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中蓝藻及其与氮磷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长江中下游地区30个浅水湖泊的调查,分析了蓝藻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中氮磷浓度的关系。研究显示蓝藻生物量生长季节比非生长季节高很多,生长季节最大值出现在三角湖(5.719 mg/L),最小值出现在天鹅洲(0.001 mg/L)。半通江湖泊蓝藻生物量高于其他类型湖泊;生长季节,蓝藻生物量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比例在半通江湖泊和城郊湖泊均大于40%,而在通江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不到20%;半通江湖泊最大,之后依次为城郊湖泊、通江湖泊和城市湖泊。氮磷比无论生长季节还是非生长季节在大部分湖泊均低于40。对蓝藻优势类群与氮磷浓度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生长季节仅集胞藻属(Synechocystis)与总磷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非生长季节,集胞藻属与氨氮、亚硝酸盐氮、总磷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硝酸盐氮显著相关(P0.05),蓝纤维藻属(Dactylococcopsis)与氨氮、亚硝酸盐氮、总磷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2.
氮磷铁营养盐浓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扬才 《海洋渔业》2006,28(2):173-176
采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了不同营养盐浓度对牟氏角毛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铁三种营养因子对其生长都有显著影响,而氮的作用最为明显。发现当氮磷铁的浓度在30、3、0.1mg/L时牟氏角毛藻生长最好,即在实验条件下,培养牟氏角毛藻的m(N)∶m(P)∶m(Fe)的理想比例为10∶1∶0.03。  相似文献   

3.
氮磷浓度对惠氏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氮(N)或磷(P)营养盐的相对限制对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11 d后,氮限制对惠氏微囊藻比生长速率、生物量、叶绿素浓度的最大抑制效应分别为2.25%、2.75%和40.01%;而对斜生栅藻的抑制效应分别为38.56%、58.64%和72.51%。磷限制对惠氏微囊藻比生长速率、生物量、叶绿素浓度的最大抑制效应分别为11.79%、10.94%和51.94%;对斜生栅藻的抑制效应分别为22.69%、49.62%和26.87%。氮磷营养盐起始浓度与2种微藻比生长速率、生物量之间多呈线性或指数型正相关关系。氮或磷单一营养盐处于富营养状态时,磷或氮营养盐浓度降低,惠氏微囊藻的生长仍能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斜生栅藻的生长则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效应。惠氏微囊藻对氮、磷限制的低敏感性是其获得种间竞争优势的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添加复合酶制剂对鲤氮磷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向饲料中添加复合酶制剂,分别经常温、60℃、70℃、80℃、90℃100℃处理后投喂给鲤鱼,与不加酶的对照组做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酶制剂在60-70℃能有效提高鱼类对蛋白质及钙、磷等矿物元素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氮磷浓度对雨生红球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书秀  梁英  王虎 《淡水渔业》2012,42(1):15-19
在一次性培养过程中,利用水样叶绿素荧光仪(Water-PAM)研究了2个单因子(不同氮浓度、不同磷浓度)对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叶绿素荧光参数(PSⅡ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TR)、叶绿素相对含量及细胞密度的影响。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氮磷浓度对雨生红球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生长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雨生红球藻进行光合作用和生长最适氮浓度为1760μmol/L;最适磷浓度为18.16μmol/L。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中,叶绿素相对含量均与细胞密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海链藻对氮磷需求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初步研究了海链藻对氮磷的需求,研究结果表明:以等摩尔氮的NH4Cl、NaNO,和NFLNO3作为氮源时,选择NH4NO3为氮源可以获得较快的生长率并维持较长时间的指数生长期;氮源浓度的最适范围在0.54-1.08mmol/L之间。而2.16mmol/L以上的高浓度NH4NO3则对海链藻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不同磷浓度(0.015-0.12mmol/L)的条件下,海链藻保持大致相同的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太平湖水库库水样品进行生态模拟试验,揭示了外源添加氮、磷营养元素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液中添加氮、磷营养后,藻类密度及藻类群落组成和优势种(优势度)等生态学特征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但对藻类种数没有显著性影响,水体中硅藻优势种的地位逐渐被蓝、绿藻所取代。  相似文献   

8.
黄建辉 《福建水产》2012,34(5):416-419
本文研究了不同的氮浓度、磷浓度及培养方式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中的氮浓度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的影响具有差异,在试验范围内(0~50 mg.㎏-1)氮浓度升高至15 mg.㎏-1组藻体生长情况最好;水体中的磷浓度对长茎葡萄蕨藻生长的影响没有差异,在试验范围内(0~5 mg.㎏-1)4 mg.㎏-1组藻体生...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池塘施肥时,不同氮磷比对生产力的影响,通过设定氮磷比分别为3:1、4:1、5:1、6:1、7:1、8:1、9:1和10:1试验组与对照组测定池塘初级生产力,结果表明:各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初级生产力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以第八组(9:1)浮游植物优势种类、数量最多,生物量最大,对提高池塘水体初级生产力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氮磷比对小球藻吸收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沈颂东 《淡水渔业》2003,33(1):23-25
将小球藻 (Chlorellavulgaris)在添加了不同浓度的氮和磷的人工富营养化水体中进行培养 ,测定小球藻中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和水体中氮和磷的剩余量。研究结果表明 :[N]/[P]比值在 14以下时 ,随着比值的升高 ,小球藻对氮的吸收能力逐步加强 ;[N]/[P]比值为 7~ 8时 ,小球藻对氮的吸收能力最强。 [N]/[P]比值 <4时小球藻吸收磷的能力有很大变化 ,呈不规则波浪形 ;[N]/[P]比值 >4时 ,对小球藻的吸收磷能力无太大影响。同时小球藻可将吸收的氮营养盐转化为叶绿素蛋白等细胞含氮物质 ,在人工富营养化污水中培养 96h后 ,藻体叶绿素总量为 10 13;而对照组的叶绿素含量仅为 8 6 0  相似文献   

11.
滇池水环境退化与区域内物种多样性的丧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述了滇池草海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由20世纪50年代的2.70(ShannonˉW iener Index)降到90年代的0.29;滇池外海在20世纪50年代末,湖水面积90%以上为海菜花群落、马来眼子菜群落等,70年代仅占20%弱,20世纪90年代末的水生植物覆盖率不及3%;分析了藻类的种群优势度向着蓝藻种群优势度不断增加的方向发展,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增加,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物种结构趋向单一化,鱼类多样性指数由1957年的1.81降为1997年的0.11,滇池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由20世纪60年代的1.08降到90年代的0.67,认为滇池水环境退化与物种多样性丧失呈双向恶化效应,物种多样性重建是滇池生态恢复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对粘皮鯔鰕虎鱼Mugilogobius myxodermus在滇池水体的食物组成、摄食策略进行分析,初步探讨其对滇池饵料资源环境的适应性,为进一步研究其生态入侵策略积累基础资料。在东大河湿地公园湖滨带设5个采集点,2014年5月9-10日及10月10日进行了2次样品采集,分别采集到粘皮鯔鰕虎鱼17尾、130尾。滇池粘皮鯔鰕虎鱼5月份种群内以成熟个体为主,10月份转变为以幼鱼为主。粘皮鯔鰕虎鱼消化道共检出23种食物类型,主要有多种枝角类、桡足类、介形虫及摇蚊幼虫等。以出现频率评价,5月份主要摄食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及蛹和介形虫,10月份主要摄食枝角类、桡足类、介形虫和摇蚊幼虫;以数量百分比评价,5月份较多的饵料种类为桡足类、尖额溞、摇蚊类幼虫和网纹溞,10月份较多的饵料种类为介形虫、桡足类和摇蚊幼虫、轮虫等。初步揭示粘皮鯔鰕虎鱼入侵早期种群具有喜好底栖食物的广食性特征,但仍需进一步探索其在滇池流域广阔生境中如何在不同时空尺度上针对不同的饵料基础所采取的摄食策略的差异,深入研究其在与先期入侵的近缘种的摄食竞争中如何取得生存机会。  相似文献   

13.
滇池草海水质等级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考虑影响水质的不同类别因子之间的关系,为水质等级预测提供平均预测精度更高的模型。选取的p H、DO、CODMn、NH3-N、历史水质等级5个水质因子数据来源于中国环境保护部官方发布的水质数据,降雨量、光照时间2个气象因子数据来源于云南省气象局官方发布的气象数据。首先利用改进的灰色模型(Adaptive Grey Model,AGM)进行单因子预测,从而获取BP人工神经网络(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BPANN)训练集和水质等级残差序列;然后使用经过训练集训练后的BPANN进行水质等级残差纠正;最后利用AGM模型得到未来水质等级,以滇池草海2006-2013年水质周报资料和气象资料为数据基础进行了仿真分析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1)AGM模型对水体因子和气象因子的单项指标预测理想,保证了作用于BP人工神经网络数据的可靠性,同时降低了预测误差的传输;(2)来源于中国环境保护部与云南省气象局的数据保证了水质等级预测中数据的权威性,采用AGM-BPANN组合模型预测滇池草海水质等级精度达到90.2%,说明模型适用于同一地区短时间内的水质变化研究;(3)AGM-BPANN组合模型借助BP网络的高维非线性克服了数据突变对预测的影响,在AGM预测基础上,通过纠正预测残差获得最终的水质等级值,实现了对滇池草海短时间内水质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富营养化和气候变暖是影响浮游藻类结构组成以及物候学等特征的两大重要环境条件。为探讨在人为干预和全球变化影响下富营养化湖泊滇池浮游植物的演替特征,2017-2019年2个冬春季在滇池选择北(D1)、中(D2)、南(D3)3个采样点对浮游植物群落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滇池浮游植物在冬春季呈现与以往不同的演替特征。第一、滇池在冬春季仍以蓝藻占优势,但优势种组成发生了变化。蓝藻中占主要生物量的是微囊藻,而且,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取代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占绝对优势。近20年来(2001-2019年),滇池冬春季微囊藻优势种经历了从铜绿微囊藻到绿色微囊藻(Microcystis viridis)再到惠氏微囊藻的转变。在水温较低的2-3月份,蓝藻生物量比例下降,绿藻和硅藻生物量比例上升,在此时期,香农威纳指数也相对升高。第二,束丝藻(Aphanizomenon)和鱼腥藻(Anabaena)的物候特征发生了改变。曾经春季的优势水华藻种束丝藻提前在秋季出现,且2018年秋季峰值较2017年约提前2周。2018年春季鱼腥藻在滇池北部发生了小型的水华,取代了往年发生束丝藻水华的现象,2019年春季鱼腥藻没有出现较高的生物量,但仍在春季达到峰值,其峰值约提前1周出现。本研究结果为揭示在全球变化和人为干预影响下湖泊冬春季节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特征及响应策略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中水体氮浓度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藻类的关系,以鄱阳湖实测数据为基础,对丰水期鄱阳湖主湖区氮素的分布及其与藻类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鄱阳湖主湖区各采样点的总氮、硝酸盐氮、氨氮的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0.54~1.26、0.06~1.01、0.08~0.30 mg.L-1,外源输入及环境条件对氮素浓度分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藻类数量与氨氮浓度相关性不明显,与总氮、硝酸盐氮浓度表现为显著负相关性,南部湖区内总氮、硝酸盐氮浓度较高,平均浓度依次为1.10 mg.L-1、0.75 mg.L-1,藻类数量较低,为1.0×106 个/L左右;西部湖区内,氮素浓度较低,藻类生长最高值为3.5×106 个/L左右。湖泊“中营养型”水平占主湖区的44%,“富营养型”水平占主湖区的56%,东部湖区、西部湖区是鄱阳湖富营养化风险较高区域。  相似文献   

16.
长湖是调控长江中游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为了解长湖蓝藻季节动态并进一步探究蓝藻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根据其湖形特征设置5个采样点,于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对长湖进行了逐月采样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检出蓝藻18种(属),主要优势种为棒胶藻属(Rhabdogloea sp.)、惠氏微囊藻(Microcystis wesenbergii)和伪鱼腥藻属(Pseudanabaena sp.)。二维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显示,长湖蓝藻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5、6、8月的蓝藻生物量较高,为6.88~15.50 mg/L,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24.0%~43.8%;冬季和初春较低,为0.13~0.29 mg/L,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0.5%~2.8%。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气温、气压、总磷、降雨量和溶解氧是影响蓝藻的重要因素,共解释了蓝藻生物量变化的70.0%。结构方程模型展示了环境因子与蓝藻生物量的关系,气温和溶解氧的上升可促进蓝藻的生长,而气压、总磷和降雨量正好相反,环境因子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改变湖泊的湖沼学特征影响蓝藻生物量。本研究可为长湖蓝藻水华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氮磷时空分布及形态组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洞庭湖水体营养盐形态结构与时空分布特征,分别于2014年8月(丰水期)和2015年1月(枯水期)在入湖河流、湖体、出湖口设置16个代表性断面采集水样,分析了氮、磷营养盐的特征指标。结果表明:1洞庭湖水体中,总氮(TN)含量为1.60~3.65 mg/L,平均值2.25 mg/L,总磷(TP)含量为0.060~0.359 mg/L,平均值0.138 mg/L;颗粒态总氮(TPN)含量为0.07~1.39 mg/L,平均值0.25 mg/L,颗粒态总磷(TPP)含量为0.003~0.172 mg/L,平均值0.05 mg/L;2时空分布上,水体中氮、磷含量整体表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出湖口最高,东洞庭湖高于西、南洞庭湖,入湖河流差异大的特征,颗粒态氮磷呈现自西向东呈逐渐增加趋势,与悬浮物(SS)的空间分布一致;3形态组成上,洞庭湖水体中氮磷以溶解态为主(TDN/TN为88.0%、TDP/TP为66.7%),三峡工程2003年蓄水前后,洞庭湖磷营养盐形态组成发生了大的变化,由以颗粒态磷为主(TDP/TP 20.0%~35.6%)转变为以溶解态为主,而氮营养盐形态组成基本未变;4营养结构上,洞庭湖大多数断面TN/TP在10~22,且氮、磷浓度远高于水体富营养的限制阈值,比较适宜藻类生长。相关分析显示,洞庭湖TN、TP、TDN、TDP均与Chl-a相关性不显著,因此认为洞庭湖氮、磷营养盐对藻类生长的限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重庆大洪湖氮、磷周年变动与浮游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2008年3月到2009年1月,对大洪湖上、中、下游3个点的浮游生物和氮、磷进行了两月一次的监测。水质检测数据显示:大洪湖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较为严重;主要富营养化物质是氮;氮的富营养化评价指数冬季高于夏季;始终徘徊于Ⅳ类与Ⅴ类水之间;网箱养鱼产生的沉积物对大洪湖下游水体中的磷含量仍有较大的贡献,分别占下游水体总磷量的87.2%(夏季)和62.5%(冬季);大洪湖的氮、磷等富营养化物质主要来源于上游水源;目前,大洪湖实施的生态渔业具有一定的生态环保功能。大洪湖的水体自净作用使水体中的总氮下降了27.9-59.2%,总磷下降了10.0-56.9%;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也有所提高。 关建词:大洪湖,生物多样性指数,富营养化评价指数。  相似文献   

19.
利用15N标记技术,比较了附着藻类对太湖3种氮源(尿素、NH4+和NO3-)的吸收能力。附着藻类对尿素的吸收速率为1.93~5.52μmol/(g•h),对NH4+的吸收速率为0.89~7.67μmol/(g•h),而对NO3-的吸收速率为0.09~0.35μmol/(g•h)。各氮源的贫化百分比在0.18 %~9.03 %。在浓度为20和50μmol/L时,尿素的贫化值分别为8.41 %和8.14 %,与NH4+的贫化值相当(分别为9.03 %和 7.01 %);NO3-的贫化值在各浓度下都低于0.29 %。附着藻类对每种氮源的吸收速率在3种氮源吸收速率总和中的相对比重:尿素平均为47.9 %,NH4+平均为49.6 %,NO3-平均为2.5 %。根据Vmax与Ks比值,附着藻类对3种氮源的吸收亲和力大小顺序为:尿素>NH4+>NO3-。研究表明,尿素是除NH4+外附着藻类生长可利用的又一重要氮源。  相似文献   

20.
滇池主要入湖河流水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滇池流域水污染治理及水环境修复提供理论依据,选取滇池4条主要入湖河流(盘龙江、宝象河、柴河、捞渔河)为研究对象,同时采集农田排污口5个、城市排污口5个、雨水3个共计13个水样,按照河流流经区的不同土地类型,共布设28个样点,对其水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调查,并结合流域土地利用类型,探讨了流域水化学特征对环境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滇池流域4条主要入湖河流的pH值为6.50~7.77,均值为7.03;电导率(EC)为6.3~85.0 mS/m,均值为33.0 mS/m;总溶解固体(TDS)为40~540 mg/L,均值为210 mg/L,空间上均表现出沿河流自上游向下游递增的趋势;4条主要入湖河水中阳离子以Ca~(2+)为主,占主要阳离子的65%,阴离子则以HCO~-_3为主,占主要阴离子的84%,入湖河流的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2+)型;河道径流主要离子浓度均表现为自上游向下游增加的趋势。Ca~(2+)、Mg~(2+)和HCO~-_3主要指示了研究区地质条件对水环境的作用,K~+、NO~-_3、SO■主要指示了农业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Na~+、Cl~-主要指示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