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近几年来,清丰县劳务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劳务经济所占全县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康县王坝乡左家庄村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三年来,这个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区位优势,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农民增收为着力点,富民抓产业,增收抓劳务,走出了一条劳务富民的经济发展路子,全村农民从劳务输出中增收1400多元。  相似文献   

3.
我们对河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典型调查,总结归纳了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六种类型,分别是:工业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劳务经济带动型、城镇化带动型、商贸带动型。本调查研究,旨在总结基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探索不同类型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模式,深入分析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真正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分类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武胜县是典型的丘陵县,也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劳务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凸现,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职业技能素质已经成为制约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瓶颈。全县现有农村劳动力中,平均受教育时间仅为7.14年,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63.9%。  相似文献   

5.
劳务经济,作为一项新的富民工程和新的支柱产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重点,是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重要渠道,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劳务经济要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真正树立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事关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创建和谐社会战略决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本文对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当前我省劳务输转水平不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就加强我省农村劳动力输转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杨卫军 《现代农业》2012,(10):98-100
本课题组通过对全省60个市县的90多个村进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道路与模式的调查,总结出河南新农村建设的八种模式,分别是:工业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劳务经济带动型、城镇化带动型、经济合作组织带动型、新农村社区型。  相似文献   

8.
劳务输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零散、自发的形式出现以来,逐渐发展壮大并向产业化目标跨进,不断成为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农民脱贫致富、建设新农村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原州区本身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在劳务输出过程中必须掌握从劳务大区向劳务强区转型的方法,本研究对此方法予以介绍,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定西市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注重发挥主导产业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特别是省、市试点村在确定主导产业中,做大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提升有一定基础的传统产业,开辟有一定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种植、养殖、旅游、劳务等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了主导产业示范和带动作用,产业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务经济是将农村富余人力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实现社会财富增长的一种方式。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对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农村劳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就如何推进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农家参谋》2007,(12):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各地纷纷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探索实践.河南省调查总队对全省60个市县的156个村进行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专项调查,总结归纳出河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七种模式,分别是:工业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旅游产业带动型、劳务经济带动型、城镇化带动型、经济合作组织带动型,现将其典型村例和经验与启示介绍如下,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发展劳务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重点,是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重要渠道,是促进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城市社会转型的杠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济源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阳光办的直接指导下,不断拓宽办学渠道,狠抓培训质量,强化转移服务,取得了显著效果,带动全市劳务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有力地促进了济源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4.
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是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而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劳务收入已经成为河南"三农"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本文描述了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经济和社会效果,找出了制约转移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搞好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策略,对于河南新农村建设工作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定西市在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中,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注重发挥主导产业是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特别是省、市试点村在确定主导产业中,做大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提升有一定基础的传统产业,开辟有一定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种植、养殖、旅游、劳务等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了主导产业示范和带动作用,产业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务派遣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专业的重要形式,对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有不少问题应当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三农”问题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新世纪之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审时度势地提出,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意味着农村的又一次综合性变革。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和关键内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正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新农村建设为基本背景,提出了关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浅见,并着重探讨了开发的途径与思路,以期有助于农村劳务建设与新型农民培养等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吕梁是全国集中连片贫困区,也是劳动力资源富区。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退耕退林的实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劳动力逐步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并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经济即劳务经济.也成为吕梁市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在2004年和2005年,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分别占到当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9.5%和21.3%。因此,做强做大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充分转移,对吕梁摘掉贫困帽子,加快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对于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加大劳务输转力度,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产业富民,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借鉴一些地方的经验,提出西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产业经营、劳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学体系构建、社会事业发展等五项重点工作上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