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亚洲玉米螟幼虫血细胞包囊具双相性.当DEAE-sephadex珠子被诱导进亚洲玉米螟幼虫的血腔内后,颗粒细胞首先在3 min内吸附到珠子表面,浆细胞随后吸附形成多层浆细胞层,注射48 h后最终形成重叠细胞层的平滑囊鞘.完整的囊鞘显示有3层明显不同的区域.颗粒细胞起着最初识别血腔中的外源体作用,一旦珠子被颗粒细胞识别为外源体,颗粒细胞将裂解释放一些公认的物质诱导浆细胞识别外源体,于是包囊被立刻启动.总之,研究结果显示亚洲玉米螟幼虫包囊明显依赖血细胞之间的互相合作.  相似文献   

2.
水稻二化螟滞育解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室内试验对二化螟的滞育解除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食料对二化螟的滞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不表现在化蛹率的提高,而在于缩短供试幼虫的群体临界化蛹前期。越冬幼虫在滞育解除过程中对水分的需求可以通过主动吸收或直接饮水两种方式获得,水分对滞育解除的促进作用不仅表现在越冬幼虫化蛹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且表现在有水条件下越冬幼虫群体临界化蛹前期的明显缩短,但水分不是二化螟滞育解除的先决条件。在二化螟滞育解除过程中,有效积温法则是起作用的,初步求得滞育解除的起点温度为12±2.7℃、有效积温为409.5±95.8d℃。一化性和二化性的二化螟越冬幼虫在滞育解除方面的差异仅表现在群体临界化蛹前期的长短上,一化性CC品系的群体临界化蛹前期显著长于二化性PL品系。  相似文献   

3.
在(11±1)℃条件下诱导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滞育及(3±1)℃条件下诱导解除滞育的连续过程中,测定了诱导滞育15~30 d及诱导解除滞育60~110 d不同处理的甘油、蛋白质、总糖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诱导滞育阶段,随着松毛虫赤眼蜂滞育率的提高,甘油和总糖...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含量的氮和糖两个系列人工饲料为材料,研究氮,糖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所取食人工饲料中氮和糖含量的增加,幼虫存活率和体重随之增加,历期缩短,取食不同氮和糖含量人工饲料的幼虫相对生长速率3龄均大于5龄,氮对低龄幼虫生长的作用大于高龄,而5龄幼虫的生长则明显受饲料中糖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新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不同地理种群在(27±1)℃的恒温条件下,光照时数为4~20 h之间时的光周期反应.结果表明,光周期和不同地理区域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有极显著性影响,两因素交互作用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有极显著性影响.焉耆、塔城、昌吉种群的临界光周期为LD14:10 h,乌鲁木齐、哈密种群的临界光周期为LD15:9 h.新疆不同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在光照时间时数为8~12 h之间时幼虫的发育历期最长,滞育诱导率最高.并且光照时数长于14 h时,随着光照时数的增加,反而幼虫发育历期缩短,滞育率降低.光周期和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负相关,即光照延长,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缩短.不同地理区域和亚洲玉米螟发育历期正相关,即北纬度升高,亚洲玉米螟幼虫发育历期延长.  相似文献   

6.
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和2013年调查了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在玉米田的分布形式,通过聚集度指标分析了玉米螟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显示,该虫在玉米田中主要呈均匀分布,其次是聚集分布,表现了分布形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亚洲玉米螟大发生的因素及预测预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亚洲玉米螟分布在东亚、大洋洲,公认为世界性的玉米主要害虫。笔者综合国内外资料同时结合多年研究工作,对玉米螟大发生的主要因素(如越冬种群质量特性和环境条件、越冬幼虫化蛹前的气候条件、玉米螟发生期田间气象条件及寄主植物)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玉米螟大发生预测预报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8.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ealis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1987年,在武昌室内恒温26℃±0.5、相对湿度70%±5、日光照18小时的条件下,观察了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ealis(Gueaee)卵粒的外表颜色及内部胚胎发育的变化。将胚胎发育期划分为四级,即:1.卵裂,胚盘及胚带形成,胚体开始分节期;2.附肢形成,胚体缩短期;3.背合,胚动期;4.继续背合,静止期。卵的整个历期为107±3小时。  相似文献   

9.
我国研究亚洲玉米螟历史、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综述了中国亚洲玉米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以及近20年来在亚洲玉米螟人工饲养技术、优势种鉴定与分布、生物学和生态学、抗螟品种鉴定与利用、毒理和抗药性、天敌种类和应用、产量损失与经济阈值、预测预报和关键防治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取得的进展,并提出了“十五”期间亚洲玉米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亚洲玉米螟飞翔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配有微机记录系统的飞行磨吊飞方法,测定了亚洲玉米螟(Osirinia furnacaris)的飞翔能力及温度、湿度,气流等不同生态条件对其飞翔力的影响。初步探讨了亚洲玉米螟的飞翔扩散活动及可能的迁飞活动。玉米螟1日龄和2日龄雌蛾可累计飞翔30小时,150公里以上。飞翔速度平均1.5米/秒,最高可达2.4米/秒。雄蛾飞翔力初期稍弱,但3日龄以后强于雌蛾。玉米螟的飞翔适温区为20—30℃,高温低湿不利其飞翔。玉米螟在风速不大于1.53—1.6米/秒时可逆风飞翔,在较大的风速下顺风飞翔时,其自身的飞翔速度随风速增加而渐降,风速9米/秒时停止振翅,随风飘流。  相似文献   

11.
通过气相色谱分析得出:发生在吉林省东、中、西部3个生态区的一、二化性玉米螟的性信息素组份中的(Z/E)-12-14:OAc异构体的相对经例没有显著变异。公主岭一化性玉米螟性信息素中含量E-12-14:OAc的比例为46.18%,敦化一人性玉米螟为43.47%;公主岭二化性玉米螟为45.93%,白城二化性玉米螟为50.55%,。玉米螟发生期以人工配制的不同顺反异构体比例诱芯的田间诱蛾试验证明,诱芯中  相似文献   

12.
小卷蛾线虫对玉米螟田间控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小卷蛾线虫对玉米螟田间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制备线虫糊剂和水剂,以每株2000条线虫的剂量,在玉米的心叶末期和抽雄初期施用,对玉米螟的发生与危害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当线虫施用后,线虫主要在穗上部扩散,随着时间的延长,线虫种群数量逐渐下降,但是,在第16天仍能回收到一定数量的线虫,说明线虫的控制时间可长达16d。  相似文献   

13.
亚洲玉米螟颗粒体病毒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亚洲玉米螟幼虫体内分离出一株“OFGV—01”病毒,该病毒颗粒体卵圆形,大小为295~356nm×250~305nm,平均为325.5nm×277.5nm。病毒粒子杆状,两端钝不弯曲或稍弯曲,大小为200~256nm×185~196nm,平均为228nm×190.5nm。该病毒对亚洲玉米螟幼虫致病力较强,在温度24~26℃,相对湿度73%~78%条件下,对3日龄、6日龄幼虫感病4~6天死亡率分别达100%和98.3%,9日龄、10日龄幼虫第8~9天死亡率分别为85.5%和83.5%。利用该病毒于山西省太谷县、祁县、榆次市田间防治亚洲玉米螟幼虫,防治效果一般为80%~85%.高的可达90%。该病毒对天敌无杀伤作用,对小白鼠(昆明种)、大白鼠(Wismr 种)、家免和豚鼠无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该项目在山西省糯玉米主产区开展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调查研究,旨在为开展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适期有效防治奠定基础。[方法]该研究采取成虫诱集、卵和幼虫定点和随机调查的方法进行。[结果]调查结果表明,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年发生两代,世代基本不重叠,两代间有较明显的间隔。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盛发期为6月上中旬,一代成虫盛发期为8月上旬至下旬;一代卵盛期为6月上旬末至6月下旬初,二代卵盛期为8月上旬中期至8月下旬。亚洲玉米螟对不同生育时期糯玉米的产卵趋性表现为,在糯玉米抽雄之前,随着生育时期向后延续,糯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的引诱力逐步增强;而在糯玉米抽雄之后,随着生育时期向后延续,糯玉米对亚洲玉米螟产卵的引诱力逐步减弱。生育时期基本相同、长势基本一致的糯玉米上的落卵量较普通玉米上为多。糯玉米田亚洲玉米螟一代发生危害轻二代发生危害重。一代幼虫对糯玉米的危害早播田重于中播田,而晚播田基本上不受一代幼虫的危害,由于一代幼虫发生轻,不论早播还是中播糯玉米虽然受害但一般较轻。二代幼虫对糯玉米的危害晚播田重于中播田,早播糯玉米在二代幼虫危害初期即采收,一般年份不受二代幼虫的危害或受害较轻,由于二代幼虫发生量大,因而对晚播和中播偏晚播种的糯玉米会造成严重的危害。糯玉米果穗穗腐病的发病率与果穗受亚洲玉米螟危害密切相关,果穗受亚洲玉米螟危害者,穗腐病发病率高。[结论]糯玉米产区应加强中、晚播糯玉米田二代亚洲玉米螟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廊坊、衡水、阜新、公主岭、双鸭山和哈尔滨6个地区3种化性的玉米螟越冬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历期的研究,得出3种不同化性种群间的玉米螟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的历期有明显差异,而相同化性种群间的玉米螟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的历期无明显差异.一、二化性的种群化蛹盛期较明显,而三化性的种群则无明显的化蛹盛期.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田间人工接卵的方法对20个自交系和44个杂交组合做了对一、二代玉米螟抗、感程度的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的自交系间和杂交种间,按9级食叶级别评定,植株对一代玉米螟的抗、感程度有显著的差异。本文利用综合指数法把每株虫孔数、每株幼虫数、茎秆虫折率和果穗受害率等受害状归纳起来,反映不同自交系间和杂交种间对二代玉米螟抗、感程度的差异、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植株对一代玉米螟的抗、感程度,FI代与相对抗螟亲本、相对感螟亲本、父本、母本及中亲值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比较而言,F_1代对一代玉米螟的抗性受父本的影响更大些。而F_1代对二代玉米螟的抗性受母本的影响更大些。  相似文献   

17.
夏新  丛斌  宋立秋  刘洪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95-5795,5797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地理种群和不同化性亚洲玉米螟的有效积温和存活率。[方法]采用直线最优法对采自我国北方不同地区的亚洲玉米螟一化性、二化性、三化性种群的有效积温和存活率进行了研究。[结果]一化性种群有效积温最高,二化性种群次之,三化性种群最低;除成虫外,其它虫态(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均为三化性的最高,二化性居中,一化性最低,成虫则刚好相反。在每一个供试温度(152、02、53、03、5℃)下一化性的存活率最高,二化性次之,三化性最低。[结论]在供试的5个温度梯度中,25℃是亚洲玉米螟发育的最适温度,不同地理种群和不同化性的亚洲玉米螟的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巴彦淖尔市亚洲玉米螟危害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巴彦淖尔市玉米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的危害规律。[方法]调查巴彦淖尔市亚洲玉米螟成虫和幼虫的危害情况。[结果]成虫活动从6月21日开始,8月20日结束,在8月5日前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8月5日以后逐渐下降,其活动高峰是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幼虫发生规律是在田间从南至北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结论]试验结果为巴彦淖尔市玉米螟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结构的确定、主要合成方法(碳链增长合成策略和碳链缩短合成策略)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组建了斯氏线虫不同施用方法的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生命表.得出撒施线虫颗粒剂的种群趋势指数为0.4303,喷施线虫悬浮液的种群趋势指数为0.9778。撒施线虫颗粒剂优于喷施线虫悬浮液。撒施线虫颗粒剂是组建亚洲玉米螟生态控制系统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