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 ,植棉历史悠久 ,是国家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之一。因市场因素的制约和棉铃虫的暴发 ,挫伤了棉农积极性 ,前几年棉田面积由 5 0 0万亩骤减到 87万亩 ,走向谷底。随着抗虫棉新品种的推广和植棉效益的提高 ,又使农民“重扶摇钱树 ,再发棉花财”,2 0 0 0年全市种植优质抗虫棉 2 4 0万亩 ,今年达到 35 0万亩。优质抗虫棉的迅速普及和推广 ,降低了植棉成本 ,减轻了环境污染 ,促进了农民增收、社会增效。总结近几年推广抗虫棉新品种的经验 ,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引育结合 ,筛选抗虫棉新品种优良的新品种是农民增收和增产…  相似文献   

2.
当前转基因抗虫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斌  何敏  穆宏声 《作物杂志》2005,21(5):62-63
枣阳市位于鄂北岗地, 是湖北省主产棉区, 常年棉花种植面积在2.5 万hm2左右。2000年开始试种转基因抗虫棉, 取得了增产增收、省工省药的显著效果, 面积逐年扩大, 至2004年全市转基因抗虫棉面积占植棉总面积的98% 以上。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迅速推广, 逐渐出现诸多问题, 导致棉花单产呈逐年下降趋势。据调查,2001 年枣阳市植棉面积2.5万hm2, 皮棉单产1155kg/hm2;2002 年植棉面积2.2万hm2, 皮棉单产1032kg/hm2;特别是2003年, 棉花生产遭遇前期低温阴雨, 中期高温干旱, 皮棉单产降至990kg/hm2, 给棉花持续高产带来了影响, 亟须加以解决。剖析抗虫棉栽培技术不利因素,制定与实施综合栽培技术, 是实现转基因抗虫棉高产优质高效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转基因抗虫棉是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将人工合成的苏云金杆菌杀虫蛋白(简称BT)基因或BT和豌豆胰蛋白酶抑制剂(简称CPTI)基因导入棉花(又称双价抗虫棉),培育出的对棉铃虫具有抗性的棉花品种(系).抗虫棉品种的推广应用,对稳定发展棉花生产、提高科技植棉水平、增加棉区农民人均收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抗虫棉良种的选育成功,棉农的植棉积极性逐年提高,抗虫棉的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抗虫棉抗虫性减退和种子混杂退化现象日趋严重.如何避免和杜绝这些现象已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主要有:  相似文献   

5.
<正> 转Bt基因抗虫棉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苏云金杆菌(简称Bt)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植株体内而培育出来的棉花新品种。由于转Bt基因抗虫棉自身能产生杀虫蛋白,对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有较好的抗性,减少了化学农药的用量和使用次数,降低了植棉成本,减少了农药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受到了普遍欢迎。但是,由于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繁多,不同品种之间抗虫性差异较大,加之宣传误导,棉农认为"抗虫棉"就是"无虫棉",不需要用药防治,结果导致部分抗虫棉抗性差、棉铃虫发生较重、非靶标害虫严重发生的现象。针对抗虫棉生产中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6.
根据河南周口市273户棉农对转基因抗虫棉的认知评价调查对采用转基因抗虫棉行为发生逆转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对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不满意是采用逆转的主要原因,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抗虫性单一且下降、产量低等方面。科研育种部门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多抗、高产等品种特性育种。  相似文献   

7.
农户对粮棉比价响应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立桢 《棉花学报》2004,16(1):48-54
粮棉比价是影响农户植棉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文章基于我国农户规模、粮食价格、种植制度、农村劳动力价格、非农产品基本价格、农民休闲等因素,建立了棉区农户的生产、消费和劳动力供求关系数学模型,系统分析了农村经济因素对农民选择乐意种植作物种类的影响。分析提出,在现行粮食价位下棉农乐于选择种植棉花的皮棉价格将在12元·kg 1。研究还认为当粮棉比价达到棉农乐意植棉的程度时,适当提高粮食价格(提高到1.2元·kg 1)和皮棉价格(提高到14.1元·kg 1),将有助于农户整体效益的提高、农业科技改新和农业投入强度,有利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随着转基因抗虫棉良种的选育成功 ,棉农的植棉积极性逐年提高 ,抗虫棉的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导致抗虫棉抗虫性减退和种子混杂退化现象日趋严重。如何避免和杜绝这些现象已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主要有 :天然杂交 棉花是常异交作物 ,其天然杂交率在 5 %~ 10 %左右 ,如果抗虫棉良繁田与其它常规棉种植田相邻过近 ,极易造成天然混杂。机械混杂 原种纯度的高低、播种机械的混用、籽棉收贮和加工等诸多环节中的任一方面出现疏漏 ,都会人为造成品种的混杂。自然…  相似文献   

9.
选用抗虫棉应注意的问题河北省河间市棉花种子公司(062450)哈亮华近年来,棉铃虫发生猖獗,致使部分棉田绝产,大部分棉田减收,给植棉业带来很大损失。在国内外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下,已培育出部分抗虫棉品系、品种。棉花良种繁育推广部门对抗虫棉既要积极引种繁...  相似文献   

10.
李玉生 《种子科技》2003,21(3):177-178
近年来,抗虫棉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种植,使棉花产量、植棉效益大幅度提高。但在生产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部分棉田出现早衰,制约了棉花产量的提高。针对导致抗虫棉早衰因素的研究分析,应采取若干防治对策。1导致棉田早衰的若干因素1.1传统施肥造成养分失衡抗虫棉增产潜力大,需肥多,其中钾肥尤为重要。钾不但能延长叶龄,同时也能有效防止生理性红叶茎枯病的发生。一般情况下,转基因抗虫棉氮、磷、钾的需求量为3:1:4.5,而大多数农民的传统施氮、磷、钾肥的投入比例为3:0.5:1.8,致使土壤养分失调,不利于抗虫棉的生长发育,易形成早衰。1.2土壤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棉花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及结构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非参数方法双产出模型研究中国棉花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以来,棉花生产资源配置效率区域差异及结构优化策略。分析结果表明,规模效率是制约长江与黄河流域棉花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政策含义:中央政府应进一步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力度消除制约中国棉花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并根据转型期中国棉花生产所表现出来的区域特征,稳定塔里木河流域棉花生产效率,改善长江流域棉花生产资源配置效率,有效消除黄河流域棉花低效生产状况  相似文献   

12.
周治国  曹卫星 《棉花学报》2003,15(6):333-338
利用棉花生产系统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江苏省区域棉花单产、种植面积和总产等生产指标的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除苏南外,棉花单产呈增加趋势,苏中棉花单产减少的可能性大于苏北;种植面积呈明显减少趋势;总产变化区域间差异较大,全省棉花总产呈现减少趋势,苏南、苏中为明显减少趋势,苏北表现为增长趋势。利用综合增长率或减少率法,分别建立悲观、一般、乐观条件下的棉花生产系统预测方案,并以实际生产指标值为基数,预测未来棉花的单产、种植面积和总产。  相似文献   

13.
近20年我国棉花生产主栽品种概况及其评价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宋晓轩  王淑民 《棉花学报》2001,13(5):315-320
本文以大量的数据 ,对近 2 0年来我国棉花品种的数量及其推广面积进行了综合评述 ,从中总结出各产棉省棉花生产发展历程及趋势。 1 999年始 ,棉花放开经营 ,2 0 0 1年始 ,棉花生产及其后续产品完全进入市场 ,棉花作为我国“战略物资”的时代已一去无返。面对即将进入 WTO及其后的挑战与机遇 ,棉花生产及育种重点必将以市场的需求为调整目标 ,文中谨以此为依据宏观提出今后的发展建议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晚播、增密、减氮是长江流域棉花生产通过缩短生产周期来降低人工成本和物化成本的有效途径,适宜的播种时间是麦/油后直播棉花产量形成的重要影响因子,但是适宜的播期及晚播下限的研究未见报道。【方法】2018年和2019年在湖北省主产棉区4个试验点进行播期试验,试验设5个播期处理,分别为5月20日、5月25日、5月30日、6月4日、6月9日,在高密度、低氮条件下,研究不同播种时间对棉花生育进程、田间长势长相、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推迟播种可通过缩短播种出苗期和苗期加速棉花生育进程,全生育期缩短,纤维品质稳定。但是,随播期推迟,伏桃数量、单株铃数、单位面积成铃数、籽棉产量及成熟期吐絮率下降。特别是过迟播种,单位面积成铃数、10月20日吐絮率及产量会显著下降。【结论】长江流域相似棉区麦/油后直播模式最适播期建议在5月25日左右,以不晚于6月4日为宜。  相似文献   

15.
以新疆棉花生产为例,运用条件价值法(CVM),通过对新疆棉花生产正外部性补贴的支付意愿调查,估算了棉花生产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及社会保障等正外部性非市场价值;运用分解求和法,测算了新疆棉花生产过程中,棉田吸收CO2、棉田土壤固碳、棉花生产中物资燃料使用带来的碳排放等环境外部性的非市场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棉花生产的综合外部性表现为正,其外部性的非市场总价值高达110.8573×108元。若将此作为计算棉花补贴的依据,则每公顷棉花可补贴7589.85元;并提出将其作为棉花生产补贴标准,增加补贴项目,提高补贴额度,稳定棉花生产,保障棉花产业安全。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climate change on cotton potential productivity in Shihezi region by using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agrotechnology transfer (DSSAT) model, so as to provide thought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tton planting management. [Method] Based on the field test data in Shihezi area, this study verified the applicability of DSSAT V4.7 model, simulated cotton light and temperatur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and climate production potential, and analyzed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n cotton. [Results] After the adjustment of variety parameters, the simulated value of the model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measured value, so the model can be used in the study of cotton in Shihezi. In the past 51 years,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total solar radiation in the growth period of cotton in Shihezi have shown a very significant trend of increasing, while the rainfall change is not significant and the trend of climate change is partly various in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of cotton. The actual yield and light and temperatur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of cotton have shown a very significant improving trend; the average value of production potential was 3.6 times than the actual yield, and due to the lack of precipitation in this area,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climate production potential are not good. Cotton light and temperatur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has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the meteorological factors in the growth period, and has a ver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monthly average minimum temperature and the monthly total solar radiation. But the potential productivity h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most monthly rainfall and some monthly average maximum temperature. Therefore, the increasing of temperature and total solar radiation are conducive to the production of cotton. [Conclusion] Climate chang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cotton yield and production potential in Shihezi.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棉花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尤其是棉花基因工程的突破,为棉花杂种优势利用开辟了广阔的新领域。本文对棉花细胞质雄性不有机理、基因工程杂交棉、组织培养诱导棉花雄性不育新类型等作了探讨和综述;并对生物技术和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中国棉花副产品作为生物质能源利用的潜力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每年产生丰富的棉花副产品资源,包括棉秆和棉籽。棉秆和棉籽壳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高,棉籽仁含油量高,是适宜的生物质能源原料。从1980年到2014年,棉花主产区向西北内陆的新疆扩展,而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种植面积缩小,主要原因是植棉比较效益大幅下降。利用棉花副产品生产生物质能源,是既缓解中国能源压力又提高植棉效益的1个新途径。利用1980―2014年中国各省棉花种植数据,分析30多年来棉花种植的区域变化,估算棉花副产品的产量和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发展潜力。2014年棉花副产品的理论产量为3244万t,其中棉秆2236万t,棉籽1008万t。利用棉秆和棉籽壳可以生产1084万t生物炭或1355万t生物油,棉籽仁经生物质能源转化后可生产152万t生物柴油。利用棉花副产品生产生物质能源产品(生物油和生物柴油),其能源潜力可达1000万t标准煤。在利用30%和50%的情况下,能源潜力分别达到300万t和500万t标准煤。棉花副产品的能源化利用及其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能源供应压力,还能促进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棉民增收。  相似文献   

19.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相关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决新疆棉花产业所面临的进口外棉冲击、生产成本上升、自然灾害与病虫害威胁以及棉花产业下游基础薄弱等问题,通过实证分析和调查研究,提出要从加大外棉进口管控、宏观调控、生产环节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棉花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支持新疆棉花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棉花早衰、红叶茎枯病与棉花轮纹斑病间关系辨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系统分析了棉花早衰、红叶茎枯病与棉花轮纹斑病间的关系。棉花早衰依据其成因差异可划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生理性早衰、病理性早衰及生理病理复合性早衰。近些年来生理病理复合性早衰在我国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系统分析了生理病理复合性早衰的成因及有关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我国棉花生产、以“选种、壮苗、补钾、抗逆、防病”等技术为核心的棉花早衰控制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