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芦笋茎枯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笋茎枯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残茬上越冬,成为翌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分生孢子释放高峰为4月26日至7月9日。分生孢子释放、萌发、侵染必须在有水的条件下进行。孢子萌发需有芦笋组织液做营养激发,在清水中不萌发。病菌从侵入到形成新的分生孢子一个侵染周期在23—27℃为10—12天,17—22℃为15—20天。采笋田茎枯病发生发展经过扩展期(7月—8月上旬),盛发期(8月中旬—9月)两个阶段。雨日雨量是决定茎枯病消长流行的主导因素,降雨后5—7天田间即出现一次新侵染高峰,大雨或连阴雨后尤为明显,秋季早上植株结露有利茎枯病菌后期侵染。在化学防治上,日本产别腐烂(Befran)和国产复方多菌灵胶悬剂是防治芦笋茎枯病较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2.
作者在赣榆县墩尚乡1984年定植发病较重的芦笋田(品种为玛丽华盛顿),进行扑海因防治茎枯病试验。7月7日(芦笋幼茎出土1周内),7月14、24日,8月4日各喷药1次(手功喷雾器每亩60公斤药液喷施)。1989年试验浓度分别为800、1000和1500倍;1990年只用1500倍—种浓度,1990年6月按各小  相似文献   

3.
孙书静 《植物医生》2003,16(1):25-25
芦笋茎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 ,严重影响芦笋高产、稳产。生产上 ,如何防治芦笋茎枯病 ,对提高产量、增加笋农经济收入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就芦笋茎枯病提出综合防治对策。1 病因芦笋茎枯病由天冬茎点霉菌寄生引起 ,以分生孢子器或菌丝在病残体上越冬 ,翌年温度达到 5℃时 ,病菌开始活动 ,15℃时散出孢子 ,侵染刚萌发的芦笋。其发病适温为 2 0~ 30℃ ,最适 2 4℃。分生孢子器随雨水滴溅或空气传播进行再侵染。其发病原因主要与种子品种、气候、土壤、施肥以及栽培方式等因素有关。2 防治对策在防治对策上应采取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  相似文献   

4.
芦笋茎枯病侵染循环及其发病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笋(石刁柏)茎枯病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内越冬。上海地区该病4月上旬开始发生,平均温度在15.1℃时,潜育期为7—10天,多数5—10天内能形成繁殖器官,以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早期形成的分生孢子器能越夏,再作秋季的侵染源。该病多发生于梅雨和秋雨季节,平均气温19.8—28.6℃时为发病盛期。连续降雨或台风暴雨能加剧病害的流行;嫩茎生长期,肥料配比和用量以及土壤湿度等直接影响病害的发生和消长。  相似文献   

5.
我县是济南市芦笋主要生产基地。采笋田整个采笋期长达3个月(4月10日左右~7月20日前后),停止采笋后芦笋进入生长阶段。一年中,杂草有两个发生期:一是采笋期;二是生长期。近年来,随着芦笋田的大面积承包和生长年限的增加,致使笋田杂草的发生逐年加重,成为芦笋生产面临的重要问题,急需研究应用化学除草技术。为此,笔者从1989年以来,进行了害草调查和化学除草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芦笋(Asparagus officinalis L.)又名石刁柏,是百合科天门冬属多年生宿根植物,是世界公认的高级保健蔬菜。我国是芦笋第一大生产和出口大国,但茎枯病的危害严重影响了芦笋的产量与质量。芦笋茎枯病是由天门冬拟茎点霉菌(Phmopsis asparagi(Sass.)Bubak)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因气候原因,我国3年以上笋田发病率几乎100%,而  相似文献   

7.
芦苞螟Chilo luteellus(Motschulsky)1年发生1代,以二—三龄幼虫在芦苇茎、根茎内或土层内越冬。产卵盛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虫为害盛期为7月上、中旬。单雌产卵量为119—147粒。幼虫5龄,室温下历期351天。防治适期在孵化盛期。喷施甲基1605乳油1000倍;甲基1605粉剂或粘虫散,每亩2.5公斤,幼虫死亡率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8.
芦笋鳞茎盘残存的病残体及其散落在田间的病株残体,是导致芦笋茎枯病发生的最初侵染来源。试验表明,食用带茎枯病芦笋茎秆的牛产生的粪便,能引起芦笋感病,是值得注意的芦笋茎枯病的一个新的最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9.
对候集镇姜瘟病发病情况及防治措施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姜是镇平县候集镇的名土特产,品质佳,无筋香辣,在国内市场享有盛名,种植面积由50年代的3千亩发展到当今的4万余亩,平均单产3、4千公斤,高的达5千公斤以上。但自近年姜瘟流行,亩产下降到1500公斤左右。一般病田发病率30—40%。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6—1990年,我们对姜瘟病的发病条件及防治措施进行了调查探讨。 发生情况 该镇姜田一般6月初发病,7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发病高峰。初发病先从母姜及抽生的假茎开始,然后再传至子姜,孙姜及其抽生  相似文献   

10.
芦笋茎枯病在我国许多省均有发生,我省10个地、市也普遍发生,为害严重,是当前引起芦笋减产的主要原因。为了维护国家和笋农的经济利益,近几年来我们对芦笋茎枯病的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11.
大豆丝核菌病在荆州地区已上升为大豆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发病田病株率24—43%;减产10%左右。 一、为害症状 丝核菌病自大豆苗期到开花结荚期都会发生。一般以开花盛期到结荚期为害最重(7月中旬—8月下旬)。丝核菌病在田间往往先出现发病中心,然后逐渐向四周扩展蔓延,在高湿情况下,病害蔓延迅速,造成落叶,落花、落荚,最后整个植株成光杆而枯死。  相似文献   

12.
芦笋(Asparagu offiua List),又名石刁柏,属百合科天门冬属多年生蔬菜,具有很高的食用和经济价值。连云港市1978年引进种植,1987年达4万亩,成为创汇农业的主要项目。1983年个别芦笋田出现死株,因原因不明,未引起重视。1985年至1986年芦笋死亡普遍发生,1987年调查,新笋田死亡率10%,三年以上笋田死亡率40~100%,严重死亡的笋田达1万亩,耕掉芦笋改种其他作物的1500亩,芦笋生产面临覆灭境地。1986年至1989年作者对当地芦笋死株原因、发病规律及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吴安华  陈思 《江西植保》2000,23(4):124-124
芦笋又叫石刁柏,是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保健蔬菜,为世界十大名菜之一。由于种植芦笋效益高,发展也非常快,目前我国约种有十万亩。但是有些地方在生产技术管理方面跟不上,芦笋茎枯病的发生得不到控制,导致了芦笋茎枯病的不断蔓延。芦笋茎枯病是直接影响芦笋生产的严重病害,该病发生快,流行广,适合该病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5℃,春季最易感染流行,又因其早期分生孢子器能越夏,成为秋季的侵染源,故芦笋在一年之内有多次被侵染引起病害流行现象,引用单一的预防手段是达不到防治的目的,必须采取以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才能有效地控制或减轻茎枯病的发…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芦笋种植面积占全国(20万亩)一半,烟台占全省的一半。近几年,烟台种植的芦笋发生芦笋茎枯病危害十分严重。如乳山县白沙滩乡共种植1800亩芦笋,发病面积就有500多亩,严重地块发病率在60%~70%;福山区的胜利村种植的芦笋一般发病率在30%左右。因病致使植株早衰,茎枝枯死,危害严重,直接影响来年芦笋产量。据日本报道,被此病危害的地区逐步扩大,1981年、1982年胆振管内的西胆振管地区茎枯病率高,受害面积达70%,芦农只能收获往年产量的30%,并且逐年蔓延,危害到其它作物,所以必须引起重视。初感病的成枯茎侧枝上有水渍状病斑,病斑呈梭形,病斑外围是红褐色,中央为灰色,后期病斑上密生黑色分生孢子器,病重时全株布满黑斑,病株相连,围茎一周,造成  相似文献   

15.
芦笋茎枯病是国内发展芦笋生产的大敌。为了进一步探讨此病在我县发生的规律,寻求新的防治对策。1991年2月至12月初,笔者根据芦笋不同生长发育期和我县气候特点,进行了芦笋茎枯病发生与山间气温关系的研究。现将情况初报于后:  相似文献   

16.
玉米纹枯病在如皋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海霖  丁旭  马宏 《植物保护》1991,17(6):11-12
在江苏如皋地区玉米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AGl-IA群)主要发生在玉米籽粒形成至灌浆期,蔓延盛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阴雨高湿是流行的主导因子。病害发生程度与产量损失率成显著正相关。化防适期在病害发生初期(病株率2—3%)最佳药剂为井岗霉素。  相似文献   

17.
芦笋茎枯病是东山县芦笋的1种主要侵染性病害。该病较轻的地块缺株减产,较重的地块,株病率69.2%~76.8%,严重地块株病率可达85.6%以上,死株达28.6%,普遍减产5~6成,个别地块甚至绝收。因此,为减轻和杜绝芦笋茎枯病侵害蔓延,减少损失,1997年以来,笔者在东山进行以芦笋茎枯病为主要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研究与综防示范,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1 症状与病原该病全年发生,但以春季重,秋季和冬季较轻。初发病时,母茎和茎的分枝出现水渍状古铜色或褐色的病斑,中后期病斑中央灰色或褐色,凹陷,…  相似文献   

18.
多菌灵、百菌清对天门冬拟茎点霉的室内联合毒力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康业斌 《植物保护》2000,26(2):42-43
芦笋茎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我国芦笋产区因该病危害造成基地成片翻耕改种或边种边毁的局面。在目前尚无优良抗病品种的情况下 ,化学防治仍是控制病害流行的有效途径。前人提出多菌灵(carbendazim )、百菌清 (chlorothalonil)防治芦笋茎枯病 ,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1] 。多菌灵与百菌清为结构不同的有机化合物 ,其对芦笋茎枯病菌的室内毒力尚无研究报道 ,作者于 1998年开展了此项工作 ,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菌种天门冬拟茎点霉 [Phomopsisasparagi (Sacc .)Bubak]从采…  相似文献   

19.
淮安市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原因分析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安市地处江苏境内淮南淮北交界处,以种植稻麦两熟为主。 2000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为 5.23万 hm2。自 7月上旬开始,水稻条纹叶枯病首次在本市暴发,发病面积约 4.8万 hm2,全市病田率达 91.7%,病情严重度较高。 7月中、下旬出现第一次发病高峰,平均病穴率 12.32% (6%~ 86.5% ),平均病株率 2.46% (0.3%~ 70.6% )。 7月下旬至 8月初,由于大面积使用防治病毒和防治飞虱药剂,症状得到初步控制。但是,大多数未连续用药的田块在 8月上旬病情强劲反弹,发病程度加重,多数田块出现死苗现象。据 8月下旬调查,发病较轻的病株尚能抽…  相似文献   

20.
近年芦笋茎枯病(Phoma asparagi Sacc.)已成为芦笋生产的一大障碍,防治以多菌灵为主,但防效仅50%左右。经对8种药剂的室内筛选和盆栽试验表明,南开大学元素所合成的FL—8522对该病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田间试验表现兼有保护和治疗作用,防效达80%,施用浓度200ppm;与L—4减半混配的芦笋保一号,防效达88%,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