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天水市半山区进行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天水市半山区的最适种植密度为52500株/hm~2,即宽窄行种植时的宽行距70口、窄行距40口时、株距应为34.7cm.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夏玉米主栽品种京单28和京玉11的合理密植技术。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等行距(60 cm)种植方式相比,采用大小行距(40、80㎝)种植方式在高种植密度(7.5万株/hm2)条件下可以显著地增加玉米的产量。在相同种植方式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两个品种的株高及穗位高均呈增高的趋势,但单株叶面积、单株干物重、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密度对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天水市秦州区进行的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全膜穴播栽培条件下,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耗水量呈直线增加;密度为34.8万穴/hm2时水分利用率最高,为15.99 kg/(hm2·mm);每穴播10粒,穴距为12 cm,行距为16~20 cm,即密度为41.67万~52.08万穴/hm2时,既能实现高产,又能提高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通过2因素4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探究天水市麦积区干旱山地小麦最佳播种量,结果表明:冬小麦宽幅匀播处理10行距26 cm、播种量225 kg/hm~2,产量为6 520.5 kg/hm~2最高,主要性状比其他处理均优。建议在肥力好的地块可选行距为26 cm、播种量225 kg/hm~2的种植密度,在肥力低下的地块可选行距为26 cm、播种量187.5 kg/hm~2的种植密度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5.
正1建园技术1.1园址的选择在山地丘陵区建园时,要选择土层深厚度,一般土层在50㎝以上,坡度在15°以下。在冲积滩地、沙地,轻度盐碱地,退耕退林地建园时,土层厚度不低于50㎝,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PH值5.8—8.5间,含盐量不超过0.2%。以土壤深厚(60㎝以上),肥沃(有机质含量1%以上),保水与排水性能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更适宜建园。1.2栽植密度日本爱宕梨系矮化密植品种。高度密植株行距采用  相似文献   

6.
试验以桂单162为供试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行距为副处理,研究4个种植密度下4种行距配置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行距及密度与行距互作对玉米出籽率的影响不显著;密度、密度与行距互作对玉米结实长度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密度加大结实长度越短,不同密度与不同行距配置才能对结实长度起到最大的影响作用;种植密度对穗粗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穗粗随着种植密度加大而变小;密度、行距及密度与行距互作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4种种植行距下4 000株/667m2产量最高,4个密度下60 cm单行单株种植产量最高,桂单162以4 500株/667m2,60 cm单行单株种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试验以桂单162为供试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行距为副处理,研究4个种植密度下4种行距配置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行距及密度与行距互作对玉米出籽率的影响不显著;密度、密度与行距互作对玉米结实长度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密度加大结实长度越短,不同密度与不同行距配置才能对结实长度起到最大的影响作用;种植密度对穗粗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穗粗随着种植密度加大而变小;密度、行距及密度与行距互作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4种种植行距下4000株/667m2产量最高,4个密度下60 cm 单行单株种植产量最高,桂单162以4500株/667m2,60 cm 单行单株种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不同密度下不同行距对玉米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重庆及西南地区的最适玉米品种类型 半紧凑型品种为材料,采用4种密度(主处理)和3种行距(副处理)的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重庆地区不同密度下不同行距对玉米光合速率、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为选育出最适合重庆及西南地区的玉米种植密度及种植方式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密度为3 500株/667 m2时产量最高.密度对穗长、穗粗、行粒数有板显著影响,对百粒质量有显著影响,对穗行数和秃尖长没有显著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大,株高、穗住高增大,茎粗减少;光合速率降低,穗住叶叶面积先增大后减少.行距配置对产量有显著影响,行距配置为0.9m时产量最高.行距配置对穗部性状没有显著影响,随着行距配置的增大,株高、穗位高、光舍速率、穗位叶叶面积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茎粗呈下降趋势.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产量的互作效应不显著.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产量、产量相关性状、植株性状、光合速率、叶面积有调节作用.种植密度为3 500株/667m2,且行距配置为0.9m时,有效协调了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产量最高,这可作为重庆及西南地区玉米种植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明花生-大蒜轮作条件下花生的最佳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山花9号为试验材料展开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和密度对蒜茬花生生育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行距和密度的互作效应不显著。不同行距配置下,35 cm行距处理的荚果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种植密度下,24万穴/hm2密度处理的产量最高。[结论]鲁西地区花生-大蒜一年两作种植模式下,采用地膜覆盖,单粒播种,种植密度为24万穴/hm2、行距为35 cm时花生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棉株理论果节数为A(A+6m-3)/6,迟打顶比早打顶果节数多9m(m+1)/6。合理密度为96*104/[A(A+3)](株/667㎡),行距为4.5A㎝,株距为1.543(A+3)㎝,丰产性状标准化。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种植行距和密度对协玉3号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种植行距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作用效应,以玉米杂交种"协玉3号"为材料,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表明:不同行距与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都有显著效应;随着行距增大,玉米产量增加显著,60cm等行距产量显著高于50cm等行距和60cm+40cm宽窄行,分别高出13.06%和13.10%;同一行距不同密度之间产量表现不同,等行距50cm随着密度增加产量降低。宽窄行60cm+40cm随密度增加产量略有提高,但差异不明显。等行距60cm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显著提高;不同种植行距与密度之间比较,均以等行距60cm为好,以75 000株·hm-2产量最高,达16 646.70kg·hm-2。说明在山西中部水浇地条件下采用紧凑型玉米品种,适当扩大种植行距、缩小株距、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春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最佳种植模式,实现春玉米高产稳产,以桂单162为试材,4种行距配置方式为主处理,4种种植密度为副处理,裂区设计,研究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方式下的玉米产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密度、行距×密度互作的玉米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等行距60 cm、等行距75 cm、宽窄行80 cm×40 cm配置3 000 株/667m2密度栽培时玉米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在宽窄行90 cm×40 cm栽培时配置3 500 株/667m2密度穗粒数及产量表现较好,获得最高产量的玉米种植模式为宽窄行80 cm×40 cm + 3 000株/667m2。在实际的生产中,应结合品种自身特性合理选择种植模式实现增产目标。  相似文献   

13.
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花生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试验对缩行距密植方式和缩株距密植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旱地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花生产量差异显著,密度相同时,缩行距密植比缩株距密植增产12.9%;株距相同时,缩行距密植比传统种植方式增产25.13%。花生产量达3421kg/hm^2时,密度以28.5万株/hm^2为宜,相对应的种植方式为行距35cm、株距10cm。  相似文献   

14.
在平凉市崆峒区进行了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适宜崆峒区的最适种植密度为56 670株/hm2,即宽窄行种植时,窄行距40 cm、宽行距60 cm,株距35 cm.  相似文献   

15.
“雅玉8号”青贮玉米适宜种植行距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青贮玉米新品种"雅玉8号"在金山地区的推广种植,掌握其适宜的种植行距,笔者进行了种植行距试验,结果表明,"雅玉8号"以种植密度为5500株/667m2、行距为50cm或60cm时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试验研究了不同行距、不同密度及其互作模式对黄淮流域机械化直播油菜主要农艺性状、产量相关性状、产量和抗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行距和种植密度对油菜农艺性状与相关产量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密度处理对产量的影响效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相同密度下,40 cm行距处理的产量高于30 cm行距处理。油菜的抗倒性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在相同密度下,40 cm行距处理的倒伏指数小于30 cm处理。因此,在黄淮流域油菜全程机械化种植,最适宜的种植行距为40 cm、种植密度为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马兰头套种玉米种植模式中玉米的合理种植密度,以"申雪甜1号"水果甜玉米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不同株距的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马兰头套种"申雪甜1号"水果甜玉米时,"申雪甜1号"宜采用株距35 cm、行距80 cm且等行距种植,在此种植密度下,"申雪甜1号"的果穗大小和产量增多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8.
不同种植密度下糯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3个种植密度下4个不同行距处理对糯玉米鲜果穗产量及外观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对产量和果穗粗细的影响大于密度因素;随着密度增加和行距缩小,果穗变细,秃顶程度提高;相对降低种植密度或扩大种植行距,有利于叶面积增大.采用4500株/666.7 m2和"0.55 m、0.75 m"宽窄行种植,产量最高,果穗性状佳.  相似文献   

19.
依据定位研究资料和绩溪县2个国有林场的调查资料,从种植密度、适宜密度和管理密度3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Ⅰ类经营水平上可以把种植密度提高1~2个立地指数的标准,即上限可提高到5250~5400株/hm2。因此,皖南山区杉木林分平均胸径6㎝时,这个密度指标是适宜密度,而间伐材胸径6㎝是能作商品材的最小径级;根据CW=0.6579D0.5528和K值就能确定林分的适宜密度,运用不同疏密度各径级密度管理图即可解决有关管理密度方面的综合问题。这种密度图表受年龄和立地条件的影响较小,简明实用,可供各地在生产实践中参考。  相似文献   

20.
会宁县旱地大豆全膜覆土穴播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张豆1号为指示品种,在会宁县旱地进行了大豆全膜覆土穴播适宜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当行距为60 cm、穴距为14 cm时,大豆折合产量最高,为3 156.25 kg/hm~2;行距为50 cm、穴距为18 cm和20 cm时,大豆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3 054.17、2 987.50 kg/hm~2。且这3个密度处理的大豆综合性状优良。因此认为,会宁县旱地大豆全膜覆土穴播栽培的最佳种植密度为行距60 cm、穴距14 cm和行距50 cm、穴距18~20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