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系统研究了影响油茶软腐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温度、光照、pH值和培养基等因素,并介绍了油茶软腐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为今后控制油茶软腐病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油茶无性系果实生长期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油茶果实快速生长期7月,对XL67、XL1和CK 3个产量不同的油茶无性系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等日变化及光合-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XL67和CK的Pn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而XL1为"双峰型",不同无性系峰值的出现时间及峰值的大小不同,XL67和CK存在光合"午休"现象。XL67、XL1和CK的Pn分别为6.97、6.30和5.72μmol.m-2.s-1,3个无性系之间叶片的Pn差异显著。3个无性系叶片的Tr的日变化曲线均为"单峰型",WUE的日变化曲线均为"U"型;3个无性系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为9.79~14.20μmol.m-2.s-1,光饱和点为409~540μmol.m-2.s-1,光补偿点为58~82μmol.m-2.s-1;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了影响3个无性系叶片Pn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安徽省油茶软腐病的鉴别及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鉴定广西香花油茶炭疽病病原菌,掌握其生物学特性,为抗病油茶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广西南宁市、来宾市和崇左市香花油茶林地典型炭疽病样品,以组织分离法和柯赫氏法获得致病菌株,依据病原菌形态特征描述和病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肌动蛋白(ACT)、几丁质合成酶(CHS1)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分析结果进行鉴定,并采用平板法测定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从广西南宁市、来宾市和崇左市3个地区香花油茶林地采集典型炭疽病样品中分离获得的76株炭疽菌属真菌,对健康香花油茶叶片均具有致病性,但致病力略有差异;代表菌株CXNN02、CXLB08和CXCZ09的离体接种病斑平均直径分别为6.48、6.39和5.20 mm,活体接种病斑比前者略小,分别为5.53、5.33和4.97 mm,以CXNN02菌株的致病力略强。菌株CXNN02在PDA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菌丝灰色至深灰色,气生菌丝茂盛,绒毛状,背面产生黑色色素;菌丝生长较快,平均生长速率为11.75 mm/d;分生孢子光滑,无色,单胞,圆柱状,顶端钝圆或略尖,大小为(13.30~20.67)μ...  相似文献   

5.
油茶根腐病病原菌分子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油茶腐根中分离得到病原菌,通过对其形态特征的观察及该菌r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测定,与Genbank中经Blastn搜索获得的部分菌株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基于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树,确定引起油茶根腐病的病原菌为镰刀属李瑟组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还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值是6.0~7.0,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NH4Cl.  相似文献   

6.
油茶尺蠖生物学特性及杀螟杆菌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油茶尺蠖的生物学特性,就杀螟杆菌防治该虫的效果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油茶研究中心油茶资源圃采集到的油茶叶斑病叶片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通过对病原菌培养特性、形态特征的观察及rDNA的转录间隔区(ITS)序列测定,与Genbank中同源性较高的菌株进行序列对比,最后将菌株20-1确定为可可毛色二孢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20-1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菌丝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20~35℃,pH值及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均不大,果糖为最佳碳源,硝酸钠为最佳氮源。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海南油茶炭疽病的病原,对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致病性、分子序列和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分生孢子长卵圆形或圆柱形,大小为13.0~20.3μm×3.7~6.2μm;基于转录间隔区和β-微管蛋白基因部分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病原菌与胶孢炭疽菌标准菌株处在进化树的同一分支,其自展支持率达100%;碳源、氮源、温度和p H值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差异均显著,病原菌生长的最佳碳、氮源分别为海藻糖和蛋白胨,最适生长温度和p H值分别为28℃和6。据此将海南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  相似文献   

9.
浙江红花油茶果实经济性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浙江红花油茶果实的经济性状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红花油茶果实经济性状在单株内、单株间以及产地间均存在着较大的变异;在产地内单株间果实各性状的变异均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在产地间果实各性状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其中果重、果高、果径和果皮厚的差异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果形指数、鲜出籽率、单果籽数和千克籽数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在产地内单株间和单株内果实各性状变异程度都遵循果重、单果籽数、千克籽数〉鲜出籽率、果皮厚〉果高、果径、果形指数的规律,采样总体果实性状的变异程度遵循果重〉千克籽数〉鲜出籽率〉单果籽数〉果皮厚〉果高〉果径〉果形指数;另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黄金村和郑地村的果实性状归为同一类,黄檀林场和应村乡的果实性状归为同一类,大洋山林区的果实性状和黄金村和郑地村的较接近.  相似文献   

10.
杏果实黑斑病病原鉴定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杏果实上发生的一种新病害——黑斑病进行了报道,根据病原菌致病性、生物学特性、培养性状及形态研究结果,鉴定其病原是一种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适宜病原菌生长的温度为25~30℃,最适温度为28℃,适宜pH值为4~8,最适pH值为5.78.以蛋白胨或酵母汁为氮源,淀粉或乳糖为碳源有利于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35℃,最适温度为30℃,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1.
间伐对秦岭南坡红桦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秦岭南坡红桦林的研究,设置5个间伐区域(5%、10%、15%、20%和25%)和对照(CK),研究抚育间伐对红桦林土壤活性有机碳(轻组分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为秦岭南坡红桦林的科学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每个间伐强度均能提高总有机碳含量,且15%最高,为26.05 g·kg-1;其含量在不同间伐强度的顺序为15%>20%>10%>25%>5%>CK;每个土层的总有机碳含量都可以通过间伐强度来增加。2)随着间伐强度的加大轻组分有机碳的含量会降低,不同的间伐强度下轻组分有机碳含量顺序为CK>5%>10%>15%>20%>25%;在不同间伐强度下,易氧化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以间伐强度15%最高,为4.75 g·kg-1,不同间伐强度易氧化有机碳顺序为15%>20%>25%>10%>5%>CK。间伐对表层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影响,对深层几乎无影响。间伐可提高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以强度20%增加最明显,为133.91 mg·kg-1,其含量顺序为20%>15%>10%>25%>5%>CK。间伐能显著影响表层可溶性有机碳,对深层几乎无影响。3)3种活性碳占总有机碳的百分比在强度15%时均最低,分别为11.12%~34.44%、16.07%~21.15%和0.57%~0.82%。表明15%的间伐强度不仅有利于土壤总有机碳的积累,而且能提高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因此间伐强度15%可作为红桦林间伐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南疆果树资源现状、特点、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有效地收集、保护和研究这些宝贵果树资源,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同时,展望了南疆果树资源的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发展南疆特色果树产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野生果树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具有广泛的用途。我国的野生果树资源种类十分丰富,拥有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为了解我国野生果树资源种类的地理分布态势,更好地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野生果树资源,通过对《中国植物志》和各省地方植物志的植物资源数据库进行系统查询,对我国1 127种野生果树的省域、地区分布状况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结果表明:在28个省区中,云南和四川的野生果树种类数最多,分别达595种和448种,最少的是青海和宁夏,分别为59种和28种;物种密度最大的省份和地区是海南和华南,每1万km2分别达38种和11.4种;大部分野生果树分布范围狭窄,仅分布于1个省的就有270种,占全部种类的24.0%。总体上看,我国的野生果树种类以西南地区最为丰富,由南向北递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茶树油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茶树油对水稻恶苗菌、尖孢镰刀菌和水稻纹枯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茶树油对3种测试菌的菌丝生长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000%、0.750%和0.125%。[结论]茶树油对3种植物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显著,为进一步开发农用杀菌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抚育间伐对秦岭南坡锐齿栎天然次生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秦岭南坡锐齿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间伐对锐齿栎林分生长的影响,以期为秦岭南坡锐齿栎林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于2012年春季在陕西省宁东林业局沙沟林场,按不同抚育间伐蓄积强度0%(CK)、5%、10%、15%、20%和25%设置锐齿栎次生林试验样地12块,并于2018年10月对所有试验样地进行每木检尺并按径阶打生长锥获取木芯,以分析不同抚育间伐强度下锐齿栎林分胸高断面积和蓄积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间伐能提高锐齿栎林分胸高断面积和蓄积量的生长,间伐强度5%样地的林分胸高断面积和蓄积量年平均增长量(1.31 m2·hm-2和8.84 m3·hm-2)、总增长量(9.14 m2·hm-2和61.88 m3·hm-2)、年平均增长率(6.80%和7.89%)和总增长率(58.40%和70.16%)最高,且均与CK呈显著差异(P<0.05)。2)间伐强度5%和10%样地林分蓄积量分别在间伐后第4年和第7年达到未间伐样地的林分蓄积量。3)间伐强度5%~20%锐齿栎林分胸高断面积和蓄积量的连年生长量、平均生长量均>CK,其中5%样地林分胸高断面积和蓄积连年生长量在间伐后增长最快。因此,抚育间伐有利于锐齿栎林分胸高断面积和蓄积量的生长,其中5%间伐强度最为有利,该强度下林分蓄积量可以在较短年限达到并超过未间伐样地的蓄积量。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茶树油对莲雾果实储藏品质的影响,利用不同浓度的茶树油分别用浸泡法和熏蒸法处理莲雾,测定储藏后的莲雾果实品质指标,同时运用滤纸扩散法研究茶树油处理对莲雾采后致病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茶树油处理可以减缓莲雾果实在贮藏期间腐烂指数上升,维持较高的硬度,保持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较高的含量,从而显著提高莲雾采后贮藏的保鲜品质,其中以10%茶树油浸泡和500 u L·L~(-1)熏蒸处理莲雾保鲜效果最好。同时实验证实茶树油能显著抑制莲雾果实主要致病菌茶褐斑拟盘多毛孢菌与棕榈疫霉菌的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7.
钾是茶树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在茶树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从钾在茶树体内的生理功能、茶树缺钾与营养诊断、钾对茶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茶园土壤中的钾概况及茶园钾肥的施用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茶树钾素营养研究进展,并建议今后应加强施用钾肥后土壤钾库的动态变化、钾与中微量元素配施效果以及如何合理施用钾肥以提高钾肥利用率,维持土壤钾素平衡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新疆南疆6种果树叶片滞尘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集南疆6种果树滞尘叶片并对其滞尘量和叶表形态结构进行了观测,分析了其浮尘沉降的气象条件、果树叶片滞尘能力及其与叶表形态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所试果树叶片滞尘能力大小顺序为楹桴〉石榴〉无花果〉杏〉刺枣〉苹果;叶片形态结构与滞尘量的关系表明,若叶片表皮具有沟状组织,其滞尘能力较强;相反,宏观叶表面有轻微凹凸而细微结构为瘤状突起的树种,滞尘能力可能也强;就研究地区而言,叶片下表皮有无绒毛与叶片滞尘量没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9.
AFLP技术及其在果树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介绍了AFLP技术,并综述了AFLP技术在研究果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品种鉴定、果树分类、构建遗传图谱及目的基因筛选、定位和克隆方面的应用进展。同时统计了在果树上应用AFLP技术的树种数目,并进一步展望了在果树上应用其技术的前景。  相似文献   

20.
湖北恩施茶树良种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4):3361-3361,3366
选取10个湖北恩施茶树品种,对其树冠性状、理化成分及所加工炒青绿茶的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鼎大白茶和龙井43是绿茶加工的最适宜品种;恩苔1号、恩苔2号和该地区群体种在品质上有一定优势,应强化后续研究,以保持其优良种性得到更好的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