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2003~2005年对吉林省大豆新品种(系)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鉴定,初步明确,吉林省新育成的大豆品种和后备材料较抗大豆花叶病毒病。在5个不同生态区内,新品种(系)抗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水平由高到低排序:四平地区>长春地区>吉林和白城地区>通化地区。前两个地区抗源丰富。品种抗性以抗弱毒株系为主,抗中毒株系居中,感强毒株系比例较低。表明吉林省目前流行的病毒株系仍然是弱毒株系,伴随一定程度的中毒株系。  相似文献   

2.
从抗胞囊线虫组合(灰布支×晋豆23)F2代群体中,鉴定选择5株表现高抗植株建立株系,进行F2-F4代间对大豆抗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传递研究。在5个株系的F4代7 164个鉴定群体中,出现免疫0个胞囊附着量的单株1 406个,占到鉴定总数的19.6%;1~3个胞囊量的高抗植株有2 226个,占31.1%;4~9个胞囊量的中抗植株有1 672个,占23.3%,表明大豆对胞囊线虫的抗性能得到很好的传递。5个株系中9754-16株系整体抗性表现较弱,出现种皮色分离,其中鉴定的1 494份材料中,黄色种皮占342份,而黄色种皮材料中,出现50份材料胞囊附着量在50个以下,为选育黄色种皮大豆品种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为了详细了解我国近几年来育成的北方春大豆品系对花叶病毒病的抗性表现,本研究通过分析2003~2007年的国家北方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病毒病2个流行株系(SMV1和SMV3)抗性鉴定数据,筛选兼抗SMV1号和SMV3号株系的抗原有19份,专抗SMV1号株系的抗原55份,专抗SMV3号株系的抗原20份,并发现辽宁省的新品系对2个株系的抗性表现都是最好的,尤其是表现抗病级别(R)的品系较多;而黑龙江省对2个株系的抗性表现都是最差的,尤其是对3号株系,大部分表现感病。建议黑龙江省今后要重视花叶病毒与抗性育种,可以考虑从辽宁和吉林两省引入抗原,进行品种选育和抗性改良。  相似文献   

4.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危害大豆的世界性病害之一,不同的大豆花叶病毒株系致病力不同,不同大豆品种对不同株系的抗病性反应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本试验对237份大豆种质资源,采用人工汁液摩擦法接种大豆花叶病毒东北3号株系和黄淮7号株系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3份材料对东北3号株系表现出高抗,5份材料对黄淮7号株系表现出高抗。高抗材料主要来自于河北、山东、北京。野生大豆品种中,4份材料对东北3号株系表现出高抗,2份材料对黄淮7号株系表现出高抗。高抗材料主要来自于山西、甘肃、河南。  相似文献   

5.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花叶病毒病在我国大豆主产区普遍发生.植株被病毒浸染后的产量损失,根据种植季节、种抗性、浸染时期及浸染的病毒株系等因素而不同,常年产量损失5%~7%,重病年损失10%~20%,个别年份或少数地区产量损失可达50%.  相似文献   

6.
为了辽宁省大豆产业振兴与发展,近5年来对辽宁省内选育的大豆新品种进行了全面抗大豆花叶病毒鉴定,采用人工摩擦接种毒液法,对178份大豆品种进行SMVⅠ号和Ⅲ号病毒株系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50%以上参鉴品种对SMVⅠ号和SMVⅢ号病毒株系均表现出抗性,并筛选出兼高抗2种病毒株系的大豆品种共21份,可直接在大豆生产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对山东和上海的2个野生大豆居群后代(共108份材料)和83份来自我国部分省(市)栽培大豆资源分别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MV)东北3号(N3)和黄淮7号(SC-7)株系,另外,对32份多年生野生大豆接种N3株系.结果表明,山东野生大豆居群的抗性明显高于上海居群,并从山东居群中筛选出4份对N3株系高抗和5份对SC-7株系高抗...  相似文献   

8.
大豆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在凉爽、湿度大、昼夜温差较大的环境中容易发生,并能导致大豆减产.为评价东北地区大豆资源对白粉病的抗性,本研究在温室盆栽条件下,采用人工辅助接种对主要来自东北地区的331份大豆资源进行了抗白粉病鉴定,结果表明:331份材料中,高抗资源85份,占25.7%;高感资源83份,占25.1%.不同省份高抗资源的比例为辽宁>吉林>黑龙江.地方品种中高抗资源的比例高于育成品种(系),病情指数与生育日数呈显著负相关.综合抗病性和农艺性状分析,评价出具有育种潜力的抗白粉病大豆品种(系)12份,可为东北春大豆抗白粉病育种提供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大豆新品种(系)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鉴定及抗源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以人工磨擦接种鉴定为主、鉴定圃中田间自然诱发鉴定为辅的鉴定方法,对来源于吉林省的36个大豆新品种(系),进行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在混合株系的鉴定中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种占58.3%;网室内分株系鉴定,对1号株系表现中抗以上的占30.6%,对2号株系表现中抗以上的占30.6%,对3号株系表现中抗以上的占41.7%;鉴定圃田间自然诱发鉴定中表现中抗以上的占94.4%。公交97132-8、白交9403-9、公野5056、9757—33,这4个品种(系)在3项抗性鉴定中表现较强抗性,其中公交97132-8抗性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早熟高油高产大豆新品种推广应用,本文简要介绍了大豆新品种吉育297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栽培技术。大豆新品种吉育297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所2006年以吉育47为母本,以东农8774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主要特点是早熟、高油、高产、抗逆性强。2019-2020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790.1 kg·hm-2,比对照合交02-69增产6.4%。2021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达3 219.7 kg·hm-2,比对照合交02-69增产5.9%。2022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吉审豆20220024。吉育297为高油、高产大豆品种,籽粒脂肪含量21.60%;人工接种鉴定,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抗大豆花叶病毒病3号株系,中抗大豆灰斑病。该品种适宜在吉林省早熟区≥10℃活动积温2 400℃以上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1.
利用网室内人工接种法对103份不同省份大豆新品种(系)进行了弱毒株系SMV1和强毒株系SMV3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抗SMV1株系的大豆新品种(系)有95份,占参试材料的92.2%,抗SMV3株系的品种(系)有53份,占参试材料的51.5%;兼抗SMV1和SMV3的有51份,占参试材料的49.5%,其中高抗SMV1和S...  相似文献   

12.
人工接种鉴定栽培春大豆15OO余个品种(品系),野生大豆1000余份。未发现免疫的,抗病材料也甚少,栽培品种仅占2%左右,野生大豆都不抗病。栽培大豆比半野生豆抗病,半野生豆比野生豆抗病。栽培品种的苗期抗性与成株期抗性基本一致。有少数栽培品种材料兼抗褐斑粒。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SMV不同株系对大豆植株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感病植株株高、株英数、株粒数、株粒重、百粒重等性状均变劣,产量降低。SMV不同株系间以及不同抗性品种间,单株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克隆了东北大豆花叶病毒3号株系衣壳(CP)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CP蛋白,通过亲和层析获得了纯化的CP蛋白;制备了9株CP蛋白单克隆抗体,中和试验表明,6E7、2D3、1C2这3株单克隆抗体具有中和作用,能够阻断病毒的感染。本研究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为大豆花叶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和大豆花叶病毒抗病育种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大豆花叶病毒(SMV)种子传染率与品种间的抗性和SMV不同株系呈正相关,而与种子的褐斑粒率和种株的病情指数相关性极不显著。1号株系的种传病苗率高于2号和8号株系。高抗SMV种传的品种,能抗8个株系的传染。可以通过选育和筛选种传病苗率低的品种推广,减少本病的初次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16.
玉米不同基因型的抗旱性鉴定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结果表明,武105的抗旱性最强;水分胁迫对植物产量性状、形态发育指标及生理性状的影响随着基因型及胁迫强度的不同而不同,单株籽粒产量对水分亏缺的反应最为敏感;抗旱系数、Eberhat-Russell稳定性参数(bi)及变异系数均能对供试材料的抗旱性做出客观地评价;从直观指标看,叶片窄长,雌雄发育协调,植棘体内水分含量及叶绿素含量高的基因型较抗旱;抗旱自交系在缺水条件下,一般配合力效应有所堤高,不抗旱自交系有所下降;抗旱自交系抗旱系数的一般配合力效应高,严重水分胁迫条件下抗旱系数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控制产量与控制抗旱性的基因或基因系列不同,二者可独立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7.
高油双抗夏大豆品种齐黄33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产、优质、抗病虫是黄淮海地区夏大豆新品种选育的主要目标。夏大豆齐黄33在国家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平均单产2848.60 kg/hm2,最高单产达3628.65 kg/hm2,平均较对照品种齐黄28增产4.95%;脂肪含量达23.22%;高抗大豆胞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高抗大豆花叶病毒Y6株系;夏播生育期107天左右,能够较好满足黄淮海地区夏大豆生产的需要。齐黄33的育成说明创造和利用优良种质、选择适宜的亲本和采用有效的选育方法对大豆育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小西葫芦黄化花叶病毒(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ZYMV)在黄瓜(Cucumis sativus L.)上危害愈发严重,影响黄瓜植株的生长发育,降低黄瓜的产量与品质。由于ZYMV缺乏有效的防治药剂,因此需要培育ZYMV抗性黄瓜品种。以ZYMV Z5-1为病毒源,对不同黄瓜材料的ZYMV抗性进行鉴定,并对抗性位点候选基因进行了测序分析。结果显示,黄瓜品种SA02、SA06、S94、S1003、WI7230与TMG-1具有ZYMV抗性,其抗性候选基因Csa6G152960.1的突变位点一致。在ZYMV抗性鉴定的基础上,通过回交转育,将黄瓜自交系TMG-1中的ZYMV抗性基因转入感病自交系SA0422中,回交期间利用分子标记对回交群体进行前景选择和背景选择,经过3代回交,将ZYMV抗性基因转入SA0422,为培育抗ZYMV黄瓜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