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0 引言河南省是我国玉米小麦的种植大省,玉米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3 800千公顷和5 670千公顷以上。玉米黄花叶病毒(maize yellow mosaic virus, MaYMV)是2016年在我国云南省玉米上首次发现的一种新病毒[1],属于马铃薯卷叶病毒属(polerovirus),能够引起玉米植株叶片黄化、花叶、红叶等症状[6],之后该病毒在亚洲[1-2]、非洲[3-4]、南美洲[5]等地区禾本科作物上均有发现,  相似文献   

2.
 玉米粗缩病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部分地区严重发生,2008年至今, 该病在黄淮海地区又呈暴发趋势[1]。引起我国北方玉米粗缩病的主要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2]。田间寄主植物和传毒昆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的发生数量、带毒率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因此,建立快速灵敏的RBSDV检测体系,明确RBSDV的田间寄主,对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0引言山药(Dioscorea oppositifolia L.)是薯蓣科薯蓣属植物,可作为药用或食用材料[1],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我国河南、山东、江苏、广西和江西等省份都有种植。山药生产中以块茎无性繁殖方式为主,导致病毒病发生严重[2]。侵染山药的病毒主要包括马铃薯Y病毒属(Potyvirus)[3]、杆状DNA病毒属(Badnavirus)[4]、香石竹潜隐病毒属(Carlavirus)[5]以及蚕豆病毒属(Fabavirus)[6]的一些病毒。  相似文献   

4.
引起花生果腐病的新孢镰刀菌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0引言花生果腐病(俗称花生烂果病)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主要导致花生荚果腐烂。近年来花生果腐病在我国山东、河南、河北等花生主产区日趋严重,造成15%以上的减产甚至绝收[1]。国内外已报道的花生果腐病病原菌有Sclerotium minor[2]、Neocosmospora vasinfecta[3,4]、N. striata[5]、Fusarium sp.[6]、Pythium myriotylum[7]和Rhizoctonia solani[8]。其中,我国不同地域的花生果腐病病原菌有N. vasinfecta[3,4]、N. striata[5]、Fusarium sp.[6]、P. myriotylum[7]和R. solani[8]。  相似文献   

5.
 苹果花叶病的分布广泛。据国外报导,在苏联[55]、保加利亚[20]、法国[16]、英国[63]、荷兰[16]、瑞士[15]、比利时[58]、瑞典[36]、挪威[56]、意大利[30]、南斯拉夫[61]、美国[13]、南非联邦[38]、新西兰[10]、印度[12]以及德国、丹麦、澳大利亚等处均有此病的分布。  相似文献   

6.
<正>葡萄黑根病(Black foot disease)是重要的葡萄枝干病害之一,全球葡萄主要种植区均有发生[1],近两年我国有该病害发生的报道[1-2]。田间,黑根病主要危害8年树龄以下的幼树,症状主要表现为发芽异常,枝条节间缩短,叶片失绿黄化,根部出现褐色至黑色坏死等[3-5]。引起葡萄黑根病的病原菌复杂多样,已报道8个属34种病原菌[1]。2021年,北京市林果所育苗棚发现一批葡萄幼苗的根部及根茎部变褐或变黑,根系发育不良,毛细根稀少,  相似文献   

7.
<正>大蒜(Allium sativum L.)是百合科葱属植物,有较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1]。大蒜病毒病造成病毒在鳞茎中积累,营养繁殖的栽培方式加速了病害爆发,严重影响了大蒜的产量和品质。已报道的我国大蒜病毒病主要包括洋葱黄矮病毒(onion yellow dwarf virus, OYDV)、韭葱黄条病毒(leek yellow stripe virus, LYSV)、  相似文献   

8.
<正>0引言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为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凤仙花属(Impatiens)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栽培过程中凤仙花真菌病害主要有白粉病、褐斑病、炭疽病和立枯病等[1-2]。有关凤仙花病毒病的报道,如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3]、凤仙花坏死斑点病毒(impatiens necrotic spot virus,INSV)[4]、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5-6]、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7]、番茄花叶病毒(tomato mosaic virus,ToMV)[8]、长叶车前花叶病毒(ribgrass mosaic virus,RMV)[9]等均可侵染凤仙花。  相似文献   

9.
 藠头(Allium chinense G. Don),为百合科葱属鳞球茎多年生植物,是一种高产、高营养和具有食疗作用的蔬菜类作物,也常作为中药材加以利用和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发生在葱属植物上的病毒病原鉴定和分类做了深入研究,但针对藠头病害的发生特点和病原鉴定研究不多, 自Chen等[1]在我国发病野生藠头样品中发现2种病毒即藠头花叶病毒(Scallion mosaic virus,ScaMV)和藠头X病毒(Scallion virus X,ScaVX)后,国内外没有更多有关藠头病毒病的研究报道。由于长期无性繁殖及多年连作,极易导致藠头病毒扩散及积累,使病毒病害日趋严重,种苗出现严重衰退。前期调查发现,藠头感病后出现明显的矮缩或叶片皱缩、扭曲,有的出现黄绿斑驳呈花叶状或褪绿条纹,病株地下鳞茎变小、分蘖减少,还首次发现洋葱黄矮病毒(Onion yellow dwarf virus,OYDV)侵染,以及多种病毒复合感染现象[2]。  相似文献   

10.
小麦抗叶锈基因Lr 38的AFLP标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之一,几乎在所有小麦种植区都有发生,严重时可造成5%~15%甚至更大的产量损失[1]。小麦抗叶锈基因Lr38发现位于中间偃麦草(Agropyron intermedium)第7组的一条染色体上,并被标定在6 DL上[2],是抗性很强的抗叶锈病基因,国内外至今尚未发现对Lr38有毒性的菌株,是一个应用潜力很大的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11.
 小麦白粉病(Wheat Powdery Mildew)是我国小麦生产上常发性病害之一[1]。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主要采用抗病品种和化学药剂,辅之以栽培措施的综合防治技术。由于目前生产上抗病品种相对缺乏,药剂防治成为我国小麦白粉病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2]。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唑类杀菌剂一直是我国防治小麦白粉病的主要药剂,由于长期、大范围、单一的使用导致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抗药性大大提高。监测结果表明,2009年我国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三唑酮的平均抗性水平已经达到56.58倍,抗性频率达到99.09%,其中高抗菌株占49.09%[3]。目前小麦白粉病菌对三唑酮的抗性形势十分严峻,寻找三唑类杀菌剂的替代药剂成为控制该病害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2.
<正>0 引言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为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块根入药,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之一,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降血糖、保护肝脏等功效[1]。地黄病毒病是地黄上的严重病害之一,地黄感染病毒后,产量可降低60%以上,有效成分降低30%~50%[2]。  相似文献   

13.
<正>海芋(Alocasia odora)又名滴水观音,为天南星科海芋属多年生大型常绿观叶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海南、福建、广西等热带和亚热带地区[1-2],广泛用于城市园林造景工程,也可作为室内观赏植物[3-4]。海芋常见的病害有叶斑病、枯萎病、基腐病等[5], 其病原菌分别为海芋链格孢(Alternaria alocasiae)、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6-7]。  相似文献   

14.
<正>0引言西瓜银斑驳病毒(watermelon silver mottle virus,WSMoV)是番茄斑萎病毒科(Tospoviridae)正番茄斑萎病毒属(Orthotospovirus)病毒,主要通过蓟马以持久增殖型方式传播[1-2]。WSMoV病毒粒子球状,外具包膜,基因组为三分体负单链RNA,分别为L RNA、M RNA和S RNA[1,3]。1982年IWAKI等最先在日本冲绳县发现WSMoV为害西瓜,在叶片上产生银色斑驳症状,遂命名为西瓜银斑驳病毒[4];随后,中国台湾、泰国、印度等地陆续报道该病毒[1,5-6]。  相似文献   

15.
 大麦黄矮病毒(BYDV)可引起小麦黄矮病。自我国首次报道了BYDV的抗源材料中5和中4后,明确了治小麦黄矮病应用抗病品种的这一重要途径。作者对国内外8424份小麦品种资源材料进行系统鉴定,取得了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正>稻瘟病、稻曲病是水稻穗期的两大重要病害,属典型的“可防不可控”、与气候密切相关的病害[1]。稻瘟病一般流行年份可造成水稻10%~30%的产量损失,严重发生时损失高达80%以上[2]。稻曲病虽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小,但会产生多种毒素,对稻米品质影响大,威胁人畜安全[3]。江苏水稻穗期易遇连阴雨天气,十分有利于稻瘟病、稻曲病大流行。近年来,“绿色植保、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理念深入人心,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减量使用技术等用药方案获得持续推广,筛选高效、低毒、  相似文献   

17.
<正>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 H. Chen et C. Ling)为姜科植物,原产于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具有去除血瘀、消炎和抗癌等多种功能[1]。目前,已被报道的温郁金病害包括叶枯病[2]、白绢病[3]、病毒病[4]等。2017年6月在海南省东山镇种植基地发生温郁金叶鞘腐烂病。主要危害分蘖期的茎基部和叶鞘,从茎基部开始发病;发病初期茎基部产生浅褐色水渍状病斑,病斑逐渐向上延伸至叶鞘;后期形成水渍状、  相似文献   

18.
<正>椰枣树(Phoenix dactylifera L.)属多年生棕榈科热带植物,是阿拉伯国家重要的经济和粮食作物,果实被称为“沙漠面包”,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1-2]。 目前我国对椰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椰枣化学成分分析[3]、基因表达[4]、植物组织培养[5]、逆境胁迫[6]等领域,对椰枣病害发生及病原菌种类鲜有报道。2020年11月—2021年6月,对海南省椰枣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19.
<正>0引言核桃黑斑病是核桃的三大主要病害之一,发病范围广,危害严重,一般植株受害率70%~90%,果实受害率10%~40%,严重时达65%以上,导致核桃栽培经济效益大幅降低[1]。核桃黑斑病病菌在病枝、芽鳞和残留的病果等处越冬,从气孔、皮孔、柱头、伤口等处侵入,借雨水、花粉、昆虫传播,可多次侵染[2]。  相似文献   

20.
<正>0 引言马铃薯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又名甘薯茎线虫,属于侧尾腺纲垫刃目粒线虫科茎线虫属。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是国际公认的一种检疫性疾病,是马铃薯重要病害之一[1]。该线虫主要侵染植物地下部分,在没有高等寄生植物的情况下,依靠取食土壤中的真菌维持生存[2],寄主范围广[3]。近几年,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危害逐渐上升,可导致马铃薯减产20%~83%,严重时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