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研究了N、P2O5、K2O与小麦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该3因素与其密切相关,增施氮磷肥是实现临麦4号优化栽培的关键,增施磷肥更益于氮肥肥效的发挥,实现优质小麦新品种临麦4号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施肥措施是:每hm2施纯N243.1~295.1kg,P2O5124.9~164.9kg,K2O62.8~94.1kg。  相似文献   

2.
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在高肥地对优良小麦新品种临麦2号的主要栽培措施基施纯N量、追施纯N量、P2O5、K2O及基本苗等与小麦产量间的量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建立的产量数学模型的优化与解析,明确了影响高肥地小麦产量的关键因子及实现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综合农艺措施。结果表明,该五因素与其密切相关,增施氮磷肥是实现临麦2号优化栽培的关键,增施磷肥更益于氮肥肥效的发挥,实现优质小麦新品种临麦2号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综合农艺措施是:每公顷基本苗181.8万 ̄229.2万,基施纯氮量121.95 ̄141.3kg,P2O5195kg,K2O33.75 ̄60.75kg,小麦起身期结合浇水追施纯氮71.7 ̄83.7kg。  相似文献   

3.
黔黑荞1号春播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因子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在黔西北温凉气候区对苦荞黔黑荞1号进行了春播试验,建立了黔黑荞1号产量与播种量、施N量、施P2O5量、施K2O量的数学模型;经过优化组合频数分析,得出产量高于3000kg/hm2的栽培方案:播种量35.94~42.39kg/hm2,施N量30.83~38.17 kg/hm2,施P2O5量174.23~215.77 kg/hm2,施K2O量58.88~68.30 kg/hm2.  相似文献   

4.
采用4因子5水平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研究密度及施肥量调控对玉米新品种福单2号产量的影响,探讨高产栽培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在中等土壤肥力条件下,各因子对产量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N肥密度K肥P肥;获得8 699.4 kg/hm2以上目标产量优化方案是密度48 318~49 974株/hm2,施纯N 381.9~412.2 kg/hm2(尿素830.2~896.1 kg/hm2),施P2O5 99.4~116.0 kg/hm2(过磷酸钙710.0~828.6 kg/hm2),施K2O 247.2~280.9 kg/hm2(氯化钾412.0~468.2 kg/hm2)。  相似文献   

5.
糯玉米优化施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 3因子 5水平最优回归设计 ,建立了N、P、K肥与糯玉米产量的数学模型。由模型得知 :① 3个因子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N >P >K ;②产量 >14 2 5 0 .0kg/hm2 ,利润 >15 0 0 0 .0 0元 /hm2 的优化施肥方案为施N 10 4.7~ 15 5 .3kg/hm2 ,P2 O55 5 .4~ 74.3kg/hm2 ,K2 O 87.2~ 12 3 .3kg/hm2 。  相似文献   

6.
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在春播条件下研究黔苦2号苦荞籽粒产量与其播种量及N、P、K肥施用量间的关系.通过试验,建立了黔苦2号籽粒产量与主要农艺措施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解析和模拟寻优分析.结果表明:黔苦2号籽粒产量高于2800kg/hm2的优化栽培技术方案:播种量67.14~74.93 kg/hm2,施N量28.88~40.12 kg/hm2,施P2O5量179.11~210.89 kg/hm2,施K2O量43.94~61.06kg/hm2;试验4因子对籽粒产量影响的程度大小为播种量>施K2O量>施P2O5量>施N量.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施用Mg·N·P_2O_5·K_2O肥优化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Mg、N、P2O5、K2O施用量与马铃薯生产成本、纯收入及产投比的关系,建立了马铃薯生产成本、纯收入及产投比与Mg、N、P2O5、K2O施用量间的优化数学模型。在对模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作了计算机模拟试验,提出了2套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的施肥模型:纯收入高于9 000元/hm2,产投比高于2.21时的施肥量为Mg肥(MgSO2)15.697 5~18.742 5kg/hm2,N肥(纯N)35.100 0~45.137 5 kg/hm2,磷肥(P2O5)97.47~155.52 kg/hm2,K肥(K2O)125.685~149.445 kg/hm2。纯收入高于10 000元/hm2,产投比高于3.0施肥量为Mg肥(MgSO2)16.485~27.765 kg/hm2,N肥(纯N)9.552 5~44.697 5 kg/hm2,磷肥(P2O5)63.585~129.915kg/hm2,K肥(K2O)为102.802 5~173.947 5 kg/hm2。  相似文献   

8.
在补充N、S和微量元素的基础上,进行油菜P、K效应研究的结果表明,P、K配施可明显改善油菜经济性状,大幅度提高产量和产值.在施K2O 90 kg/hm2时,配施P2O5 75~225 kg/hm2,油菜增产12.5%~26.3%,增收918.7~1 739.1元/hm2;在施P2O5 150 kg/hm2时,配施K2O 45~135 kg/hm2增产10.8%~16.3%,增收928.1~1 239.7元/hm2.在红粘土上种植油菜时N、P、K、S肥的推荐施用量为N 150 kg/hm2、P2O5 150 kg/hm2、K2O 45 kg/hm2、S 105 kg/hm2,N∶P∶K∶S=1∶1∶0.3∶0.7.  相似文献   

9.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和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对洛玉4号玉米新品种进行密度和N、P、K不同配比的优化施肥模式试验。结果表明:洛玉4号高产种植最适宜密度为6~7万株/hm2左右,高产栽培应在稳定穗粒数的基础上增加穗数。洛玉4号最高种植效益时的N、P、K最佳使用比例为N∶P2O5∶K2O=1.82∶1∶1.19,具体使用量为N 270.4 kg/hm2,P2O5148.3 kg/hm2,K2O 177.2 kg/hm2。  相似文献   

10.
邹传俊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3):100-102,161
采用"3414"肥料试验设计进行田间试验,通过肥料效应函数拟合,研究了氮磷钾肥不同比例配施对大豆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配施能够显著提高大豆产量,单株粒数受磷施用量影响较大,百粒重受氮磷施用量影响较大。推荐的高产施肥量:N 75~85kg/hm2、P2O5 65~70kg/hm2、K2O 45~55kg/hm2,比例:N∶P2O5∶K2O=1.60∶1.35∶1;经济施肥量:N 65~75kg/hm2、P2O5 45~50kg/hm2、K2O 30~40kg/hm2,比例:N∶P2O5∶K2O=2∶1.36∶1。  相似文献   

11.
加工番茄长红在“宽垄不翻秧”模式下的高效栽培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四因素(密度、氮肥、磷肥、钾肥)三水平(三个密度水平、三个氮肥水平、三个磷肥水平、三个钾肥水平)的高效栽培技术田间正交试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长红在“宽垄不翻秧”栽培模式下,对其产量作用影响的参试因子按其大小顺序为:氮肥>密度>磷肥>钾肥,并且组合因子在:种植株数为2 500株/667m2,尿素为20~40 kg/667m2,三料磷肥15~30 kg/667m2,硫酸钾肥10~15 kg/667m2时,加工番茄杂交一代品种长红在“宽垄不翻秧”栽培模式下发挥的增产、增效潜力较为理想,在此范围内的具体需肥数量,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陕西商洛春玉米品种密度施肥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玉米品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四因素三水平试验表明,密度是影响洛南川道地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品种对玉米经济性状和农艺性状的改善具有显著作用。试验最优处理组合为A3 B3 C1 D2,即品种掖单19,密度6.0万/hm2,施氮量255 kg/hm2,施磷量75 kg/hm2。  相似文献   

13.
氮磷钾配施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可为马铃薯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紫花白为试验材料,分别设:对照(CK)、氮磷(NP,N 120.0 kg/hm2、P2O5105.0 kg/hm2)、氮钾(NK,N 120.0 kg/hm2、K2O 120.0kg/hm2)、磷钾(PK,P2O5105.0 kg/hm2、K2O 120.0 kg/hm2)、氮磷钾(NPK,N 120.0 kg/hm2、P2O5105.0 kg/hm2、K2O 120.0 kg/hm2)5种不同施肥处理,研究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5种施肥处理马铃薯单株总干物质积累量、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块茎产量(鲜)均表现为NPK〉PK〉NK〉NP〉CK,NPK处理较PK、NK、NP处理全株及块茎干物质积累速率都明显提高,达到0.05显著水平。5种处理单株茎叶总干物重为NPK〉NP〉NK〉PK〉CK,分配于地上茎叶的干物质率为NPK〉NP〉NK〉CK〉PK,分配于块茎的干物质率则为PK〉CK〉NK〉NP〉NPK。[结论]氮磷钾配施有利于促进马铃薯植株干物质积累和地下部块茎形成与增长;在其他2种养分配合施用基础上,增施氮肥对地上茎叶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磷肥次之,钾肥最小。而对地下块茎的促进作用则以钾肥效应最大,磷肥次之,氮肥最小。  相似文献   

14.
小麦精量播种条件下氮肥施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 ,本试验条件下 ,施纯氮量小于 30 0kg/hm2 时 ,氮肥对小麦株高、1~ 5节间长度、上部叶片长度、分蘖、穗数、粒数、产量有显著的正效应 ,对粒重效应不明显 ;施纯氮量大于 30 0kg/hm2 时 ,氮肥对株高、1~ 5节间长度、穗数、粒数的效应不明显 ,对倒 3、4、5叶片长度仍有一定的正效应 ,对粒重和产量有显著的负效应。适当扩大中后期施肥比例 ,对株高、后期叶片、粒数、粒重和成穗率有正效应 ,对前期叶片、分蘖和穗数有一定负效应 ;扩大前期施肥比例 ,对前期叶片、分蘖、穗数有正效应 ,对株高的效应不明显 ,对成穗率、粒数、粒重有负效应。最佳产量结构和最高产量时的施纯氮量为 2 5 4.0kg/hm2 ,分配方式为基肥∶苗肥∶腊肥∶拔节孕穗肥∶粒肥等于 3∶2∶0∶3∶2或 4∶2∶0∶2 .5∶1.5。  相似文献   

15.
以优质强筋小麦皖麦38为材料,研究土壤基础肥力和氮肥施用量、基追比例和追氮时期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分析了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氮量在0 ̄300kg/hm2范围内,施用量、拔节期追氮比例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适当增加施氮量和拔节期追氮比例及适期追肥可显著地提高产量,并可使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与产量同步增加。在该试验条件下,较低土壤肥力的最高产量的临界施氮量为238.6kg/hm2,拔节期追氮比例35.1%,氮肥施用以基肥 拔节肥为宜;较高土壤肥力施氮量临界值为274.2kg/hm2,拔节期追氮比例47.2%,氮肥施用以基肥 拔节肥或结合挑旗肥为宜。氮肥对较低肥力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高于较高肥力,但较低肥力土壤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协调性差,主要品质指标难以达到优质强筋小麦标准;优质强筋小麦生产的技术关键是以优质品种为前提,在较高地力基础上合理运用氮肥。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特性及产量结构特点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为明确河北省超高产冬小麦群体和个体生育规律及产量结构特点,在河北平原大田限水条件下,对产量为9 000 kg/hm2超高产小麦的群体和个体的生长发育动态和产量结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穗型小麦结合合理的栽培措施,在该地区更容易获得超高产。9 000 kg/hm2小麦的产量构成为:每公顷800万穗左右,穗粒数30-34粒,千粒重40 g以上;主要群体指标为:最高LAI8左右,开花后下降较慢;有较高的生物产量(一般在20 000 kg/hm2左右)和经济系数(0.42以上)。对植株的个体性状包括次生根数、单株茎数、穗部性状等也进行了分析,并与产量为7 500 kg/hm2高产田进行了讨论比较。超高产田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高产田。  相似文献   

17.
强筋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稳定性及其调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氮肥对不同强筋小麦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调控效应,以及小麦蛋白质的稳定性。【方法】利用7个强筋小麦品种,按统一方案分别在6个省进行试验,成熟时按小区收获,测定籽粒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结果】在0~300 kg•ha-1施氮范围内,不同品种在各试验点均表现随施氮量增加产量逐渐提高,处理间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每公顷施用300 kg氮素仅比施用225 kg的处理增产1.6%。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不同施氮处理在各试验点之间产量的变异系数逐渐降低,表明施氮和产量水平的提高可以缩小不同地区产量的差异。8901-1和豫麦34对氮肥较敏感,增施氮肥的增产效果明显;济麦20和皖麦38稳产性较好。各试验点间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的变化与产量变化趋势相同,表明适当施氮可以有效降低不同试验点间的品质差异。不同试验点间各品种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为2.04%~7.03%,变异系数较小的品种,蛋白质含量稳定性好,变异系数大的,其品质的栽培可塑性较强。不同施氮量处理间各品种的变异系数为5.43%~7.33%。有些供试品种在施氮150 kg•ha-1以下时,蛋白质含量不能达到强筋标准,如烟农19、济麦20和皖麦38。在施氮量超过225 kg•ha-1时,其籽粒蛋白质含量均达到国家强筋小麦标准。【结论】在实际生产中,从产量和品质两方面考虑,强筋小麦施氮水平应控制在225~300 kg•ha-1。试验中各种影响蛋白质含量变异的因素的效应表现为:栽培措施>基因型>生态环境(试验点)。  相似文献   

18.
以超优66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设计,对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下冬小麦农艺性状和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了分析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240kg/hm2和底施40% 拔节40% 孕穗20%的施肥方式组合为高产组合;施氮量240kg/hm2和底施40% 拔节40% 灌浆20%的施肥方式组合为高蛋白产量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