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前多数早、中籼型光敏核不育系水稻在自然较长光照条件下对低温反应敏感,而温度条件在一定地区又存存相当程度的非规律性变化,特别是长江流域的盛夏低温的影响,导致了籼型光敏核不育系不同程度可育,从而降低制种田杂交种的纯度。在尚未获得可供生产上应用的育性对光周期敏感,对温度钝感的籼型不育系的情况下,如何将现有的优  相似文献   

2.
温敏感不育水稻育性敏感期核糖核酸酶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1973年石明松发现了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 “两用”不育系种质的发现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随着不育材料的增多, 人们研究发现: 籼型与粳型不育系基因表达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别。 杨振玉等人的研究认为: 籼型受光、 温配合作用且温度尤为主导因素[1]。 孙宗修等对籼型5460不育系的研究结果认为: 该不育系属  相似文献   

3.
徐艳  盛焕银 《种子科技》2009,27(11):32-33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是用水稻的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统称两用核不育系)作母本与恢复系杂交,利用其杂种优势生产杂交种子的活动。而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最大特性是存在育性转换的现象.导致其育性转换的主导因子是温度(籼型)和光照(粳型),气候条件(温度和光照)是影响两系制种的关键因素。所以,与三系法制种相比,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有更严格的要求。笔者认为,须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国内外早期关于水稻雄性不育性研究的关键突破,简要概述了水稻雄性不育性的遗传机理和分类,统计了近50年来我国育成审定的各类不育系及对应的杂交种数量,认为水稻亚种内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遭遇“天花板”效应,指出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即籼粳交杂交种是杂交水稻育种的新赛道。籼粳交杂交种基于母本的不同有“粳母籼父”和“籼母粳父”两种模式,“三系法”BT型“粳母籼父”模式已由宁波市农业科学院率先突破,“籼母粳父”模式及其他“粳母籼父”模式基本上属于空白,是杂交水稻育种的新赛道。  相似文献   

5.
水稻育种研究新突破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启锋 《作物杂志》1991,7(3):21-22
水稻育种研究30多年来有两个重大突破:品种矮秆化和推广杂交稻。当前育种界又在攻关和迎接第三次的突破。一、突破的思考(一) 三种可能1.二系法杂交稻自1973年石明松发现粳型光敏核不育系以来,有了两个方面的重大进展。一是发现和转育成功一批籼型的光温敏不育材料;二是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育成的‘云岭’系列水稻雌性核不育系为材料,利用水稻56K SNP芯片,构建水稻雌性核不育系SNP分子指纹数据库,同时检测分析其抗逆相关差异位点。结果表明,56K水稻SNP芯片共筛选出32 727个标记位点,并利用12 475个多态性SNP位点的物理位置构建了分子指纹图谱。籼粳组分分析发现10个雌性核不育系的粳型组分比例均大于籼型组分比例,‘云岭301FS’~‘云岭305FS’的籼型组分明显小于‘云岭306FS’~‘云岭310FS’,且籼粳位点差异明显。水稻雌性核不育系的抗逆相关基因主要有8种类型,共有41个基因,包含160个位点,表明供试的水稻雌性核不育系拥有良好的抵抗相应逆境的分子基础。通过比对参考基因组,发现一些基因的CDS区碱基发生不同程度的转换、颠换,其中有6个位点的改变导致了同义突变,13个位点的改变导致了错义突变,这可能导致多肽链原有功能的改变,最终影响水稻抵抗逆境的能力。本研究结果将为雌性核不育系的分子鉴定及其优良抗逆特性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是杂交水稻育种的重要研究方向,而选育利于实现籼粳亚种间优势利用的亲本材料是发挥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遗传潜力的重要材料基础。浙科82S是以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7001S为核不基因供体,以自育的籼粳中间型育种材料GS2066为父本,杂交选育的籼粳中间偏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对浙科82S的育性、开花习性、自交和异交特性及配组优势等研究表明,浙科82S不育起点温度低,花时较早且集中,较高的异交率,且株型理想和具弱广亲和性,配组杂一代在穗粒数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是籼粳亚种间优势利用的重要两系不育系。2015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是实现杂交稻超高产育种目标途经之一,粳型亲籼系的选育和利用是籼粳交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经。作为籼粳亚种间超高产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选育方法之一,就是创造粳型亲籼不育系。该不育系必备不育系及胞质与保持系和籼稻恢复系具有遗传协调性;不育系基因组属于粳或粳偏籼型;对现有恢复系有很高的配合力;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和不育特性;不育系对病虫抗性除主效基因外还应累积其他有效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9.
黄清阳 《种子》1994,(1):51-52
自1972年发现光敏感核不育水稻以来,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光敏核不育基因已初步定位;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的光温作用模式已基本建立;以农垦58s为光敏不育基因供体已育成多种类型的光过核不育系;两系杂交稻组合已在部份地区示范、推广。同三是杂交稻相比,两系杂交稻  相似文献   

10.
水稻光敏核不育系N422S的广亲和性及分类地位初探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李任华  杨振玉 《作物学报》1996,22(4):495-499
N422s是以晚粳型光敏核不育系7001s为供体,广亲和系轮回422为受体,经过杂交转育而成的稳定的中粳型光敏核不育系。  相似文献   

11.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服杂种不育性是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关键。由此对水稻亚种间杂种不育性的原因、细胞学基础及两种主要基因遗传模式进行了总结,并详细综述了利用“亲和基因”克服籼粳杂种不育性的两种有代表性的学说-广亲和基因和特异亲和基因分子定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两“亲和基因”共同利用的初步设想:将聚合了Si等位基因的粳型亲籼系与聚合了不同广亲和基因(中性亲和基因的广亲和力强、亲和谱广泛的粳型品种进行杂交和回交,选育出聚合不同广亲和基因和Si等位基因的粳型亲籼系,再与籼稻品种杂交,真正实现直接利用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2.
1983~1985年以粳型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为母本,98个早、中、晚籼稻品种为父本杂交育成了籼型光敏感核不育水稻1系(中稻类型)和2系(早稻类型)。在选育过程中,通过多做组合,扩大F2代群体,严格鉴定选择等方法,克服了杂种后代分离大,有利变异少,籼粳杂交不育与核不育难以区分的困难,并在较低世代育成了稳定的矮稈籼型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实践证明,光敏感核不育基因可以导入籼稻和粳稻之中,其不育性与亲本的感光性无关,能独立遗传,只要在长日照下即能表达。  相似文献   

13.
水稻核雄性不育可分为显性核雄性不育和隐性核雄性不育两大类。隐性核雄性不育可分为普通核雄性不育、光敏核雄性不育、温敏核雄性不育和光温互作核雄性不育四类。光敏核雄性不育有长日不育型和短日不育型两种。温敏核雄性不育有高温不育型和低温不育型两种。华南地区以选育不育临界低于24℃的高温不育型温敏核不育系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应以选育不育临界低的长日不育型光敏核不育系为首选育种目标,而北部地区宜选用低温不育型温敏核不育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SSR标记分析中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现有骨干亲本材料的遗传多样性,为创制、选择育种亲本,扩大水稻种质遗传多样性等方面提供参考。本研究利用58个SSR标记对26个中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91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100.0%,品种间不同位点等位基因数目3~5个,平均3.29个。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e)变幅为0.074 0~0.671 6,平均为0.449 6。Shannon信息指数在0.163 0~1.224 5之间,平均0.687 1。通过UPGMA聚类分析可知,所供试的26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为0.470~0.970,平均值为0.72;在遗传相似系数0.470处将供试材料分为粳型和籼型两类。上述研究表明,中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遗传基础狭窄,同源性较高;但粳型和籼型群系间在基因位点上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说明中国的两系杂交水稻骨干亲本的杂种优势利用仍具有较高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水稻光敏核不育基因pms3的精细定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了进一步研究水稻晚粳品种农垦58转变为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的突变位点,并精细定位光敏不育基因pms3,我们利用农垦58S/1514杂交组合的F1进行花药培养构建了一个DH群体,验证了在该群体中光敏不育受pms1、 pms3两对基因的控制,并根据分子标记分析选择第12染色体是1514基因型、 第7染色体农垦58S基因型的DH系DH80与农垦58S杂  相似文献   

16.
籼型两用核不育系紫标S—1、S—2的选育鹿占黔,谭协和,孙延璋,肖乾一,陈祖国,陈运华,赵高凤,王梅(黔南州农科所水稻籼粳亚优育种课题组)育成育性稳定的两用核不育系(S系)是两系法杂交水稻选育的关键。我国自前育成的S系育性受气温影响很大,在气温异常波...  相似文献   

17.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PTGMS)在连云港自然条件下具有明显的育性转换期,各材料出现的时间不同,中粳、中籼型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初,早籼、晚粳型发生在9月上、中旬,粳型育性转换比籼型迅速、彻底。各不育系对低温、日长的反应不同。其对低温的敏感期为雌雄蕊分化期至减数分裂期。  相似文献   

18.
董一洪  潘启民 《种子》1995,(2):18-20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在连云港自然条件下具有明显的育性转换期,各材料出现的时间不同,中粳,中籼型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初,早籼、晚粳型发生在9月上、中旬、粳型育性转换比籼型迅速、彻底。各不育系对低温,日长的反应不同,其对低温的敏感期为雌雄蕊分化期至减粉分裂期。  相似文献   

19.
温敏核不育系株1S籼粳的属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敏核不育系株1S是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水稻优良早籼型不育系品种。以典型籼稻和粳稻为对照,采用ISSR、SRAP和TRAP三种分子标记方法对株1S核DNA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株1S核DNA以籼型基因为主,但含有部分粳型特异性片段,具有一定的粳型血缘;3种分子标记方法都能建立株1S所特有的分子指纹。对株1S叶绿体DNA中ORF100、ORF29-TrnC^GCA、TrnT^UGU-TrnL^UAA、rps16基因内含子等序列分析表明,株1S为籼型叶绿体,对照材料培矮64S、准S为粳型叶绿体;株1S在TrnT^UGU-TrnL^UAA片段中存在2个特异碱基。利用籼型细胞质和含有适量粳稻血缘的两用核不育系可能是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高产稳产早稻组合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云辐优26”系云南省首个利用苗期携带白化转绿型叶色标记的光温敏两系核不育系NHR 111S与强优异恢复系浙辐26配制而成的高产、抗病,具有自动排假功能的“放心”杂交水稻新组合,适宜在红河州内海拔1400m以下,边疆1350m以下的籼型杂交水稻及周边相似生态类型的籼型杂交水稻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