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总结50年代中期湘鄂等地大面积引种吉林青森5号失败的教训基础上,80年代初,南北协作,重新开展“北粳南引”的研究。将沈阳农业大学通过籼粳亚种间杂交选育的粳稻引至安徽筛选、试种,经10余年的目标选择,获得了适宜在江淮一季中籼地区的生态、生产条件下种植的中粳564一系。1993年累计种植60多万亩。  相似文献   

2.
自50年代以来,曾对国内外一些粳稻品种引进安徽试种,但除引自同纬度一线的中、晚粳外,来自我国北方地区的粳稻或因生育期比原产地缩减过多,或不适应当地早、中稻生育期间的生态条件、稻作制度或生产习惯等原因,均末能直接应用于生产。70年代末,沈阳农业大学稻作室育成了大批籼粳杂交品系,为北粳南引的重新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引种资源。由于通过籼粳杂交育成的粳稻品系的遗传背景复杂,且某些重要性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籼稻的遗传基础,因此,通  相似文献   

3.
“北粳南籼”是我国水稻栽培分布的主要模式.该文以粳稻“甬优8号”为示范材料,探讨了“北粳南移”后甬优8号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南方稻区种植粳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由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陈温福研究员等主持完成的“优质粳稻新品种选育及北粳南引的重新研究”,历经4年攻关,育成了优质高产粳稻新品种“沈农9017”,通过灿粳稻杂交异地穿梭育种,育成了易脱粒型粳稻新品种“中粳564”,使北粳南引的重新研究获得成功,并取得了突  相似文献   

5.
不同类型水稻剑叶气孔密度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籼稻和粳稻是栽培稻的两个亚种。对二者在形态生理方面的差异,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但是,近年来通过籼粳亚种间杂交育成的品种越来越多,它们与典型籼(粳)稻有何差异,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迄今未见这方面研究的报告。我们于1986年选择IR60、丰锦、密阳23、南粳35等典型籼型、典型粳型,通过籼粳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江淮稻区杂交粳稻组合优势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江苏省淮北稻区杂交中粳和常规中粳两年区域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了其产量和品质形成特点。结果表明,与常规中粳相比,杂粳组合主要在生物产量和每穗粒数上有竞争优势,其他性状优势不明显,尤其是结实率偏低,是造成供试组合平均产量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供试杂交粳稻组合主要品质性状与常规粳稻相比,整体水平低于常规品种,但有的杂粳组合也达到或超过了国标优质米标准。相关分析表明,杂交中粳产量和其他性状的相关性与常规中粳存在差异,杂交中粳稻产量与株高和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呈显著负相关。依据以上分析结果,对江淮稻区杂交粳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大量的筛选、鉴定工作证明,抗褐稻虱基因仅存在于南亚的籼稻地方品种中,粳稻抗稻虱育种必须从籼稻导入抗虱基因。我们于1976年开始应用籼粳杂交转育抗虱基因的研究,1980年培育成功80079,80047后,利用推广品种南粳  相似文献   

8.
云南光壳稻亲和性品种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Oka分类法对12份云南光壳稻亲和性品种、2份亲和性对照品种02428、Dular以及19份籼粳测验种进行籼粳分类。分类结果表明,籼、粳测验种分别为典型的籼、粳稻品种,02428为粳稻品种,Dular为中间型品种;12份云南光壳稻品种中有1份属于籼型品种,4份属于中间型品种,另外7份属于粳稻品种。籼粳分类结果与它们的亲和性符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9.
南粳60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超级粳稻品种南粳5055为母本,与优质粳稻品种辽粳371为父本杂交配组育成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种,2020年通过国家审定,适宜河南沿黄及信阳地区、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等作麦茬稻种植.南粳60在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丰产性和稳产性,稻米品质达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自2009年开始探索北粳南引,推进“籼改粳”稻工程。为验证“籼改粳”稻的产势,探索粳稻化肥减量增效施用方法,江西省景德镇市于2016年开展了“籼改粳”晚稻产势与化肥减量增效施用方法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在相同施肥和同时收割条件下,粳稻‘甬优1538’比籼稻‘粤优9113’增产稻谷1450 kg/hm2、增16.06%。粳稻较籼稻产量高的原因在于粳稻每穗实粒数较多。试验结果显示,推荐施肥方法2比农户施肥方法节省氮磷钾养分123.9 kg/hm2、节省20.31%,增产稻谷483.75 kg/hm2、增4.67%,节本增效1765.35元/hm2、增7.87%,增收效果达显著水平。推荐施肥方法较农户施肥方法增产的主要原因在于促进了籽粒结实,增加了每穗实粒数。本次试验结果表明,粳稻较籼稻增产优势明显,推荐施肥方法较农户施肥方法节本增产增效。推荐施肥方法在氮磷钾养分协调及分蘖、孕穗施肥时间上更为合理,粳稻孕穗肥施用时间后移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1.
利用SSR标记揭示中国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中国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阐明各省份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结构及其亲缘关系,为中国粳稻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43对SSR多态性标记,对原产于中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187份粳稻地方品种进行等位基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聚类分析。【结果】共检测到等位基因351个,每个位点等位基因变幅为2-21,平均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8.2;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异范围为0.117-0.908,平均为0.550;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异范围为0.114-0.902,平均为0.523。在RM72、RM241、RM219、RM412和RM232等位点所检测到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值较大。西南、华南、华中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华北和东北地区;云南省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天津和吉林的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基于Nei’s遗传距离的系统聚类把供试材料分为8个小类群,南方粳稻地方品种主要聚类于第ⅰ、ⅱ、ⅲ、ⅳ和ⅴ等5个小类群,北方粳稻地方品种主要聚类于第ⅵ、ⅶ和ⅷ等3个小类群。基于模型的群体结构分析,供试材料被分为11个亚群,有144份材料被分到相应的11个亚群,其余43份材料被分到混合亚群。【结论】南方稻区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北方稻区,其中西南稻区的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而云南是粳稻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北方与南方粳稻地方品种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粳稻地方品种间亲缘关系与地域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在北方粳稻地方品种中更为突出。RM72、RM241、RM219、RM412和RM232适合应用于粳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检测。  相似文献   

12.
华北两系杂交粳稻优势生态型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N422s、108s、LS2s分别与12个生态型材料配组,对F1进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结果发现,培矮64s与爪哇稻、华北育成粳、韩国地方粳、韩国育成粳、南方育成粳、东北育成粳、东北地方粳等为强优势配对模式;南方地方籼、华北地方粳、韩国地方粳、新株型灿稻等是108s的优势生态型;LS2sz与爪哇稻、华北地方粳、华北育成粳等配组优势较强。探讨了水稻优势生态型的筛选问题和这4个不育系及这12个不同生态型材料在北方两系杂交粳稻中的应用。认为培矮64s、N422s、108s这3个不育系具有较好的广亲和性和配合力,在华北两系杂交粳稻育种中有一定的利用价值;LS2s不具备广亲和性,配合力也较差,在育种中可间接利用其大粒的优势。华北粳是4个不育系的优势生态型,因此在水稻优势生态型的研  相似文献   

13.
我国粳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杂粳研究北方快于南方,南北近期皆有突破。粳稻杂优生产应用滞后,地区间极不平衡。发展中主要存在产量优势不明显,栽培措施不配套,米质不优,两段灌浆,综合抗性和生态适应性不强以及制种环节和推广体制方面的问题。发展策略:加强部门配合,增强种子和推广应用体系建设,加大宣传和示范力度,并组织科研攻关,大力选配高产、优质、多抗和熟期适宜的新组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中国部分优质粳稻外观和食味相关的理化指标特征的差异,以期为优质粳稻品种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 以参加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的39个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粳稻品种外观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差异,分析稻米各项理化指标与食味品质间的关系。将荣获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的15个粳稻品种按地域分为南、北两大来源,比较研究不同地域来源粳稻外观和食味相关的理化指标的差异。 【结果】 (1)参评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的39个粳稻品种无论是粒型,还是垩白率与垩白度差异均较大;在蒸煮食味方面,米饭食味计测定的食味值与专家的感官评分分值分别在44.00—82.00和52.20—91.86。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RVA谱中的消减值、回复值以及米饭质构特性中的黏性和均衡值与米饭食味值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9、-0.60、-0.57、-0.37和-0.56;而RVA谱中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与米饭食味值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2和0.36。(2)与北方优质粳稻相比,南方优质粳稻的垩白率和垩白度分别增加了178.78%和139.11%;直链淀粉含量降低28.25%,蛋白质含量提高7.37%;米粉RVA谱的消减值和回复值分别降低12.00%和21.19%;米饭质构特性中的黏性和均衡值的绝对值提高16.15%和15.00%;南方与北方优质粳稻经米饭食味计测定的食味值与专家感官评分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参与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的粳稻品种,其稻米的外观和蒸煮食味品质差异显著;北方粳稻外观晶莹剔透,垩白度在0.50%—3.50%,米饭直链淀粉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口感在56.00—74.00;而南方粳稻外观相对浑浊,垩白度1.86%—11.21%,米饭虽然蛋白质含量高,但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米饭软而黏,食味值在54.00—82.00。  相似文献   

15.
杂交粳稻新组合毕粳杂2035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推动杂交粳稻育种的发展,推广杂交粳稻种植,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BT型粳稻不育系BJ-1A与中粳恢复系ZC2035配组育成杂交粳稻新组合毕粳杂2035。该组合生育期适中,株型较好,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穗大粒多、生态适应性广等优点,2010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高温对黑龙江省粳稻品种萌发的影响,将22个寒地粳稻品种放置在25、28、30、32和34℃5个温度梯度中培养3d,比较其发芽势、根长和芽长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熟期品种对温度的适应性不同,供试的5个早熟品种对高温具有较好的适应性;30℃对大多数品种是比较适宜的发芽温度;适当的高温有利于水稻根和芽的生长,对寒地粳稻的萌发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paper, advances and prospects in breeding japonica rice for super high yield in the northern China were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in terms of breeding theories, techniques and practices. The author holds that developing and spreading super ric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he overall yielding ability of japonica rice and attaining immense expansion of rice production. After theories and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super rice breeding were formulated, which involved the creation of new plant morphology and strong hybrid vigor through crossing indica with japonica subspecies, the optimization of combination of desirable traits via multiple crossing or backcrossing, the assemblage of favorable gen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ideal plant morphology with the utilization of vigor-major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in conventional breeding of japonica super rice. A batch of new super rice varieties marked by superior rice quality and high disease resistance, such as Shennong 265, Shennong 606, and Jijing 88, etc., have been developed and releas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advancement in conventional breeding ef super rice, progress in hybrid japonica super rice breeding is slower because of climatic and ecological constraint in northern China. Therefore, solving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vigor and growth duration, between yield and rice quality, and boosting vastly seed production are still serious challenges for breeders of hybrid japonica rice. Physiological and genetic problems in japonica super rice breeding are also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8.
中国粳稻核心种质耐低磷性的鉴定与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鉴定粳稻耐低磷种质资源对我国粳稻耐低磷育种和耐低磷遗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田间低磷和正常施磷条件下,以单株相对籽粒产量为指标,对来自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中、西南稻区的356份粳稻核心种质进行了耐低磷性鉴定.结果表明:东北稻区的平均相对籽粒产量最高,达0.81;华北稻区的相对籽粒产量最低.筛选出76个耐低磷材料、44个低磷敏感材料和236个中间类型材料;东北稻区耐低磷材料所占比例最高,西北稻区最低.  相似文献   

19.
“籼改粳”的生产优势及其形成机理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目的】旨在阐明“籼改粳”的生产优势,并从栽培角度系统研究其优势形成的生理生态机理。【方法】2010—2011年,在长江下游稻麦两熟制地区(江苏扬州、兴化、东海),以当地代表性的粳稻品种(武运粳24号、徐稻3号、连粳7号、徐优733等)和籼稻品种(两优培九、Ⅱ优084、新两优6380、扬两优6号等)为材料,系统比较研究籼粳稻的生育安全性、产量、品质、温光资源利用、群体生长发育动态、株型和倒伏性状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在机插和摆栽两种轻简栽培条件下,粳稻生育安全性优于籼稻,后期耐低温,灌浆持续时间长。两年粳稻的平均产量,扬州分别为10.90和10.87 t•hm-2,兴化分别为10.93和10.65 t•hm-2,东海分别为10.49和10.41 t•hm-2,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籼稻。粳稻群体颖花量与籼稻相当或略少于籼稻,但籽粒的充实性状优于籼稻,这也是粳稻获得较高产量的关键。粳稻加工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显著或极显著优于籼稻,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稍逊于籼稻。“籼改粳”生产优势形成的生理生态特征为:粳稻全生育期较籼稻明显延长,灌浆后期粳稻更能适应温凉天气,增加水稻对温光资源的利用,使得粳稻能够安全成熟;粳稻后期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能力,能够增加群体光合物质积累量,提高群体库容总充实量;同时,粳稻后期能够适应低温天气而不早衰,维持强壮根系和较高的茎鞘强度,增强群体抗倒伏能力,保证较大库容的安全充实与支撑。【结论】在机械化轻简化栽培条件下,粳稻更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生育后期仍保持强劲生长优势,不仅能够安全成熟,而且产量高、品质优、效益好,综合生产力高。  相似文献   

20.
我国粳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对中国粳稻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认为北方粳稻生产承载着全国人民“口粮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历史重任。千方百计地发展北方粳稻生产,增加粳稻总产量已势在必行。但从目前北方粳稻生产形势看,靠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来提高总产量的潜力已很有限,惟一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通过育种手段开发推广超级稻,提高品种的生产潜力,以及通过栽培手段改造中低产田,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是近期大幅度增加粳稻总产量的有效途径。此外,还对直接影响中国粳米市场走势的东北稻区水稻生产发展战略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