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实现根茬的挖掘、捡拾、根土分离与放铺等联合收获作业,研制了一种偏置式挖掘铲刀和三辊机构。通过分析偏置式挖掘铲刀的挖掘特性,以及三辊机构的运动学特性,确定了工作部件的结构参数及运动参数。田间试验表明,偏置式挖掘铲刀挖掘根茬效果好,三辊机构具有较好的捡拾、根土分离和放铺能力,根茬收获机的根茬起挖率、捡拾率和放铺率均大于90%,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2.
玉米根茬收获机关键部件挖掘弹齿在挖茬过程中,受土壤阻力后有一定的应力和变形,传统设计方法计算挖掘弹齿的应力变化非常复杂,并且计算结果不够精确。为此,采用ANSYS11.0有限元软件对挖掘弹齿静强度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给出了挖掘弹齿作业时的应力和应变分布图,为玉米根茬收获机挖掘弹齿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玉米根茬收获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设计了集挖茬、拾茬、清茬、引茬、集茬和侧位条铺于一体的玉米根茬收获机。整机主要由根茬挖掘装置、清理捡拾装置、链式输送装置及悬挂和液压系统等组成。适用于玉米、高梁等作物根茬的挖掘和集铺。该机具采用偏置柄式挖掘铲和弹性伸缩式捡拾机构,实现了对非藕联玉米根茬的地表下捡拾。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根茬漏拔率小于2.8%,生产率0.955~1.086 hm2/h,作业幅宽2.6 m,整机可靠性系数96.8%。  相似文献   

4.
立辊式玉米收获机试验台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适时收获期短是玉米收获机械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能够延长试验时间、缩短研究与试制周期,更加方便地进行各种试验研究,设计制造了立辊式玉米收获机关键部件试验台。试验台由秸秆喂入装置、夹持输送装置、摘穗装置、控制系统和检测系统构成,可模拟玉米收获机田间作业情况,并能分析秸秆在摘辊上的运动规律、摘穗机理及影响收获损失的各种性能因素。  相似文献   

5.
针对花生联合收获机上下摆拍式和横向摆拍式去土装置去土性能差的问题,设计了弹齿式去土装置。通过去土机理分析,确定了影响去土性能的影响因素。通过田间去土试验,建立了去土装置偏心轮转速、偏心距、弹齿臂长度与去土率和掉果率的回归方程,分析了弹齿式去土装置的去土性能。通过优化计算得出,偏心轮转速为23 r/min、偏心距为38 mm、弹齿臂长度为125 mm,去土装置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优,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玉米收获机多棱立辊式摘穗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现有玉米收获机摘穗装置存在籽粒啃伤、啃落导致损失严重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摘穗效果好、可靠性高的多棱立辊式摘穗装置。研究了立式激振折断的摘穗机理,分析了多棱立辊式摘穗装置主要结构参数的设计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影响摘穗质量的主次因素为棱边数、摘穗辊转速和摘穗辊直径;较优组合为:摘穗辊直径为7 cm、棱边数为8、摘穗辊转速为950 r/min,在该条件下本摘穗辊的籽粒破损率为0.13%、落地籽粒损失率为0.28%、茎秆折断率为0.53%,满足国家标准要求。在较优组合条件下进行了调整内角Δ大小的验证试验,通过试验可知调整内角Δ为16°时,即最大调整范围的一半时摘穗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7.
立辊式玉米收获机割台间隙夹持输送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立辊式玉米收获机割台夹持输送装置存在夹持均匀性和稳定性差,故障率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输送效果好、可靠性高的间隙定位夹持输送装置。提出了玉米植株间隙定位夹持输送方式,分析了间隙夹持定位输送装置主要结构与运动参数的设计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影响夹持输送质量的3个主次因素依次为输送轨道间隙、夹持输送链速度和夹持输送链长度;确定A2B3C3为较优组合,即夹持输送链长度为130 cm、输送轨道间隙为3.1 cm、夹持输送链速度为4.5 m/s;在该条件下喂入姿态成功率为92.5%、断茎率为0.25%,输送过程稳定可靠,不存在堵塞问题,满足立辊式玉米收获机的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介绍了4YZ-2B型立辊摘穗式玉米收获机的结构、技术参数以及工作过程,通过性能试验及对其试验结果分析,表明该机可以实现玉米生产的节本增效,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为今后玉米收获技术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立辊式玉米收获机夹持输送装置的设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立辊式玉米摘穗割台夹持输送装置可靠性差及影响推广应用的瓶颈问题,设计了浮动式茎秆夹持输送装置,阐述了工作原理。通过对夹持位置、夹持力、夹持输送链速度与机器作业速度的分析,提出了三点夹持输送可靠性理论依据。通过对玉米茎秆输送过程的试验与分析,验证了浮动式茎秆夹持输送装置的可行性,为立辊式玉米摘穗割台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自地膜种植技术引进以来,由于它能带来高产效益,已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但地膜在给农业带来高产的同时,又引起了污染土地的新问题,尤其是春播期间,浮在地表和埋入土壤中的地膜严重影响植物苗期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苗现象.为此,不少地区采用结构简单的弹齿式搂膜机,在播种前搂拾地膜,一般认为搂拾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奎屯地区的团场近两年试制和推广的搂膜机,其基本结构见图1.它主要由悬挂架、机架和弹齿等组成,弹齿间距6cm左右.弹齿是搂膜的关键部件,但有的弹齿在结构上明显不合理,搂拾地膜的效果很差.为此,我们对搂拾地膜弹齿的设计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2.
目前,玉米收获机械化已成为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摘穗装置是玉米收获机的重要工作部件之一,研究设计了适合背负式玉米收获机的摘穗辊,确定了主要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对设计研发的弹齿链耙式膜茬分离地膜回收机机具结构、工作原理、技术创新点、调试、试运转和地膜回收率测定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力争为河套灌区向日葵、玉米等大根茬类作物田大根茬、地膜和黏性土缠绕无法有效回收的技术瓶颈提供解决方案,从而为集成农牧交错区农田污染防治与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吉林省农业机械研究院和辽宁省鞍山海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合作研制的4YZL-4型自走式玉米联合收获机为例,介绍一下立式摘穗辊割台的工作原理、使用与调整。  相似文献   

15.
针对小型玉米收获机目前在山区小块地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对传统卧式摘穗机构进行了改进设计,以提高小型玉米收获机作业的适应性、加快山区玉米机械化的进度.  相似文献   

16.
拨辊推送式马铃薯收获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杆条输送链式小型马铃薯收获机存在果土分离效果差、明薯率低、破皮率较高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拨辊推送式马铃薯收获机。对该收获机推送式输送分离装置的作业机理进行了研究,分析确定了输送分离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参数。以机组作业速度、拨辊转速、拨辊组提升高度为试验因素,明薯率、破皮率为试验指标进行三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运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回归方程显著性分析,优化得出最佳因素组合为:机组作业速度1.0 m/s,拨辊转速60 r/min,拨辊组提升高度150 mm,明薯率为99.01%,破皮率为1.24%。与普通输送分离装置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拨辊推送式马铃薯收获机在提高明薯率方面效果明显,在降低破皮率方面略有改善。  相似文献   

17.
玉米根茬破碎还田装置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玉米根茬破碎还田装置中直刀、旋耕刀、月牙刀的破茬原理,试验验证了月牙刀滑切破茬具有土壤扰动小、功耗低、破碎能力强的特点.以刀辊转速、机器前进速度、切刀入土深度为试验因素,以功耗、破茬合格率为试验指标,分别建立了表征月牙刀破茬性能的数学模型,确定最佳参数为:切刀入土深度48 ram,机器前进速度0.77 m/s,刀辊转速266 r/min.在试验范围内,切刀入土深度对功耗的影响最大;刀辊转速和机器前进速度对破茬合格率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新疆棉区棉秸秆回收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横卧辊式棉秸秆起拔收获机。该机将横卧辊式棉秸秆起拔装置与辊式圆捆打捆装置相结合,可实现棉秸秆整株起拔和整株回收联合作业,主要由拨禾链耙、传动系统、拔杆装置、输送装置、喂入装置和打捆装置等组成。通过对主要工作部件的设计及实际作业过程中的运动机理分析,确定机具的主要结构和工作参数,并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机具作业速度5km/h、棉秸秆起拔角度为30°、拨禾链耙最低线速度2.5m/s、拔秆辊最低转速236r/min的条件下,棉秸秆回收率达到95.43%。该研究结果可为棉秸秆起拔收获机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针对云南地区地形特点、玉米种植模式及玉米品种,根据现有玉米收获技术设计了小型玉米收获机,阐述了整机、传动系统、摘穗装置、剥皮装置、切碎还田装置的设计及特点.对整机部件进行合理配置,使整机的设计结构紧凑;摘穗辊采用金属与橡胶两种材料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摘穗过程中玉米果穗的损伤率;对剥皮装置进行设计及优化改进,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20.
针对摘穗板-拉茎辊组合式摘穗装置在玉米收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拉茎辊进行改进设计。改进后的拉茎辊叶片轴采用无缝钢管经模具拉伸成型,整个叶片轴是一体的,叶片棱面为圆弧结构,并且将叶片轴后端与销轴连接的卡槽尺寸加大,加装金属耐磨套。该改进方案解决了传统拉茎辊易开焊、振动大、寿命短等问题。利用Solid Works软件对改进后拉茎辊进行有限元分析得知:应力和最大应变主要分布在拉茎辊后端的U型槽内,最大位移分布在叶片棱上,都在材料的变化范围内,改进方案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