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根据青海省三江源区同德县1999-2011年天然牧草数据和气候资料,分析了三江源区同德县天然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探讨了降水量、热量因子对同德县牧草发育期、高度、覆盖度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江源区同德县牧草返青期与日均气温≥5℃的初日相一致,黄枯期与日均气温≤0℃的终日相吻合,牧草返青期与黄枯期均提前,而且黄枯期的提前程度大于返青期;覆盖度每年以0.47个百分点的倾向率减少,而牧草高度则以每年0.78em的线性趋势上升;对13年的牧草产量与同期降水和热量因子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降水、热量因子对高寒草地牧草产量的影响,牧草产量与生育期内4、6、7、8月份日照时数和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与7月份日照时数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621;与4月份平均气温、4月份降水量、4—9月生育期内总降水量以及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93、0.6471、0.5560,而牧草产量与5月份、9月份日照时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940、0.2063。对牧草产量与生育期内降水、热量各因子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降水因子的4月份、7月份、4.9月份的降水量对牧草产量起正向的促进作用,热量因子的7月份的日照时数和9月份的平均气温对牧草产量起负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集辽宁西北部典型草原区北票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国家级草原固定监测点监测的2015~2016年天然牧草生长发育、地上生物量等基本数据,结合气象资料,系统分析了气候条件对辽宁西北部草原区天然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5~2016年,辽宁西北部典型草原区天然牧草高度、盖度与同期降水量呈正相关,降水量大的年份,天然牧草的高度、盖度更大。天然牧草产量与同期降水量、气温均呈正相关,降水量大、温度高的年份,牧草产量越多。降水和气温是制约辽宁西北部草原区天然牧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关键气候因子,且降水的影响大于气温。  相似文献   

3.
利用三江源区兴海县牧业气象站1999~2007年的牧草生长期各时段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和天然牧草产草量观测资料,应用积分回归统计方法,分析了不同时段不同气候因素对天然牧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牧草的返青—展叶(4月中旬~5月下旬)时期,温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呈负效应,降水量呈正效应,而日照从负效应到正效应变化。6月份温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呈正效应,7月份呈负效应,而降水量和日照对牧草产量的影响一直呈正效应。8月中旬至9月上旬,此时温度、光照对牧草产量的影响呈正效应,温度的正效应9月上旬达到最大,降水量8月中下旬为负效应。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兴海县天然草地牧草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让  韩炳宏  韩通  周秉荣  李博  牛得草  傅华 《草业科学》2017,34(10):1991-1998
为了解青海省兴海县天然草地牧草生长发育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本研究基于青海省兴海县近11年的气象和牧草观测数据,较系统地分析了该区牧草返青、生长高度和产量与水热因子的关系特征。结果表明,春季多雨与春季干旱年份牧草返青期相差38d,牧草返青期提前或推迟主要与≥0℃初日的时间、当年3-4月份降水量和上年9-11月份降水量密切相关,牧草返青期降水的最佳气候模型为一次线性回归方程;牧草全生育期植物高度增加量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另外,牧草生长高峰期6-7月份降水量每增加10 mm,鲜草增产225kg·hm~(-2)。因此,降水量是限制青海省兴海县天然草地牧草返青和生长发育的主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4—2015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牧业气象试验站收集的天山北坡中山带天然牧草生长发育期与产量数据和气温、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数据,研究气象条件对该地区天然牧草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别的天然牧草在春季返青期对于温度的需求存在差异,喜凉牧草为-0.3~1.1℃,喜温牧草为3.5~9.5℃;牧草黄枯期出现的时间点和日平均气温在5℃左右的时间点相一致,后者对前者具有预测意义;不同种类牧草在不同生育期所需的积温存在差异;禾本科牧草的返青期与黄枯期的间隔时间平均为160 d左右,豆科牧草仅有140 d左右,5种牧草最长和最短的间隔时间相差18 d;降水量和气温对牧草产量存在较大影响,在成熟之前,牧草产量随着降水量与气温的增减而增减;与鲜草重相比,干草重与气象要素的相关系数更大,利用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对牧草干草重进行估算较为准确;在各种气象要素与牧草产量的相关系数中,降水量最大,其次为积温,日照时数最小;年降水量和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对天山北坡中山地段的天然草地牧草产量有影响,6月和7月的降水量尤其关键,决定了当年牧草产量的多少。天山北坡中山地段的气象条件对该地区天然牧草的生长发育期有一定影响,相关气象条件对天然牧草的产量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6.
降水对青海同德高寒草地牧草产量影响的积分回归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积分回归的基本原理,并以青海省同德县巴滩高寒草地牧草产量为例,运用积分回归分析气象要素与牧草产量的关系,确定了青海省同德县巴滩高寒草地不同生育时段的降水对牧草产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降水对高寒天然草地牧草产量的影响正效应为4月上中旬、5月下旬—7月上旬和8月下旬3个阶段,降水量每增加1mm,牧草产量最大增加138.2,80.1,53.8kg/hm2;负效应为4月下旬—5月中旬和7月中旬—8月中旬2个阶段,降水量每增加1mm,牧草产量相应最多减少23.1,43.7kg/hm2。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对三江源区兴海县天然牧草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根据青海省三江源区兴海县牧业气象站1999-2007年天然牧草数据和气候资料,分析了三江源区兴海县天然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兴海县牧草发育期、高度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江源区兴海县牧草返青期与日平均气温≥5 ℃的初日相一致,黄枯期与日平均气温≥5 ℃的终日相吻合;牧草返青期与黄枯期均提前,而且黄枯期的提前程度大于返青期;覆盖度每年以1.73个百分点的倾向率减小,而牧草高度以1.08 cm/a的线性趋势上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牧草生长季温度升高,加之进入21世纪以来该地区降水量逐渐增多,水热匹配较好,牧草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利用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牧草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和对应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牧草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主要禾本科牧草返青到籽实成熟需140~150 d,≥0 ℃积温1 000~1 200 ℃,降水量400~450 mm,日照时间1 000~1 100 h;牧草在返青后64 d开始,由缓慢生长转为迅速生长阶段,在返青后的第88天,生长速度最快。返青后112 d开始,其生长从迅速生长又转为缓慢生长。气温对牧草产量形成在返青到抽穗期、枯黄期为正效应,其中,拔节到抽穗期、籽实成熟期牧草产量形成对气温变化十分敏感;降水量对牧草产量形成除籽实成熟期为负效应外,其余时段均为正效应,在禾本科牧草分蘖拔节期牧草产量形成对降水量变化十分敏感。日照时间对牧草产量形成影响在返青到分蘖期、籽实成熟期到黄枯期为正效应,拔节到开花期为负效应;抽穗期牧草产量形成对日照时间变化十分敏感。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对兴海县高寒草地产草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61—2009年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1999—2009年高寒草地牧草产量和牧草生长季旬温度、降水、日照时数等数据,对青海省兴海县近50年气候变化和牧草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兴海高寒草地气温显著上升,气候倾向率为0.34℃/10年,49年累计升温1.65℃。牧草生长季4—8月气候倾向率在0.16~0.28℃/10年,6月的倾向率最大,8月最小,7月、6月的上升趋势显著。降水量呈不显著微弱增加趋势,降水变率大,倾向率为10.1 mm/10年,49年间累计增加49.4 mm。牧草生长季,7、6月降水量增加较多,5月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年日照时数近50年来呈显著减少趋势,倾向率为-42.5 h/10年,49年间累计减少208.3 h。牧草生长季各月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牧草产量呈波动中显著增加趋势,每年增加146.8kg。牧草生育期内4月上旬、4月中旬至5月中旬旬平均气温对牧草产量的影响最为明显,分别对应最大正效应和负效应。降水量以4月中旬至5月中旬的正效应最大,负效应中以4月上旬为最大。5月上旬至6月中旬、8月上中旬2个时段日照时数增加是正效应,4月各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8月下旬3个时段是负效应。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5~2006年22 a的温性草原物候期温度、降水、日照时数等气候因子,运用功效原理和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地研究了牧草物候期气候因子与牧草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降水量与牧草物候期产量为正相关关系,5月降水量与牧草抽穗期产量、7月和8月的降水与牧草成熟期产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牧草物候期产量与日照时数基本为负相关,温度对牧草生长期前期有正相关,后期为负相关。从温度、降水、日照时数等气候因子对牧草物候期的影响系数分析,降水、温度是影响牧草生长的主要作用力。  相似文献   

11.
西藏怒江河谷流域NDVI变化与主要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雷  杜军  周刊社 《草业科学》2010,27(8):52-58
利用1998年12月-2008年11月西藏怒江流域每旬最大化NDVI数据集(S10)产品,研究了10年内流域NDVI的时空变化,发现研究区植被情况总体比较好且在研究时段内变化不大。结合流域内9个气象站点1998年12月-2008年11月的月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研究了流域各类型NDVI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发现4月的气温可能以积温的形式影响牧草返青,而5、6、7月的气温影响牧草生长,这对草地放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应用RFV评价鄂尔多斯荒漠草原优势牧草营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采自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禾本科牧草3种、豆科牧草3种和菊科牧草3种分别于6月、7月和9月刈割晾干,共制得27个样本。通过应用饲料相对指数(RFV)进行综合评定可知:将6月、7月和9月分别刈割的同一品种牧草混合后,品质最好的为中苜2号,其次是沙打旺,再次是沙蒿,最差的是花棒;同种牧草不同刈割期比较可知:对于禾本科牧草来说,针茅、冰草和中苜2号在不同刈割期营养价值的大小顺序为6月7月9月;对于豆科牧草来说,花棒、沙打旺在不同刈割期营养价值的大小顺序为6月7月9月,但草木樨在不同刈割期营养价值的大小顺序则为6月9月7月;对于菊科牧草来说,沙蒿、猪毛蒿、籽蒿在不同刈割期营养价值的大小顺序为7月6月9月。  相似文献   

13.
2015年,鄂温克地区牧草生长需水关键期(6月15日—7月20日),降水比历年同期少75.8%;气温比历年同期高1.7℃;0~20 cm土壤相对湿度最低为14.6%,属于极干墒标准;7月31日地上生物量鲜重比历年同期少32.3%,牧草盖度比历年同期少12%。通过2004—2015年鄂温克地区数据分析,地上最大生物量与牧草生长需水关键期降水总量呈正向显著(双侧0.05水平)相关,降水总量每增减1 mm,牧草产量将增减19.7 kg/hm2。  相似文献   

14.
对紫花苜蓿、油菜、碗豆混播植物群落 ,在生长季各类群生物量测定结果表明 :各类群生物量季节动态具有明显的差异 ,其生物量生长速率也各不相同。其中 ,油菜和碗豆生长速率的高峰期在 7月 ,紫花苜蓿在 8月 ,禾草类和杂草类在 6月。试验结果同时说明 ,弃耕地改良后作为刈割和放牧用地 ,苜蓿和其他作物混播不仅有利于当年播种苜蓿在退化盐碱地上的出苗率和保苗率 ,而且可提高人工草地产量 ,增加草地当年收益  相似文献   

15.
为制定合理的高寒草甸保护利用规划,将"3S"技术与地面调查、实验室检测相结合,通过像元二分模型、估产建模和克里金插值等方法,研究摸清甘肃省合作市高寒草甸牧草生长期植被盖度、可食牧草产量及分级,牧草养分含量及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2017年6-8月植被盖度及盖度级别,可食牧草平均鲜草产量和总鲜草产量均随生长期延续而增大。6、7、8月植被平均盖度分别为55.79%、72.69%和78.89%,平均鲜草产量分别为1 214.85、4 797.75和5 550.90 kg/hm^2,以7月增幅较大。6月Ⅱ级盖度草地占79.05%,7月Ⅱ级盖度下降52.61%、Ⅰ级盖度占比增加到45.03%,8月Ⅰ级盖度草地占77.34%;鲜草产量从6月的<1 500 kg/hm^2为主,向7月的3 000~4 500 kg/hm2和8月的4 500~6 000 kg/hm^2产量级转变。以8月总鲜草产量为基础的高寒草甸适宜载畜量为20.80万个羊单位。高寒草甸可食牧草CP和P含量随牧草生长期延续而降低,而EE、NDF、ADF和Ca含量增加。单位面积CP、EE、NDF、ADF产量7月最高,分别为165.51、27.77、569.40和246.02 kg/hm^2;Ca产量7-9月变化幅度较小,在0.052~0.059 kg/hm^2之间,P产量8月达最高,为0.024 kg/hm^2。  相似文献   

16.
以荒漠植物红砂(Reamuria soongorica)为试材,采用开顶式CO_2控制气室模拟CO_2浓度变化(350,550和700μmol·mol–1),研究了降水变化(-30%,-15%,0,+15%,+30%)及其与CO_2的协同作用对红砂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7、8月份,CO_2浓度增加对5种降水下红砂的株高、地上生物量、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有增肥效应,且降水增加时的增肥效应大于降水减少时的。6、7月份,红砂的根质量分数和根冠比在5种降水下均随CO_2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在8月份仅降水为-15%时,CO_2浓度增加可促进红砂的根质量分数和根冠比。综上所述,未来降水增多时,CO_2浓度升高可促进红砂地上生物量积累来获取更多资源;降水减少,CO_2浓度增加可促进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来适应干旱环境,但这种调节作用与降水的多少及处理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17.
地温影响高寒草甸牧草产量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李英年  周兴民 《草地学报》1997,5(3):168-174
本文采用地温资料建立影响高寒草甸牧草产量的正交多项多积分回归模式,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分析表明,回归模式:GW=359.6「1.9176+αk∫^111Ψk(t)X(t)dt」模式模拟的拟合率较高,平均相对误差为2.32%,达极显著相关的检验水平。  相似文献   

18.
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对西北针茅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青海湖北岸海北牧业气象试验站西北针茅(Stipa krylovii)定位观测资料,应用逐步回归、小波分析、Logistic曲线拟合、M K检验等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牧草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升幅为每10年0.529 ℃,1986年和1997年气温发生突变;降水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每10年4.955 mm,年降水量有一个9年左右的振荡周期;年蒸散量和日照时数也呈上升趋势;气候变暖使青海湖北岸温性草原典型牧草西北针茅营养生长期提前,生殖生长期推迟,从而使牧草整个生育期延长,为物质和能量的积累及产量形成奠定了基础。影响西北针茅返青、开花、成熟和黄枯期的主要因子是热量条件,水分和日照条件也是影响牧草生育期的因子,对于不同生育期,其影响大小有所不同;返青期主要受2-4月最高气温和上年8月降水量的共同影响,气候变化可使返青期提前,黄枯期推迟;6月平均最低气温和3-6月小型蒸发量共同影响牧草高度,气候变化使西北针茅高度增加;牧草产量与6-7月最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6-8月日照时数呈负相关关系,这两个因子变化趋势使产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