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试验研究了柞蚕卵的不同保存方式对松毛虫赤眼蜂繁蜂的影响,为松毛虫赤眼蜂繁蜂生产中柞蚕卵合理保存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应用新鲜的柞蚕雌蛾取卵粒来繁殖松毛虫赤眼蜂,其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等各项主要繁殖指标均最高,其次是冷藏柞蚕雌蛾的保存方式,而保存干的柞蚕卵粒的方式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各项主要繁殖指标均明显下降,保存湿的柞蚕卵粒的方式最低。因此,赤眼蜂生产上尽量保证应用新鲜的柞蚕雌蛾卵粒,此外可以采用冷藏柞蚕雌蛾的保存方式,并辅助少量的保存干柞蚕卵粒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7℃恒温条件下,对用柞蚕卵繁殖的产雌孤雌松毛虫赤眼蜂卵期、幼虫初期、幼虫末期、预蛹期4个虫态进行了30 d及60 d的贮存试验.结果表明,低温贮存后对羽化出蜂数以及寄生、羽化能力均有影响.除卵期贮存未发育外,其他各贮存虫态产雌孤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羽化出蜂数、单头产卵量及羽化率随着贮存时期的延长而下降.贮存30 d,预蛹期的羽化出蜂教最高,为89.00头,幼虫初期的单头产卵量及羽化率最高,分别为85.27粒和84.85%.贮存60 d,各贮存虫态羽化出蜂数、单头产卵量及羽化率差异均不显著.低温贮藏未影响松毛虫赤眼蜂的产雌孤雌的生殖方式.后代没有雄蜂出现.  相似文献   

3.
贮存后的米蛾卵对赤眼蜂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贮存后米蛾卵上赤眼蜂的寄生率、羽化出蜂率和雌蜂出蜂率的分析认为,米蛾卵的贮存时间长短对赤眼蜂的寄生影响较大,对羽化出蜂有一定影响,对雌蜂出蜂率没有影响。采用米蛾卵繁殖赤眼蜂时,在4℃冰箱中贮存米蛾卵不宜超过15 d,贮存时间超过50 d,赤眼蜂几乎不能够寄生。  相似文献   

4.
接蜂倍数对螟黄赤眼蜂不同品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在室内不同接蜂倍数下,对螟黄赤眼蜂3个品系在柞蚕卵上的寄生率、羽化出蜂率、单卵蜂数和雄蜂率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分析比较得出,3个品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TC品系的不同接蜂倍数均优于其它两个品系,在工厂化大量繁殖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室内不同发育温度下,对螟黄赤眼蜂3个品系在柞蚕卵上的发育历期、有效积温、寄生率、羽化出蜂率、单卵蜂数和雄蜂率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分析比较得出,3个品系之间存在较大差异,TC品系在不同温度下均优于其它两个品系,在工厂化大量繁殖上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蜂密度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及繁衍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5,(7):877-880
玉米螟赤眼蜂是一种重要的寄生性天敌资源。为了弄清蜂密度对玉米螟赤眼蜂寄生及繁衍能力的影响,采用卡方检验及回归分析对不同接蜂密度下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卵数、产卵数、子代雌蜂数、出蜂率和单卵出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卵数、产卵数及雌蜂数并不能随着蜂密度同等倍数地增加,且单雌寄生卵数、单雌产卵数以及单雌产雌数均随着接蜂密度增加而降低;出蜂率在接蜂量为2~4头时显著大于1头和5头;处理组单卵出蜂数均大于1,且当接蜂密度增大时,其单卵出蜂数显著增加。表明当接蜂密度增大,玉米螟赤眼蜂总的寄生效能及繁衍能力并不能呈同等倍数的增加,且单雌寄生及繁衍能力会随之降低,一卵多胎现象会随之增强。因此,玉米螟赤眼蜂在室内饲养及田间应用中应特别留意蜂密度的选择,以增强其对寄主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m Ashmead)是水稻螟虫的优势寄生蜂,为了明确米蛾卵冷藏后对稻螟赤眼蜂繁蜂质量的影响,在0,3,6,10℃4个温度和0,3,6,12,20,25,30,40 d 8个冷藏时间条件下冷藏米蛾卵,调查了稻螟赤眼蜂对冷藏米蛾卵的寄生能力、羽化及性比。结果表明:在4个温度下,稻螟赤眼蜂各指标均随冷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各温度下,以0℃最为敏感,米蛾卵冷藏至25 d时,稻螟赤眼蜂已不能寄生;其次为3℃,米蛾卵冷藏至25 d时,稻螟赤眼蜂寄生米蛾卵数(0.93粒)、羽化率(21.11%)和性比(0.2♀∶1♂)均显著低于未冷藏米蛾卵。6~10℃冷藏的米蛾卵繁殖稻螟赤眼蜂,各指标下降较缓慢,至12 d时,稻螟赤眼蜂寄生米蛾卵数达22~26粒,寄生后羽化率可82%,雌雄蜂比例可达6.5,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综合各指标,工厂化繁殖稻螟赤眼蜂时,米蛾卵最佳冷藏温度为6~10℃,冷藏时间为12 d。  相似文献   

8.
采用半同胞姊妹交的方法,对松毛虫赤眼蜂在柞蚕卵上连续进行30代近亲繁殖试验,测定各子代寄生率、羽化率、雌蜂寿命、弱蜂率等8项指标,结果与对照无明显差别,平均羽化正常蜂率比对照提高5.5百分点,平均遗卵蜂率下降5.7百分点.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多,近亲繁殖和对照组的卵粒寄生率都呈提高的趋势.说明近亲繁殖不会引起松毛虫赤眼蜂种群退化.  相似文献   

9.
紫外线处理米蛾卵对赤眼蜂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紫外线处理米蛾卯时杀胚效果较好的照射时间、间距及紫外线处理米蛾卵对赤眼蜂繁殖的影响,明确缩短距离、延长时间照射米蛾卵对赤眼蜂繁殖是否有负面影响,研究了米蛾卵在距离单管40 W紫外灯10、20、30、40 cm处,分别照射10、20、30、40、50、60 min后米蛾的孵化率,以及照射后的米蛾卵上赤眼蜂的单雌平均寄生粒数、羽化率和性比的差异.结果显示,照射20 min以上的处理组孵化率为0%或极低,间距较大的处理组(30、40 cm)孵化率高于间距较小的处理组(10、20 cm).为保证杀胚效果,紫外线照射米蛾卵时应控制在间距10~20 cm,时间20~60 min;紫外线处理后,赤眼蜂单雌平均寄生粒数由对照(不经过紫外线处理)的39.33粒增加到50~60粒,羽化率由61.15%提高到70%~80%,两者与对照差异显著;缩短紫外灯和米蛾卵之间的距离至10、20 cm,或延长照射时间至50、60 min,对赤眼蜂的单雌平均寄生粒数、羽化率和性比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赤眼蜂及其寄主卵低温贮存时间对赤眼蜂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比较米蛾卵在4℃(±1℃)低温贮存不同时间后,对赤眼蜂寄生的影响以及赤眼蜂中期幼虫经低温后的表现。结果表明,米蛾卵低温贮存时间越长赤眼蜂对其寄生量越少,米蛾卵经低温贮存15 d,其被寄生量低于新鲜米蛾卵被寄生量的50%;赤眼蜂低温贮存时间越长,其羽化率越低,低温贮存25 d平均羽化率均低于50%。可以认为,在进行赤眼蜂人工生产时,米蛾卵低温贮存时间不宜超过15 d、赤眼蜂低温贮存不宜超过20 d。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不同种群的两种赤眼蜂3个品系进行生物学特性试验,比较了不同湿度下各品系的羽化率、羽化出蜂率及平均单卵羽化孔数,发现不同种型及生态型的赤眼蜂羽化时对湿度的反应不同。螟黄赤眼蜂M-TC品系对湿度要求较高,喜高湿极不耐低湿;松毛虫赤眼蜂S-TL品系在高湿和低湿下抗逆性较好,松毛虫赤眼蜂S-AC品系在适宜湿度下羽化特性最好,可根据以上特性针对不同的地理、气候特点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2.
使用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是生物防治重要手段之一,但不同寄主卵繁育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选择性不同。针对使用柞蚕卵繁育的赤眼蜂与使用麦蛾卵繁育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的寄生效果进行比较,试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使用柞蚕卵繁育的赤眼蜂较使用麦蛾卵繁育的赤眼蜂产卵能力下降10%,飞翔能力差,对大豆食心虫防治效果低于60%。使用麦蛾卵繁育赤眼蜂生存时间延长1~2d,对大豆食心虫防治效果在60%以上,且次代幼虫发育良好,所发育的成虫能有效控制第二年大豆食心虫虫口基数,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治连锁效果。综合分析认为,使用麦蛾卵繁育赤眼蜂能更有效控制大豆食心虫,且连续防治效果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13.
以柞蚕卵为中间繁殖寄主,研究螟黄赤眼蜂在不同接蜂时间处理下对其繁殖特性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蜂时间对螟黄赤眼蜂繁殖有明显的影响,大量生产时应掌握在36~48 h之间,以48h为最好,表现为羽化率最高、单卵有效蜂数最多。  相似文献   

14.
枯叶蛾平腹小蜂是马尾松毛虫卵寄生蜂的优势种类。在林内一年可发生2—4代,室内可繁殖六代,以预蛹在寄主卵内越冬,次年四月中、下旬开始羽化。在寄主卵内发育历期为18—22天,各虫态历期为;卵2—3天,幼虫(包括预蛹)7—8天,蛹9—11天。每一寄主卵内只可发育出一头蜂。雌蜂寿命在给食时平均为47.3天。野外调查雌雄性比为1.27:1;室内繁蜂以柞蚕卵作为寄主则雌性有增高的现象。室内小群体繁蜂的平均产卵量为:越冬代36.5粒,第一代67.9粒,第二代52.3粒。以柞蚕作寄主雌蜂产卵量较高,繁蜂群体增大时,产卵量和日产卵量均有下降趋势。经测算,在卵内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4.7℃和242.5日度。  相似文献   

15.
三种本地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潜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mura)是中国北方大豆生产上的最重要蛀荚害虫,研究旨在明确3种本地赤眼蜂即黏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leucaniae )、玉米螟赤眼蜂(T. ostriniae)和螟黄赤眼蜂(T. chilonis)对自然寄主大豆食心虫卵的寄生潜能,为选育优良蜂种、定量评估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的控害潜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室内采用编制以米蛾卵为中间寄主繁育的3种赤眼蜂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方法,比较分析其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繁殖特性以及净增殖率(R0)、平均世代周期(T)、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平均单雌寄生卵数、雌蜂平均寿命和羽化率等寄生特性参数。【结果】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和黏虫赤眼蜂在羽化当日均达到产卵高峰,分别占其总产卵量的68.1%、69.1%和64.0%,随着时间的延长,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产卵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在无任何营养补给时,10.0%的黏虫赤眼蜂雌蜂个体可存活7 d,羽化3 d后,平均单雌寄生10.5粒大豆食心虫卵,占总寄生量的22.5%;黏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的R0Trmλ分别为24.75、23.78和21.13;9.46、10.34和10.37 d;0.3393、0.3064和0.2941;1.4040、1.3585和1.3419;而3种供试赤眼蜂的平均单雌寄生卵数、平均寿命以及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羽化率均无显著差异。综合比较结果显示,黏虫赤眼蜂在大豆食心虫卵上的各项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R0Trmλ)最好,其次是螟黄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的表现最差。【结论】黏虫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有较强的嗜好性和适应性,其主要生殖力特征参数均优于螟黄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是寄生大豆食心虫卵的优势蜂种,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亚洲玉米螟卵对3种赤眼蜂的适合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观察研究了以米蛾卵和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等3种赤眼蜂的寄生发生及羽化情况,结果发现:以米蛾卵为寄主时,3种赤眼蜂最高,达10.42%,且死于预蛹期以前的蜂所占比例显高于拟澳洲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以亚洲玉米螟卵为寄主时,玉米螟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和寄生卵粒数显高于其它两种蜂,松毛虫赤眼蜂的寄生发生率显低于其它两种蜂。可以为,亚洲玉米螟卵是玉米螟赤眼蜂的适宜寄主,是拟澳洲赤眼蜂的次适寄主,是松毛虫赤眼蜂的不适寄主。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建立十字花科蔬菜间作甜玉米、黑光灯诱虫育蜂笼这2种田间保护增殖措施,探讨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以及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nunatoidea baarae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nella种群数量控制的作用.结果表明:十字花科蔬菜地间作甜玉米使得玉米螟赤眼蜂对小菜蛾卵寄生率有明显的提高,为4.62%~11.47%;黑光灯诱虫育蜂笼的设立对田间小菜蛾卵寄生蜂的种群数量起到了良好的增殖作用,自2002年4月初到6月底,诱集小菜蛾产卵127300粒,培育卷蛾分索赤眼蜂10万多头.在育蜂笼设立初期,笼内小菜蛾卵的寄生率为87.34%,距笼5m之外其寄生率急剧下降,其有效扩散范围不超过20m.2个月后的调查表明,赤眼蜂可逐步扩散到离育蜂笼30m处,各调查点之间寄生率的差距逐渐缩小,在距笼25m范围内,小菜蛾卵的寄生率维持在50%以上,有效地抑制了小菜蛾种群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假寄生对菜粉蝶蛹血细胞总数和包囊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假寄生(pseudoparasitism)方法评价了蝶蛹金小蜂雌蜂携带因子的生理活性。雌蜂经辐射处理后,其假寄生能象未处理正常蜂的寄生一样,明显地抑制寄主(菜粉蝶蛹)的血细胞免疫;所引起寄主血细胞总数、死亡率及浆血细胞延展率变化的生理效应与未处理正常蜂寄生时基本一致;而人为针刺则不能引起上述生理效应。说明菜粉蝶蛹被寄生后其血细胞免疫受抑制,主要是由雌蜂携带的免疫抑制因子所引起。  相似文献   

19.
短管赤眼蜂对小菜蛾卵的寄生率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织设计方法,以小菜蛾卵作为目标寄生卵,在室内模拟研究了赤上蜂蜂量、寄生卵密度、搜索空间大小和植株体积与短管赤眼蜂寄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赤眼蜂蜂量是影响产眼蜂寄生率的主因素,植株大小、搜索空间也对寄生率形成极显著的影响,寄生卵量则对寄生率没有任何影响;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寄生率的影响以蜂量和植株大小的交互作用量大,其次是蜂量与寄生卵量、寄主卵量与植株大交互作用,短管赤眼蜂对小菜蛾卵有较强的寄生率,且短管赤眼蜂之间存在相互干扰现象,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短管赤眼蜂对小菜蛾卵寄生率的二次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