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国内唯一的植物检疫性病害。在条件适宜时,发病严重,传播迅速,发病后损失率一般达15%~20%,严重田块达50%~70%。1990年8月下旬,位于本市的中国水稻研究所试验场发现该病,发病面积初期约1.2hm2,几天后就扩展到1.8hm2。为了保护水稻所科研工作及本市农业生产安全。在上级植物检疫部门指导和水稻所积极配合下,我们采取“严格植物检疫法规为前提,彻底清洁田块消灭残留菌源为基础,以药剂防治和改善栽培条件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当年控制了疫情,翌年即扑灭疫情。后来连续7年未发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  相似文献   

2.
一、水稻细条病的发生与为害水稻细条病是水稻细菌性条斑病(Xatnhomonas oryzicola Fang et al)的简称。它是亚热带稻区一种细菌性病害,也是国内水稻检疫对象之一。该病全国最早在广东发现,1985年先后在广西、贵州、福建等11个省130多个县发生,现已扩展到长江以南的稻区,并有继续蔓延的趋势。我省六十年代仅在沿海地区偶尔零星发生,到八十年代初开始从闽南、闽东逐渐向闽西闽北的龙岩、明溪、大田等地蔓延并逐年扩展。例如龙岩地区1985年发病面积为1.2万亩,  相似文献   

3.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从苗期到抽穗期都会发生,但以分蘖末期到抽穗前期发病为多。发病以后,严重时影响灌浆,秕粒增多,引起减产。在海南岛地区发病较普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最初表现为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后扩展成褐色短条状病斑,病斑多时可连成长条斑,对着阳光看,叶脉处可见透明长斑,严重时可造成全叶枯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是由带菌种子传播的,其次是腐烂的稻草及田边杂草。带菌种子播下后,细菌侵入稻苗而引起发病,然后借风、雨、露水和灌水及人员走动传播,水稻分蘖末期最易感病。高温、高湿更易发病…  相似文献   

4.
5.
沈跃武 《中国稻米》2002,8(6):36-36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水稻上一种重要的病害,主要侵染危害叶片。水稻发病后,叶片呈橘黄色,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导致穗粒不饱满,空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米粒脆裂,食味变差,造成减产。发病严重时,还会引起稻株早期枯死或不能正常抽穗。浙江省东阳市自1989年在晚稻上发生细条病后,每年都有较大的发病面积,严重影响晚稻生产。细条病现已成为晚稻中的常发病和主要病害。根据多年来对细条病的防治实践,笔者认为防治细条病主要应抓好以下几条:  相似文献   

6.
南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南繁基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症状、病原和发生流行特点,提出了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7.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 ,是我国当前重要检疫对象 ,由于该病适应性强 ,危害性大 ,水稻被害后轻者损失 5%~ 10 % ,重者 30 %~ 6 0 % ,发病严重的造成塌围枯死 ,颗粒无收。1 病害发生规律及特点细菌性条斑病菌 ,主要在病种子和病稻草越冬 ,翌年从气孔或伤口侵入 ,借风雨、露水、灌溉及农事操作在田间互相传染 ,不断扩展蔓延。从建瓯市几年发病为害的情况分析 ,有如下特点 :①田间发病时间有逐年提早趋势 ,常年 8月下旬发病 ,而 1999年 7月下旬开始发病 ,比往年提早一个多月 ;②受害对象主要是双季晚稻和秋季制种田 ;③在相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制…  相似文献   

8.
华北制药厂生产的新植霉素(水溶性粉剂,每包16克.含1000万单位)是防治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比较理想的药剂,由于其活性高,用量少.对人畜无毒,无残留.无环境污染,近几年在南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病区使用日趋普遍。鉴于新植霉素药效期只有5~7天,为达到既经济又有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用白叶枯病菌4号小种的强菌株Z173和细菌性条斑病菌3号小种强菌株R568接种供试的111份水稻材料,研究水稻对两病抗性的相关性,试试的水稻相关性,粳稻对两病的抗性总体上来说优于籼稻;高抗白叶枯病的中间材料高感细条病。  相似文献   

1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国内植物检疫对象。近年来在晚稻上流行频率较高 ,为害损失渐趋严重 ,成为晚稻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有效控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流行 ,我们于2000年8~9月对30%普菌克WP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 ,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1.供试药剂30%普菌克WP,系广东省罗定市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 ;20%龙克菌SC ,系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化工厂生产 ,50%杀菌王WP ,系浙江省诸暨市农化厂生产 ;5%菌毒清AC ,系山东省绿野化学有限公司生产 ;20%叶青双WP,系浙江省温州市东风农药厂生。2.试验设计本试验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发掘水稻抗细菌性条斑病新基因,丰富抗病基因资源,为水稻抗细菌性条斑病基因克隆及分子育种提供依据。【方法】以抗病材料广西普通野生稻WP1和感病品种9311及其衍生的F8:9代RIL群体为研究材料,利用QTL-Seq初定位与细菌性条斑病抗性相关的区间,之后利用QTLIciMapping4.1进行复合区间作图以验证结果并精细定位。【结果】分别在第4、8、10染色体上鉴定了一个与细菌性条斑病抗性相关的位点,复合区间作图验证了第4染色体抗细菌性条斑病QTL位点qBLS4.1,表型贡献率和LOD值分别为10.65%和5.03,并进一步将qBLS4.1精细定位在521kb的范围内。抗感亲本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在41个基因的编码区共有252个非同义突变,可能与细菌性条斑病抗性相关。【结论】通过QTL-seq分析结合复合区间作图法可以更快速高效地对水稻QTL进行定位,鉴定了一个抗细菌性条斑病性QTL新位点qBLS4.1,为水稻抗细菌性条斑病新基因鉴定与克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以下简称细条病)在热带和中国南方已上升为一种主要病害。为探讨杂交水稻及其亲本对该病的抗性规律,笔者在国际水稻所曾用Xanthomonas campestrisPV.oryzicola的两个菌株(93和335号)喷雾接种于五个杂交组合及其亲本上。结果表明,杂交水稻对细条病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病反应,其抗性值接近双亲平均值,且属水平抗性。杂种一 代的抗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恢复杂的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3.
对含活芽孢60亿个/mL的解淀粉杆菌生物杀菌剂(Lx-11)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考察其不同试验剂量下对杂交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效果和防扩展效果。结果显示,试验药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有较好的防效,且随浓度增加相对防效逐渐增强;500 mL/667 m~2和650 mL/667 m~2各防治2次的相对防效高于对照药剂,能有效控制细条病的横向扩展。  相似文献   

14.
根据温州市1990-2014年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的历史资料,应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温州市晚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程度与发病时间、雨日、雨量、相对湿度、平均气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影响晚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病程度最大的因子是发病时间,雨日、雨量、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对发病程度直接作用较小,但在始发病时间早的情况下,明显促进了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朱乐飞 《中国稻米》2002,8(6):35-36
近年来,浙江省乐清市连作晚稻、单季中稻细条病连续大流行.年发病均在几万公顷以上,1997年达到1.4万公顷,占当年晚稻总面积近70%,而主导防治药剂20%叶青双由于连续多年使用,约效明显下降,已很难控制大发生年份的细条病,白叶估病流行,而一些铜制剂防效不显著,且易产生药害,也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20%龙克菌悬浮剂是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化工厂新研制开发出来的防治水稻细条病、白叶枯病的一种高效低毒、安全的杀菌剂。作者与全站人员一起于1998~1999年对该药剂进行田间药效小区试验研究和大区示范,现将试验示范结果汇总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海南岛槟榔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5年,在屯昌县海南药材场槟榔园首次发现槟榔细菌性条斑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arecae(Rao & Mohan)Dye]。而后,陵水、琼海、万宁、儋县、保亭、乐东、白沙、琼中、通什和三亚等县(市)均有该病发生,严重影响槟榔生长和产量。田间病害的调查及系统观察结果表明,该病在海南岛周年都可发生,8—12月份为病害盛发期。温热、多雨、高湿是病害发生发展的重要条件,台风雨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各龄槟榔树都可感病,幼树发病严重,结果树在台风雨期间受害也严重。  相似文献   

18.
ZSB生物种衣剂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抑制及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SB生物种衣剂是浙江省种子公司开发的一种生物型种衣剂,为明确其浸种处理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的抑制作用和对水稻种子发芽率、成秧率、秧苗素质、植株经济性状及产量等的效应,1996年我们在浙江省境州市黄泽镇塘头村进行了试验。主要结果如下:(-)试验设计供试药剂ZSB生物种衣剂由浙江省种子公司提供,设ZSB10s个/ml、ZSB10s个/ml、ZSBIO’个/ml三个处理,另设强氯精400倍液和清水浸种处理,三次重复,共15个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18.72m’。单季杂交稻组合为协优10号。(二)试验结果1.对细条病的抑制作…  相似文献   

19.
近两年我县水稻部分秧田发生了细菌性褐条病(经南京农大植保系鉴定),而且发生面积有扩大趋势。以前,这一病害在我县未曾发生过,我国北方稻区也未见报导.为此,我们对其进行了调查研究,现符该病症状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简介如下:1症状特点该病主要发生于秧田稻苗3-4叶期。初期叶片或叶鞘上出现褐色小点,以后沿叶脉向上、下蔓延成水清状褐色窄长条病斑,上可达叶尖,下可至叶鞘基部,病班表面有黄褐菌脓。2发生规律该病原菌为PseudomonasPanici,喜高温高湿,除稻种可带菌外,是否有其它浸染源尚且不详,田间主要靠水传播。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