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建立一种小麦对全蚀病抗性的快速评价方法,将催芽2d的小麦种子置于垫有湿滤纸的培养皿中,在每个种子根中部接一个直径3mm的禾顶囊壳小麦变种的菌碟,25℃下室内培养5d,量取根上病斑的长度,利用病斑的平均长度确定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以及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用已知抗性的品种和已知致病力的菌株对该方法进行检验,得到了相符合的结果;用该方法对多个菌株的致病力进行测定,所得结果与盆栽法测定的结果有较高的相关性。表明该方法可用于小麦对全蚀病抗性的评价,具有快速、简便等优点。用该方法对58株全蚀病菌的致病力和53个小麦品种的抗病性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菌株间致病力有明显差异;小麦品种抗性水平普遍较低,中抗品种仅占13.2%,其余均为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2.
核盘菌接种不同抗性油菜后致病力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核盘菌致病力分化与寄主油菜品种抗性的关系,采用茎秆牙签接种法将单一核盘菌菌株接种至46份抗性表现不同的油菜品种茎秆上,再从46个接种茎秆内收集形成的菌核进行纯化和培养,获得46株核盘菌菌株,进而采用两种方法(室内离体叶片接种法和离体茎秆接种法),分别测定这46株核盘菌菌株对甘蓝型油菜品种黔油16号的致病能力。结果表明:不同核盘菌菌株在黔油16号上所致的病斑长度明显不同;相同来源菌株经两种接种方法所致病斑在长度上反映出的致病趋势一致,基本表现为中感﹥高感﹥低感﹥抗性。即来自油菜品种为"抗"类型上的对应菌株其致病力最弱,而来自"中感"类型上的对应菌株其致病力最强。结果说明核盘菌致病力强弱分化与油菜品种的抗性有关系。  相似文献   

3.
油菜菌核病菌系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火柴棍菌丝接种法,将23个油菜菌核病菌系接种甘蓝型油菜植株茎秆内,通过比较病斑长度,评价不同菌系的致病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系对感病和抗病品种均能致病,但病斑长度有明显差异,同源子囊孢子系以及不同来源菌系的致病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用剪叶、针刺和喷雾接种法,研究稻白叶枯病菌系对IR_8、IR20和IR1545的侵染,结果表明,无论病斑还是病痕都不受影响。用这些接种方法接种,潜育期不同,但抗性没有变化。从带有Xa5基因的DZ192抗源所育成的品系,分别与同1群菌系反应一致,都没有完全的抗性。一群菌系对TKM6及其衍生品系的致病力与2群菌系对TKM6、DZ192及其衍生品系的致病力显著不同。如同株龄一样,叶龄从幼龄到老龄受病菌的侵染有变化,但只有在水稻栽培品种与细菌菌系能亲和的组合中才能观察到病斑长度的显著差异,具有“成株”抗性的育成品种,例如IR1695和IR944,用所有致病菌群的菌系进行鉴定,其病斑长度从营养生长期到生殖生长期逐渐减小。中感的栽培品种与部分抗性品种比较,当接种量低时,其病斑长度显著减小,然而成株抗性品系的病斑与对照品种IR8比较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5.
大豆灰斑病是由真菌类病原菌引发的,能导致大豆植物体整株死亡的恶性植物病害.hrpZpsta基因所编码的激发子harpin蛋白,已被证实能够通过引起植物过敏性反应来提高植株机体对多种病原菌的抗性.将含有hrpZpsta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到大豆品种吉农17和吉农29中,以所得的T4代株系为试验材料,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与人工接菌方式对其进行检测.Southern blot和RT-PCR鉴定结果表明hrpZpsta基因能够在吉农17和吉农29的T4代转化株系中稳定的遗传和表达,并且转化植物后代对灰斑病病原菌的抗性较受体品种明显提高.此外,不同大豆受体品种对灰斑病的抗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徐兆飞  刘亚光 《大豆科学》2006,25(3):234-238
利用大豆灰斑病菌不同致病力的生理小种接种抗感不同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大豆叶片内总黄酮类物质的含量与品种的抗病性呈明显正相关;感病品种叶片内总多酚含量变化显著降低,抗病品种总体变化不大.接种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能够大幅度提高抗病品种体内总黄酮含量,这一结果可以作为筛选和鉴定抗病品种的一种生化指标;大豆灰斑病菌弱毒菌株能够诱导感病品种体内总黄酮含量提高,进而提高大豆的抗病性,这一结果为大豆灰斑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夏玉米苗期根病发生现状及病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2009年对河北省中南部夏玉米主产区玉米苗期根病进行调查发现,玉米苗期根病在河北省夏玉米主产区普遍发生,各地区平均病株率在73.9%~100.0%,病情指数在14.0~30.9.对各地区玉米根病病株进行病原菌分离和形态学鉴定,河北省夏玉米苗期根病主要因真菌引起,且由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分离到的主要病原菌有藤仓赤霉复合种、离蠕孢菌、腐霉菌、丝核菌和禾谷镰孢菌,不同地区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存在差异.对优势病原菌进行致病力测定发现,离蠕孢菌致病力最强,且能引起植株矮化,严重影响地上部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中国北纬33度地区小麦纹枯病菌的群体组成及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中国北纬33度地区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组成和致病力,对分离自江苏、安徽、河南、湖北4省的157株丝核菌,通过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法进行细胞核数量观测,利用菌丝融合的方法测定其所属融合群,并测定了其中111株丝核菌株对3个小麦品种(CI12633、陕229、扬麦158)麦苗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在供试菌株中,150株为双核丝核菌,占95.54%,都属于AG-D融合群;7株为多核丝核菌,占4.46%,其中3株属于AG-1-IB融合群,3株属于AG11融合群,1株属于AG5融合群.供试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双核丝核菌的致病力显著高于多核丝核菌,AG-D融合群中两种不同融合频率的菌株致病力无明显差异.不同地区的菌株间致病力无明显差异,菌株对3个小麦品种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对CI12633致病力最强,对陕229致病力最弱,对扬麦158的致病力居中.  相似文献   

9.
Li  S.  Hartman  G.L.  Boykin  D. L.  李雪光 《大豆科技》2014,(5):50-50
大豆拟茎点种腐病主要影响大豆种子的品质。该病是由病原真菌Phomopsis longicolla引起。该研究利用大豆品种Williams82对分离自大豆的拟茎点种腐病原菌Phomopsis longicolla和分离自其他寄主植物的拟茎点霉属Phomopsis其他病原菌48个菌株对大豆进行致病性比较,病原菌被接种到生长2周的大豆植株上,以大豆植株的茎长和病斑长度进行比较。试验结果显示,被测的病原菌株间对大豆致病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1)。  相似文献   

10.
花生网斑病(peanut web blotch),由花生亚隔孢壳菌(Didymella arachidicola)引起,病原菌又称花生茎点霉(Phoma arachidicola)或派伦霉(Peyronella arachidicola),在我国南北的各大花生产区均有发生,已成为生产上严重的叶部病害。为筛选产孢效率高、致病力强的菌株,研究病原菌进化机制和环境适应性,从来自不同地区的花生网斑病叶片样本中分离病原菌菌株,研究分生孢子及致病力差异。结果表明,18个菌株中YY187的产孢时间最短,22℃黑暗条件下燕麦琼脂培养基培养7 d即可产孢;菌株YY187和NY206产生的分生孢子器数量显著多于其它菌株;采用孢子悬浮液接种花生叶片,供试所有菌株均可造成叶片发病,其中菌株LY128和YY187在供试18个菌株中致病力相对较强。因此,综合评价产孢效率更高、致病力更强的本地菌株YY187适合作为花生抗网斑病研究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和灰斑病菌互作中,通过测定叶片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动态变化,研究了灰斑病菌的侵染对大豆叶片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和灰斑病菌的组合不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变化的规律也不同;抗病品种接种致病力强的1号、7号和6号生理小种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的高,而接种其它生理小种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降低。但是,感病品种接种灰斑病菌后叶片中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植株的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很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中国桉树焦枯病病原菌的物种多样性、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力强弱,本试验对在中国报道的桉树焦枯病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比较,β-tubulin、Histone H3、TEF-1α三段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并测定各病原菌在7个温度下的菌落生长速度,以及对4个桉树无性系(DH32-29、广州1号、广林4号、OC14)离体叶片的致病力大小。结果表明,到目前为止我国桉树焦枯病病原菌分属6个不同的物种,分别是Ca.cerciana、Ca.crousiana、Ca.pauciramosa、Ca.pseudocolhounii、Ca.pseudoreteaudii和Ca.fujianensis。不同病原菌的形态存在一定差异,病原菌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发育树分枝。被测试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在5℃和35℃下均停止生长。被测试的5种桉树焦枯病病原菌在4个桉树无性系上的致病力差异显著,总体致病力强弱顺序为:Ca.cercianaCa.pauciramosaCa.pseudoreteaudiiCa.crousianaCa.fujianensis。桉树无性系对不同种桉树焦枯病病原菌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桉树焦枯病病原菌物种存在多样性,各病原菌的致病性差异显著,有针对性地选择抗特定病原物种的桉树无性系是解决桉树焦枯病危害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稗草病原菌防御性接种防治稻瘟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稗草病原菌互格交链孢菌、弯孢菌、禾长蠕孢菌稗草专化型和尖角突脐孢菌在实验室人工智能气候箱防御性接种感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原丰早,预接种后1、2、3、5和7 d分别挑战接种强致病力的稻瘟病菌“中A1”和“中B1”小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稗草病原菌防御接种后,稻瘟病病斑数减少,病斑减少率在35.59%~80.00%,病情指数明显降低,防效显著提高,达53.08%~81.56%。稗草病原菌挑战接种后对水稻秧苗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4.
慢锈性(Slow—rustng resistance)是植物对锈病的一种抗性,对此,1970年已有报道和描述。燕麦、大麦、普通小麦、玉米、黍、饲用黑麦草和鸡脚草对叶锈、秆锈菌的抗性即属此类。小麦的慢叶锈抗性限制着病原菌的变异。在病害发展过程中,不表现褪绿或过敏性反应。具有这类抗性的植株因抑制着病原菌的扩展,因而病害发展速度明显低于易感品种植株。慢锈型抗性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的表现。例如,对抗病品种,病原菌很少穿透寄主植株组织,病害潜伏期延长,病斑小而少,夏  相似文献   

15.
描述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基腐病的症状,遵循柯赫法则获得致病菌株,通过对致病菌株的形态学测定,将引起龙眼基腐病的主要病原菌鉴定为恶疫霉[Phytophthora cartorum(Cebert&Cohn)Schroter]。龙眼作为恶疫霉的寄主,在国内外属首次报道。帚梗柱孢霉(Cylimdrocladium sp.)的致病力较弱,是龙眼基腐病的次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6.
选用9个自交系材料作为玉米灰斑病致病性分化的鉴别寄主,对采自吉林省不同地区的14个菌株进行致病性分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株侵染寄主病斑表现不同的反应型,不同菌株间致病力存在差异。根据在鉴别寄主上的发病等级可将吉林省玉米灰斑病菌菌株分为5个致病类群,其中,Ⅰ为强致病类型,包括1号和8号菌株;Ⅱ、Ⅲ为中等致病类群,包括7、9、10、12、13、14号6个菌株;Ⅳ、Ⅴ为弱致病类群,包括2、3、4、5、6、11号菌株。玉米灰斑病菌存在明显的致病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2007~2016年在河北各地采集玉米小斑病标样,对分离出的356株玉米小斑病菌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在鉴定的年度范围内,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C小种、S生理型、O小种的分离频率在年度间存有差异,O小种的平均分离频率94.94%,是河北省玉米小斑病菌的优势小种;O小种对主栽品种郑单958和自交系C103的致病力呈下降趋势,在C103上致病力下降幅度小于郑单958。对河北省石家庄、保定、衡水、沧州邯郸、邢台采集的45株菌株进行ITS序列分析构建UPGMA进化树,分析表明,河北省内玉米小斑病菌株的遗传进化与地域有一定关系,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向日葵黄萎病菌营养亲和性及致病力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研究向日葵黄萎病病原菌的变异规律及不同菌株致病力差异,本研究以采自于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和西部、河北、陕西、宁夏、新疆等向日葵黄萎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并经分离纯化后得到的120株菌株为材料,开展了菌株间营养亲和性、致病力分化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硝酸盐营养缺陷型突变体( nit )技术可将120株菌株分为3个亲和群(VCGs),3个亲和群分别有89株、13株、7株,此外,还有11株未能鉴定出亲和群。通过对3个鉴别寄主的致病力测定,120株菌株可分为3个致病类型,强致病力(I)占7.3%,中等致病力(II)占52.7%,弱致病力(III)占40%,菌株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同时表明菌株间营养亲和性与地理位置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与致病性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1987~1988年在3个病圃试验,10个不同地区的甜菜褐斑病分离菌对25个品种(系)的致病力测定结果看出,不同地区分离菌在不同品种(系)上、不同地区分离菌在同一品种(系)上、单一分离菌在不同品种(系)上致病力均存在差异,有的表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但这种差异表现无规律或不稳定。因此初步认为,甜菜褐斑病菌致病力虽存在差异,但生理分化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甘蔗褐条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其室内毒力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海南省不同植蔗区甘蔗褐条病的典型病斑进行分离培养、单孢纯化、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检测以及结合r 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分离到的5株病原菌,经回接实验表明,病原菌HT-4致病性最强,能引起与田间病害一致的症状,将菌株HT-4的r DNA-ITS序列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结果表明:菌株HT-4与离蠕孢属(Bipolaris)相似性达到99%,结合形态学分析确定该菌是甘蔗褐条病的病原菌。室内毒力实验表明:在7种供试药剂中,50%咪鲜胺锰盐和10%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为4.400 6 mg/L和9.421 1 mg/L。结果为甘蔗褐条病的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