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稻虾生态种养对太湖区域优良食味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稻虾复合种养模式提供决策参考。选用5个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系),进行稻虾复合种养和宽窄行两种栽插密度处理,分析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特点。与常规大田栽培比较,稻虾种养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但茎蘖成穗率、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降低;稻虾种养显著改善垩白性状,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显著增加,崩解值和糊化温度升高,消减值降低;降低栽插密度能改善稻米品质;稻虾种养对品质的影响不同品种之间存在差异,种植模式与品种之间互作对稻米品质有显著影响。长期稻虾共作稻田宜选用适宜的优良食味品种,适量减施氮肥和减少栽插密度可以实现水稻安全稳产,改善稻米的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2.
于洪泽区水稻产业基地开展稻虾共作模式关键生产技术研究,探讨不同水稻品种和田间管理方式对稻虾共作模式中水稻、小龙虾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之间稻谷产量存在明显差异,经过对水稻产量的检测分析得出,润两优香丝、连两优1204、金香优100、丰两优4号和赣优7328等品种较为适宜洪泽湖流域稻虾共作模式种植。杂交籼稻相比于常规粳稻,更有利于小龙虾的生长。稻虾共作模式在保障水稻和小龙虾产量的前提下,可以节省肥料10%~15%,可以减少饲料10%。稻虾共作模式,可以减少肥料、饲料和化学农药的投入,起到“节本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稻虾连作是根据淡水小龙虾适合于稻田生长的特点,在稻田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淡水小龙虾,以提高稻田生产效益的一种高效生产模式。稻虾连作可使稻田少施化肥、少施农药、节省劳力,并使水稻单产增加10%左右,是长江流域正在大力推广的一种高效种养模式。在应用稻虾连作种养模式之前,必须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不同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产量、光合物质生产、品质和经济效益特征及差异,本研究于2018年和2019年以当地代表性优质水稻南粳9108为材料,设置稻虾(rice crayfish, RC)、稻鳖(rice turtle, RT)、稻鳅(rice loach,RL)、稻鲶鱼(rice catfish, RF)、稻锦鲤(rice koi, RK)和稻鸭(rice duck, RD)等6种主流和当地特色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与稻麦两熟模式下水稻生产(CK)进行对比,系统研究多种类型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光合物质生产特征、稻米品质与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水稻产量显著降低3.66%~7.54%,其中稻鸭模式减产最少,稻锦鲤模式减少最多。稻田综合种养水稻产量降低主要由于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减少导致群体颖花量显著减少,并且主要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较低和叶面积指数偏小,主要生育阶段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较低,导致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少。稻田综合种养模式较CK显著降低稻米整精米率2.40%~4.37%,显著降低垩白度8.14%~11.14%,增加直链淀粉含量9.35%~13.80%,降低蛋白质含量6.29%~10.01%,显著提高食味值评分3.91%~11.69%,其中稻鲶鱼、稻虾、稻鳅模式在提升稻米食味品质上的作用更明显。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以及崩解值较对照升高2.75%~12.65%、3.24%~19.63%和2.47%~14.79%、1.67%~5.78%,消减值降低2.54%~15.15%,稻米品质变优。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经济效益较CK提高80.93%~511.52%,其效益增加主要源于水产(禽)养殖产品增收和稻米优质加价增收。综上所述,稻田综合种养是一种稳产提质增效的稻作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5.
稻鸭共作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静  高亮  朱毅 《作物杂志》2020,36(3):1-6
稻鸭共作是亚洲地区广泛推广应用的水稻种植模式,具有降低综合温室效应、生物性抑制病虫草害、提高土壤质量、改善水体环境、稳定水稻产量和提高稻米品质等作用,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是发展循环农业、保证食品安全的有效种植模式。本文追溯了稻鸭共作的发展历史,梳理了近年来稻鸭共作模式下的生态环境效应和效益研究,概述了稻鸭共作的种植新模式,并提出了今后稻鸭共作模式下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较快,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中政府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调查发现,目前江苏稻渔综合种养以稻虾为主,与单纯的水稻种植模式相比,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文章结合江苏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江苏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兰 《种子科技》2024,(5):51-54
稻田综合种养是以水稻种植为基础,并与水产养殖结合形成的一种复合型生态模式,可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生产出更安全、更优质的稻谷和水产品,提高稻田综合效益。稻田综合种养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稳粮增收实现一举多赢,既破解了国家稳粮和农民增收的矛盾,又解决了养殖业发展空间的问题,已发展成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绿色循环农业模式。2020年洪泽区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9.5万hm2,约占洪泽区稻田综合种养面积的75%,占洪泽区水稻种植总面积的23.8%。基于此,分析洪泽区稻虾不同种养技术模式的经济效益,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8.
潜江市“虾稻共作”模式下水稻科学施肥与管水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稻共作”模式是近几年潜江市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种新型高效、集约种植模式,能更好地保护耕地质量,利用现有耕地。文章对该模式下的水稻科学施肥管理技术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盛泰优352近年来在洞庭湖区虾稻连作模式中的田间表现;阐述了盛泰优352虾稻生态种养中的优势,可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增长;总结了其虾后稻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为其作虾后稻种植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李杰  李妍  季美娣  张娜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20):160-164
水稻+龙虾是稻渔综合种养的一种典型模式,在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和提高稻田复合收益上作用明显。结合生产调研和查阅文献,分析了水稻+龙虾综合种养模式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阐述了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并根据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提出了稻田全程养殖龙虾、5—6月捕捞一季的水稻+龙虾综合种养模式稻田选择、田间工程、苗种放养前准备工作、苗种放养、饲养管理、成虾捕捞、水稻栽培管理、水稻收后田间管护等绿色高效技术规范,以期为发展水稻+龙虾综合种养模式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稻虾生态种养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近年来发展迅速,2019年小龙虾产量达到177.25万t,养殖面积110.53万hm2。稻虾生态种养具有明显的减肥减药、减虫减害、提高土壤肥力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态效应。不仅可提供优质的稻米和丰富的小龙虾,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满足人们休闲观光的需求。本文综述了稻虾生态种养的产量、面积和主要技术模式现状,从稻虾生态种养对土壤、稻田水体环境、温室气体排放、稻田病虫草害影响方面综述其生态效应,从成本、收益和投产比等方面综述其经济效应,从增收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综述其社会效应,为我国进一步研究与实践稻虾生态种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稻鸭共作农作系统的生态效应与技术模式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稻鸭共作生态技术是将雏鸭全天候放入稻田,利用鸭子不间断的活动来刺激水稻生长、促进物质循环和改善稻田环境,构建了种养结合、节本增效、物质循环的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的农作模式,笔者综述了稻鸭共作技术对水稻的物质积累、壮秆效应、根系活力、病虫草害控制及生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稻田甲烷排放及控氮截流的影响,阐述了近年来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实施中投放绿萍、一稻两鸭、零日龄放鸭、沼稻鸭循环及防虫网全程覆盖等成功实践的种养模式,指出了稻鸭共作生态农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稻鸭共作农作系统的技术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孙瑞芳 《种子世界》2022,(5):0090-0092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利用生物之间资源互补的原理,采用稻渔共生、稻渔轮作的方式,充分发挥水稻和淡水生物的资源优势,为农作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达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目的,提高面积产量,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各地积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国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超过 3800 万亩,水产品超过 325 万吨。本文首先分析了唐山曹妃甸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现状,并根据现状,从完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基础设施,建立多元化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经费,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以及加强地方品牌建设,加快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链发展等方面探讨了稻渔综合种养推广策略。  相似文献   

14.
<正>为提高稻田综合种养效益和农业生产能力,实现"一田多用、渔农获利"的发展目标,2014年芜湖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在陶辛镇奚村一养殖基地开展了稻、虾、鱼生态高效种养模式试验示范。在不破坏地块耕作的条件下,通过开挖环沟、加高和夯实田埂,保持水深1.2~1.4米,实施种植一季稻,轮养两季青虾、两季鱼的综合种养模式,即于2月投放春虾苗,4月种植水稻,5月投放鱼苗,  相似文献   

15.
稻虾共生的种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种养模式,它是一种生态高效的种养模式,能够提升种养效率、保护环境以及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生态食品。采用此种模式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还能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进而提高整个养殖业和种植业农户的收入,特别适合在现代农业中应用并推广。详细介绍了稻虾共生种养模式的内容及注意事项,并探讨了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在水稻无公害生产和有机栽培中推广应用、种养复合、生态环保型农业技术。稻田为役用鸭提供丰富的食物源、生活和栖息的场所,鸭子为水稻起到生物除虫、除草、施肥和中耕作用。稻鸭共作与昼放夜  相似文献   

17.
涂俊明 《科学种养》2012,(12):11-12
江苏省溧阳市埭头镇胡家村农民胡顺保,在20亩承包水稻田中成功放养了300只鸭子,眼下鸭子个个活泼好动,水稻生长茁壮。稻鸭共作是一项生态种养新技术,村民们过去只听说过没亲眼见过,胡顺保家的稻鸭共生模式成了眼前活生生的现实,四乡八邻的乡亲们来了,镇上的干部们来了,有些好奇的记者也来了。三伏酷暑,老胡家种植的水稻晒田完毕,刚刚灌进活水,那些活泼可爱、生性好动的鸭子就迫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分析了稻鸭萍共作系统的生态结构,绿萍在系统中的生长动态和增产效应。结果表明,通过鸭子和绿萍在稻田生态位的添加,使原来的稻田食物链结构趋向复杂化,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效促进了水稻产量性状的表达和稻米品质的改善。稻鸭萍处理由于鸭子的作用,利于绿萍的分萍、倒萍,促其生长,绿萍生长后期倒萍速度明显低于稻萍处理。随着鸭子的不断成长,对萍的采食量也不断增加,整个共作期间每只鸭可食鲜萍量40.8kg。总之,稻鸭萍共作系统是一项种养相结合,节本增效的生态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19.
稻鸭共作技术的特点与关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鸭共作是以种植优质稻为核心、家鸭野养为特点的种养结合的生态型农业新技术。它是在继承我国传统的稻田放鸭的基础上 ,改稻鸭松散型结合为紧密型结合的一种新型稻作方式。稻鸭共作生产出的稻米和鸭肉为绿色食品 ,符合当今社会的消费需求 ,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和欢迎。近年来 ,该项技术在我国南方稻区正悄然兴起 ,应用范围和面积不断扩大 ,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和推广应用前景。 2 0 0 2年 ,扬州市选择生态环境优越、水资源丰富的里下河地区 ,进行了稻鸭共作技术的试验和示范 ,一举获得成功 ,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2 0 0 3年应用面积将达到 0 …  相似文献   

20.
<正>稻渔综合种养是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国各地均在因地制宜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蚌埠市位于淮河两岸,全市稻田种植面积170万亩,2018年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4.5万亩。2018年下半年,市政府出台了《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实施方案》,通过政策资金支持,计划用三年时间,全市稻渔种养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根据全国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情况看,稻虾种养因养殖效益高且养殖周期短,为稻渔种养主要模式,约占总养殖面积的八成以上。黑鱼在蚌埠地区养殖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怀远县白莲坡镇(原找郢乡)养殖较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