆孢囊线虫是土传病原物,幼虫入侵感病大豆根系后,由表皮而达皮层,在寄主根系组织内吸  相似文献   

9.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对我省大豆生产为害较重的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不合理轮作,大豆重茬面积增加,导致该病有加重和扩大的趋势。我省应从选育抗线品种、改善农艺措施等方面进行大豆孢囊线虫病防治。  相似文献   

10.
<正>菟丝子是一种黄色亚性寄生性植物,缠绕在大豆基杆上,借助吸根从大豆杆中吸取养分,使大豆植株生长停滞、短小、发黄,严重时植株成片枯死。防治方法:通过合理轮作,清除菟丝子种子。发病初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大豆孢囊线虫是一种重要病原,其防治办法主要依赖于遗传抗性。当外来资源的抗性基因被转移到优良品种中的同时,有害基因通过连锁频繁地与抗性基因一起转移了。在P1468916中鉴定出了2个大豆孢囊线虫抗性位点,而我们并不知道这些位点对大豆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本文旨在弄清野生大豆孢囊线虫抗性基因对大豆产量和其它农艺性状的影响。我们对存在野生大豆孢囊线虫抗性分离的两个群体进行了测试,其中1个群体还同时存在大豆P188788孢囊线虫抗性位点帕1的分离。分析了各群体与孢囊线虫抗性连锁的遗传标记,并在低到高程度孢囊线虫侵染水平的多种环境条件下进行了田间试验。  相似文献   

12.
抗孢囊线虫病大豆新品系91-4750张玉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哈尔滨150086)大豆孢囊线虫病是黑龙江省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选育出高抗孢囊线虫病大豆新品系91-4750,其主要特点是:高产、抗孢囊线虫病、抗旱、耐盐碱。1选育经过...  相似文献   

13.
<正>1大豆孢囊线虫的发生及为害大豆孢囊线虫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在我国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为害严重,是仅次于大豆花叶病毒病的第二大病害。大豆孢囊线虫的二龄幼虫从根尖处侵入根部,造成根组织的代谢失调和组织损伤。受  相似文献   

14.
大豆是主要的油料作物,起源于中国,在我国种质资源十分丰富。大豆孢囊线虫(SCN)(HeteroderoglycinesIchinohe)是一种土传的定居性内寄生线虫,不易防治,常引起大豆黄萎病等病害,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大豆孢囊线虫病生理小种多达十几种,在我国,大豆孢囊线虫病病原主要为3、4号生理小种。大豆抗孢囊线虫的研究一直是世界上大豆抗病育种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本课题的前期研究中,根据已克隆的植物抗孢囊线虫病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对经常规鉴定为抗(感)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15个大豆品种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在大豆抗病品种中获得一条大豆抗孢囊线虫的特异条带。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该对引物,对高抗孢囊线虫3号小种的北京小黑豆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并克隆了特异扩增片段,命名为RSCN3,经测序及BLAST分析,发现其DNA序列与GenBank、EMBL、DDBJ、PDB中的大豆似受体激酶RHG4、水稻TMK(leucinerichprotein,receptor-likekinase)基因等均有80%以上的同源性。根据该DNA序列推测其氨基酸序列,在其序列中共找到21个亮氨酸,将该序列与蛋白质序列同源性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与植物中的受体激酶、富含亮氨酸重复的蛋白激酶有较高的同源性。因此推测RSCN3克隆片断为一个与受体激酶有类似作用的抗病相关基因的RGA,并将该序列登录到GenBank中,登录号为:AY580161。  相似文献   

15.
1 病害发生特点黑龙江省大豆的重点防治对象仍然是大豆根腐病和大豆孢囊线虫病害,有些病害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现在又有所回升.如大豆灰斑病在20世纪后期基本得到控制,灰斑粒控制在3%以下,但是近几年又有大面积发生.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近些年来由于气候干旱和大豆重茬面积的扩大,大豆孢囊线虫病危害加剧,已成为提高我省大豆产量的限制因素,推广大豆抗线品种,提高大豆单产,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而且也是提高我国大豆大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一种土传的专性内寄生线虫。SCN的二龄幼虫侵入到大豆幼嫩的根组织中,导致大豆根内的细胞变形并与之形成“合胞体”。合胞体在形态上和生理上的变化是SCN直接诱导大豆基因表达的结果。本研究以高抗SCN的灰布支黑豆为材料,用大豆孢囊线虫二龄幼虫直接接种大豆的根系,应用DDRT—PCR技术及RDB(Reversedot—blotting)杂交鉴定,获得6个阳性cDNA克隆,分别是SCN侵染后5天的A32克隆(GenBank登录号为B1173978);侵染后10天的B12克隆(GenBank登录号为B1173979)、B71克隆(GenBank登录号为B1173980);侵染后15天的Cll克隆(GenBank登录号为B1173981)、CPl2(GenBank登录号为B1173982)克隆和CP32克隆(GenBank登录号为B1173983)。序列的同源比较表明,6个cDNA均与Shoemaker构建的大豆基因表达库中的cDNA序列有非常高的同源性,证明这些cDNA是大豆基因表达的产物。其中A32克隆的序列与控制拟南芥下胚轴生长的MYB转录因子、营养元素缺失诱导的番茄根的表达文库中的一个cDNA及番茄抗假单胞杆菌表达文库中的一个cDNA有较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8.
1986~1990年采用田间自然发病和盆栽接种病土鉴定方法,对1991份大豆品种资源进行了抗大豆孢囊线虫3号小种鉴定,筛选出抗病品种48个,占参鉴品种的2.4%。承德地区的抗病品种较多。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0%生化长效大豆种衣剂可有效防治大豆苗期根腐病、孢囊线虫种衣剂可有效防治大豆苗期根腐病、孢囊线虫病等病害,对植株生长有良好的调控作用,前期促下控上,中后期长热健壮但不过旺,秆强抗倒,株型收敛,增产效果显著,达到16%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为了阐明紫色土上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us,AMF)和不同间作方式对提高间作玉米(Zea mays L.)、大豆(Glycine max L.)的氮素利用和减少土壤氮残留的贡献。本试验在设施盆栽条件下,采用根系分隔模拟装置研究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根系不分隔、尼龙网分隔、塑料膜分隔3种方式和不同AMF处理[不接种AMF(NM)、接种Glomus mosseae(GM)]对玉米、大豆植株生长、氮素累积与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接种GM不同程度提高了间作玉米和大豆根系菌根侵染率、株高、植株生物量及氮含量,而显著降低了玉米和大豆种植土壤的碱解氮含量。其中,GM-根系不分隔处理玉米、大豆的菌根侵染率最高。无论是否接种AMF,大豆生物量和植株氮含量均以根系分隔处理显著高于不分隔处理,而玉米生物量和植株氮含量却刚好相反。此外,GM处理条件下,玉米、大豆根际土壤碱解氮含量均以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显著低于塑料膜分隔处理。在所有复合处理中,以GM-根系不分隔处理对玉米生长及氮素累积的促进作用最好;GM-尼龙网分隔处理对大豆生长及氮素累积的促进效果最佳,并更能显著降低玉米、大豆根际土壤的碱解氮残留,可望减轻土壤氮流失而降低氮素流失对地表水体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