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免耕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直播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为探明免耕直播稻的生长规律和免耕直播的环境效应,研究了稻田免耕直播对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稻生长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免耕后,土壤容重降低和孔隙性得到改善,土壤养分在土壤表层富集.与翻耕直播相比,免耕直播稻分蘖能力较弱,但无效分蘖较少,成穗率高.直播条件下,免耕更有利于叶面积的扩展.除齐穗期外,其它生育时期免耕稻的根系活力强,平均比翻耕提高4.45%.在最高分蘖期,免耕直播稻的根冠比和单蔸根干重高于翻耕直播稻.在翻耕和免耕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量及在茎、叶和穗中的分配比例无显著差异.免耕直播稻的实际产量为8.6 t/hm2,比翻耕直播稻增产5.8%.另外,免耕直播稻的收获指数比翻耕直播稻高,增幅为13.3%,但未达到5%的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2.
连续免耕抛秧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连续免耕抛秧的稻田进行跟踪测定其理化性状,结果表明:免耕抛秧稻田的理化性状得到改善,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以及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同时,随着免耕年限的延长,其中有机质含量、全氮、速效磷的增幅加大,而速效氮、速效钾的增幅减小。  相似文献   

3.
前茬小麦免耕和耕作对夏大豆田土壤含水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前茬小麦免耕和耕作2种方式对夏大豆田土壤含水量变化、夏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茬小麦免耕的全生育期0~20 cm的土壤平均含水量比耕作低1.06%,差异不显著;而前茬小麦免耕的20~40 cm、40~60 cm和60~8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比耕作的分别高0.36%、0.96%、0.97%,差异均不显著.前茬小麦免耕的和耕作的夏大豆平均产量分别为4253.6和4313.2 kg·hm-2,前茬小麦免耕比耕作的减产59.6 kg·hm-2,但差异不显著;前茬小麦免耕的和耕作对夏大豆生育期、百粒重等农艺性状均无显著影响.因此,夏大豆前茬小麦免耕不但取得与前茬小麦耕作同样的产量效果,而且还能节省劳动量,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结构,消除犁地层对作物根系生长与吸收的影响,是值得推广的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了摸清我县红麻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1985年进行了密度试验。试验设每亩1.5、1.8、2.1、2.4万株四个处理。顺序排列,三次重复、小区面积0.02亩。供试品种青皮3号,3月22日地膜育苗,5月6日移栽。移栽行距33厘米,窝距分别为17、19、22、27厘米,每窝两株。移栽后浇定根水,肥水管理一般。10月5日收获,生育期198天。  相似文献   

5.
6.
种植密度对红麻纤维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红麻纤维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主要农艺性状值降低,个体发育受到影响;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红麻纤维产量降低,种植密度以18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7.
深松免耕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通过对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及产量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深松免耕技术对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免耕保护性耕作后,土壤耕层10~40 cm土壤容重比对照(传统中耕)下降11.8个百分点;深松的土壤耕层0~40 cm含水量比对照高出10.4个百分点;土壤耕层15~25 cm田间持水量比对照高出21.7个百分点。玉米产量比对照增产1 556 kg/hm2。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红麻纤维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主要农艺性状值降低,个体发育受到影响;密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红麻纤维产量降低,种植密度以18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9.
2007~2010年,在东北黑土稻作区,探索不同免耕措施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年免耕和免耕轻耙土壤容重分别增加19.0%和9.5%,土壤总孔隙度分别降低8.5%和4.2%;分别使土壤0~10 cm表层有机质含量增加50.3%和53.8%,使1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降低42.5%和33.9%,土壤其他养分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全年免耕比常规翻耕单位面积产量降低3.6%,免耕轻耙单位面积产量则变化不大。说明免耕轻耙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产量的影响比全年免耕小,可作为水稻免耕的主要方式在东北黑土稻区推广。  相似文献   

10.
坡地茶园免耕对水土保持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坡地茶园实行免耕、化学除草、间种覆盖作物,减少了水土流失,改良了土壤性状,提高了土壤肥力,保护了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2,4-D has been used since the 1950’s to enhance color in red-skinned potatoes, but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potential use of othe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to improve tuber skin color in the wide range of specialty potatoes now available on the market. Field trials conducted at Parma, ID in 2009 and 2010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foliar applications of 2,4-D, NAA, and LPE on plant height, foliar injury, tuber yield, size distribution, and skin color of six specialty potato cultivars. Skin color was rated visually and via HunterLab colorimeter at harvest, and again after storage (132 days in 2009 and 93 days in 2010) at 4 °C and 95 % R.H. 2,4-D caused slight foliar injury and reduced tuber size in all cultivars. It also increased visual skin color rating in the red-skinned cultivars ‘Red LaSoda’ and ‘TerraRosa’ at harvest and after storage, and influenced incidence of pink coloration around the eyes of ‘Yukon Gem’ tubers, but did not affect color of blue/purple-skinned cultivars. NAA and LPE did not consistently influence plant growth, yield, tuber size or visual skin color in any cultivar. Colorimetric evaluations mostly agreed with the visual ratings, and indicated that storage significantly altered skin color in all cultivars, regardless of growth regulator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种植方式下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油后直播在整个生育期的生长发育一直比其它种植方式缓慢,产量也最低;油后基质育苗移栽前期的生长发育缓慢,虽然后期逐步赶上,但产量仍然不是很高;油后营养钵育苗移栽在前期生长发育仅次于油棉营养钵育苗套栽,且在后期表现了良好的生长发育劲头,晚秋桃相对较多,产量最高;油棉营养钵育苗套栽在生育前期一直处于领先优势,但到后期这种优势逐渐减弱,导致其最终的产量并不是最高.  相似文献   

13.
在农业生产中,腐植酸具有促进生长、提高肥效、增强抗逆性、改善品质及改良土壤的作用。本文综述了腐植酸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稻米品质以及土壤特性的影响,展望了腐植酸今后的应用研究,如与化肥适宜的配施比例、施用浓度等,以期为水稻优质、高产、稳产及高效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杂交籼稻协优中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用量(纯氮每667m20kg、5kg、8kg、11kg、14kg和17kg和栽插密度(每667m27540丛、10053丛、13468丛、15874丛、17544丛)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水平在8~11kg/667m2范围内,协优中1号产量水平较高;当栽插密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增产幅度降低;栽插密度在13468丛/667m2到17544丛/667m2之间适当调节,有利于协优中1号的增产。  相似文献   

15.
间作对鲜食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鲜食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形成规律,本文选用鲜食大豆品种浙鲜豆4号和四川地区常采青食用的本地普通大豆品种川豆8号,在玉豆间作和大豆单作条件下,对大豆形态建成、干物质积累过程、产量形成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作下大豆株高、底荚高显著增大,茎粗减小,叶面积指数(LAI)、比叶重(SLW)在鼓粒期前有所降低;各器官干物质的阶段积累、日积累量也较净作降低,浙鲜豆4号前期各营养器官物质积累时间短,积累量少,后期虽然荚积累速率较快,但由于基础物质少,生殖生长时间短,导致最终产量不高;间作下的分枝数、主茎有效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荚鲜重、百荚粒重、单株产量显著降低,百粒鲜重差异不显著,经济系数增大;相对川豆8号,浙鲜豆4号在形态和产量上受间作的影响较小,但除百粒鲜重外,其余产量构成指标均极显著低于川豆8号。可见,在玉豆间套作体系中,为了提高鲜食大豆产量,应选择株高较低,茎粗较大,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多、对间作环境适应性强的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法国CIRAD和中国云南的高产栽培方案进行的比较试验表明,花生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农艺性状和产量有不同变化,种植密度对群体产量有显著影响。在云南,花生产量达2500.0~3083.3kg/hm2时,花生高产群体密度以27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不同整地方法试验,得出如下结论:留茬播种可以提高播种前后0~20cm土壤含水量;耙茬播种可使出苗率提高;耙茬播种利于株高增加,茎粗增大,叶面积提高;耙茬播种利于产量的提高,可比翻地增产11.7%。  相似文献   

18.
生物可降解地膜对土壤肥力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紫花白’为试验材料,设置裸地(对照)、聚乙烯塑料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A膜覆盖、玉米秸秆覆盖、生物可降解B膜覆盖5种覆盖栽培方式,分别于苗期、块茎形成期、块茎膨大期、淀粉积累期、成熟期采集0~20cm土层土样,于成熟期称量马铃薯块茎重量、测定土壤肥力及计算马铃薯产量,研究不同生物降解地膜对土壤肥力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可降解A膜、玉米秸秆、生物可降解B膜覆盖均可增加土层肥力,其中生物可降解B膜覆盖效果最为显著,可提高土壤有机质2.51 g/kg、碱解氮7.24 mg/kg、有效磷16.05 mg/kg、速效钾9.68 mg/kg。各覆盖处理与裸地相比较,马铃薯块茎产量增加了6.25%、21.18%、17.07%、31.71%。因此,采用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可以改善土壤肥力状况,提高马铃薯产量,且以生物可降解B膜覆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固定道垄作小麦生长和高产的适宜土壤水分下限,通过田间裂区试验,设置了4个土壤水分下限水平(分别为计划湿润层土壤田间持水量的40%、55%、70%和85%),研究了传统耕作和固定道垄作方式下土壤水分下限对小麦叶面积系数、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固定道垄作栽培能够明显提高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促进干物质积累,增加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土壤水分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70%时,固定道垄作栽培的小麦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较大,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最大,水分利用效率也较高。综合来看,在河西绿洲灌区,固定道垄作小麦的适宜土壤水分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70%。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酸性土壤调理剂对参地土壤性状及人参产量的影响。方法试验设2个处理,每亩施用等量的生石灰和酸性土壤调理剂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施用生石灰或酸性土壤调理剂以后,土壤pH分别为6.08和5.86,交换态铝含量分别为118.4(mg·kg~(-1))和103.9(mg·kg~(-1)),有机质含量分别为57.2 g·kg-1和61.3 g·kg-1,处理间比较差异不显著。施用酸性土壤调理剂的处理,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施用石灰的处理;细菌和放线菌数量高于施用石灰的处理,真菌数量则低于施用石灰的处理。人参产量较单纯施用生石灰增加15.5%,差异显著。结论施用酸性土壤调理剂的效果优于单纯施用生石灰的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