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设置样方,调查研究了民勤荒漠生态退化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民勤绿洲区地下水位正在急剧下降,天然植被面积逐年减少,盖度正在明显下降,随着水资源退化和植被退化,沙漠化土地面积正在扩大,沙漠化程度正在增强。荒漠区水资源退化引起植被退化,植被退化进而导致沙漠化过程加强。随着植物的大面积死亡和稀疏化,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植被退化加之开垦使得极重度、重度沙化土地面积扩大,中轻度沙化土地面积相对减少。目前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大,二是上游入境水量逐年减少。实践证明,在干旱沙漠中造林,尤其是打井提取地下水造林,只能加速沙漠化和生态环境退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高速公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大规模的土地扰动,破坏地形地貌,自然植被消失,将会引起水土流失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问题,这些生态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而路域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以重庆绕城高速公路南段为例,简述了高速公路水土流失的成因,提出了高速公路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的原则,并在水土保持生态恢复分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水保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洛阳市为研究对象,选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4项指标进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选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3项指标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利用GIS技术,首先对各单项因子进行分析并得到其空间分布,再将其进行叠加综合,得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最后依据区域主导功能并结合生态现状进行分区,划分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区,水土流失预防治理区,石漠化调控治理区,土地沙化调控治理区,城区生态治理区和生态恢复区6个区域,根据每个区域的不同特征提出相应的生态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4.
现阶段我国水土流失问题日渐加剧,若不加以治理将会引发土地退化和水资源缺乏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生态修复的方式,研究其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的优化作用,分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在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中仍存在缺乏完善的标准和制度、相关技术以及生态意识推广不足、生态修复相关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等问题。建议通过建立完善的标准和制度、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创新生态修复技术等方式,做好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测定,对长汀红壤水土流失区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多样性及土壤肥力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生态恢复过程中,植被多样性总体水平提高,植物分布更为均匀,植物种类增加,且植物群落优势种生长状况更加良好;(2)通过生态恢复治理,土壤肥力状况得到改善。其中,土壤速效钾水平、碱解氮水平和有机质含量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土壤速效磷水平轻微提高;(3)在红壤侵蚀退化地的生态恢复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与土壤肥力水平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两个活跃因素。  相似文献   

6.
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与生态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国明  谢胜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254-4256
分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两类主要环境问题:一类是由农业生产、乡镇企业、农村生活等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另一类是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引起的生态破坏问题,并具体指出其形成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黄河源区的生态建设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黄河源区的生态隐患,针对黄河源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土地荒漠化加剧,湖泊干涸,沼泽湿地萎缩,河流径流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草场退化严重等问题,提出了从加大黄河源区环保建设资金的支持力度;加大生态移民力度,尽快让农牧民脱贫致富;有计划地发展旅游业;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等方面解决黄河源区生态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香格里拉县典型区段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监测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径流小区观测、植被群落调查、土壤理化分析等途径,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纳帕海周边区域的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监测评价.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退化陆生生态系统,通过自然恢复和人为诱导修复,生态系统功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有所改善.根据植被群落结构和进展演替趋势分析,天然次生林的生态功能最好,人工混交林和灌丛次之,荒草丛最差;灌丛的土壤理化效应最佳;天然次生林和灌丛有较好地减少土壤流失的作用.坡耕地是退化最严重的脆弱生态系统类型.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河下游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属红色生态区.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对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了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水库以下河道断流近30年,地下水位大幅度降低,水质不断恶化,植被大量枯死,尤其是胡杨大量死亡,"绿色走廊"濒临衰亡,土地沙漠化不断加剧,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退化.研究总结了输水前下游生态退化的状况,分析得出了造成其生态退化的主要成因是自然和人为活动,并提出了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于金凤  刘兴学 《甘肃农业》2013,(22):40-41,44
西北内陆河流域移民迁入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严重匮乏,水生态平衡失调;植被覆盖率低,质量和功能下降;环境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这些问题的产生,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的结果,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主要的,集中表现在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的影响、对植被系统的影响、对土壤系统的影响上。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关系密切。安徽省农村土地利用中,局部不能统筹兼顾,致使域内可用地资源匮乏、植被减少迅速、水土流失加剧、动物多样性降低、湿地功能退化、土壤质量滑坡、土地污染严重。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意识不强、土地利用规划滞后、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村民环保积极性不高、部门管理不严、土地生态建设基础薄弱。为此,需采取牢记“惜土”国策,科学合理规划;加强理论研究,保障村民权益;创新工作机制,实行部门协调;加强生态教育,优化宣传手段;严守法律法规,激发全民参与;积极寻求方略,严格土地管理等措施有效应对目前的现状。  相似文献   

12.
香日德河流域移民迁入区属于生态脆弱区,其生态问题主要有水土流失、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土地风蚀荒漠化、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等;应采取的修复对策是以水资源承载力为硬约束条件确定移民迁入区的发展战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防治沙漠化的生态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对陕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烨  陈军  赵耀 《北京农业》2011,(27):48-51
退耕还林项目引起了土地植被与土地利用景观方面的快速变化,并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1998—2005年,我们通过野外调查方式研究该项目对陕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脆弱景观生态系统修复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总植被盖度从1998年的29.7%上升到2005年的42.2%。但是,大面积的人工造林可能正在加剧了半干旱生态脆弱区水资源短缺风险,导致人工林地植被覆盖度和植物种类减少。退耕、禁牧对植被覆盖恢复的贡献最大,而人工造林对半干旱生态脆弱区植被修复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为了减少土壤侵蚀、保护植物多样性,人工造林时必须减少对自然植被的破坏。与人工造林相比,降低耕作和放牧强度是半干旱地区恢复退化植被景观系统的首要手段。在半干旱生态脆弱区,人工造林应该限制在种植乡土树种或其他一些低耗水植物种类,减少土壤水分消耗、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比如利用半干旱草原自然植物群落,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的小灌木,以及苔藓等低耗水物种进行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4.
广西锰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现状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矿山开采活动引起的生态失衡、景观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退化等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调查了广西全洲、荔浦、板苏和八一锰矿废弃地土壤肥力状况、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植被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广西锰矿废弃地生态恢复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广西当地的地理地貌特征、气候特点和区域植被情况,提出广西锰矿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原则、恢复过程、恢复措施和对策,以期为正在进行的广西锰矿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由于长期以来水资源开发活动日益增强,艾丁湖生态区入湖水量不断减少,湖面萎缩;区域土地沙化、沙漠化趋势未根本扭转;地下水位不断下降,生态、生活用水风险增大;陆生、水生物种消亡趋势加剧;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呈不断增加趋势;沙尘、盐尘天气爆发风险不断累积增大,使得艾丁湖生态区生态压力不断增大,生态恶化趋势明显.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地理信息技术以及现场取样调查,分析了艾丁湖流域土地利用与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探明了自然植被盖度退化情况.结果表明,天然植被的平均覆盖度在1976—1995年呈减小趋势,在1995—2010年呈增大趋势,在2010—2019年转为减小趋势;高盖度植被由南向北发生迁移;天然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埋深逐渐加大,且受不到山区的地表水补充,以及由于城乡工矿用地的扩张导致天然植被减少.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黑龙江三江平原湿地的现状: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降低。以及湿地资源破坏的原因;从机制、投入、立法、运作管理,提出了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岩溶地区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带,极易受到影响和破坏,其生态退化特征为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等。生态退化的原因在自然环境方面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植被基础,在人类活动方面包括人口剧增、资源不合理利用和生活贫困等。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采取控制人口、恢复植被、加强能源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陕西省铜川市生态文明建设与水土保持为例,从生态文明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水土流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探讨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四大作用,即水土保持是综合防治蓄水减沙的根本性措施;枢土保持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土保持缓解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矛盾;水土保持是改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并提出了水土流失治理与加快生态建设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一、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阿拉善地区自然条件差,西部和北部分布着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乌兰布和沙地,气候极度干旱,植被严重退化,荒漠化严重和沙尘暴肆虐是该地区主要的生态问题。水土流失以剧烈的风蚀为主,随着沙漠(主要是乌兰布和)的东移入黄,该地区已成为黄河中游粗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其生态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水资源相对缺乏,开发利用程度低由于该区属于荒漠区,水资源极度匮乏。水利骨干、枢纽型工程设施少,水资源利用率低。特别是在进行林草植被建设中,水的问题成为关键的制约因素。2.劳动力资源缺乏该区地广人…  相似文献   

20.
王玉梅  侯光良  王小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03-20204,20216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降水呈增加趋势,最大可能蒸散以减少趋势为主,干燥度以降低趋势为主,由此可知,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呈现向暖湿方向发展的趋势。气候变化导致青藏高原地区出现冰川和冻土融化、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水资源日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退化现象。根据气候变化出现的问题,提出加强对冰川融水的利用、采用生物和工程措施开展天然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地建设、实施人工降雨、建立自然保护区等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保护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