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蹄疫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烈性传染病,该病对我国包括梅花鹿在内的偶蹄动物带来了严重威胁,一旦发病,会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带来严重后果,目前我国大多数梅花鹿养殖场的口蹄疫免疫只是参照牛羊免疫方法免疫,经两次查询,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中未见有关梅花鹿口蹄疫免疫方案、免疫程序方面的研究报道.在宁波北仑区科技局和浙江省新昌县科技局的资助下,我们于2005年~2007年对梅花鹿的口蹄疫免疫效果开展了试验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梅花鹿口蹄疫免疫操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蹄疫是哺乳动物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易感的偶蹄动物具有严重的潜在经济危害,给包括梅花鹿在内的偶蹄动物带来了严重威胁,为进一步做好梅花鹿口蹄疫疫病的防控工作,提高梅花鹿群体保护力,防止疫情发生,特对梅花鹿口蹄疫免疫技术操作规范如下.  相似文献   

3.
口蹄疫是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马是单蹄动物,其对口蹄疫具有很强的抵抗力,不会发生口蹄疫,因而不需要进行口蹄疫免疫。平乐县某村动物防疫员因缺乏相关知识,误给马注射口蹄疫疫苗,致马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人畜共患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瓮安县以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和“动物防疫日”(每月逢7、17、27日)补针相结合,规模场按程序免疫等方法,对健康应免疫猪每头肌注O型口蹄疫疫苗1 mL进行免疫接种,达到预防为主,控制口蹄疫疫情发生的目的.为动态了解掌握2016年春季猪O型口蹄疫免疫注射效果,客观评价防疫质量,确保全县养猪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瓮安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6年5月在县域内13个镇(乡、街道)防疫单元随机采集部分猪血清,用ELISA抗体检测方法检测猪口蹄疫抗体.  相似文献   

5.
口蹄疫俗称口疮、蹄癀,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该病有强烈的传染性,一旦发生,传播迅速,不易控制和消灭,可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是我国强制免疫的一类动物疫病。笔者在山区乡镇从事牲畜口蹄疫免疫工作有20多年,现就猪口蹄疫免疫工作谈几点体会,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6.
猪口蹄疫的临床特点与综合防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惠序 《养猪》2010,(3):63-64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以患病动物的口、蹄、乳头等部位出现水疱为特征,主要危害猪、牛、羊等。具有高度传染性,对畜牧业生产、肉食品供应及国际贸易造成重大影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口蹄疫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17种)的第一位。《2010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将口蹄疫列为猪的3大强制免疫计划(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之首,要求对所有猪进行0型口蹄疫强制免疫。  相似文献   

7.
液相阻断ELISA用于检测家畜血清中的口蹄疫抗体。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的目的:(1)检测口蹄疫病毒感染,广泛用于国际贸易中;(2)监测牛、羊和猪等偶蹄动物血清中口蹄疫免疫抗体,评价口蹄疫疫苗免疫效力,也就是疫苗免疫动物的抗强毒攻击能力。  相似文献   

8.
安全有效的疫苗免疫,是目前控制和扑灭口蹄疫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我国对牲畜口蹄疫实行强制免疫制度,即对生猪、牛、羊等偶蹄动物全面实施口蹄疫强制免疫。这一措施收到了防控口蹄疫的理想效果,但在实施口蹄疫强制免疫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口蹄疫自然感染动物与免疫动物鉴别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口蹄疫是偶蹄动物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能引起巨大经济损失。国际兽医局将其列为 A类动物传染病之首。除发达国家外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采用注射疫苗的办法来控制该病的流行。因此如何区分感染动物和免疫动物是口蹄疫防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口蹄疫灭活疫苗的生产工艺可以将绝大部分的非结构蛋白除去 ,因而灭活疫苗免疫动物只能产生结构蛋白抗体 ,而感染动物能产生结构蛋白抗体 ,也能产生非结构蛋白抗体 ,因此 ,检测非结构蛋白抗体为鉴别口蹄疫感染动物与免疫动物提供了美好前景。文章从鉴别诊断的原理 ,非结构蛋白的免疫特性 ,鉴别诊断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应用非结构蛋白作为鉴别诊断抗原的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前,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禽流感以及偶蹄动物的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在周边地区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我地区畜牧产业的发展和公共食品卫生安全。特别是以农村散养户为主的动物免疫工作中,有很多的疏漏空挡,主要表现在免疫密度不高,免疫质量低,血清监测抗体合格率较差,那么,如何建立动物免疫工作长效机制,使动物免疫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  相似文献   

11.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所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牛、猪、绵羊、山羊和骆驼等家畜及野生偶蹄动物。本病有强烈的传染性,一旦发生会造成广泛流行。1动物易感性,口蹄疫病毒侵害多种动物,以偶蹄兽为最易感染。  相似文献   

12.
牛亚洲Ⅰ型口蹄疫免疫程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各种偶蹄动物均易感的高度传染性动物疫病,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口蹄疫有7个血清型:A型、O型、C型、亚洲Ⅰ型、南非Ⅰ、Ⅱ、Ⅲ型,2005年,国内江苏首次发生牛亚洲Ⅰ型口蹄疫。为了防止牛亚洲Ⅰ型口蹄疫疫情扩散,对易感动物紧急实施疫苗接种是必要的。但是,国内目前没有亚洲Ⅰ型口蹄疫的免疫程序,为了及时通过科学试验研究出适合在基层推广应用的亚洲Ⅰ型口蹄疫疫苗免疫程序,我们开展了大量试验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已列入我国一类动物疫病。近几年,闽清从县外调进猪苗占25%,很多疫病都由外面带来。由于调进的猪免疫情况不清楚,易造成漏免和重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免疫程序的紊乱,给养猪场和专业户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传染病之首。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都有发生和流行,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我国实行以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主要是通过疫苗免疫使动物产生抵抗口蹄疫病毒的有效抗体,以达到预防的目的。以前在国内猪的口蹄疫防疫主要使用传统的口蹄疫病毒灭活疫苗进行免疫,近5年一种新型的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在国内也得到  相似文献   

15.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多呈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感染的烈性传染病。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主要发生于偶蹄兽(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目前已知可感染口蹄疫的动物有3O多种。人也能感染口蹄疫病毒。感染口蹄疫病毒后的主要表现为舌面、口腔及蹄部形成水疮、糜烂。口蹄疫有几大主要特点:1、宿主范围广,口蹄疫能侵害多种动物,而偶蹄兽最易感染。2、发病率高和幼畜死亡率高。新流行地区发病率高达90%~100%。3、传播迅速和传播范围广,其传播具有蔓延式的也有跳跃式的,一般呈流行性,但可形成大流行。4、病毒血清型多且易发生变异。目前有7个血清主型。各流行地区的型别分布有所不同,各型间无交叉免疫作用。在各主型下又可分若干亚型。各亚型的免疫属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迄今为止已发现65个亚型且仍可能在不同的地区出现新的变异株和新的亚型。因而给预防带来了不少困难。5、口蹄疫的危害大。虽然成年动物感染了多呈良性,若不  相似文献   

16.
口蹄疫是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对本病采取了强制注射疫苗免疫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本病的发生及蔓延。牲畜口蹄疫疫苗主要用于预防猪、牛、羊口蹄疫,注射后15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6个月。在免疫过程中,少数牲畜因品种、个体状况、体质差异等原因引起过敏反应现象,  相似文献   

17.
口蹄疫是偶蹄动物烈性、高度传染性疾病,国际兽疫局将该病列为国际动物卫生法典中A类疾病之首。口蹄疫的控制和扑灭,必须推行合理的免疫计划和实施生猪强制免疫。我国养猪业普遍使用的是猪口蹄疫灭活疫苗,但近年来我国引进并开发了以人工合成肽为抗原的新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该产品与在临床应用中和传统的灭活苗相比,表现出了更好的  相似文献   

18.
口蹄疫为一种传染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导致偶蹄动物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此病主要侵害偶蹄兽,但也会侵袭人与其他动物,症状多见为口腔黏膜、蹄部、乳房皮肤出现水疱。此病症传播途径多、快,多次在世界范围内暴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A类传染病。文章探讨了几种肉用动物检验与防疫口蹄疫,并提出了实用性措施,为肉用动物检验与防疫口蹄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周彦飞 《猪业科学》2011,28(10):38-39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传染几十种偶蹄兽,人也可偶然被感染。国际兽疫局将口蹄疫列为动物A类疾病,我国农业部把猪口蹄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之首。  相似文献   

20.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主要侵害偶蹄兽,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其临诊特征为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