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该文通过对2007-2013年菏泽地区9个区县人工观测雷暴资料和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的数理统计,重点分析了人工观测雷暴日、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雷暴日特征。结果表明: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获取的雷暴日数远大于人工观测的数据;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雷电日局限于探测方法和设备的灵敏性,而人工观测的雷暴日局限于个人差异和地形影响,均不能完全客观反映各地区雷电活动规律;两者综合筛选后的雷暴日能客观真实反映各地雷电活动特征,在此基础上获得了有效反映雷电活动规律的雷暴日及雷击大地密度参数,为雷击风险评估与防雷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汪腊宝  杨仲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220-20221,20238
利用宿州地区闪电定位自动观测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雷暴人工观测记录,分析该地区雷电分布特征,比较人工观测与闪电定位探测的雷暴日误差,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探讨闪电定位资料中可作为雷暴日计算的阈值,从而为利用闪电定位资料来判断和统计雷暴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重庆市闪电定位系统和人工观测雷暴资料(2009-2011年)及其对应的12121气象信息电话拨打次数, 运用信息扩散理论、数理统计等方法,重点对比分析闪电定位系统和人工观测雷电天气关注度.结果表明:雷电天 气的关注度随其风险加大而增加,且存在季节差异;相同风险水平的雷电天气关注度,其人工观测高于闪电定位系 统;基于闪电定位系统的各季雷电天气关注度高低顺序为春、夏、秋、冬,而人工观测为秋、春、夏、冬;基于信息 扩散理论的雷电天气关注度都能客观反映实际,而闪电定位系统优于人工观测(基于闪电定位系统的春秋雷电天气 关注度优于人工观测;而冬夏则相当).  相似文献   

4.
马林  张兵  胡方慧 《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3):150-151
该文通过对铜陵市2002—2012年人工雷暴观测数据和LD-LL型闪电定位仪监测的地闪数据进行数理统计,探讨了利用人工观测资料和闪电定位仪监测的地闪数据共同确定雷暴日及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的方法,为铜陵市雷电防御和雷电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陈星宇  迟立志 《农技服务》2010,27(8):1064-1065
应用直方图法对年雷暴日数进行了分析,以便进一步了解烟台地区年雷暴日数的变化规律,并简单介绍了利用Excel函数方法绘制直方图和正态分布曲线图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利用本溪县有气象记录以来近55年(1958-2012年)的雷暴资料,统计分析本溪县地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雷暴初终日变化的趋势,研究本溪县近55年雷暴日数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溪县年平均雷暴日为28.1d,属于多雷区;随着年代的增加总体呈逐增加趋势,倾向率为1.3/10a;6~8月为全年雷暴高峰月,其中6月份最多,7月次之;年平均雷暴初日为4月22日左右,年雷暴初日以5.3d/10a速率提前;年平均雷暴终日为10月22日左右,年雷暴终日以0.4d/10a速率提前。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4~2012年修文县逐年雷暴观测资料,采用5年滑动平均、线性倾向等方法,对修文县雷暴天气的年际变化和雷暴发生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修文县各月均有雷暴天气出现,雷暴天气主要发生在3~9月,其中8月最多,12月最少。一年四季也均有雷暴天气发生,且雷暴天气的发生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雷暴发生的概率非常低。雷暴天气发生最为频繁的是20世纪80年代,其次是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60年代和70年代相对较少。从总的气候趋势来看,雷暴天气总日数呈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3.17d/10年。  相似文献   

8.
针对雁江区的雷电活动规律研究较少问题,利用雷暴日资料以及闪电定位资料,通过数学统计方法对雁江区雷电活动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雁江区年雷暴日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波动较为强烈,初雷日呈推迟趋势,终雷日呈提前趋势,雷暴持续期呈缩短趋势,雷暴日呈现逐渐集中趋势。年雷暴日在48 a、248 a、2432 a尺度上存在明显周期性震荡。雁江区闪击主要集中在夏季,以负闪电为主。日变化呈现单峰趋势,半晚时分最频繁,夜间呈现下降趋势,在早晨闪电活动最弱。此外,负闪击主要分布在2132 a尺度上存在明显周期性震荡。雁江区闪击主要集中在夏季,以负闪电为主。日变化呈现单峰趋势,半晚时分最频繁,夜间呈现下降趋势,在早晨闪电活动最弱。此外,负闪击主要分布在2140 k A,雷电流强度超过100 k A的闪电出现的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9.
利用本溪县有气象记录以来近55年(1958~2012年)的雷暴资料,统计分析本溪县地区雷暴日数的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雷暴初终日变化的趋势,研究本溪县近55年雷暴日数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溪县年平均雷暴日为28.1 d,属于多雷区;随着年代的增加总体呈逐增加趋势,倾向率为1.3 d/10a;6~8月为全年雷暴高峰月,其中6月份最多,7月次之;年平均雷暴初日为4月22日左右,年雷暴初日以5.3 d/10a速率提前;年平均雷暴终日为10月22日左右,年雷暴终日以0.4 d/10a速率提前。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两种观测资料的雁江区闪电活动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雁江区的雷电活动规律研究较少问题,利用雷暴日资料以及闪电定位资料,通过数学统计方法对雁江区雷电活动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雁江区年雷暴日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波动较为强烈,初雷日呈推迟趋势,终雷日呈提前趋势,雷暴持续期呈缩短趋势,雷暴日呈现逐渐集中趋势。年雷暴日在4~8 a、24~32 a尺度上存在明显周期性震荡。雁江区闪击主要集中在夏季,以负闪电为主。日变化呈现单峰趋势,半晚时分最频繁,夜间呈现下降趋势,在早晨闪电活动最弱。此外,负闪击主要分布在21~40 k A,雷电流强度超过100 k A的闪电出现的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11.
利用定远国家气象基本站1957-2011年逐月雷暴日资料,对定远县雷暴日数变化趋势进行了数理统计分析,并进行了Mann—Kendall突变检验,结果显示:定远县年雷暴日数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1.4d,气候线性倾向率为-1.569d/10a,月平均雷暴日数呈现单峰型,峰值出现在8月,平均为11d,20世纪60年代最多,20世纪90年代最少。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比秋季多。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雷暴呈现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初期之后就呈现显著减少,M-K检验显示下降突变时间出现在1968年。  相似文献   

12.
李锁玲  孟瑞娟  孙秋生  侯文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263-16264,16291
[目的]研究菏泽市近51年雷暴日数的气候特征。[方法]利用菏泽市1961~2011年的雷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菏泽市雷暴日数的年际和月际变化特征、雷暴初终日变化趋势以及年际阶段变化分布。[结果]菏泽市年均雷暴日为25 d,随着年代的增加,雷暴日数平均以1.9 d/10a的速率减少。雷暴日数主要集中在4~9月,其中以7月最多。初终日间隔最少86 d,最多264 d。平均雷暴初日为4月16日,终日为9月16日。雷暴气候特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结论]该研究为菏泽市雷暴的预测、评估及开展防雷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58-2013年本溪地区雷暴天气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分析、高斯滤波、M-K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方法,对近56年本溪地区雷暴日数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6年本溪地区年雷暴日数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在年代际尺度上,本溪地区雷暴日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较常年偏多,1995年后雷暴日数较常年偏少;本溪地区年雷暴日数56年时间序列没有明显的突变特征,但存在准2~5年、准10年和准30年周期,且准2~5年和准10年周期有随时间增强趋势,振荡周期随时间有所加长.  相似文献   

14.
利用河南省1957-2005年121个有效气象台站雷暴观测资料,对河南省末雷暴日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全省末雷暴日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末雷暴日随着年份的增加有推迟的趋势,统计发现1977-2005年平均末雷暴日比1957-1976年平均末雷暴日推迟6 d,末雷暴日的推迟可能是由温度升高引起的。统计末雷暴日的雷暴天气发生时段发现,12:00-16:00时段发生的雷暴最多,占到全部雷暴次数的43.4%,其次是16:00-20:00,占到总时段的24.0%,雷暴次数最少的时段是00:00-04:00和20:00-24:00,这与全省雷暴日的日变化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全省末雷暴日的空间分布大概分3个区域:西南及南部区域末雷暴日结束最迟,其次是北部区域,中部末雷暴日结束较早,末雷暴日较迟的区域多分布在山区或气温较高的南部,这些分布特征与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64 ~2013年天水市7个测站的逐日雷暴观测资料,对天水雷暴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雷暴地域变化特征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50年天水市各站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3.7 ~26.6 d;主汛期(4~9月)雷暴出现日数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96%,雷暴日数的月变化呈单峰型,其中主峰集中在5~8月,占全年雷暴总日数的81%,冬季几乎不出现;平均雷暴初日、终日分别出现在4月下旬和9月下旬,平均雷暴初终间日数为157 d;天水各站雷暴日数逐年总体呈减少趋势,且与海拔高度呈明显的正相关,自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6.
雷击是重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雷电定位系统是研究雷电规律和指导防雷减灾工作的有效手段,该文介绍了广西雷电定位系统的监测原理及基本概况,并详细分析了雷电定位系统在雷电预警、雷击风险评估、雷电事故调查、防雷安全检测、雷电活动规律研究等各类雷电防护业务中的应用情况。广西雷电定位系统自投入使用以来,积累了海量的雷电活动数据,可有效指导雷击事故分析,为雷电活动规律研究及差异化雷电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翼  白先达 《农技服务》2011,28(7):1043-1045
为切实做好人影的防雷安全工作,分别对人影库房、固定作业场地、临时作业场地、作业运输的防雷工作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人影工作中雷电防御的基本要求,注意做好避雷设施的安装,严格按章操作,保证人影工作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客观评估DZN1型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的监测能力。[方法]采用对比差值、逐步回归等方法,比较分析了2013年1月1日~7月31日沭阳国家农气一级站的人工与自动土壤体积含水量观测数据。[结果]人工观测值略高于自动站观测值,两者在浅层的平均差值最小,变化趋势相当一致;在分析了人工与自动观测值相关系数后,为降低DZN1型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的系统性误差,获得较准确的订正数据,运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沭阳土壤水分自动站观测资料序列订正模型,并利用该站2014年4月1日~5月31日对比观测资料对其订正效果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显著。[结论]该研究为发挥观测资料的应用价值和气象服务效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