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大豆生长过程中,采用前期地膜覆盖,中期施用多效唑和摘心处理,后期喷施叶面肥处理,探讨提高大豆产量的途径,结果表明:采用大豆播前地膜覆盖,大豆生长中期(花前)采用多效唑处理同时摘去顶芽,后期喷施高效微肥的综合栽培措施,可显著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多效唑对大豆初花期、盛花期、结荚期、鼓粒期的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还原糖、蔗糖、粗淀粉含量,全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的作用。根据测定的结果,分析并讨论了多效唑对于大豆不同生长发育时期C—N代谢动态变化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多效唑由于能够有效地影响大豆的上述生理效应,调节好大豆植株内的C—N代谢,减少大豆花、荚的脱落,增加籽粒数和单株粒重,从而促进了大豆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多效唑对繁茂度不同类型大豆产量及生理性状的影响,以株型繁茂度不同的两个类型品种杂交豆5号和九农30为试验材料,初花期喷施900 g/hm2多效唑,分析多效唑对繁茂度不同品种类型大豆生理和农艺性状调控.结果表明,多效唑提高了不同繁茂度大豆品种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增加了茎粗、分枝数;降低了大豆株高、中部节间长度及叶面积指数,且对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影响差异显著.繁茂型杂交大豆品种,早发优势显著,叶面积指数较大,通过多效唑控制,降低了叶面积指数,增加叶片光合特性,防止徒长,利于田间透光,显著增加单株粒重、百粒重,从而显著增加产量.而收敛型品种最大叶面积指数接近最适叶面积指数范围,喷施多效唑后,叶面积指数进一步降低,虽然增加叶片光合速率,增加百粒重,但单株粒重显著降低,反而显著减产.说明施用多效唑增产效果与大豆冠层繁茂度密切相关,应根据冠层发育特征在合理情况下施用.  相似文献   

4.
分析多效唑对大豆部分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期喷施多效唑可以有效地抑制大豆茎秆伸长,起到降低株高的作用,可以增加大豆茎粗、降低空瘪率、增加大豆实粒数,大豆真叶期、三片复叶期、五片复叶期、盛花期各喷施多效唑20g/亩增产效果最好,亩增产13.9kg,增产率7.2%。前言大豆生长发育阶段会出现不协调的现象,如营养生长过于旺盛,而生殖生长缓慢,造成大豆徒长,植株郁闭,落花落荚,甚至倒伏。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开辟了新途径。多效唑是三唑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是内源赤霉素合成的抑制剂,对作物生长具有控制效应,可以延缓植物生长、抑制茎秆伸长、缩短节间、增加植物抗逆性能、提高作物产量。为进一步研究多效唑对大豆的影响,2010年,我们继续采用不同多效唑用量,在大豆不同生育时期进行叶面  相似文献   

5.
多效唑用量对夏大豆产量影响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通过多效唑不同用量对夏大豆进行化控试验,了解多效唑在提高夏大豆产量上的适宜用量,从而为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多效唑和高美施对大豆和水稻增产作用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高美施和多效唑对大豆和水稻增产机理初步探讨认为,高美施和多效唑对大豆和水稻的代谢作用有明显的影响,增加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含量及其活性,同时对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等性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白银市小麦/大豆套种栽培模式中,于大豆分枝期和始花期喷施不同浓度多效唑的试验结果表明,以喷施60mg/kg多效唑效果最好,可显著降低第1、2节间长度和植株高度,增加株荚数、株粒数、百粒重,从而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8.
多效唑对高密度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窄叶型品种中豆 2 9为材料 ,采用高密度种植方法 ,研究多效唑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密植时施用多效唑 ,大豆株高降低 ,花荚期根干重比例增加 ,茎干重比例下降 ,鼓粒期荚干重比例增加 ,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施用方法以在大豆花期叶面喷施 80mg/kg多效唑1~ 2次最好  相似文献   

9.
不同用量多效唑对垦鉴豆28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垦鉴豆28为材料,研究同一时期喷施不同剂量多效唑对大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剂量多效唑对大豆生育期没有影响,均能够降低植株高度,增加植株茎粗,缩短植株节间长度。其中喷900g·hm-2多效唑处理的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29.53%。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喷施不同用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奇宝对大豆多效唑药害的缓解效果,结果表明:在大豆受到中等水平的多效唑药害条件下,喷施7.5~480 g/hm2的奇宝可以缓解大豆药害症状,促进大豆节间伸长,株高、结荚高度增高,叶片的光合能力增强,百粒重提高。但以7.5~60 g/hm2的用量对大豆产量的恢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多效唑对大豆某些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豆始花和盛花期用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喷施全株,结果表明:处理后,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硝酸还原酶、过氧化氢酶及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均显著提高;同时大豆的产量及品质有所提高。综合分析,多效唑处理对大豆植株有多方面有益的生理生化效应,因此在农作物生产的化控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多效唑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喷施多效唑可以抑制大豆茎杆伸长、增加大豆茎粗、降低空瘪率、增加大豆百粒重,大豆盛花期喷施15%多效唑450g/hm2增产136.5kg/hm2,增产率为5.0%;大豆盛花期喷施15%多效唑300g/hm2增产111.0kg/hm2,增产率为4.0%。  相似文献   

13.
多效唑对夏大豆的生物学效应及增产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多效唑是植物内源激素赤霉素的拮抗物,是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抑制顶端优势,促进侧枝发生,使植株健壮、抗倒。为了研究多效唑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大豆增产新途径,于1990~1991年在夏大豆花期进行了喷施多效唑试验。材料与方法试验在罗山县高店乡进行。供试大豆品种为中豆19。多效唑为15%可湿性粉剂,上海联合化工厂生产。试验地黄棕壤,肥力中等,前茬小麦。1990年用200ppm多效唑分别在始花期(7月22日)、始花后7天、盛花期(8月5日)每亩50kg液以背负手摇式喷雾器均匀喷雾,以喷清水为对照。1991年用0、100、200、300ppm多效唑于始花后7天(7月27日)喷施。从施药当日起,小区定点10株,每隔7日测定株高、茎粗等形态指标。处理后的第10天测定叶绿素含量和比叶重。两年试验均为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等行距种植,6行区,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开展了不同浓度的多效唑对龙紫4号甘薯产量及薯块和土壤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1)多效唑处理能提高龙紫4号的鲜薯产量,其中以喷施300mg/kg多效唑处理的鲜薯产量最高,2018年比对照高18.81%,2019年比对照高58.35%;(2)多效唑在龙紫4号薯块中的残留量都低于检测下限,在土壤中残留量最高值63.42μg/kg,低于蔬菜多效唑残留的建议MRL值0.5mg/kg,多效唑处理对龙紫4号薯块及土壤相对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泛豆5号大豆品种高产探索试验,总结了大豆高产栽培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其中降水大风造成倒伏、施肥降低了品种的抗性、阴雨寡照减少了光合作用、多效唑残留重影响了大豆的生长,是今年大豆达不到目标产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多效唑在大豆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1988—1990年,在大豆始花期进行了喷洒多效唑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用多效唑不仅可调控其株型、提高抗倒性,而且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材料与方法试验在夏邑县桑堌乡李口村进行,供试品种为豫豆8号。15%多效唑粉剂由河南省农技推广总站提供。试验地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前茬小麦亩产325—350公斤,随机排列,3次重复,6行区,行长5米,行距0.4米,株距0.16米。收获前每小区取样10株进行室内考种,收获6.4平方米计算产量。  相似文献   

17.
多效唑不同用量对商豆6号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试验研究喷施不同量的多效唑对商豆6号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喷施多效唑应于分枝期效果较好,每亩用量40g,对商豆6号的株高、底荚高度和主茎节长度都有降低的作用,对大豆分枝数、结实率,增加结荚数、荚粒数、粒数有增加的作用,喷施量过大,反而减产。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多效唑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产量的影响,以鄂马铃薯13为材料,研究了多效唑喷施时期以及用量对株高、产量和商品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能显著抑制该品种的株高,在盛花期喷施40 g/667 m2的多效唑时,鄂马铃薯13的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以垦鉴豆28号为研究对象,针对造成大豆低产低效的原因,确定适当的喷施时期,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多效唑在大豆生产上的效应,为进一步推广多效唑在大豆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试验结果表明:垦鉴豆28喷施多效唑最佳时期是初花期。  相似文献   

20.
分析多效唑对大豆部分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期喷施多效唑可以有效地抑制大豆茎秆伸长,起到降低株高的作用,可以增加大豆茎粗、降低空瘪率、增加大豆实粒数,大豆真叶期、三片复叶期、五片复叶期、盛花期各喷施多效唑20g/亩增产效果最好,亩增产13.9kg,增产率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