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沙生灌木是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丰富的生物质资源。文中在介绍沙生灌木木材学特性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沙生灌木资源在新型人造板——重组木、木塑复合材、轻质工程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等木质复合材料领域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沙生灌木资源在木质复合材料领域的发展趋势,旨在进一步推动沙生灌木资源在木质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桉树作为我国主要的人工林树种之一,具有品种多、生长速度快等优点,在缓解我国木材供需矛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桉木存在高生长应力、节疤、易变形开裂等劣势,目前工业上主要用作纸浆、纤维板或胶合板和单板层积材的芯板,其利用方式单一,附加值较低。近年来研究者们以桉木与塑料、竹材等材料为原料制备复合材料,展现出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力学性能、阻燃性、抗菌性等性能,有效地提高了桉木的利用价值,拓宽了桉木在人造板、集装箱等领域的应用。文章分别介绍了桉木/塑料、桉木/竹、桉木/水泥、桉木/无机物4种复合材料,并对其制备工艺、性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卢克阳  傅峰 《木材工业》2007,21(3):1-3,7
在介绍电磁屏蔽原理的基础上,概述国内外对电磁屏蔽木基复合材料的研究状况,并展望电磁屏蔽木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趋势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纯桉木、纯杨木与桉杨组合实木复合地板基材的最佳生产工艺,然后设计不同的桉杨组坯方式,研究纯按木、纯杨木与桉杨实木复合地板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桉杨组合生产实木复合地板是可行的,并且以桉杨组合方式五,即中间放置3层杨木单板,然后对称放置4张桉木单板,这样生产的实木复合地板的综合性能优于全桉、全杨和其他的桉杨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目前国内外锅炉烟气回收利用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广西润瑞森木业有限公司蒸汽锅炉为例,采取利用烟气能增加用热设备工作能力的方式对烟气进行回收。首先,根据公司用热设备位置、结构和工作特性,结合烟气余热利用理论依据,进行科学的烟气管道材质选择、现场布置和结构设计;然后,进行烟气回收利用经济效益分析。经使用验证,产出效益显著,工矿企业应在技术上创新突破烟气低温露点局限,高效利用烟气能。  相似文献   

6.
采用一步法连续挤出技术将杨木针状纤维与高密度聚乙烯(HDPE)进行熔融复合制备木塑复合材料(NF-WPC).用正交试验法分析纤维尺寸、纤维添加量、偶联剂含量和润滑剂含量4个因子对NF-WPC力学性能影响的显著性;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NF-WPC中木纤维与HDPE的界面结合状况;提出优化的工艺配方并与相同木材含量的木粉/HDPE复合材料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针状木纤维的含量对NF_WPC冲击强度影响显著,对弯曲性能和拉伸性能的影响高度显著;偶联剂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MAPE)的添加量对NF_WPC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影响显著;在本文的试验范围内,木纤维尺寸和润滑剂石蜡的含量对NF-WPC力学性能的影响不显著.确定的优化工艺配方为:木纤维长度为3~4mm、长径比为8~11,木纤维含量60%,MAPE含量4%,石蜡含量0.3%;采用优化工艺制备的NF_WPC的弯曲强度、弯曲模量、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和冲击强度分别为58.7 MPa、3.0 GPa、39.6 MPa、4.0 GPa和12.7 kJ·m-2.除冲击韧性略低外,用优化工艺配方制备的NF_WPC其他力学性能均高于用同比例木粉制备的木塑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7.
木纤维—合成纤维复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昊鹏  王建军 《木材工业》2001,15(4):9-11,18
通过对不同复合条件下压制的木纤维-合成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探讨了木纤维的化学改性和胶粘剂的改性在木纤维--合成纤维复3合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表明,木纤维能和顺丁烯二酸酐和丁二酸酐进行酯化反应,从而降低木纤维的表面极性,化学改性后的木纤维能与合成纤维进行良好的复合,改性胶粘剂对表面不同极性的木纤维和合成纤维都有良好的附着作用,可有效地改善木纤维与合成纤维的复合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美学家具设计和桉木高值利用的可行途径,本文综合运用仿生学、设计学、木材美学和木材加工工艺学等多学科知识,从作品设计、制作工艺和作品分析三个方面系统讨论了两款以桉木为原料的美学家具.结果表明:通过合适的模具设计,采用单板层积材的生产工艺,可以用桉木单板生产出多拐点的复杂曲面板材.将这种多拐点的复杂曲面板材应用于家具设计与生产,可以获得兼具实用和审美功效的桉木美学家具.通过桉木美学家具的研发和生产,可望实现桉木资源的高值利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合聚俣物复合材料增强的木纤维素包括木纤维素粉和纤维素纤维。本文综述3个方面主要的研究进展;木纤维素粉在热固性塑料中的增强,用偶俣剂涂覆纤维素纤维在热塑性聚合物中的增强以及纤维素纤维在易生物降解聚俣物的增强。简要介绍了三类木纤维素增强复合材料的性质,指出最终的目标是制备符合环保要求完全物降解的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三种塑料与木纤维复合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选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为原料,以2种比率与木纤维复合,用热压法制备了3种木塑复合材料,分析了塑料种类对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LDPE与木纤维的复合性能最好,其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好,但弯曲强度和弹性模量最低;PS与木纤维的复合性最差,其复合材料抗冲击性很差,但弯曲强度和弯曲弹性模量高;木纤维与PP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由此提出用LLDPE与PS共混改性制造木/塑复合材料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竹木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发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各类竹木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发展状况,特别介绍了我国竹木复合材料的工业化情况,阐述了我国具有的竹材和人工林速生材的资源优势以及开发竹木复合材料的有利条件,最后指出我国竹木复合材料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竹木复合材料的分类及发展现状,分析了竹木复合材料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现代竹结构建筑尚无相关的设计规范,对其主要承载构件的基础研究和设计参考依据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中简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竹质复合工程材料受弯构件试验研究进展,从3个角度阐述了竹材在竹质复合工程材料中所起的作用,并对竹质复合工程材料的研究应用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竹木复合利用的发展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我国木材、竹材资源状况阐述了竹木复合利用的重要意义,指出竹木复合利用是解决我国木材短缺、充分利用竹材和木材的有效途径;简述了国内外竹木复合利用的发展状况及我国竹木复合利用的产业化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ANSYS的木质基复合材料的静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志栋  赵小强 《森林工程》2010,26(5):37-40,86
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木质基复合板进行静力分析,分析其在加载过程中的位移和应力等情况,得出材料的变形及受力规律,以便人们在板的制作过程中对其大应力及大位移区做特殊处理,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因结构的部分失效而影响整个结构的工作。本文中分别就不同铺层方向四层结构复合板以及相同铺层方向单、四层等厚度板分别建立模型,并在相同受力与约束情况下进行静力学分析,得出一些对生产实际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竹木复合材料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竹木复合利用的重要意义;安徽省开发竹木复合材料的有利条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竹材在土木建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竹类资源比较丰富,而木材、钢材等建筑材料紧缺的问题将日益突出,在这种形势下,竹材作为一种速生的森林资源,其优越的性能将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竹材的一些性质以及原竹在建筑中的应用情况。以竹代木、以竹代钢合理地利用好竹材,不仅能够缓解建筑材料紧缺的形势,而且将会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木/塑纤维复合工程材料工艺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木纤维形态、合成纤维及其预处理、胶粘剂品种、卷材的均匀性、热压工艺对复合材料模压制品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选用适当的制浆工艺、纤维预处理剂、专用胶粘剂和热压工艺,且板坯制造工艺合理,复合材料模压制品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可以达到一汽大众TLVW494标准  相似文献   

19.
竹/木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竹/木复合材料研究和发展现状,对竹/木复合材料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简要分析了发展竹/木复合材料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出竹/木复合材料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通过试验研究对竹塑复合材料地板基材模压成型工艺参数进行选择。结果表明,采用竹塑配比5∶5、板坯密度0.9g.cm-3、热压温度170℃、热压时间10min的工艺参数模压成型生产竹塑复合材料地板基材,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能达到了我国现有的“浸渍纸层压木质地板”优质材执行标准(GB/T18102-2000)中的技术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