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麦子粒戊聚糖含量及与蛋白质含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2002年在河南师范大学小麦试验田选用有代表性的18个小麦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品种小麦子粒总戊聚糖含量、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品种间总戊聚糖含量、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蛋白质含量与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采用最远距离法对参试的18个小麦品种子粒的戊聚糖、水溶性戊聚糖以及蛋白质含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聚为三类。  相似文献   

2.
研究4个不同类型小麦杂交组合亲本和FI代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平均表现,亲子相关和F2代不同单株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异范围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母本平均值与F1代组合平均值的相关程度较高,对F1组评价有一定作用;中亲值和F1代组合平均值怀F2代单株籽粒平均值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对F2分离群体直链淀粉含量的整体水平有一定预见性;(2)4个组合F2代不同单株籽粒的直链淀粉含量均呈连续性分布,但  相似文献   

3.
小麦籽粒中戊聚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聚糖是小麦籽粒中非淀粉多糖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戊聚糖的分类、测定方法、理化特性、戊聚糖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及其遗传学与栽培生理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选用皖麦19、郑麦9023和皖麦48等20个小麦品种(系)为供试材料,研究其面粉总戊聚糖、水溶性和非水溶性戊聚糖含量的品种间差异.结果表明,3种戊聚糖含量的品种间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变幅分别为总戊聚糖1.86%~3.23%、水溶性戊聚糖0.63%~1.51%和非水溶性戊聚糖1.11%~1.87%,3种戊聚糖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54%、 1.07%和1.49%.郑麦9405等品种具有较高的戊聚糖含量,皖麦47和皖麦48等品种具有较低的戊聚糖含量.讨论戊聚糖在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利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区试小麦的戊聚糖含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Douglas法对2004~2005年度四川小麦区试的各参试品系进行了全麦粉的戊聚糖含量及SDS沉降值的测定。结果表明,各参试材料间的戊聚糖含量差距较大,SDS沉降值偏低,戊聚糖含量与SDS值并无直接的相关性。本研究中筛选出了具有较高戊聚糖含量的参试品系,可为高戊聚糖小麦育种提供优良亲本资源。  相似文献   

6.
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及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8个有代表性小麦品种戊聚糖含量的方差分析和稳定性参数的估算,结果表明,8个品种的戊聚糖含量平均为7.4621%,多数品种的戊聚糖含量居中、稳定性较好。综合戊聚糖含量,稳定性参数b和s2d来看,豫麦34号属于戊聚糖含量低,稳定性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7.
发芽小麦的戊聚糖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衣酚-盐酸法测定了正常小麦与发芽小麦所含戊聚糖量,结果表明:正常小麦与发芽小麦的总戊聚糖含量分别为4.59%和4.47%,小麦发芽后总戊聚糖含量略有下降(P>0.05);正常小麦与发芽小麦的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分别为O.48%和1.43%,小麦发芽后可溶性戊聚糖含量升高近2倍(P<0.01).  相似文献   

8.
F型小麦是一种新型"三系"小麦雄性不育系。为了研究F型小麦作为杂交小麦育种亲本的应用价值,选用了4个F型小麦不育新品系与6个普通小麦新品种(系)配制了杂交组合,对其杂种优势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太113是F型小麦的一个优良父本,其杂交组合的千粒质量、穗长、株高等性状表现出较强的超亲优势,且株高优势都表现为正向优势。  相似文献   

9.
以小麦杂种F1代和部分亲本单核中晚期的花药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杂交组合,不同培养等几个因素对F1花粉植株再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F1花粉植株再生频率在不同组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植物生长调节剂4PU-30和C17,K3,W143种培养基对花药的花粉出愈率,绿苗分化率和绿苗产量也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存在组合间的差异。在对F1代父母中扔调查中发现,花粉植株的再生能力与两个亲本密切相关,有的还与父母本的互  相似文献   

10.
以杂交棉新陆早43号、新陆早56号为试验材料,对其F1、F2代的产量构成因子及其对产量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杂交种的F1、F2代皮棉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新陆早36号,F2代皮棉减产幅度在4.1%~6.9%,2个杂交种都具有较强的超亲优势,并且表现在F2代中仍有显著的中亲优势,但与其F1代种相比,存在优势衰退现象。  相似文献   

11.
晋麦F2籽粒中HMW-GS的遗传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  张建刚  潘登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8918-8919
[目的]为杂种小麦加工品质预测和优质小麦亲本组配提供依据。[方法]以杂交小麦母本晋麦47和父本丰优1号及其F2籽粒为材料,采用SDS—PAGE电泳法对小麦籽粒中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的分离及表达进行分析。[结果]F2籽粒中共出现21种HMW—GS带型组合,其中回归母本的带型(N、7+9、3+12)占69.10%,回归父本的带型(1、17+18、5+10)占1.04%,其余29.86%为双亲杂合带型或缺失带型;HMW—GS在F2籽粒中按一定规律进行分离,Glu-Dlb,Glu-Dld出现基因重组(重组率5.90%),17+18和7+9亚基同时在Glu—B1位点表达,而Glu—Blc在该位点出现表达空位(空位率5.20%)。[结论]明确了HMW—GS在小麦F2籽粒中的表达及分离规律。  相似文献   

12.
小麦F_2籽粒中HMW-GS的分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 GS)对小麦面粉品质有不同的影响,因此,了解双亲HMW GS在F2籽粒中的分离规律和分布特征,对确定品质育种的选择方案以及对杂种小麦原粮品质的评估等有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用10%SDS PAGE方案测定了小偃6号/Pan555的208粒F2籽粒的显带情况:①共出现8种HMW GS带型组合,其中杂合型与缺失型组合约占41 9%;②Glu D1d(5+10)与Glu D1N(空)的分离比为3∶1;Glu B1h(14+15)与Glu B1c(7+9)的分离比为9∶7;③Glu B1c(7+9)的不完全表达率为2 0%;Glu D1d(5+10)的不完全表达率亦为2 0%;④仅出现单一带型Glu B1h(14+15)的约占18 7%。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利用个体动物模型估计了18个肉牛杂交组合6月龄体重性状的组合效 ,其结果准确反映了3个区县杂交组合的优劣;在丰定-隆化县和抚宁县均以利木赞,海伏特为父本的组合为最优;在赞皇县以安格斯,利木赞为父本的组合为最优。  相似文献   

14.
选取豫麦50号、豫麦34号和河北8901三个河南省主栽小麦品种,研究了灌浆期小麦籽粒水溶性戊聚糖(WSP)含量、水溶性戊聚糖阿拉伯糖和木糖比值(Ara/Xyl)以及籽粒提取液粘度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了小麦籽粒WSP与籽粒提取液粘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籽粒发育过程中,WSP含量变幅为1.51%~5.91%,呈现先降后略升的变化趋势。Ara/Xyl比值和籽粒提取液粘度均表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表明,籽粒提取液粘度与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Ara/Xyl比值呈正相关关系。在供试3个品种中,豫麦34号的粘度值和Ara/Xyl比值均高于其他2个品种。  相似文献   

15.
以潍麦8号与济麦20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8的468个系为材料,利用SDS-PAGE技术检测分析了其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及亚基组合构成特点。结果表明:供试RIL-8群体在Glu-A1、Glu-B1和Glu-D1三个位点共检测到12种等位变异,其中Glu-A1位点2种,Glu-B1位点5种,Glu-D1位点5种;共检测到23种HMW-GS组合,其中2种亲本类型,21种新类型;不同HMW-GS和亚基组合在群体中的分布频率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小麦体内次生物质对麦蚜的抗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采用蚜量比值法评价了 7个小麦品种 (系 )对麦长管蚜的抗性 ,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各品种 (系 )旗叶和穗部总酚和吲哚生物碱含量 ,并通过酶标仪法测定了来自不同抗级小麦穗部麦长管蚜体内的羧酸酯酶活性的差异 ,以此研究小麦体内次生物质含量的差异及其抗麦长管蚜的关系和抗性生化机制。结果表明 ,旗叶和穗部总酚和吲哚生物碱含量不同 ,表现出对麦长管蚜种群影响的差异。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与麦长管蚜蚜量比值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关指数R =- 0 .9896。而旗叶吲哚生物碱、旗叶总酚和穗部总酚含量与麦长管蚜蚜量比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6 82 6、- 0 .4 2 0 8和 - 0 .5 6 2 3,相关性均不显著。取食不同抗蚜品种 (系 )穗部的蚜虫羧酸酯酶活性与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呈显著相关性 (R =0 .96 4 6 ) ,而与穗部总酚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R =0 .4 95 3)。与总酚含量相比 ,小麦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高低与小麦对麦长管蚜抗性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7.
以11个面团流变学特性差异较大的冬小麦品种按NCⅡ配置30个(6×5)杂交组合,对其品质性状(面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Zeleny沉淀值、降落数值和面团流变学特性)进行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1)F1代面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吸水率等性状在大多数组合中具有明显杂种优势。(2)F2代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多数有不同程度的增强。面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降落数值、稳定时间和评价值的杂种优势明显高于F1代,正向优势组合也明显多于F1代。(3)F2代不同组合类型中,高×高、高×中、中×中这三种组合类型在面团流变学特性上均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且不同组合类型间特殊配合力值差异较大。在强筋小麦品种的选育中选用高×高和高×中组合类型较好,弱筋品种小麦选育中选用低×低和高×低组合类型较好。  相似文献   

18.
19.
冬小麦不同组合F1代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同一生态区内,选用24个不同基因型的冬小麦品系作亲本配制出12个杂交组合,对其F1代主要改良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性状在不同组合中优势程度差异显著;不同组合中,杂种F1代的穗粒重、千粒重及抽穗度有较高的中亲优势乃至超亲优势。同时指出了改良指数可以作为选择强优势组合的参考指标以及F1代杂种优势与亲本差异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