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解贵州省推广蚕品种“贵蚕1号”“华康2号”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以之与人工饲料专用蚕品种“优食1号”进行人工饲料摄食效果对比。结果显示:“贵蚕1号”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华康2号”,收蚁52 h健蚕率略低于对照“优食1号”;1龄、2龄眠蚕个体健壮,蚕体质量最高;2龄、3龄眠起整齐,起蚕率最高;综合适应性及抗病性强于对照;茧质成绩及健蛹率次于“优食1号”。“贵蚕1号”对人工饲料适应性总体评价较好,在没有专用人工饲料蚕品种的情况下必要时可作替代。  相似文献   

2.
为初步明确航天三眠蚕在农村饲养的实际表现,于2007年春在江苏省金坛市农村进行了试养,并就其饲养成绩与实验室成绩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航天三眠蚕在农村饲养眠性稳定(95%以上);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分别为1.113g、0.210g和18.87%;茧丝长824m,解舒率72.02%,茧丝纤度1.837dtex,净度和洁净优;为进一步实用化生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3.
广西不同蚕品种对稚蚕人工饲料的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将广西区几个生产上常用蚕品种(杂交种:两广二号正交、两广二号反交;日系原种:湘晖、7532;中系原种:芙蓉),用不同含量的桑叶粉和蛋白粉配方的人工饲料进行饲育,调查比较了不同蚕品种收蚁后24h的疏毛率、3龄起蚕体重和存活率三项指标,结果表明:两广二号反交和正交品种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优于其它三个原种,24h疏毛率,两广二号反交种为86.44%,两广二号正交为79.11%;3龄起蚕体重,两广二号反交为13.66mg,两广二号正交为13.79mg;在稚蚕存活率方面,两广二号反交为70.06%,两广二号正交为77.17%。从这次对1~3龄不同蚕品种的饲育成绩的比较中,杂交种中两广二号正交和反交种较适合于稚蚕的人工饲料饲养,优于原种。  相似文献   

4.
袁桂阳  苏茂科  艾军  曹宁宁  王忆  唐斌 《四川蚕业》2019,(收录汇总):27-29
在凉山州会东县采用常规桑叶育方式饲育小蚕人工饲料蚕品种“茗山×碧水”,春季饲养成绩单产比“菁松×皓月”略低,比全县平均成绩高,丝质成绩相当;秋季饲育成绩和丝质成绩均显著好于对照种“781×7532”和全县平均成绩。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专养雄蚕与现行品种的差异性,在实验室开展饲养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这两个雄蚕品系的强健性比两广二号略好,虫蛹生命率、结茧率存在显著性差异;50kg桑产茧量分别高9.78%、6.11%;50kg桑产茧层量分别高19.64%、12.99%;万蚕用叶量少14.00%、5.47%;生产1kg茧所用叶量少8.96%、5.77%;一茧丝长、干茧出丝率、净度均优于两广二号。饲养雄蚕品种将有效地提高饲料转化率、亩桑生产效率和茧丝质量,实现蚕农与缫丝企业双赢和产业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家蚕新品种鲁17、92原蚕的全龄人工饲料育,结果表明,该品种具有较好的人工饲料适应性,其全龄人工饲料育的各龄眠重、5龄逐日蚕体重与茧质成绩明显优于对照品种菁松、皓月。使用本实验所用配方的人工饲料饲养该品种,其全龄人工饲料育茧质成绩可达到桑叶育水平,中、日系茧层率分别为23.41%、24.28%,日系品种的人工饲料适应性明显优于中系品种。  相似文献   

7.
用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研制的粉状人工饲料,对我省现行推广的6对家蚕品种和2个雄蚕品种进行1-2龄人工饲料育的适应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各蚕品种喂饲人工饲料24 h后,疏毛率达95%以上的蚕品种有华东x春晨(99.80%)、菁松x皓月(98.69%)、明丰x春玉(96.15%)、秋丰x白玉(96.04%)、春华x秋实(95.45%)和华菁x平72(95.41%);从各品种的生长情况和茧质来看,1-2龄人工饲料育的除全龄经过延长两天左右外,其虫蛹率、万蚕产茧量、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均与全龄桑叶育基本接近。  相似文献   

8.
选取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保存的10个中系和10个日系家蚕品种进行了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种选育试验,调查了各品种的24 h疏毛率、小蚕期眠蚕体质量以及茧质等多项指标,分析所选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适应性选育效果。结果表明,经过4~6代人工饲料适应性选育后,各品种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均有很大提高,日系品种比中系品种表现好。日系品种经过6代人工饲料适应性选育后,24 h疏毛率均在90%以上,002B、J6、732这3个品种2龄和3龄起蚕率均能达到或接近100%;中系品种经过4代人工饲料适应性选育后,整体上仍比较差,庭、豫1号、限1、苏蚕1号的24 h疏毛率能达到85%及以上,2龄、3龄起蚕率中系也比日系品种差,发育不齐。日系品种豫4优、002B、9406B、J6,中系品种庭、豫1号、限1、125M在人工饲料适应性选育中表现较好,可列为本单位的重点选育品种。探讨了人工饲料养蚕中遇到的3龄后期出现不眠或者对人工饲料食性减弱,以及人工饲料发霉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农村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的兴起,适于人工饲料育的蚕品种日益成为生产需求。"秋丰×白玉"是浙江蚕区主要推广应用的蚕品种,我们前期对其相应的母种进行了人工饲料适应性再选育。为调查人工饲料适应性再选育蚕品种"秋丰×白玉"的生产实用性状,对其进行了农村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小蚕1~2龄人工饲料育,24h疏毛率、72h就眠率、2龄起蚕率、3龄起蚕率分别较对照提高了3.13%、11.76%、15.29%、486.67%,死笼率降低了41.60%,张种产量与对照相仿;小蚕1~3龄人工饲料育产量较对照降低10%左右。  相似文献   

10.
家蚕人工饲料育不仅有省工节本,减少蚕病、农药中毒和氟污染危害等优点,而且在蚕种生产过程中能有效地杜绝微粒子病的感染。笔者曾于2002 ̄2003年进行了日系原蚕1 ̄2龄人工饲料育及繁育一代杂交种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日系白玉原蚕1 ̄2龄人工饲料育的饲养成绩、克蚁制种量及其一代杂交种的张种产茧量均与全龄桑叶育接近。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家蚕人工饲料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也大大提高。为了解原蚕全龄人工饲料育繁育的一代杂交种的饲养成绩,我们于2005年秋蚕期在本院进行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以选育适合省力化饲养及原料茧品质优的家蚕新品种为目标,采用杂交育种和系统选育的方法,育成秋用强健性家蚕新品种E苏、9902B,并与选拔的优质多丝量品种Z83、Z84组配成四元杂交组合E苏·Z83×9902B·Z84,命名为鄂蚕6号。新品种在实验室品种比较鉴定和育种协作区共同鉴定以及农村生产试养试验中,均表现出强健好养、产茧量高、茧丝品质优的特点,秋季饲养综合成绩显著超过对照品种黄鹤×朝霞。实验室鉴定鄂蚕6号的虫蛹统一生命率94.93%,与对照品种相仿;茧层率23.46%,万蚕收茧量17.41 kg,茧丝长1 090 m,鲜毛茧出丝率19.15%,分别比对照品种提高了3.26%、6.66%、8.28%、8.81%。新品种已于2015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长江中下游蚕区秋季饲养。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比较了30个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育的适应性.通过调查各品种的疏毛率、眠蚕体重、起蚕率和存活率等指标,得出了各品种对人工饲料育的综合适应性指数.与疏毛率等单项指标相比,利用综合适应性指数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品种间对人工饲料育的适应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正> “朝雾”的育成 1990年3月新蚕品种—广食性蚕日601号×中601号,爱称“朝雾”由农林水产大臣指定推广。数年前,食苹果或食香蕉和蛋糕一类的蚕作为新闻介绍,在周刊杂志上成为漫画材料的事还记忆犹新。在蚕丝·昆虫农业技术研究所遗传素材研究室保存的食性异常的“沢J”就属于这种蚕品种。在松本支所耐性蚕品种育种研究室寻找适于用脱脂米糠或鱼粉、酵母、麦麸粉等畜用廉价饲料素材,完全不食桑叶粉的LP—1(堀江等,1983)新的人工饲料的蚕品种,从选育适合于一般人工饲料的半成品  相似文献   

14.
采用杂交选育和定向选择的育种方法,育成了优质、高效、好养的春秋兼用家蚕新品种川蚕23号。经四川省家蚕品种实验室鉴定和农村生产试养表明,新品种具有体质强健、耐高温多湿、龄期经过短、饲料效率高、茧丝品质优良、产量稳定的特点,已通过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新品种春季在农村试养鉴定的100 kg桑收茧量9.11 kg,比对照品种871×872提高8.58%;在实验室鉴定的成绩与对照品种菁松×皓月相当,虫蛹率96.20%,解舒率79.86%,鲜茧出丝率17.72%,洁净97.91分。新品种秋季在农村试养鉴定的100 kg桑收茧量7.54 kg,比对照品种洞.庭×碧.波提高3.98%;在实验室鉴定的虫蛹率93.05%,万蚕产茧量18.77 kg,分别比对照品种洞.庭×碧.波提高1.74个百分点、2.46%,一粒茧丝长1 150 m,解舒丝长932 m,解舒率81.04%,洁净94.82分,鲜茧出丝率16.90%,分别比对照品种洞.庭×碧.波提高41 m、83 m、4.50个百分点、3.06分、0.38个百分点。新品种在饲养条件和气候环境较差的蚕区饲养,能显示出良好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5.
以四川省南充蚕种场保存的七个优良品种与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引进的性连锁平衡致死系雄蚕品种"平30"进行杂交组配,筛选出了一对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川山×平30。川山×平30在四川省家蚕新品种鉴定中表现良好,综合性状稳定、雄蚕率高、发育齐一、产量稳定、饲养及丝质成绩优良,尤其在雄蚕率、发育整齐度、健康性及茧丝质等重要指标中表现优异,达到雄蚕品种的生产实用化要求,是一对春秋兼用的雄蚕新品种。2018年3月通过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四川蚕区春、秋季饲养。  相似文献   

16.
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春秋兼用蚕品种川蚕23号进行了春秋季实验室和农村比较试验,实验室试养表明:川蚕23号属中等茧型,中丝量蚕品种,龄期经过短,健康好养。与对照品种871×872相比,5龄经过短27h,万头蚕产茧量、万头蚕茧层量分别低1.04%、2.91%,100kg桑产茧量提高8.58%;与夏芳×秋白比较,川蚕23号万头蚕产茧量、万头蚕茧层量、100kg桑产茧量分别提高4.31%、3.62%、3.70%;与洞庭×碧波比较,川蚕23号万头蚕产茧量、100kg桑产茧量分别提高1.27%、2.85%。农村试养表明:该蚕品种耐粗食能力强,食桑快、用桑少、上蔟涌、营茧快,特别为养蚕大户所欢迎,是1对适于全年多次省力化养蚕的优良蚕品种。  相似文献   

17.
雄蚕品种的培育和应用对于提高叶丝转化效率与生丝品位具有重要作用。以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材料平30作为供体亲本,普通家蚕品种云蚕8作为受体亲本,采用回交改良的方法,育成了新的日系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红平2,用该品系与限性皮斑中系品种云蚕7组配成雄蚕杂交组合云蚕7×红平2。经实验室鉴定和农村饲养鉴定,该雄蚕品种的雄蚕率达98%以上,且具有强健好养,产量稳定,茧丝产量高、品质优的特点,其中在四川、湖南、贵州、浙江4省实验室鉴定的虫蛹率、茧丝长、解舒丝长、解舒率、鲜茧出丝率分别比对照品种菁松×皓月提高0.63个百分点、155 m、154 m、1.9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茧丝洁净达到97.2分。该雄蚕品种适合在云南蚕区春秋期推广饲养,可生产缫制高品位生丝的原料茧。  相似文献   

18.
雄蚕品种具有强健好养、叶丝转化率高、出丝率高、生丝品位高等优点,专养雄蚕品种能较大幅度提高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为了解雄蚕品种鲁菁×华阳在云南省高原蚕区的适应情况,提高楚雄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2014年春、秋2期,在楚雄州以菁松x皓月为对照进行了实验室饲养和农村试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蚕品种鲁菁×华阳的实验室饲养成绩...  相似文献   

19.
人工饲料适应性蚕品种小蚕颗粒饲料育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比较了人工饲料适应性杂交组合ZHG×春54正反交和现行品种皓月×菁松小蚕颗粒人工饲料育与全龄桑叶育的饲养效果。结果表明,3对杂交种对颗粒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良好,但小蚕期发育速率和体重低于全龄桑叶育。3龄改换为桑叶育之后,蚕的生长发育加快,熟蚕体重、全茧量、茧层量、张种产茧量等主要经济指标,ZHG×春54正反交小蚕颗粒饲料育均高于全龄桑叶育,但皓月×菁松低于桑叶育,各杂交品种的生命率总体上小蚕颗粒饲料育高于全龄桑叶育。茧丝质量主要指标全龄桑叶育与小蚕颗粒饲料育无明显差异。ZHG×春54是一对对颗粒饲料适应性优良的杂交组合,达到了生产实用化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以引进的眠性稳定的三眠蚕品种853白、543B为父本,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现行生产用四眠蚕品种932、7532、芙蓉、湘晖作母本,采用杂交育种和系统选育的方法,分别育成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眠性稳定的三眠蚕品种三、龙、汇、源,并组配成强健性三眠蚕四元杂交组合"三.龙×汇.源"(粤蚕细纤1号)。省级实验室和农村生产鉴定结果表明:该品种强健好养、眠性稳定(三眠率98%以上)、全龄经过短;实验室鉴定的茧丝纤度1.853 dtex,茧丝长1 146 m,解舒率73.04%,洁净95.38分,强力4.63 mN/dtex,伸长率23.3%,抱合116次。该品种2010年12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广东蚕区全年推广饲养,可作为缫制高品位细纤度生丝的原料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