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水资源生态足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忽略了对水资源帐户的划分,全球及地区水资源生态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确定,在实际应用中缺乏对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核算。本文对水资源帐户进行了划分,并计算了地区水资源生态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以河南省研究范围核算了2007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河南省多数城市水资源呈现生态赤字,同时不仅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存在着空间差异,而且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也存在着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帐户分解研究结果还说明:在河南省多数城市中,水资源生态足迹中,农林渔业用水生态足迹占水资源生态足迹的比重比较大;在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中,河南省南部和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所占比重比较大,而北部地区地表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所占比重比较大。  相似文献   

2.
生态补偿实现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补偿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经济激励手段。在对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结合生态补偿产生的经济学原理,给出影响生态补偿实现机理的相关性分析。结合因子间的相互联系,论述生态补偿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原因。结合制度理论相关知识,对生态补偿实现机理进行深层次阐述。在对生态补偿政策方针指标适用维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推荐的生态补偿政策方针。探讨性给出生态补偿实现框架,并针对实施层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给出进一步的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3.
合肥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足迹作为度量区域生态可持续性的方法已经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该文利用合肥市2000—2004年数据,分别计算了当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万元GDP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合肥市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且大大高于当地的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现象严重。人均生态赤字由2000年的1.7041hm2/人增长到2004年的2.10108hm2/人。生态供需平衡依赖其他地区的生态输入。而万元GDP生态足迹则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2.545955减少为2004年的1.791977,表明在工业、经济的增长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4.
生态理念指导下的城市总体规划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生态理念在国内外城市规划领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实践活动,指出中国几十年来城市规划中存在忽视生态承载力研究、城市生态格局的构建和城市生态工业合理布局3个有关生态方面的问题,探讨了生态承载力的有限性、生态承载力弹性和生态足迹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应用,在景观生态格局理论和国内外城市绿地布局实践基础上总结了城市绿地布局的5种模式,在城市生态工业布局中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了都市型工业和一般工业在城市规划中的布局问题。  相似文献   

5.
黄健  张锐  李世佳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7):130-137
三峡库区县域生态源地的识别和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对库区范围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三峡库区范围的县域江津区为例,基于改进的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生态源地扩张最小累积阻力面和建设用地扩张最小累积阻力面,识别生态廊道、辐射通道以及生态战略节点等生态过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确定了10个生态源地扩张阻力因子和9个城镇用地扩张阻力因子;江津区低水平生态安全格局面积较大,为994.71km2,占江津区总面积的30.98%;高水平生态安全格局面积仅占江津区总面积的23.66%;识别出区域重要的生态廊道38条,生态战略节点14个;高中低三级生态安全格可以作为三峡库区县域的生态保护和城镇用地开发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和掌握干旱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确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结构,为干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分平衡提供决策依据,笔者通过建立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模型,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计算了内蒙古磴口县2007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磴口县2007年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为3.8945 hm2/cap,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为0.4130 hm2/cap,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是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9.42倍,生态赤字达3.4815 hm2/cap。水资源消费已大大超过其承载力,区域处于极不安全状态。同时,笔者指出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水资源生态足迹占比重大,及地区用水存在结构性矛盾。并为该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降低人均生态足迹,提高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了解区域生态文明的水平及其演进特征与影响因素,本文从生态现状、生态保护、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个方面构建了生态文明评价体系,采用灰色关联模型,评价了河南省2005-2015年生态文明水平。结果表明:(1)2005-2015年,河南省生态文明整体水平在逐渐改善,全省生态文明指数平均值为0.460、年平均增速1.92%,但地区增长较不平衡,水平越高城市的增长速度就越快,反之亦然。(2)2005-2015年,河南省生态文明水平出现两级分化现象、地域差异明显,呈现豫西南高、豫东北低的空间特征。(3)各子系统的生态文明指数依次为:生态现状>生态文化>生态保护>生态经济;生态文明指数(C1)与生态现状(C2)和生态文化(C5)的关联度最高,关联系数分别为0.9454和0.9210,呈显著相关(p<0.05)。(4)影响河南生态文明水平的因素依次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25)、人均耕地面积(X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8)、环境污染治理占GDP的比重(X17)、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X18)。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最关键的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依据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对贵州省2001—2012年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指数平滑法对贵州省2013—2016年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2001—2012年间贵州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贵州省历年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均大于生态足迹,存在一定的生态盈余,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情况较好;2013—2016年贵州省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2013年人均生态承载力略微下降,水资源仍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生态盈余量有所减少。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应该充分考虑贵州省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调度、利用水资源,促进贵州省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面对当前如此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危机,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都在积极的研究和阐发生态社会主义基本思想,宣扬生态文化和生态文明。在充分了解生态环境现状和学习前人的基本理论之后,为了将生态社会主义的理念得以真正地贯彻实施,大胆地提出了构建生态社会的设想。在为生态社会勾勒基本蓝图的同时,对构建生态社会的路径进行探索研究,并提出将教育投入作为构建生态社会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浅淡生态茶园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云强 《茶业通报》2005,27(4):157-158
本文从生态的角度简要分析了我省生态茶园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围绕生态茶园的特点,就当前我省茶园所面临的生态问题以及今后关于生态茶园建设方面提出了几点设想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魏媛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175-180
城市的发展,在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合理的人口承载量。一个城市生态适度人口的确定,取决于区域生态承载力与区域人口对生态资源的需求。笔者应用生态足迹方法,通过对贵阳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来研究贵阳市人口规模的生态容纳量。结果表明,贵阳市目前已经出现过度人口和生态赤字,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目前的人口规模非常不合理。因此,贵阳市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对耕地实行严格的保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从而增强生态承载力,减少生态赤字,缓解区域环境承载的人口压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反映庆阳市西峰区1990—2010年土地利用的生态风险的演变,最大限度地降低土地利用风险水平,笔者运用RS与GIS技术,引入生态风险强度指数与转移矩阵的方法,并用转移矩阵来反映土地生态风险的转换。结果表明:1990—2010年庆阳市西峰区林地的生态风险转向草地、建设用地、耕地、水域、未利用地的生态风险中,林地生态风险主要转向了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的生态风险也分别主要转向了耕地;而耕地的生态风险主要转向未利用地;水域的生态风险主要转向草地。通过引入转移矩阵更加直观地反映出生态风险的流向,表现出各种土地类型之间生态风险的转换,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能值理论的福州市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方法,定量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在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计算的改进模型,对福州市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及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福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为1.2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17 hm2,生态赤字为1.12 hm2,福州市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一致。但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更具合理性,更真实的反映了区域的生态资源利用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源动力和前提条件。以山东省为例,对17个地市的34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和51个对照村进行了生态文明意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生态文明认知度、公民环保态度、生态文明行为现状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与期望四个部分。调查结果表明,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山东省社会新农村试点村中农民生态文明认知度有所提高,但未转化实际行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意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建设进程的逐渐深入,生态社会的理念也逐渐地加以实施和普及。作为生态社会建设中重点工程的生态林业建设,无疑在生态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乡土树种则是推动我国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因素。由于乡土树种在地区生态林业种植中的巨大优势,近年来迅速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认识不足还存在着一定的失误。针对生态林业建设中乡土树种的应用加以分析,希望可以推动生态林业建设中乡土树种应用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生态风险评价是环境生态风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揭示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综合性生态影响程度,从而为区域生态保护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以黑龙江省西部为例,以气候、土壤性质和土地利用状况等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区域自然背景指数、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数、景观破碎化指数和外界干扰指数的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西部2004年的生态风险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区域的中心城市所在地区生态风险指数较高,齐齐哈尔西北、富裕县和林甸县东北部地区生态风险指数较低,而其他地区的生态风险指数处于过渡区域。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农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得到国内的广泛重视,发展十分迅速。1978年在西宁召开的全国陆地生态会议上,我曾以黄淮海平原和太湖流域的发展情况,阐明生态系统研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但在那时,我对什么是农业生态?什么是农田生态?什么是土壤生态?还不甚清楚。农业生态与农田生态有什么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贵州雷公山秃杉优势种群的生态位特征,以求更好地保护此珍稀濒危植物,采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探讨贵州雷公山秃杉群落优势种群的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1)生态位宽度大的优势种群与其他种群之间,以及生态位宽度相近的种群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大,其他种群对生态位宽度大的种群的生态位重叠值不一定大;(2)优势种之间由于存在资源竞争,它们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大,导致群落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群落的演替方向;(3)从林下层至立木层,相同物种对的生态位重叠值降低。雷公山秃杉种群与立木层中生性植物的生态位重叠大,由于植株高度的差异,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促进关系而非竞争关系。因此,调整群落结构,使之朝着中生性树种为优势种的方向发展可能对秃杉的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19.
济南市五峰山地区灌草丛草地植被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索灌草丛草地植被在恢复过程中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运用改进的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通过对不同坡位条件下样带的比较,分析了济南市五峰山地区灌草丛主要草地植被生态位变化以及物种间关系、群落结构对不同立地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坡底、坡中、坡顶3种立地条件下,主要建群种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生态位宽度均表现为最大,其次是荩草Arthraxon hispidus;结缕草Zoysia japonica和黄背草Themeda japonica随着坡位的上升,生态位宽度随之下降,黄背草在坡顶的生态位宽度为0;山韭Allium senescens生态位宽度随着坡位的上升而增加,在坡顶生态位宽度最大。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生态位宽度较大的野古草、荩草和结缕草,其在3个坡位条件下的生态位重叠均高于其他物种;山韭与野古草、荩草和结缕草的生态位重叠最高出现在坡顶,这与山韭生态位宽度在坡顶最高有关;在坡顶黄背草与其他物种生态位重叠均为0,两者之间在坡顶不存在共生关系。五峰山地区主要草地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能较好地表征各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和分布幅度。  相似文献   

20.
生态水文学是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流域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间的关系是当前生态水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科学举措。植被对流域的生态水文过程有着密切联系。流域内的植被不仅提供减少空气污染和能源消耗、改善水质等生态服务,还通过截留、蒸散、下渗等作用维持流域内水资源与土壤资源之间的动态平衡。流域内土地、气候和水文资源等条件也直接影响植被的生长分布及演替;本研究基于生态水文学理论,从植被变化对流域生态修复作用和水文响应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植被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方法及影响,并探讨了相关生态水文模型的优势与不足,最后指出解决流域生态过程与水文过程的失衡问题是今后亟需加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