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提取的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Helminthosporium maydis race C,HMC)毒素处理同核异质体Mo17-C和Mo17-N叶片及叶片中的原生质体并进行凋亡检测。叶片凋亡检测采用DNA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Mo17-C和Mo17-N均出现DNA-ladder,其中HMC毒素质量浓度为250 μg/mL时,诱导12 h后Mo17-C出现的DNA-ladder最明显,而Mo17-N在HMC毒素质量浓度升至300 μg/mL时,诱导12 h后DNA-ladder才最明显。原生质体的凋亡检测采用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并统计其凋亡率,结果表明:Mo17-C和Mo17-N均出现细胞凋亡的特征,包括产生凋亡小体、环状染色质和染色质边集的现象,且凋亡率均随毒素浓度的增加和诱导时间的延长而呈上升趋势。但对于相同处理,C细胞质的凋亡率显著高于N细胞质,Mo17-C对HMC毒素的敏感性大于Mo17-N。  相似文献   

2.
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的分离纯化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建昆等证实在中国存在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后来,崔洋等提纯了C毒素(HMC-toxin)。通过硅胶柱层析(silica-gel)对C毒素的粗提液进行纯化,并对所纯化的C毒素进行活性检测。结果发现:所得到的C毒素使C细胞质玉米叶片失绿并且严重萎蔫。  相似文献   

3.
以2对同核异质玉米B37和Mo17叶片的原生质体为试材,并将原生质体随机分为4组,HMC毒素质量浓度分别为0、50、100、150μg/mL,处理时间分别为1、3、6h。采用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荧光复染的方法进行检测,观察处理后原生质体的凋亡特征及细胞凋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HMC毒素处理玉米原生质体后发生细胞凋亡,并出现凋亡小体、染色质边集或环状染色质等凋亡特征;经不同浓度HMC毒素处理B37和Mo17玉米原生质体,CB37的最大凋亡率为10.80%,NB37为4.90%,CMo17为21.00%,NMo17为8.83%;HMC毒素对2种基因型的C、N细胞质所测结果一致,均为C细胞质对毒素敏感,先出现细胞凋亡,N细胞质出现细胞凋亡的时间相对较晚;C、N之间的细胞凋亡率差异显著,且前者高于后者。当毒素浓度不变时,细胞凋亡率随毒素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递增;当处理时间不变时,细胞凋亡率随毒素浓度的增加而上升。  相似文献   

4.
中国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小种培养滤液含有活性较强的生理活性物质,对供试15个自交系种子根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诱导幼苗和离体叶片产生典型的小斑病症状,自交系对培养滤液致病作用的抵抗性与幼苗对病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O小种培养滤液对玉米根冠细胞具有强烈的致死作用,根冠细胞对培养滤液的敏感性与幼苗对病菌的感病性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据此,初步认为O小种滤液中的生理活性物质为O毒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存在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的病理生理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自1988年魏建昆首次宣布自然界存在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以来,科学家对其的研究已达20年。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对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HMC)毒素致病机制已经研究得比较透彻,通过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取得成果进行综述,分析其存在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利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毒素培养滤液处理玉米叶片以提高玉米叶片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化与植物抗病性呈正相关,从而说明低浓度T毒素培养滤液本身能够作为激发子来诱导玉米的系统获得性抗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研究的进展,指出了当前根据小斑菌对玉米细胞质的专化性鉴定生理小种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分别采用低浓度玉米小斑病菌Hel minthospolium maydis T小种毒素(HMT毒素)和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培养滤液中的提取蛋白及菌丝细胞壁的提取液,预处理不同玉米品种3叶期叶片后再接种高浓度HMT毒素,在无菌条件下培养5 d后测量叶片病斑大小,并测定玉米叶片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只有纯化的低浓度HMT毒素能够作为激发子诱导玉米获得系统性广谱抗性,但不同玉米品种所需的最适合浓度有差异;TC103以质量浓度0.025μg/mL毒素预处理效果最好,PAL活性最高;TB37和TMo17 2个自交系,以质量浓度分别为0.025μg/mL和0.050μg/mL的毒素预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通过4年的田间与室内试验,证实玉米C群中的CI亚群(cms-C)对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专化感病,而CⅡ亚群(cms-RB)和CⅢ亚群(cms-ES)则不严重感病。这表明CⅡ和 CⅢ两个亚群可以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HMC毒素培养滤液对玉米叶片诱导抗病性作用及抗病性相关酶的影响。【方法】以两对同核异质玉米自交系(B37和C103)为试材,采用离体叶片法检测不同稀释倍数的HMC毒素培养滤液对专化寄主玉米叶片的致病性,从中筛选适宜诱导的有效浓度,在诱导中和接种后两个阶段分别测定防御酶活性及与抗病性相关物质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不同基因型与不同细胞质玉米都可以利用低浓度HMC毒素培养滤液诱导以增强其抗性;不同处理时期,植物抗病性相关酶活性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不同的诱导处理均导致抗病性反应的产生,对C细胞质的预处理效果好于N细胞质,且具有浓度效应。【结论】低浓度HMC毒素培养滤液预处理后,刺激了POD、PAL酶活性提高和MDA含量下降,以此来启动玉米本身的防卫系统,因钝化作用而抑制侵染,当再接种高浓度HMC毒素培养滤液后,抗病性相关酶得到了进一步激活,使C细胞质玉米对HMC敏感性降低,从而玉米叶片呈现出抗病性。  相似文献   

12.
玉米小斑病菌复壮培养基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7种培养基对出现退化的玉米小斑病菌进行复壮培养。结果显示:通过V8培养基和玉米苗浸汁培养基获得的复壮菌株,菌落形态表现为菌丝黑密粗壮,且生长速度(分别为6.46 mm/d和6.33 mm/d)、产孢量(分别为2.72×10^6个/mL和1.92×10^6个/mL)和致病力等均得到恢复与提高。复壮后的病毒粗提液,对C和N细胞质产生较强的专效性毒害,反映出对菌株复壮的高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HMC毒素培养滤液诱导C103玉米抗小斑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对同核异质玉米C103自交系为试材,采用离体叶片法检测适宜浓度的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HMC)毒素培养滤液来诱导玉米的抗病性.结果表明:对照的玉米病斑面积是处理组的7.9~12.2倍,差异极显著,并以1:60预处理效果最佳;经0~72 h的动态检测,与对照相比,诱导玉米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平均提高了57.8%,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平均提高了52.9%,有害物质丙二醛的含量平均降低了38.2%;低浓度HMC毒素培养滤液能够作为激发子诱导专化寄主玉米获得抗病性.  相似文献   

14.
根冠细胞分析法在品种抗性测定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HMC毒素诱导玉米同核C、N细胞质细胞凋亡的荧光显微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玉米小斑病菌C小种毒素(HMC-toxin)诱导同核异质体玉米的离体根冠细胞发生凋亡的差异性及凋亡规律.[方法]采用吖啶橙(AO)与溴化乙啶(EB)荧光复染以及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结果]HMC毒素诱导根冠细胞发生凋亡,出现凋亡小体与染色体边集形态特征.在3种毒素浓度、3种处理时间下,Mo17-C的根冠细胞死亡率均高于Mo17-N.采用AO与EB复染方法,在150μg·mL<'-1>HMC毒素处理7 h时,M017-C细胞凋亡率达最高值,为68.7%,而Mo17-N仅为29%;经Hoechst 33258染色后,在150μg.mL<'-1>HMC毒素处理下,Mo17-C也于7 h时达最大凋亡率,为57.3%,而Mo17-N为27.7%.[结论]在毒素"伤害"细胞致死过程中,C细胞质的细胞死亡率远高于N细胞质;在"诱导"细胞凋亡程序中,C细胞质的细胞凋亡率也远高于N细胞质的.凋亡率随诱导浓度和诱导时间的增加而增加.AO、EB复染与Hoechst 33258染色相比,两者细胞凋亡率接近,准确度均高,图像清晰,且费用相当,但前者可以区分早期和晚期凋亡细胞而后者不能区分.  相似文献   

16.
以雄性奥利亚罗非鱼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三丁基锡(TBT)对鱼类精巢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腹腔注射染毒TBT(剂量分别为0、1、3、5、10μg·kg-1体重),取染毒后的精巢,一部分用于制备石蜡切片,原位末端标记法(TUNTEL法)进行细胞凋亡分析,另一部分用于研究TBT对精巢细胞Ca2 -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染毒后24和48h,随着染毒剂量的升高,罗非鱼精巢细胞凋亡率先增高后降低,在5μg·kg-1体重时达最高;染毒后96h,相应细胞凋亡率先降低后升高,在5μg·kg-1体重时最低。与之相对应的精巢细胞Ca2 -ATP酶活性,低剂量组(1~3μg·kg-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高剂量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在试验剂量范围内,Ca2 -ATP酶活性随着注射剂量的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7.
喹乙醇诱导鲤肝细胞凋亡的电子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饲料中添加200mg/kg的喹乙醇,连续30d饲喂60尾实验鲤鱼,分别于染毒后的第7、14、20、25d和30d剖杀4尾鱼,取肝脏进行电子显微镜检测其细胞凋亡。结果表明,喹乙醇可引起鲤鱼肝细胞凋亡。其特征表现为肝细胞出现染色质浓缩、边移,呈半月状,随后裂解成大小不等的团块,并可见凋亡细胞形成具有特征性的、质膜完整的凋亡小体。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凋亡检出率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