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喀喇沁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Z3)
本文针对性地分析了赤峰市喀喇沁旗旅游资源,对旗内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和评 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喀喇沁旗旅游资源开发的3点对策。 相似文献
2.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年均降水量、≥10℃积温、年均气温、平均日照时数和无霜期为气候因素指标,海拔高度和地貌类型为地貌因素指标,土壤质地、土壤碱解氮、土壤速效钾、土壤速效磷、土壤全氪和土壤有机质为土壤因素指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评价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质量。结果表明:气候状况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差,佳县的气候最好,靖边气候条件最差;土壤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北质量较差,长城以南逐渐变好;一二级地面积较少,约238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7%,三级地4143km^2,占11.4%,四级地10997km^2,占30.4%,五级地9254km^2,占25.6%,六级地8105km^2,占22.4%,七级地3372肼,占9.3%;一二级地主要为分布在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和愉溪河流域的滩地和河川地,三四级地主要分布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塬梁地、峁地以及沟道,五级地主要为分布于黄土丘陵区域的梁地,少量是长城沿线的固定沙地,六七级地则主要是位于长城沿线的沙丘、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 相似文献
3.
从陕北地区面临的问题看资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特征使得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受外部力量和自身发展条件多种因素的影响。西部大开发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然而,西北自然资源富集区仍存在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矛盾,地区之间差异,富区与富民之间的矛盾等诸多不协调的现象。这些矛盾阻碍了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和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在回顾以往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资源富集区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并以陕北地区为例,分析了资源富集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日喀则地区旅游资源分类及特性评价基础上,分析了旅游开发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了消除瓶颈制约因素、优化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系列化旅游产品、构建线区开发空间布局、启动发展动力机制、实现标准与特色一体化以及推动资源与环境深度保护等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5.
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及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杨国安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2,16(2):74-79
本文在对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基础上 ,对阿勒泰地区旅游开发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边境口岸旅游、多渠道争取资金、争取开放政策、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喀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按照国家标准对喀什市旅游赋存现状进行了评价.并提出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评价指标体系,对喀什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进行了评价.指出喀什市存在旅游资源品位高,开发程度低;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足;旅游资源类型单一,分布散的问题.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 相似文献
7.
西安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004年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中获得的西安市旅游资源第一手普查资料为依据,在分析西安市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安市旅游资源开发应突出文化古都旅游主题形象,加强宗教旅游开发,强化特色旅游产品建设,完善旅游地域结构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旅游资源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资源是大自然和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所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 ,同时又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基础。甘肃省是旅游资源大省 ,但是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旅游资源保护的必要性。本文在分析了甘肃省旅游资源保护的现状和问题、破坏因素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今后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区域旅游资源类型的甄别及其空间整合是旅游规划的重要基础性环节。文中以新疆伊犁河谷地区为案例,梳理区域旅游资源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竞争型旅游资源类型和旅游资源市场竞争力,并以竞争型资源为主要吸引物提出旅游资源的空间区域整合开发方案。以期对该区域旅游业竞争力的提升,实现新的资源配置和产品组合,使得区域旅游资源效益最大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兰州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兰州市为例,主要运用最近邻指数R,拓扑图论中的β指数、γ指数、平均径路长,以及紧密度指数等空间结构分析方法,对兰州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认为当前兰州市旅游区各景点之间的空间联系较弱,要开发旅游资源,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关键在于提升兰州旅游交通网络的通达性、连接性,这样才能使该区众多的旅游资源得以很好的开发,以与兰州市的经济实力相匹配。 相似文献
11.
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分析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资源群是指把区域内同类旅游资源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从横向角度来研究区域间旅游资源的竞争,同时从纵向角度来研究旅游资源间的屏蔽作用,进而从区域空间整体上把握某类旅游资源个体和整体的特征,它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本文以旅游资源群的概念为研究思想,结合陕西旅游资源普查最新数据,利用GI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计算了陕西区域各大类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并从区域间和区域内以及类型等方面对旅游资源群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中开发潜力最大的是杨凌的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群,其开发潜力为1.6415,杨凌的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次之,为1.1653,开发潜力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安、咸阳和杨凌,开发潜力较大的类型为人文活动和建筑与设施资源群。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陕西省土地资源的现状和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影响下退耕还林给陕西省人地关系带来新问题。认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保证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经济持续增长 ,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陕西旅游网络通道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旅游网络通道体系是区域旅游网络的主干。文章对旅游网络通道体系的概念,旅游网络通道体系的要素及其特点做了探讨。在分析陕西旅游网络通道体系要素后,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Maptitude对陕西旅游网络通道体系要素做地图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陕西构建“米”字形旅游网络通道及旅游网络通道连接线路的设想。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旅游资源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生物群落的定义首次尝试性提出旅游资源群落这一新的概念,总结了旅游资源群落的基本特征,并以陕西省旅游资源为例,计算了旅游资源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从而实现对旅游资源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研究。研究发现,在空间分布上,陕西旅游资源群落中各子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梯度变化在经度和纬度上都基本上遵循由南到北逐步减小的规律,并可根据各群落的相似性初步确立陕西境内旅游资源群落的区划方案。结果表明:旅游资源群落这一概念对于旅游资源的研究具有较大的意义,为旅游资源科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即从群落及其物种多样性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5.
旅游业竞争力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旅游业竞争力分析评价对于各地科学、有序地发展旅游业,合理规划、整合旅游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了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区位条件、市场与环境条件、旅游业绩五大类别31项指标构成了四个层次的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旅游业竞争力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雷达图对陕西省旅游业竞争力进行结构分析,指出了陕西省旅游业发展的优劣势,并提出提高陕西省旅游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苹果施肥状况与评价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分析1994-2000年陕西省关中灌区与渭北旱原农户信息监测资料,研究了两个苹果主产区的施肥状况,根据施肥量优化结果对施肥状况进行了评价,同时对苹果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结论为:(1)农户间化肥投入不平衡现象严重,生产中需增加钾肥比例;(2)有机肥施用量下降;(3)施肥技术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17.
陕北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陕北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中庭院、户间道路和户间空地的土壤侵蚀状况研究表明,户间道路侵蚀强度最强,其次为户间空地,庭院最小。进一步分析侵蚀泥沙中>0.05mm粗颗粒和<0.01mm细颗粒的含量与平均泥沙含量的关系说明,户间道路径流挟沙能力强,因而侵蚀强度最大;庭院水流平缓,挟沙能力最小,其侵蚀强度最小,而户间空地侵蚀强度居于二者之间。说明在加强治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治理的同时,应特别重视乡村聚落户间道路的土壤侵蚀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乡村聚落的土壤侵蚀,在陕北榆林、绥德、延安建立观测站,于2003年对乡村聚落中的户间道路、户间空地、院落在降雨时的次径流泥沙含量、平均含沙量、次侵蚀强度及观测期降雨形成的总侵蚀强度,进行了观测与分析。其观测结果,均说明户间道路、户间空地径流平均含沙量较大,榆林为29.37g/L、29.96g/L,缓德为21.06g/L、17.53g/L、延安为54.6g/L2、9.18g/L,而院落平均径流含沙量较小,榆林、绥德、延安分别为9.47g/L、8.64g/L、14.87g/L。观测期降雨侵蚀总强度,三个观测站均以户间道路最大,分别为1142t/km2、2156.6t/km26、285.7t/km2;户间空地次之,分别为744.5t/km2、1192.6t/km2、1953.2t/km2;院落较小,分别为161.1t/km23、78.7t/km2、1274.3t/km2。说明乡村聚落土壤侵蚀不可忽视,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9.
分析总结了陕西省近年来生产中大面积推广的平衡施肥,氮肥一次深施,大垄沟和水平沟栽培,秸秆覆盖栽培,秸秆还田,深松免耕耕作,黄腐酸土壤改良,隔沟交替灌溉等旱地综合增产节水技术的应用情况和效果。认为这些技术的集成和优化、组装配套,可极大提高旱地综合生产能力,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