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基部节间性状与倒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以玉米杂交种隆平206和凤玉906为供试材料,设60 000、75 000、90 000株/hm23个密度处理,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夏玉米基部节间相关性状和倒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隆平206生育后期植株倒伏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大,凤玉906在低密度条件下倒伏率为0,其他2个密度条件下倒伏率均小于5%。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植株基部节间直径逐渐变小,茎粗系数减小,同时基部节间鲜重、干重逐渐减少,基部节间抗折力逐步降低,两个品种均表现出类似趋势。品种间比较,在同一密度处理下,虽然凤玉906基部节间抗折力显著低于隆平206,但茎秆基部节间干重显著高于隆平206,玉米茎秆基部节间干重对植株倒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试验设12 000株/hm2、21 000株/hm2、30 000株/hm2、39 000株/hm2、48 000株/hm2和57 000株/hm26个密度水平,分别研究棉花单株、叶、茎和根在不同时期的含水率并作相互比较。结果表明:从密度水平来看,当48 000株/hm2时,单株含水率可达到较高水平,最高为82.92%;而不同密度水平下棉花单株、叶、茎和根的含水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大致相同,均在6月初时最低,7月初和7月底时分别出现峰值。单株和棉叶含水率均以7月下旬最高(分别为82.69%~83.40%和8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栽培密度对商薯 8 号农艺性状与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T4(60 000 株 /hm2 )处理的薯块干物质分配率最高,与 T1(37 500 株/hm2 )相比,150 d 时 T4 处理薯块干物质分配率显著增加 16.14%。 T4 处理的鲜薯干物率明显高于其他 3 个处理。T1 处理的单株薯重、单株最大薯重、单株蔓重显著高于 T2(45 000 株 /hm2 )、T3(52 500 株/hm2 )和 T4 处理,T2 处理的 T/R 值显著高于 T3、T4 处理。T3 处理的商品薯产量及商品薯率最 高。生产上选择 52 500 株/hm2 的栽培密度较为适宜。研究结果为商薯 8 号合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4个直立叶型杂交种、3个种植行距穴67cm等行条播、50cm等行条播、六角形穴播雪、3个密度穴6.0万株/hm2、7.5万株/hm2、9.0万株/hm2雪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玉米产量潜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是密度,其次为行距,再次为品种;在试验实施的密度、行距、品种各因素处理中,玉米杂交种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玉米营养面积随密度的增大而变小。  相似文献   

5.
橡胶树中规模推广级无性系热研7-18-55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橡胶树热研7-18-55的3种种植密度——500株/hm2、667株/hm2和833株/hm2的生长、产量等性状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在开割前,不同种植密度间的茎围生长速度有一定的差异,但未达显著水平;开割后,500株/hm2的茎围年均增量极显著大于833株/hm2、显著大于667株/hm2的。(2)500株/hm2的单株干胶产量极显著高于833株/hm2的。(3)3种种植密度间的单位面积干胶产量无显著差异。(4)不同种植密度间的叶面积指数无显著差异。(5)种植密度越大,原生皮的厚度越小,再生皮生长的速度也较慢。(6)500株/hm2的死皮率较低,风害略轻。建议热研7-18-55的种植密度以500株/h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6.
株行配置对春玉米根冠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置7.50万株/hm2和9.75万株/hm2两个种植密度,60 cm+60 cm等行距和40 cm+80 cm宽窄行两个行距配置,比较株行配置对春玉米冠层、根系结构与功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果穗、茎鞘干重百分比垂直分布明显上移,叶片干重百分比在垂直分布变化较小,行距配置对果穗、茎鞘干重百分比在垂直分布上影响较小。相对于等行距种植,宽窄行种植叶片干重百分比有下移趋势,群体不同叶位叶面积指数也表现为同一密度下,宽窄行种植群体上层LAI较小,穗位叶高效叶层LAI较大;随密度增加,根重有纵向下移的趋势,根系TTC还原强度在不同土层深度都显著降低。同一密度下,宽窄行种植根重的垂直分布出现下移趋势,根系TTC还原强度略高于等行距种植。高密度条件下,宽窄行种植降低了玉米果穗秃尖长,显著增加果穗穗粒数,因而显著提高产量,增产2.73%~10.86%,说明在宁夏扬黄灌区较高种植密度下,采用宽窄行种植能优化不同叶层结构,适当增加深层土壤根系所占比例及活力,有利于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从东北引进的东农249、四单19和本育9等3个玉米杂交种在西藏林芝进行了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海拔3000 m的林芝3个杂交种的子粒产量可以达到7 500~12 000 kg/hm2,施肥方式可以采用一次性基施,也可以采用追肥,密度应达到55 000~60 0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8.
赫明涛  王军  水玉林  张明 《杂粮作物》2004,24(5):290-291
郑黑糯1号是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糯玉米新品种,产量高,鲜食品质好,色泽奇特,栽培时注意与其他品种隔离,春播密度55 000~60 000株/hm2,秋播密度60 000~65 000株/hm2,重施以有机肥为主的基肥,早施穗肥,春播授粉后20~25 d采收,秋播授粉后30~35 d采收.  相似文献   

9.
湖北短季棉麦后直播不同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用两个短季棉品种中棉所50、中棉所64进行麦后直播棉不同密度(密度在37 500株/hm2至60 000株/hm2之间)高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加单株铃数下降,公顷总铃数、籽棉产量增加;实收籽棉产量的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密度间籽棉产量差异极显著,中棉所50、中棉所64两品种均在60 000株/hm2的密度下产量最高,籽棉单产分别达4 188 kg/hm2、4 075 kg/hm2.  相似文献   

10.
播种量对双季稻套播油菜群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稻田三熟制双季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筛选适宜的播种量,2016-2017年以丰油730油菜品种为材料,设置3.75kg /hm2、4.50kg /hm2、5.25kg /hm2、6.00kg /hm2和6.75kg/hm2 5个播种量处理,采用大田试验,比较不同播种量对双季稻套播油菜生育进程、密度、成苗率、成株率、个体生长发育、抗病性、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1)套播油菜密度随着播种量增加而增加,但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下降。(2)播种量显著影响套播油菜个体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片叶长和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随播种量增加而下降,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表现先增加后逐渐下降的趋势,以播种量5.25 kg /hm2处理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最大。(3)菌核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播种量6.75kg/hm2处理比播种量3.75kg/hm2处理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增加了19.83%和9.92%。(4)播种量与分枝高度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达到极显著负相关水平。(5)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播种量5.25 kg /hm2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3.75和4.50kg /hm2的处理,分别增产16.72%和9.36%。可见播种量不足或过大均不利于套播油菜高产群体的构建,本区域内稻田三熟制双季稻套播油菜适宜播种量为5.25~6.00 kg /hm2。  相似文献   

11.
张丽丽  王璞  李少昆  景希强  刘旭  杨海龙  付俊 《玉米科学》2015,23(1):139-142,148
通过不同品种、不同密度配置研究春玉米生育进程、物质生产水平以及产量构成,分析不同玉米品种在辽东南地区产量及生长特性,探讨提高产量的关键限制因素。结果表明,丹玉405等稀植大穗型晚熟品种在30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郑单958、农华101等紧凑中熟、中晚熟品种在45 000~60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随密度增加,各品种千粒重下降,穗粒数降低,倒伏率和空秆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Field Crops Research》1987,17(1):55-62
The effect of ear removal on carbon exchange rate (CER), leaf resistance, transpiration and internal CO2 concentration of leaves for two field-grown maize (Zea mays L.) hybrids was determined using a portable photosynthesis system. Ears were removed 15 days after anthesis and measurements were made at intervals during grain development on the first leaf above the ear. Leaf CER and transpiration of earless cv. B73 × Mo17 plants were lower than controls by 4 days after ear removal (DAER) and were not detectable by 18 DAER. In contrast, ear removal from cv. FS854 plants did not affect leaf CER or transpiration relative to eared controls until 9 DAER, and leaves retained 20% of maximum CER and transpiration by 29 DAER. The decline in CER in both hybrids did not appear to be due to stomatal closure, as initial internal CO2 concentrations were sufficient to support adequate CER. The levels of CER, transpiration, and leaf resistance were consistent with visual estimates of leaf senescence.Grain harvested from the eared plants used for CER measurements showed that FS854 plants had more (23%) and heavier (4%) kernels than B73 × Mo17 plants. For FS854, the larger kernel number of comparable weight was attributed to the maintenance of a relatively higher level of leaf photosynthesis during the later stages of grain fill. The differences in CER and visual ratings indicate that the rate of leaf senescence following ear removal may be useful in identifying hybrids with late-season photosynthetic capabilities and high production potential.  相似文献   

13.
选用生育期相近的宏硕899、粒收1号、郑单958共3个品种,在3个种植密度下进行生理成熟期、收获期子粒含水率与植株叶片、茎秆、穗部、子粒脱水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植株各部位含水率生理成熟期前后变化差异较大,生理成熟前2周,穗位茎、茎秆、穗柄、穗轴含水率几乎不变,穗位叶、苞叶、子粒含水率呈降低趋势,子粒含水率在30%~35%时苞叶与叶片进入迅速脱水期;生理成熟后穗位节茎秆含水率下降快于其他茎秆,茎秆与穗柄含水率下降速率相近,穗轴与子粒含水率下降幅度相近。品种间生理成熟时子粒含水率无显著差异,郑单958生理成熟后子粒脱水速率低于宏硕899和粒收1号。随密度增加,生理成熟期植株叶片、茎秆含水率呈降低趋势。密度对穗轴、穗柄及子粒含水率影响较小,不同密度处理间含水率无显著差异。辽东地区增加密度能够提高植株生理成熟后叶片、茎秆脱水速率,但对子粒含水率及脱水速率无显著影响,品种持绿性与子粒后期脱水相关性不大。受降雨影响辽东地区玉米生理成熟后空气相对湿度大,子粒脱水速率慢,降低收获时子粒含水量应从立秆延迟收获入手。  相似文献   

14.
作物产量与群体结构密切相关。为合理配置群体结构,提高油莎豆光能利用率并最终提高产量,研究不同群体结构对油莎豆块茎生长阶段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进一步挖掘黑龙江省中西部地区油莎豆产量潜能。2018年以黑油莎2号为材料,采用三因素大田裂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密度,分别为90 000株/hm2(A1)、110 000株/hm2(A2)、130 000株/hm2(A3);裂区为种植方式,分别为110 cm垄上三行(小行距30 cm)(B1),65 cm垄上双行(小行距20 cm)(B2),45 cm垄上单行(B3);裂裂区为留苗方式,分别为矩形留苗(C1),三角留苗(C2),共18种处理,3次重复。通过测定群体光合速率(CAP)、叶绿素a+b(Chla+b)含量及荧光参数(Fv/Fm和qP),研究不同处理对油莎豆块茎生长阶段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油莎豆块茎形成期,群体光合速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大,3种密度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块茎增长期和成熟期,群体光合速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油莎豆块茎形成后0 d,冠层和下部叶片叶绿素a+b含量、最大光能转化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呈逐渐增加趋势;块茎形成后25~75 d,冠层和下部叶片叶绿素a+b含量、最大光能转化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呈先增后降趋势。相同密度和留苗方式条件下,群体光合速率、叶绿素a+b含量、Fv/Fm及qP所测指标表现为种植方式B2最大,较B1、B3差异均显著(P<0.05);相同密度和种植方式下,上述所测指标表现为留苗方式C2更大,较C1差异显著(P<0.05)。A2B1C2处理产量达到7520.45 kg/hm2,在所有处理中最高。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提高油莎豆产量的关键。适宜密度下,合理的宽窄行配置和三角留苗方式可有效改善群体结构,提高群体光合速率,增加叶绿素a+b含量,提高最大光能转化率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是实现植株个体与群体相互协调并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不同密度下玉米穗茎生长与雌穗分化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3个玉米杂交种为试验材料,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研究玉米植株穗分化过程中雌幼穗和茎秆的生长动态与每穗小花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穗分化与茎秆等各器官具有同伸关系。雌穗分化前期,幼穗生长缓慢,茎秆开始加速生长;性器官形成期幼穗生长加速,穗重、茎重与每穗小花分化数呈正相关,穗重增长率与茎重增长率之比也与每穗小花分化数呈正相关,且都随密度增大而减少。  相似文献   

16.
玉米不同密度下苗期分蘖处理对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妍妍  张喆  丰光  王亮  景希强 《玉米科学》2015,23(5):107-111
试验选取当前主栽的玉米杂交种先玉335、丹玉801和丹玉336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密度下分蘖处理对品种根系、株高、穗位高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分蘖数量逐渐减少,苗期分蘖对根系的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掰除分蘖能够提升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特别是对玉米苗期株高提升明显,同密度下是否掰除分蘖产量差异不显著。苗期保留分蘖对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密度压力下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对近40年25个玉米杂交种的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进行了研究。采用逐步回归、通径分析和偏向关等方法分析了不同密度下其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个密度下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不同。在低密度下,千粒重>病株率>行粒数>穗行数>穗位高>空秆率;在中密度下,千粒重>株高>行粒数>空秆率>倒伏率>穗行数>出籽率;在高密度下,千粒重>空秆率>穗位高>行粒数>倒伏率>穗行数>出籽率。在华北地区玉米杂交种选育中,主攻方向是选育千粒重高、耐密、抗倒伏的品种。在保持株高、穗位高、生育期等性状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应重点强调在高密度压力下对倒伏株率和空秆率的选择,优先考虑千粒重的增加,其次是行粒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半干旱区玉米密度对产量及商品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开展半干旱区玉米密度对产量及商品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半干旱区耐密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先玉335适宜播种密度在65000~75000株/hm2,稀植大穗型玉米品种吉单257、吉单137适宜播种密度在60000~65000株/hm2;郑单958、先玉335、吉单257、吉单137百粒重与密度呈负相关;4个品种的容重与密度关系呈二次抛物线,郑单958在50000株/hm2、先玉335、吉单257在57500株/hm2、吉单137在50000株/hm2时容重最高,商品等级最好;4个品种随播种密度增加,穗位叶叶绿素SPAD值降低。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适应湘西自治州花垣县种植的玉米品种,于2013年在花垣进行了21个品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1)各品种产量在6750~11738 kg/hm^2之间,宝玉007、正大999居前两位,分别为11738 kg/hm^2和10926 kg/hm2,是花垣县玉米生产首选品种;(2)百农5号、三峡玉6号、高玉171、吉湘2188、高玉988、中玉335、源育16号、黔单988产量也在9500 kg/hm^2以上,可适度示范推广;(3)品种间穗长、行粒数、穗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本试验条件下,大穗型品种产量潜力较高;(4)品种间灌浆期、百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在不影响下茬作物的前提下,选择全生育期与灌浆期较长的品种,适期早播,提高百粒重,也是高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0.
玉米果穗结构经济性状的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2006年利用两个玉米单交组合的P1、P2、P3、P4、F1、F2、B1.1、B1.2和B1.2、B1.2 10个世代群体的数据进行了世代平均数分析。估算了a、d、aa、ad和dd各类基因效应及其相应的方差及平方和百分比.分析表明,世代间有显著差异,其差异大小取决于杂交双亲。穗行数的加性效应比例占70.47%,穗轴粗的加性效应比例占59.99%;穗粒数的显性率最高(51.51%),其次是加性效应(37.15%)。穗行数、穗粒数和穗轴粗的上位效应分别占11.98%、11.34%和32.75%。可见,上位效应对果穗经济性状的遗传在育种研究中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