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ISSR(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研究景宁木兰(Magnolia sinostellata)与17个木兰科木兰属其它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揭示景宁木兰的遗传基础。在本试验条件下,从12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20个具有多态性的引物,共检测到178条清晰的条带,其中163条具有多态性,占91.60%。通过POPGENE 32软件分析,除了木兰亚属的山玉兰独自成一类外,符合赫钦生的木兰属分类系统:厚朴、广玉兰及其变种为木兰亚属一类,其余包括景宁木兰、天目木兰、武当木兰等为玉兰亚属一类;玉兰与辛夷的杂交种二乔木兰与辛夷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231 4,与玉兰的遗传距离也只有0.316 7;木兰属内遗传距离最近的为天目木兰与日本辛夷,为2.232 1,遗传距离最远的为山玉兰与日本辛夷,为0.736 9;景宁木兰与本属其它植物间的遗传距离在0.278 2~0.610 9,其中与天目木兰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278 2,与山玉兰的遗传距离最远,为0.610 9。这表明景宁木兰具有其特有的遗传基础,且与天目木兰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2.
珍稀濒危植物——景宁木兰的保护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景宁木兰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较大的学术价值,因其野生种群数量少,加上人为破坏严重,刚刚发现就濒临灭绝。建议将该种列入国家珍稀保护植物,并加强对其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日本樱花高空压条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号生根粉和萘乙酸2种植物激素为生根剂,对日本樱花高空压条枝进行处理,2种生根剂各设50、100、150、200、300、600kg/L6种浓度,共12个处理,并以清水(CK)作为对照。经统计分析和Duncan新复极差比较,结果表明:3号生根粉和萘乙酸处理都有利于樱花根长和根数量的生长;以200kg/L3号生根粉其根长生长最好,平均根长达到103.81cm;以200kg/L萘乙酸处理,其生根数量最多,平均根数达到86.2根。  相似文献   

4.
以位于浙南山区的丽水市莲都区峰源乡为研究地点,调查濒危植物景宁木兰(Magnolia sinostellata)的种群分布情况,采集生境土壤样品测定理化指标,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土壤性质对景宁木兰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景宁木兰主要分布在公益林,萌生能力极强,但大部分植株的每丛萌条数量不多;分布区生境土壤pH均值4.96,含水率极低,有机质丰富,有效磷明显不足,上层植被不是影响居群间土壤性质差异的唯一因素;关联分析显示,景宁木兰的分布情况和生境土壤的pH值、有效磷和速效钾3个理化指标关联密切,其中pH值的影响程度最高,与景宁木兰植株数关联度最大的是中土层有效磷含量,与平均每丛萌条数关联度最大的是表土层pH值。  相似文献   

5.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武当木兰进行嫩枝扦插育苗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基质、ABT 1号生根粉不同质量浓度对插穗成活率影响显著,提高嫩枝扦插成活率的最佳处理组合为:以混沙土为基质、100mg/L的ABT 1号生根粉溶液浸泡12 h,成活率、平均生根数、平均根长最高,分别比对照高出20个百分点、7.0条和8.3 cm。  相似文献   

6.
濒危植物单性木兰群落主要种群种间联结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濒危植物单性木兰主要分布区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60块乔木样地,30个灌木样方,150个草本样方,对其乔、灌、草进行调查,并基于2×2联列表,应用χ2检验、W检验、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等方法对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单性木兰群落乔木层21种主要种群、灌木层15种主要种群和草本层13种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的显著性和关联强度进行了定量测定,以揭示单性木兰群落不同结构层次中主要植物种群的种间关系。结果显示:(1)单性木兰群落乔木层主要种群总体关联度呈正相关,灌木层和草本层呈负相关。(2)乔木层中翻白叶树和檵木、野山楂,檵木和栓叶安息香、野山楂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联结性。翻白叶树和鸭脚木、栓叶安息香,以及檵木和鸭脚木,栓叶安息香和野山楂之间存在显著的正联结性。粗糠柴和润楠种间存在极显著的负联结性,翻白叶树和小叶山柿,栓叶安息香和润楠,野山楂和小叶山柿,粗糠柴和虎皮楠之间存在显著的负联结性。(3)灌木层种群中显著关联的只有翻白叶树和檵木。其余为不显著关联,正关联为49个,负关联为47个。(4)草本层友水龙骨和狭叶沿阶草、砂仁和蔓生莠竹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其余为不显著关联,正关联为25个,负关联为43个。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极小种群植物多数为我国特有物种,对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天目铁木作为浙江省特有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野生植株仅存5株,分布地域狭窄,其濒危机制的揭示是种群得以保护和恢复的重要基础。本文从气候变化、人为干扰和病虫危害等外部因素,以及天目铁木自身的光合能力、生长节律、种子活力和遗传多样性等内部因素2个角度综述了天目铁木濒危机制的研究进展:1)外部因素:第四纪冰期以来的气候变化,导致天目铁木有效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人为干扰导致天目铁木生存压力增大,种群规模进一步减小;病虫害对其幼苗的存活也存在一定影响。2)内部因素:天目铁木较窄的光适应范围和较低的光合速率使其在群落光照资源竞争中处于劣势,环境适应能力较弱;雌雄花授粉时间短,花粉萌发率低、寿命较短等生长节律特点导致其种子产量低、品质差;种子结构特点及内源营养物质、植物激素的限制造成其种子萌发条件苛刻,萌发率低,自然更新幼苗数量十分有限;极小的种群规模、低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引发天目铁木近交严重,子代个体杂合度降低,遗传力、生殖力、生活力、适应力减弱。综上,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应是天目铁木种群规模急剧减小的直接原因;极小的种群规模导致其近亲交配更为频繁,遗传多样性降低,进而导致其生殖生长发育存在潜在的缺陷;加之天目铁木所处群落中其他种群的资源竞争,幼苗自然更新存在很大困难,种群规模难以恢复。然而,针对天目铁木这样遗传多样性低的极小种群植物,早期保护工作多集中于濒危因素的去除或控制,对其特有的遗传学问题则缺乏考虑。因此,为有效保护天目铁木,应当科学设计人工杂交策略、结合无性繁殖技术,增加野生个体繁殖力,在有限基因库中尽可能维持其遗传多样性,结合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外回归等多种手段,最终使这一物种得以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8.
以《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1版)》收录的101种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为规划研究对象,分析物种数量与分布现状,总结拯救保护成效与存在问题,从保护体系和科研管理支持体系两大领域进行规划研究并提出保障措施,旨在全面提升云南省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认识水平和关注度,将极小种群拯救保护作为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和亮点。  相似文献   

9.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要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拯救与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在完成第一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后,为适应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迫切需要,提出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概念、名录和相关的保护措施。本文在回顾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相关概念形成、物种名录确定和拯救保护计划制定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开展云南蓝果树毛枝五针松等的种群调查分析及拯救保护行动实践,基于国内外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要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既涵盖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等的种质资源保存方法,又涵盖包括种苗繁育、近地保护、回归引种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的种群恢复与重建措施。望本文的归纳总结,能为我国各省区制定并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行动计划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分布在喀斯特生境中的濒危植物单性木兰自然更新种群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种群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环境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点格局对单性木兰更新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利用广义混合线性模型对幼苗的密度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线性拟合。 结果 (1)研究区域中的单性木兰种群结构呈倒“J”型,种群存活曲线接近Deevey-III型,大量小龄级幼苗的分布预示其种群更新状况良好;(2)单性木兰种群除在小尺度上有微弱的随机分布外,其余所有尺度上都呈聚集分布;(3)郁闭度、土壤湿度和岩石裸露率是影响单性木兰种群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结论 研究区域中的单性木兰更新种群状态良好,高强度的空间聚集分布主要是种子生物学特性和喀斯特生境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八蕊单室茱萸为云南省特有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和濒危物种。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访问调查,确定八蕊单室茱萸可能分布的区域,开展种群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八蕊单室茱萸目前仅在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州有10个天然种群,其种群规模已低于最小可存活种群,属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和濒危物种,亟需开展保护工作。生境破坏和生境片段化是导致八蕊单室茱单室茱萸濒危的人为因素。提出收集种质资源、营建和管护近地保护种群、建立迁地和回归种群等保育建议。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物种种类、数量及分布现状,以及拯救保护已取得的成效。对拯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基于植物种群生态学理论,以保护(重建)原生境、稳定(扩大)种群数量为目标,提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近地保护方法,以及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其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种的消亡日益严重,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问题。四川省是我国野生植物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种类众多,所受威胁较大,其拯救和保护研究工作相对薄弱。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已有计划在我国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在此背景下,本文首次研究了四川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名录、分布格局、致濒原因,并提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对策。该研究对于全面推进四川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作,促进野生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极小种群植物毛枝五针松的野生资源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7~11月,在文山州西畴县、马关县和麻栗坡县采用社会学田野调查和植物学群落调查方法,对极小种群植物毛枝五针松种群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毛枝五针松野生资源稀少,仅有358株,木材蓄积量仅为22.8444m3.其中麻栗坡县是毛枝五针松的集中分布区,有335株;西畴县和马关县为零星分布区,分别有13株和10株.毛枝五针松对水湿和光照条件要求高,受到偷砍盗伐的严重威胁,对极小种群毛枝五针松的保育,不仅要加强对现有野生资源的保护管理,还需通过人工扩繁种苗,逐步恢复和扩大其种群数量和规模.  相似文献   

15.
依据8块样地的调查材料,对馨香木兰所处的圆果化香树林、青冈林、西畴润楠林3种群落中乔木树种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H′)、优势度(D)、群落均匀度(J)以及物种丰富度(S)等指标进行了计测,据此分析了其馨香木兰所处群落的类型、结构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关系以及生境特点,从而获得了该3种群落类型中馨香木兰的种群结构特征,指出现存的馨香木兰为增长型种群,但它的大部分植株尚处于幼苗、幼树阶段,自我更新困难.  相似文献   

16.
木兰属(Magnolia)是地球上最原始的植物属之一,由于人类的过度利用和环境的变化,野生资源急剧减少,部分种处于濒危状态,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珍稀濒危物种繁殖、种群扩大及保护性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开展木兰属植物组培快繁研究增多,取得长足发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繁殖提供了条件。文章概述了木兰属植物组培常用的外植体取材的部位与季节、基本培养基的选择、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的调配及培养的环境条件等,并探讨了研究过程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7.
采用空间代时间和匀滑技术,通过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和生存分析,对福建省连城县乐东拟单性木兰的种群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人工林栽培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乐东拟单性木兰种群年龄结构似金字塔形,Ⅰ级、Ⅱ级数量较多,在Ⅲ级、Ⅳ级种群出现断层,种群存活率曲线属于DeeveyⅢ型,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共出现3次死亡高峰,第Ⅱ级、Ⅳ级、Ⅶ级死亡率较高,种群在第Ⅰ级生存率较高而死亡率较低,进入第Ⅱ级之后,生存率急剧降低,累积死亡率急剧升高;11年生东拟单性木兰与杉木生长无显著差异,但在后期的培育过程中,应对杉木进行适当修枝或疏伐,以促进东拟单性木兰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选择3种生根剂处理迷迭香插条,采用露地和搭建拱棚两种方法进行扦插试验,结果表明:3种生根试剂处理的迷迭香插条成活率显著高于对照,ABT处理插条成活率92.3%,NAA处理插条成活率93.7%;搭建拱棚扦插有利于插条生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Maxent模型评价丹霞梧桐的潜在生境,为该种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无人机获取丹霞梧桐黄叶期186个空间分布数据,结合6个环境变量,利用Maxent模型预测丹霞梧桐的潜在适生区,并分析主要环境变量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Maxent模型评价效果达到优秀水平,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值分别为0.947和0.906;刀切法验证结果表明,高程、坡度和坡向是影响丹霞梧桐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其贡献率分别为51.2%、30.3%和7.8%;在3个主要环境变量的共同作用下,丹霞梧桐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在丹霞山高程150~530m、坡度20°~60°的阳坡;以自然断点法将丹霞梧桐的潜在适生区分为高适生区、中适生区、低适生区和非适生区4个等级,高、中适生区面积为30.27km^2,仅占丹霞山总面积的10.41%;低适生区面积为41.01km^2,非适生区面积为219.5km^2,共占丹霞山总面积的89.59%;野外实地调查数据验证结果表明,92.1%的丹霞梧桐实地分布点落入高、中适生区,Kappa系数为0.958,说明Maxent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结论】Maxent模型可较准确预测出丹霞梧桐在丹霞山的潜在适生区,并揭示影响其分布的3个主要环境变量,该模型对小尺度区域预测亦有较好效果。对丹霞梧桐保护提出2点建议:1)就地保护方面,要严格限制其高、中适生区的旅游设施建设,并建立长期的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跟踪其种群动态变化;2)迁地保护方面,根据其适生条件,选择适合区域开展野外回归试验扩大其种群分布。本研究结果可验证低空无人机遥感在物种识别和种群调查中的优势和可行性,并揭示该方法在丹霞地貌这种特殊生境监测与评价中的潜力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海南假韶子Paranephelium hainanense的适生区域,培育种子苗,并把野外自然种群更新小苗迁至三亚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建立保护地块,观测种子苗和野外更新苗生长及进行物候监测。结果表明,(1)质量浓度为200 mg·L-1植物生长调节剂双吉尔GGR提高海南假韶子种子发芽率和成苗率,分别为43.3%和92.31%。(2)6 a生的生长监测结果显示,迁地保护的两种类型苗木成活率均在95%以上,野外林下更新幼苗和种子苗的苗高和地径净生长量均随着苗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前者的平均苗高年生长量为54.81 cm,平均地径年生长量为5.89 mm;后者的平均苗高年生长量为48.75 cm,平均地径年生长量为3.72 mm。在第3年—第6年期间,海南假韶子保持着较高的高增长、冠幅增长和地径增长。(3)通过物候观察,海南假韶子2个自然种群幼苗已经在迁地保护区开花结果,始花年龄为5年,花期2月底—4月,果期5—7月,其花期和果期均比野外植株早一些。基于研究结果表明,海南假韶子的迁地保护取得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