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穗醋栗白粉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何林 《中国果树》1989,(4):21-23
对黑穗醋栗白粉病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此病在黑穗醋栗种植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植株叶片、枝条、果实均可染病,减产10~50%。病原菌为子囊菌纲白粉菌目单囊白粉菌属醋栗单丝壳菌;发病的最适温度为20℃左右,湿度越大越有利发病。病菌以闭囊壳越冬,靠分生孢子再侵染。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筛选出粉锈宁为防治此病的最佳药剂。  相似文献   

2.
刘芳  高原  张竞颐  刘红霞 《园艺学报》2010,37(11):1803-1810
采用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将山东省德州市非洲菊白粉病的病原菌鉴定为Sphaerotheca fusca,并测定出其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 6.0,萌发时需要100%的相对湿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蜡蚧轮枝菌制剂防治非洲菊白粉病的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2.6 ~ 3.3 g • L-1的蜡蚧轮枝菌溶液能有效抑制S. fusca分生孢子的萌发,并有良好的盆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甘肃省陇西县采集的党参白粉病病叶为试材,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及rDNA-ITS序列、28S D1/D2基因测序,对其病原菌进行种类鉴定,并采用悬滴法进行孢子萌发试验。以期明确该地区党参白粉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分生孢子的萌发特性并为病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丝粗2~8μm,附着胞乳头形;闭囊壳近球形,附属丝5~17根,多生于子囊果一侧,长23~131μm,为子囊果直径的0.19~1.51倍;内含一个子囊,子囊眼直径4~15μm,子囊孢子8个。该菌分生孢子萌发最佳温度为25℃,最适宜pH为6,参与试验的4种碳源对孢子萌发无影响,持续光照40 h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有较大的抑制作用。形态特征与小蓬草单囊白粉菌(Podosphaera erigerntis-canadensis)一致。经MEGA 6.0软件分析,其rDNA-ITS序列、28S D1/D2基因均与P.erigerntis-canadensis聚在一起,与登录号为KJ660809和AB462764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62%和99.82%,经检索党参病害,由P.erigerntis-canadensis引起的党参白粉病国内尚鲜见报道。  相似文献   

4.
张燕 《中国蔬菜》2012,1(2):87-92
对四川省西昌地区茄子白粉病病原菌进行了初步鉴定,并对其分生孢子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昌地区茄子白粉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单生,初生分生孢子顶端略尖,大小为(65.44~84.98)μm×(17.31~22.09)μm,次生分生孢子两端钝圆,大小为(69.92~83.32)μm×(15.82~21.53)μm|分生孢子梗不分支,2~4个细胞,长102.59~179.50 μm,未发现有性世代,初步鉴定为旱金莲内丝白粉菌〔Oidiopsis tropaeoli(Berger.)〕。分生孢子萌发特性研究表明,其最佳萌发温度为25 ℃,致死温度54 ℃|相对湿度90%以上分生孢子可以萌发,保湿条件下萌发率最高|光照对孢子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山药漆腐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河南山药(Dioscorea opposita)主产品种‘铁棍山药’生产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叶部病害,田间发病株率为6.6%。该病害主要发生在植株下部叶片,病斑圆形褐色,具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上产生大量黑色孢子堆。对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组织分离培养和柯赫氏法则验证。其分生孢子座碗状或浅盘状,分生孢子梗呈笤帚状分枝,分生孢子梗顶端着生棒状产孢细胞;分生孢子长椭圆形、棒形、长卵形或梨形,透明无色,不分隔,两端钝圆,大小为1.7~2.5μm×4.9~6.8μm。病原菌菌落白色绒毛状,产生大量墨绿色胶质状分生孢子团,呈环状排列。用ITS通用引物对病原菌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并测序(序列在GenBank的登录号为KY369166),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其与露湿漆斑菌(Myrothecium roridum)的一致性达到99%,结合形态学鉴定结果,确定该病害的病原菌为露湿漆斑菌。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2℃,pH 5~10之间该菌生长良好,光暗(12 h/12 h)交替最有利于病原菌产孢,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氮源为乳糖和丙氨酸,产孢的最适碳氮源为果糖和酵母。  相似文献   

6.
大棚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发生与危害 草莓白粉病病原菌为羽衣草单囊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对十堰市近郊大棚草莓调查发现,它主要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成为下年主要初侵染源.病原借气流传播.它是一种周年性病害,从苗期到果实成熟采收期,草莓的叶、花、果都能被反复侵染发病.它是一种低温性病害,最适温度18℃,温度高于30℃时病害的发展受到抑制.它是一种高湿度病害,发病湿度要求为50%以上,湿度大于80%时,该病易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7.
樱桃黑色轮斑病的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樱桃黑色轮斑病是甘肃省陇南地区樱桃盛果期树的重要病害。2000-2001年对该病害进行了病原鉴定,同时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病害的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真菌,链格孢属的樱桃链格孢(Alternaria cerasi);病原菌在5-35℃均能正常生长,而以25-35℃生长最好;病原菌在pH值为4.5-8.5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分生孢子萌发对温湿度的要求较高,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35℃,当温度低于5℃或高于45℃时分生孢子不能萌发;相对湿度在93%以上分生孢子才能较好地萌发,在水滴中萌发最好。病原菌对樱桃叶片的侵染受温度、湿度以及接种部位等条件的影响较大;在较高的温度、湿度下在叶片反面接种,发病最快。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云南省昆明市团结乡地区南瓜白粉病病原菌种类及生理小种,通过病原菌孢子形态观察、分子鉴定及国际通用的甜瓜白粉病生理小种鉴别寄主与标准鉴定体系,对该地区的南瓜白粉病病原菌及生理小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白粉病菌孢子形态呈椭圆形,内有纤维状体;rDNA-ITS序列与单囊壳属(Podosphaera xanthii)ITS序列聚为一类,一致性高达99%;病原菌样本对鉴别寄主的抗感反应与单囊壳白粉菌生理小种2France表现一致。因此,引起昆明市团结乡地区南瓜白粉病的病原菌为单囊壳属白粉病菌(P. xanthii)的生理小种2France。  相似文献   

9.
1 发生与危害 草莓白粉病由子囊菌亚门单囊壳属真菌侵染所致,病菌以子囊壳在病株残体、表土内越冬,成为下茬作物初侵染源.病原菌借气流传播,也可通过雨水传播.草莓白粉病是一种周年性病害,从苗期到果实成熟采收期,叶、花、果都能被反复侵染发病,分生孢子萌发,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危害.草莓白粉病在气温16~24 ℃、空气湿度超过25%时,最易发生;肥水不足,植株生长细弱亦易发病.  相似文献   

10.
对贵州省铁树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叶枯病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探讨不同温度、pH、光照、碳源及氮源等条件对该病原体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以期系统掌握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为铁树叶枯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铁树叶枯病菌菌丝在10~35℃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在15~35℃之间孢子均能萌发,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分别为30℃和25℃;在pH 2~12之间,病原菌菌丝(孢子)均能生长(萌发),其中pH为6时病原菌菌丝生长最好,pH为10时病原菌孢子萌发率最高;光照条件对菌丝的扩展和孢子萌发影响不明显;该病原菌对单糖、双糖、多糖等碳源以及有机氮和无机氮均能利用,其中以蔗糖作碳源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佳,以硝酸钾作氮源时,菌丝生长最好,供试氮源对分生孢子的萌发均不佳。  相似文献   

11.
以发病的佩兰叶片为试材,采用形态学、致病性、分子系统学鉴定方法对该地区的佩兰白粉病病原菌进行研究,以期探明河南商丘地区的佩兰白粉病病原菌的系统进化关系,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该白粉菌分生孢子透明,圆形或椭圆形,有明显的纤维体,大小为(18~27)μm×(15~22)μm,分生孢子梗直立、圆柱形、简单无分枝,大小为(112~180)μm×(9~12)μm,分生孢子形成在分生孢子梗上,串生,4~6个。没有观察到病原菌的子囊壳。病原菌接种叶片与自然状态发病叶片的病症相似,均为不定形的污白色斑。对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测序获得565 bp的目的片段(Gen Bank登录号:JX546297),在Gen Bank上进行比对分析,与Podosphaera fusca序列同源性为100%,初步鉴定该病原菌为棕丝单囊白粉菌(Podosphaera fusca)。  相似文献   

12.
对宁夏中部干旱带甜瓜“玉金香”采后主要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探讨不同温度、pH、光照等条件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以期掌握甜瓜采后主要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为甜瓜采后主要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粉红聚端孢霉菌(Trichothecium roseum)在10~35℃菌丝都能生长,孢子均能萌发.镰刀孢霉菌(Fusarium spp.)和链格孢霉菌(Alternaria alternata)在5~35℃菌丝都能生长,孢子均能萌发,最适生长温度和孢子萌发温度为25℃,其中在最适温度镰刀孢霉菌生长和孢子萌发的速度显著高于其它2种致病菌;粉红聚端孢霉在pH 4~10范围内都能生长,孢子萌发的适宜pH 4~8,最适pH为6,镰刀孢霉菌和链格孢霉菌在pH 3~10较宽的范围内均可生长,孢子萌发pH 2~10,最适宜生长的pH为7.光照条件对3种致病菌菌丝的扩展和孢子的萌发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正1症状辣椒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老熟或幼嫩的叶片均可被害,正面呈黄绿色不规则斑块,无清晰边缘,白粉状霉不明显,背面密生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较早脱落。2病原子囊菌亚门鞑靼内丝白粉菌。无性阶段称辣椒拟粉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内外兼生,分生孢子梗散生,由气孔伸出。在营养生长  相似文献   

14.
草莓灰霉病菌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秀云  安志强 《北方果树》1992,(3):18-19,15
草莓灰霉病是草莓的主要病害,严重者有60%以上的果实受害腐烂,造成产量大减。该病是由Bofrytis cinerea所致。经过病菌分生孢子在不同温度、湿度、营养及酸碱度下的萌发试验表明,最适温度为24~25℃,最适湿度为饱和湿度,最适营养为红果汁,pH6为最适宜。  相似文献   

15.
<正>1常见病虫害1.1白粉病白粉病广泛发生于保护地栽培中,病原菌为单囊壳属,借助气流或雨水扩散,发病最适温2530℃,病原菌会感染多种作物。该病主要危害叶、花、果梗、果实,匍匐茎上很少发生。叶片发病初期,叶背局部出现似薄霜的白色粉状物,严重时整个叶面被白粉覆盖,叶向上卷曲,呈汤匙状,叶片上发生大小  相似文献   

16.
以四季秋海棠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为试验材料,采用菌落生长法和孢子萌发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四季秋海棠炭疽病菌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14种植物提取物对四季秋海棠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以期明确该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筛选对其具有抑菌活性的植物提取物,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最适宜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5~30℃,pH 7,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和甘氨酸.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30~35℃,pH 6~7.丁香、石菖蒲、蛇床子提取物在2.0 mg·mL-1浓度下对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0%、92%和90%,其它植物提取物抑制率在20%~85%.  相似文献   

17.
梨黑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王宏  常有宏  陈志谊 《果树学报》2006,23(2):247-251
对梨黑斑病病原菌链格孢菌(Alternariaalternata)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在PSA平板上培养,平均日生长速率、产孢量、菌落颜色以及菌落厚度有显著不同。病原菌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8℃,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8℃;病原菌适宜生长相对湿度为50%~100%,最适生长相对湿度为98%~100%,孢子萌发必须具备相对湿度98%以上的高湿条件,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病原菌菌丝适宜生长的pH值为4~12,最适生长pH值为7~8,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7~8,病原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的pH值会发生改变。该病原菌对多种单糖、双糖和多糖等碳源及有机氮、无机氮均可利用,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硫酸胺和氯化胺会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8.
以2株甜瓜白粉病菌为供试菌,通过种植13份葫芦科白粉病鉴别寄主,根据其抗感反应鉴定白粉病生理小种;采集白粉病分生孢子,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所呈现的状态及形态;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在显微镜下观察白粉病菌萌发过程;利用白粉病发病时期环境数据,分析不同生理小种发病环境条件,以期为甜瓜及其近源葫芦科经济作物的生产和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引起甜瓜白粉病病菌属于单囊壳白粉菌(Podosphaera xanthii,Px),东北农业大学设施园艺工程中心生理小种为1号生理小种,东北农业大学向阳实验实习基地生理小种为2F号生理小种;通过显微观察的手段观察到了甜瓜白粉病1号生理小种分生孢子由萌发到成熟的形态;并且通过环境数据分析认为高温且平稳高湿度的环境有利于1号生理小种的发病。  相似文献   

19.
在吉林省东部山区栽培的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上发现了一种新的叶部病害,在对病原菌鉴定的基础上,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最适于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为PDA+五味子煎汁培养基,最适碳源为半乳糖,最适氮源为硫酸铵,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 6.0.分生孢子萌发最低相对湿度为90%,最适pH 7.0,24 h光照和自然光照有利于孢子萌发,菌丝致死温度为46℃,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38℃.  相似文献   

20.
墨兰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洋  刘爱媛  冯淑杰  张荣 《北方园艺》2010,(24):170-171
以墨兰炭疽病菌为试材,研究墨兰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6℃,产生孢子最适温度为30℃;菌丝生长最适pH为7~8,产生孢子最适pH为7~9,孢子萌发最适pH为7;26℃下连续光照产孢量最多;相对湿度低于81%时分生孢子不能萌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