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根据植物病害流行学原理,通过田间试验设计及人工接种技术,对2017~2018年铁岭地区玉米大斑病发生流行动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从接种开始到流行末期2017年和2018年,试验小区日平均温度为25℃和26.3℃,平均湿度分别为74.9%和60.5%,病情指数为53.1和44.5。2017年相比2018年病情指数高8.6,根据玉米大斑流行特点,这说明气候对玉米大斑病的扩展起到一定作用。应用SPSS 20.0中回归分析的曲线估计程序将两年的病情指数进行拟合,Logistic模型最适用于描述铁岭地区玉米大斑病流行时间动态。同时推导了病害流行阶段:始发期(0~0.05),这一时期7月7日至7月15日持续8 d,该时期也是最佳药剂防治理论时间。盛发期(0.05~0.95)为7月15日至9月4日,持续天数为51 d。衰退期(0.95~)为9月4日至玉米生育后期。该病的指数生长期也是为最佳药剂防治时间。2017年和2018年生长季流行阶段天数以及季节最大病情指数虽然各有差异,但与Logistic模型推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水平,2014~2016年在上海市宝山区罗泾镇对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消长势态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宝山区罗泾镇水稻纹枯病始发期为7月下旬,盛发期为8月中下旬。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跟与当地气象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水稻纹枯病始发的最适温度在23.1~25.7℃,在平均温度为13.5~24.5℃、平均降水量为2.04~84.9 mm时发病最严重。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种群动态,2021年和2022年在哈尔滨地区利用马氏网和田间扫网法调查监测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种群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在大豆田的始见期是在7月7日至7月14日之间,高峰期是在8月4日至8月11日之间,2021年双斑长跗萤叶甲始发期和高峰期比2022年提前7 d,结合2年监测发现盛发期为7月21日至8月25日,长达35 d。综合以上结果,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田间始发期为7月初开始在大豆田出现,盛发期为7月下旬到8月中旬,8月初到中旬达到高峰期。因此,哈尔滨地区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最佳防治时期为7月下旬(始盛期)。建议防治双斑长跗萤叶甲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有效防治鹤岗地区玉米病虫害,于2014年对该区玉米主要叶斑类病害的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2014年,鹤岗地区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7月8日开始出现,至8月19日发病率达到100%;整个发病率呈"慢-快-慢"的"S"曲线动态,病情指数随时间的推移而升高,7月1日之前病情指数为0,到9月16日玉米成熟时达到最高,为47.2;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的整个发病率也呈"S"曲线状,病害明显症状从6月29日开始出现,至8月12日达到100%,病情指数随时间的推移而升高,6月21日之前病情指数为0,到9月16日玉米成熟时达到最高,为22.90;玉米灰斑病(Cercospora zeae-maydis)7月8日开始出现,至8月26日发病率达到最大值94.6%,病情指数随时间推移而升高,7月1日之前为0,到9月2日玉米成熟前达到最高,为11.58。根据Logistic模型分析,在鹤岗地区从始见病斑至7月22日以前是玉米大斑病病情指数的指数增长期,7月22日至9月13日是Logistic增长期,衰退期是9月13日以后;弯孢菌叶斑病病情指数的指数增长期是出苗期为7月10日前,Logistic增长期是7月10日至8月5日,衰退期是8月5日以后;灰斑病病情指数的指数增长期是出苗期到7月29日,Logistic增长期是7月29日至8月12日,衰退期是8月12日以后。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杉木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机制,用径向生长测量仪于2017年7月-2019年7月进行监测,用Compertz函数对年内生长过程进行拟合,以21 d为窗口将日径向生长量与气候要素每隔1 d进行滑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杉木的径向生长于3月初开始大幅度增加,11月趋于稳定,其中4月的径向生长累积量最大,而生长速率在5月初达到最大值;2)径向生长量与生长季开始阶段(3-4月)、结束阶段(9-10月)的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7-8月平均温度显著负相关。因此在生长季开始阶段适当加大灌溉力度能促进杉木的径向生长。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不同始病期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及不同时期施药对水稻纹枯病的控制效果,2018年在江苏沿江稻区,分别系统调查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始发的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后进行病情消长动态分析,并分别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移栽后7 d施用8%噻呋·嘧菌酯(3 000 g/hm~2),病穴率达20%及破口期施用240 g/L噻呋酰胺悬浮剂(300 ml/hm~2)。结果表明: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始发病发病高峰的病株率分别为83.56%、75.56%,病情指数分别为32.67、36.19,病害停止期病株率分别为44.00%、51.67%,病情指数分别为25.24、28.26,Logistic函数分析得出病株率盛发历期分别为17.85 d、12.30 d,病情指数盛发历期分别为14.13 d、12.96 d。移栽后7 d施药,发病高峰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2.69%和6.91,病害停止期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6.67%和4.02,Logistic函数分析得出病株率和病情指数盛发历期分别为11.50 d和17.43 d,病害控制效果明显;病穴率达20%及破口期施药,发病高峰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44.59%和12.00,病害停止期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1.33%和3.78,Logistic函数分析得出病株率和病情指数盛发历时分别为23.78 d和21.94 d,第1次药后对病害控制效果较差,需在破口期再次施药。可见,在相同年份与地域,始病期早迟对水稻纹枯病最终发生程度影响不大;发病前施用8%噻呋·嘧菌酯对病害控制效果优良,水稻纹枯病防治适期可提前。  相似文献   

7.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季内的林冠结构和光分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根据 1 991~ 1 992年生长季中 2 9d的观测资料和 32株伐倒木分层测定数据 ,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冠结构、光合有效辐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华北落叶松林木一级侧枝倾角随枝龄增长而增大 ,随着枝高度增加而减小 ;枝长随着枝高度降低而增大 .林分叶面积指数约 3/ 5分布在冠深 2 .5~ 4.5m (高密林分 )和 3.5~ 5 .5m (低密林分 )的空间内 .叶面积指数、枝表面积指数随冠深的累积分布曲线均呈S型 .生长季林冠对光合有效辐射的日平均透过率和反射率均为 7月 <8月 <6月 <9月 ,吸收率则为 9月 <6月 <8月 <7月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明确重庆地区气象因子对高粱炭疽病的影响及其流行动态,2017—2018年对重庆地区高粱炭疽病的自然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对比分析。【方法】采用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高粱炭疽病病情流行动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结合时间和病情指数构建病害发生预测模型。【结果】重庆地区2017—2018年高粱炭疽病病情指数(Y)与日均气温(X_1)和调查前7 d平均气温(X_5)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前7 d累积日照时数(X_8)呈显著正相关,与日均相对湿度(X_3)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其他气象因子均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线性回归方程为:Y=-124.668+5.847X_5。模型拟合情况显示,Logistic模型能够反映重庆地区高粱炭疽病的发生流行时间动态,其动态方程为:Y=1/[0.017+89.222exp(-0.139t)],决定系数R~2=0.991。推导出重庆地区高粱炭疽病流行阶段分别为:高粱炭疽病的指数增长期为每年的6月初至6月中旬;逻辑斯蒂增长期为6月中旬至7月中旬;7月下旬为病害衰退期。高粱炭疽病表观侵染速率与日均气温、前7 d平均气温以及前7 d累积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前7 d累计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结合相关性较高的气象因子和病程流行阶段进行病害的发生预测,对重庆地区高粱炭疽病的科学防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更好地发挥荞麦在房山区景观营造中的作用,开展了荞麦播期试验,研究播期对荞麦观赏期和株高的影响。结果表明,房山区荞麦春播适宜播期为4月5—16日,花期为70 d左右,初花至倒伏亦为70 d左右,封行至倒伏为60 d左右,盛花至倒伏可以持续60 d左右,观赏持续期最长;夏秋播适宜播期为7月20日至8月25日,植株不易发生倒伏,花期在34~57 d,其中7月20日左右播种最佳,花期达57 d;5月7日至6月9日也可播种,初花至倒伏在21~49 d;6月25日至7月5日不适合播种。  相似文献   

10.
东北春玉米出苗至抽雄发育速率模拟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型研究玉米出苗至抽雄叶片的增长规律,从而更精确地预测玉米发育进展情况。采用3种玉米出苗至抽雄的叶片发育速率模拟方法对玉米抽雄期进行模拟,将预测结果与各地田间玉米试验实测值相比较。结果表明:经验法和Logistic曲线法预测的抽雄期(7月27日、6月30日)与实测值(7月25日)之间的误差为2~25d。因此,这两种方法不能直接应用,需要对参数进行修正后才可使用,或对所得结果进行校正。贝塔分布函数法引用过程中误差比前两种明显偏小,误差在4d内(实测7月31日,模拟8月4日)。贝塔分布函数中3个基点温度的范围对预测结果影响小,误差小于4d(预测7月29日,实测7月25日);而参数c的取值对预测结果影响很大,误差大时可达到12d(预测8月6日,实测7月25日)。玉米发育速度与温度的关系用贝塔分布函数描述较好,其参数容易获取,且应用范围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桂西北玉米生态区春、秋季播期对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为该区域玉米的高产稳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近年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3个不同熟期玉米品种(早熟品种青青700、中熟品种桂单0810和晚熟品种华优168)为试验材料,春播设6个播期处理:2月20日(T1)、2月27日(T2)、3月6日(T3)、3月13日(T4)、3月20日(T5)和3月27日(T6);秋播设5个播期处理:7月28日(T7)、8月4日(T8)、8月11日(T9)、8月18日(T10)和8月25日(T11).分别调查玉米的物候期、生长发育情况、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随播期推迟,春播玉米全生育期逐渐缩短,其缩短时间主要体现在播种至抽雄阶段,抽雄至成熟阶段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缩短;秋播玉米全生育期逐渐延长,其延长时间主要体现在出苗至抽雄阶段,平均延长天数占全生育期延长天数的59.6%.玉米的株高、穗位高在春播和秋播中随播期的推迟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趋势,不同品种、播期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下同).春播对玉米穗长、穗粗、穗粒数和出籽率影响不显著(P>0.05),对早、中熟品种的百粒重和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下同),其最大值均出现在T2处理;对晚熟品种产量影响极显著,最大值出现在T3处理.秋播不同播期对早熟品种的穗粒数、百粒重、出籽率和产量影响显著或极显著,最大值出现在T8~T9处理;对中熟品种出籽率和产量影响极显著,最大值均为T8处理;对晚熟品种穗长、百粒重、出籽率和产量影响极显著,最大值出现在T7~T8处理.[结论]春播玉米随播期推迟生育期缩短,早、中熟品种产量受播期影响程度大于晚熟品种;秋播玉米随播期推迟生育期延长,中熟品种的产量稳定性较早、晚熟品种强.百粒重是影响春播玉米产量的主要因子,出籽率是影响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秋播产量的共同因子.桂西北春播玉米早、中熟品种的适宜播期在2月下旬—3月上旬,晚熟品种可略为延迟,但最迟不宜超过3月中旬;秋播玉米的适宜播期在7月下旬—8月初.  相似文献   

12.
伊犁地区甜菜褐斑病田间消长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摸清伊犁地区甜菜褐斑病田间消长规律、发生动态以及气象因子与该病的关系,为预测预报和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从甜菜褐斑病发病初期开始,采用定点定期系统调查方法.[结果]伊犁地区甜菜褐斑病发生时期为7月初至9月底.发生初期为7月上中旬,发生高峰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病害整个发展过程包括三个时期,即从7上旬至7月底为病害发展平缓期,7月底至8月底为病害快速发展期,8月底以后为病害发展衰退期,病情逐渐下降.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的温湿度、降雨量、雨日天数与甜菜褐斑病病情增长率相关性密切.[结论]摸清了伊犁地区甜菜褐斑病田间消长规律,气温是影响该病的基本因素,平均气温在20~ 25℃,对病害发展有利,与病情增长率呈正相关,相对湿度、降雨量、雨日天数在病害快速扩展期相关性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川西南柳杉年轮宽度指数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树木年轮作为一种代用的气候资料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探讨了柳杉年轮宽度指数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为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树木的生长过程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以川西南40a柳杉为研究对象,采用ARIMA模型拟合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的径向生长,同时建立川西南地区柳杉年轮宽度指数年表,利用多重对应分析(MCA)柳杉径向生长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柳杉年轮宽度指数的变化趋势与温度的变化趋势呈现"分离现象",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柳杉年轮宽度指数与当年生长季4、8月份温度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柳杉年轮宽度指数与上个生长季的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当年生长季7月份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上个生长季10月份及当年生长季6月份累计日照时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当年生长季6-8月份适宜的温度有利于年轮宽度的增加,当年生长季5-9月份的温度和降水量达到一定的指标时不利于年轮宽度的增加。【结论】温度、降水总量与柳杉年轮宽度指数总体关系密切,生长季6-8月份的温度、5-9月的降水总量对柳杉径向生长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明避雨栽培模式下温度、降水量及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对一年两收冬季葡萄白粉病发病程度的影响,为一年两收葡萄冬季防治白粉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2017和2018年葡萄冬果采收期前,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法调查避雨栽培模式下14个葡萄品种/株系的白粉病发病情况,结合2017和2018年两年9月1日至12月31日的气象监测数据进行气象因子与葡萄白粉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的相关分析。【结果】在2017年葡萄冬果采收期,有11个葡萄品种/株系的白粉病发病率低于2018年,有9个葡萄品种/株系的白粉病病情指数小于2018年。2017年9月1日至12月31日的降水量和降雨天数均大于2018年同期;2017年处于白粉病适宜发病温度区间(20.0~27.0℃)的天数少于2018年;2017年总积温略高于2018年;2017年的日照时数多于2018年;2017和2018年两年的日均相对湿度均适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结论】降水量、降雨天数和日照时数少及日均温(20.0~27.0℃)适宜白粉病发生的天数多是2018年冬季葡萄白粉病发生重于2017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时间流行动态分析及产量损失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流行的时间动态,结果表明:在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病流行中,病情指数随时间的变化动态用Weibull模型拟合较好,病情曲线下面积(AUDPC)随接种后天数的变化情况则可用直线模型来描述。同时,该病害产量损失研究表明,该病对玉米的穗粒数和百粒重均有影响,百粒重损失率明显高于穗粒数损失率,为穗粒数损失率2~3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玉米群体消光系数的动态变化,提高净第一性生产力或产量的准确评估。[方法]基于中国气象局锦州玉米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2006年玉米生长季(5~9月)的辐射观测数据和叶面积指数动态观测数据,分析玉米群体的消光系数动态变化。[结果]玉米群体生长季消光系数日变化较大,其最大值分别出现在7:00~9:00、15:00~17:00,最小值在12:00前后,但变化幅度在抽雄期变小;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5d),消光系数(K)与叶面积指数(LAI)呈抛物线关系,决定系数R2为0.9607。当仅考虑消光系数是太阳高度角或叶面积指数的函数时,方程在模拟玉米群体生长季不同时刻的消光系数K值时准确性较差,为此发展了新的消光系数动态模型K=λ(0.7848-0.0016θ)(0.1548LAI2-0.5586LAI+0.654)。[结论]新的消光系数动态模型综合考虑了太阳高度角和玉米生长季叶面积指数对消光系数的影响,模拟效果优于现有的单因子消光系数模型。  相似文献   

17.
祁红彦  周广胜  李荣平  刘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7826-17829
[目的]研究玉米群体消光系数的动态变化,提高净第一性生产力或产量的准确评估。[方法]基于中国气象局锦州玉米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2006年玉米生长季(5~9月)的辐射观测数据和叶面积指数动态观测数据,分析玉米群体的消光系数动态变化。[结果]玉米群体生长季消光系数日变化较大,其最大值分别出现在07:00~09:00、15:00~17:00,最小值出现在12:00前后,但变化幅度在抽雄期变小;在较大的时间尺度上(〉5 d),消光系数(K)与叶面积指数(LAI)呈抛物线关系,决定系数(R2)为0.960 7。当仅考虑消光系数是太阳高度角或叶面积指数的函数时,方程在模拟玉米群体生长季不同时刻的消光系数K值时准确性较差,为此发展了新的消光系数动态模型K=λ(0.784 8-0.001 6θ)(0.154 8 LAI2-0.558 6LAI+0.654)。[结论]新的消光系数动态模型综合考虑了太阳高度角和玉米生长季叶面积指数对消光系数的影响,模拟效果优于现有的单因子消光系数模型。  相似文献   

18.
芽苗移栽掌叶木的生长规律与密度调控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有序样本聚类分析法将芽苗移栽的1年生掌叶木苗高生长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移栽成活期(3月11日~4月10日)、生长初期(4月11日~7月10日)、速生期(7月11日~8月31日)和苗木硬化期(9月1日~10月20日),其中生长初期持续时间最长,达91d.对掌叶木进行密度试验的结果表明,掌叶木育苗的合理密度为60株· m-2,1年生苗平均高54.7cm,平均地径可达0.913cm,其合格苗可达2.9万株· 667m-2.针对1年生掌叶木各时期的生长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育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应用性诱剂在舞毒蛾成虫羽化期连续5年进行监测,明确了涿鹿县舞毒蛾成虫发生规律。舞毒蛾在涿鹿县1年发生1代,舞毒蛾成虫始见期为7月11日,始盛期7月23~27日,高峰期8月4日,盛末期8月10~14日,终见期为9月3~13日。羽化期584 d。  相似文献   

20.
对春玉米的叶片数、积温和适宜追肥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春玉米叶片伸展期平均所需天数和积温,全株平均为9.7~11.7d和242.8~271.7℃;最少第1叶为2~7d和35.0~100.3℃,最多11 ~15叶为16~17d和374.4~395.4℃.春玉米应微施种肥,轻施攻秆肥,重施攻穗肥;分别为氮肥总量的5%、30%、65%;攻秆肥的叶龄指数40左右为宜,不早于35不晚于45,攻穗肥的叶龄指数60~70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